分享

西魏文帝永陵上的富平石刻

 富平人原创馆 2023-10-12 发布于陕西

西魏文帝永陵上的富平石刻

文/卢树刚

清代富平温泉里邑士曹玉珂登临西魏文帝永陵,感慨为诗云:“帝赐原名今尚称,葱葱佳气自崚嶒。洛阳宫廷雄江左,秦地河山比灞陵。铁马旌旗常侍卫,石人冠佩列凝重。昔来联骑人何在?东望高楼泪不胜。”永陵所葬何许人也?永陵上有哪些石刻?永陵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石刻呢?

西魏文帝永陵

西魏文帝永陵,地处陕西省富平县留古镇东南约 5华里的留古塬 (古称中华塬)头大众村,是西魏文帝元宝炬与皇后乙弗氏和郁久闾氏的合葬陵墓,这座陵寝,当地人称之为大冢,遂成村名,因用“冢”不祥,于 1982 年前后将其雅化,改称大众村。西魏时,此地属北雍州富平县辖。
西魏文帝元宝炬(507~551年),鲜卑族,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人,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之孙,京兆王元愉之子,南北朝时期西魏第一位皇帝。北魏宣武帝时期,元愉对朝廷的政治腐败不满,被宣武帝软禁在宗正寺。北魏正始四年(506),元宝炬出生,次年元愉因被诬告谋反而被诛杀。宣武帝死后,元宝炬一家得到平反。孝明帝对元宝炬十分赏识,提升他为直阁将军。永安二年(529),封邵县侯。永安三年(530),晋封为南阳王。孝武帝继位后,又晋升太尉加侍中。永熙二年(533)晋升太保、尚书令等职。后因高欢反叛,永熙三年随孝武帝入关,投奔宇文泰,拜太宰、录尚书事。大统元年(535)底,宇文泰鸩杀孝武帝,立元宝炬为帝,翌年正月登基,改年号为大统,史称西魏,都长安,大统十七年(551)三月卒于长安乾安殿,终年45岁,四月葬于永陵,谥文皇帝。
永陵系封土为陵,呈圆锥形, 陵冢高13米,地径约80米,周长230米,占地3886平方米。其上平坦如殿基状。史载元宝炬一次率左右大臣在逍遥园游玩,登上逍遥观,望见远处的嵯峨山时,说:“望此,令人有脱屣之意。若使朕年五十,便委政储宫,寻山饵药,不能一日万机也。”将自己的寿陵选在此地。陵东约 24 米,有陪葬冢一座,冢高5米,周长 112 米,已遭到破坏。陪葬者是谁,说法不一,或说是皇妹平原公主,或说是废帝元钦,亦说是恭帝元廓。据永陵附近村民传说,文帝埋葬时,平原公主去送葬,不幸暴死永陵,随即葬在陵一侧。据考古工作者探测,这个小土冢是一个规格等级相当高的陵墓,墓主为何人,有待今后揭开这个谜。
1956年,陕西省人民政府正式公布永陵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并立有“西魏文帝永陵”石碑一通。1996年,国务院公布永陵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富平县文物旅游局在永陵旁植树一周,划定了保护范围,并建护陵房3间,立保护碑一通。西魏文帝永陵现受富平县唐献陵陪葬区文管所代管。

图片来源:李飞

永陵石刻誉为“小碑林”

陕西的碑林有好多处,除了西安碑林博物馆外,就数永陵的碑石多,且规格高。永陵石碑大都代表国家政府而立。这些石碑是北周、隋、唐、宋、明、清这些朝代历年为祭祀而立的祭祀碑,上面刻有御制祭文,御制祝文等共317通,被誉为陕西的“小碑林”。
永陵原先规模宏大,陵园内有内城、外城,献殿、神道、庙宇、阙门,神道两侧有两排翁仲、石兽、石马、石羊等,这些神姿百态的石刻,气势磅礴,规模宏大,它是中国早期石刻艺术的代表作,展示了西魏时期人们对石刻的欣赏与艺术追求,又象征着皇权的庄严与神圣。
永陵石刻大多被毁,一部分石人、石兽存西安市碑林博物馆,陵前现仅存石兽一尊。石兽在陵南大约 200 米处,体高 1.9米,身长 1.93米,胸阔 0.72米,位于神道西侧,向东昂首伫立,张目瞠口,头类狮虎,身躯四肢类骡马,腹下及肢间镂空,造型古朴庄重,前后端腿部阴刻火焰纹,以示神异。这个石兽雕刻技法与汉代、南朝的墓兽,毫无共同之处,可称得上“怪兽”。这属于北朝墓兽仅有的一例,其雕刻手法粗犷,体态硕大,敦实肥硕,具有鲜卑民族特色,是我国早期的重要艺术作品,在古代石雕刻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北魏墓志出土的多且精的石刻,可知北朝君臣对于墓葬的重视应不亚于南朝,但何以陵前石人石兽特少?联想到西晋、东晋以及十六国,所有这些朝代的帝王,其陵前有无石人石兽雕刻,也都在不知之列。仅有遗留在故汉长安城内的石马一件,依刻石铭文看,是真兴六年(424)遗物,是建都于陕北横山县的十六国之夏赫连勃勃时期的制作,虽非精品,但属孤例,甚为可贵。这些说明在此三个多世纪的战乱时期中,在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方面,南北方很不一致。由于战乱,使人民产生的逃避现实,向往天国的思想,在北方更显得浓厚,这正是北朝佛教石窟艺术兴起和繁荣的原因。
永陵上的石碑如今都到那里去了呢?据永陵附近的老人们讲,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时,永陵的石碑还是相当多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为了兴办水利,人们在材料紧缺的情况下便拉运石碑。各村出动硬轱辘大车或胶轮大车,甚至连留古农中上学的学生也动员起来,将型小的石碑运到南阳抽水站,将型大的石碑运到了贺兰水库,千年古碑沉没于库底,在水库老水坝的底下,埋着不少石碑,有些石碑已经外露。在其它村子里,已经发现永陵散失的三十多块石碑,有的棚在水渠之上任路人踩踏,有的在农家院内被当作锤布石用,富平县文馆所搜集并收藏了明朝永乐年间的御制祭文碑等三通石碑碑头。

《王懋暨夫人贺拔氏墓志铭》中的中华原     图片/李飞

永陵祭祀成为永陵石刻多的原因

长期以来此地为哪位帝王的陵墓颇具争议。这里被认作是孝文帝长陵始于宋太祖时的《前代帝王置守陵户祭享禁樵采诏》一文中,而对西魏文帝陵的最早记载实物是北宋圣绍元年(1094年)《游师雄题记碑》。该碑今保存完好,碑置于流曲南街小学。碑文曰:“余...宿富平之普宁寺,翌日,过西魏文帝陵”。元代路天骧《类编长安志》云:“西魏文帝陵在富平县东南二十五里”,可知宋元时此地被认为是西魏文帝元宝炬永陵。而康熙朝的《钦定大清会典》里,在历代帝王陵寝一节中记载“后魏文帝,陕西富平县祭”,说明清代官方以为这是孝文帝陵进行祭祀。《乾隆富平志》引《钦定大清会典》,载“孝文帝陵,《会典》后魏文帝陵陕西富平县祭”。陕西巡抚毕沅在1776年立“北魏孝文帝长陵”一碑于封土前(碑今存于富平文庙)。
1651年,清代进士朱廷璟曾撰文辨析并立“魏陵辨碑”,碑文收录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富平县志(吴志)》,该碑今不存,原立于富平县留古乡大众村何堡东北郊。该文提及“明洪武以来,诸帝嗣位,则遣使祀之,祝文皆勒石其上。邑有时祭。又南则翁仲对峙,土人言有华表石兽,被耕者湮没。志称为元魏孝文帝陵,其葬于陵东者曰帝妹延昌公主也。”说明了明代官方把这认为是孝文帝陵进行了祭祀。
清代顾炎武《日知录》载:“宋乾德四年(公元966年)诏,误以魏孝文、文帝为一人,云后孝武文帝长陵在耀州富平县东南尤谬。”又载:“西魏文帝,北史为立本纪,且日尝登逍遥,望嵯峨山,谓左右曰,望此令人有脱履之意,然则今富平县东南三十里之陵即永陵也,南宋碑乃谬指为孝文之墓,而历代因之。”《钦定大清会典》载:“陕西西安府富平县孝文帝陵,宋开宝中为魏文帝葬衣冠之地。”将魏文帝曹丕与北魏孝文帝元宏、西魏文帝元宝炬混为一谈。魏文帝曹丕墓在洛阳首阳山,北魏孝文帝长陵在洛阳瀍河以西,故此处应是西魏文帝元宝炬永陵。1946年2月《文昭皇后高照容墓志》在洛阳的出土,大家才恍然大悟孝文帝长陵之所在,彻底科学的排除了富平此地是孝文帝陵的可能性。这一谬误存在了近一千年,尤其是近400年由于明清官方的祭祀,更是将此地埋葬孝文帝一事“奉为圭臬”,把这里当成孝文帝长陵反复拜谒祭祀。
明洪武帝以来,每个皇帝登基都到永陵祭祀。明、清数百年间,每年清明节都要在永陵举行盛大的国祭活动,如同当代人每年清明节在黄陵祭祖一样隆重。清代朝廷谓西魏文帝是其老祖宗,每年清明节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朝廷派官员亲赴永陵举行国祭并颁御制祭文,刻上石碑,立碑以志。清朝在永陵的国祭活动为期两天,主要有三方面内容,一是给永陵添土,二是举行祭祀仪式,三是社火表演。这样年复一年,永陵的石碑就越立越多,据统计,从北周至清代历年为祭祀而立的祭祀碑共317通,成为我国早期石刻艺术品保存迄今的稀有代表作的一部分,这也成为永陵石刻多的原因。

永陵石兽及传说

在永陵神道两侧原有石兽一对,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西安碑林博物馆将一尊石兽收藏展览。凡是到过碑林博物馆去参观的游客,就可以见到这尊重达十多吨的巨大石兽。说它是马,不是马头,说它像虎,缺少虎威,人们难以确定它究竟是个什么动物便统称为石兽。

另一尊石兽,如今仍站在永陵南侧的一家桃树园里,像一千四百多年前一样,默默地坚守在古代人们为它设定好的工作岗位上,成了永陵前唯一一尊石刻代表。细观这尊石兽全身形貌,是一尊虎首、羊身、马蹄、牛尾的综合体,仿佛龙凤麒麟等,并不属于某一种动物,而有其图腾或某种象征意义。
其实,这尊石兽真名叫驺虞,是我国古代神话中的仁兽之一。传说它是一种虎躯㹸首、白毛黑纹、尾巴很长的动物,生性仁慈,甚至连青草也不忍心践踏,不是自然死亡的生物从不啃咬。据《山海经·海内北经》记载,“林氏国有珍兽,大若虎,五彩毕具尾长于身,名曰驺虞,乘之日行千里。”驺虞最早见于西汉霍去病墓和张骞墓。在唐太宗昭陵之前帝陵石刻中置驺虞而不置石狮者,以西魏文帝陵最早。帝陵用驺虞为门兽,以唐高祖献陵的石虎最晚,此后大唐帝陵也有列置驺虞的,但已经不是门兽。在此后的历史中,虽然驺虞在许多典籍中也多次出现,但作为陵墓前的镇墓瑞兽,到了唐太祖李渊献陵就画上了句号,取而代之的成了石狮、石马、独角兽以及翁仲等。究其原因,一是大多数人常把驺虞唤做石虎,而唐太祖的爷爷叫李虎,李唐王朝避讳李虎的“虎”字,所以不放雕刻与虎有关的石刻,石虎也就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而真正能代表驺虞形象的,笔者以为,唯有这尊最为完美。它虽然经过 1700 多年的岁月剥蚀,依然棱角分明,刀刻錾琢之痕清晰如昨,当年神威丝毫不减,堪称石刻艺术史上的一件瑰宝。
不知在什么年代,有好事者在该石兽的下颚部砍了一刀,这里明显缺了一块,观者无不感到遗憾。围绕这尊石兽,前些年,附近的何家村发生了这样一件离奇的事。那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东方红九级站将渭水引到了留古塬头,永陵附近农田变成了水浇地,石兽周围的农田也享受到渭水的滋润。1991 年的一天清晨,人们发现这尊石兽倒在了才浇过水的麦田里。石兽倒后一段时间,村子里祸事不断,不到两年时间,有十多个中年人遭遇不幸而亡。一连串的祸事发生,村子里的人便把这些事同石兽联系起来。1993 年正月十五这一天,何北、何南两个社的数百名群众,敲锣打鼓鸣放鞭炮,为倒下的石兽披了条红。村民们先夯实了地基,用大绳将卧倒的石兽扶立起来。说来也怪,自从石兽扶起来以后,何家村平安了许多,再也没有发生那些怪事了。如今,何家村人对这尊石兽相当的尊重,那个小孩想上去骑它或者在石兽上涂鸦,都会遭到村人的叫骂。

讲述富平人的故事,

凝聚富平人的力量。

弘扬富平人的精神,

打造富平人的品牌!

《富平人》投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