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作笔记:散文的长短及其他

 df7086 2023-10-13 发布于河北

梁东方

罗伯特·瓦尔泽的调子是忧郁而富有诗意的。他审美的文字不试图建立什么有结构的意义,只构成一时一地的泛着情感涟漪的画面即可。这是介于诗歌和文章之间的一种东西,自有其魅力。这样的东西没有真切的感受是写不出来的,所以会比很多装腔作势的散文和长篇大论的小说文字要有魅力得多。他的这些作品再次证明了文学的一个规律:写得好不好,不在字数多少。短则几百一千字,也完全可以抵达文学的巅峰。相反,如果创造力匮乏,远离文学的诗意旨归,就是写出几十万字的长篇来,也一样味同嚼蜡、乏善可陈。

散文领域一向有一种倾向,不写出三五千字的文章就是小儿科。不过这是在有话则长的意义上才生效的,长篇文章可以有更大的空间、更复杂的结构和意象,更具容纳性。

但如果只是为了在形式上具有这种所谓“气势”而拉长文章,为了在刊物上发表,搜资料、多处引用、没话找话,也一定要凑成所谓三五千字以上的大散文来,就让人无法卒读。

尽管文学史上一再有黑塞《山口》和罗伯特·瓦尔泽这样的短章代代流传,至今依然有强大的生命力,而大部分鸿篇巨制都早已经寿终正寝。可很多写作者终于还是为长散文在形式上的高大上而追慕不已。一时间,搜资料写散文之风随处可见,让人很不以为然。以至凡是这类所谓像是写论文一样写的散文,都可以自动归为“无价值”之列矣。

这种靠着查资料来做的篇幅追求倾向,与散文腔往往有着密切联系。

散文腔貌似只是一种写作技术上的不成熟,实际上,如果不是初学者的话,就往往已经是病入膏肓的一种外在症状。

散文腔实际上是一种套路化,是八股味道,是似曾相识、不出所料,往往是作者在那里一开篇,你就已经知道他后面要说什么。查了相关资料以后马上拿来引经据典,最后挟名人言论以为自己判断之佐证,得出的结论也都大同小异,了无新意。即便是文字进程本身,也少有让人眼亮的地方,因为所有的词句话语和行为格式、情绪烈度之类的东西都是程式化的,所作所为不过是在重复。

这样的重复有什么意义呢,不过是满足写作者自己又完成了一篇、又发表了一篇的虚荣而已。

应该是为了发表而写作吗很多写作者,包括所谓纯文学写作者,写作一直是为了发表。写作只是为了发表。一直处于一种写手的状态,就是你需要什么我写什么,以你为主,我是借着满足你而满足自己。在互相满足中,以写作谋取利益而已。

这在商品原则之下好像自然而然,貌似没有什么不对,但问题出在“只是”两个字上。写作一旦只是为了发表,就会因此而逐渐充满了为了适应媒体而来的发表腔。很多作者会自觉地以媒体需要的格式和姿态、观点和立场,人云亦云地来进行写作。这就违背了写作的初衷,违背了写作是自由的本意。或者说这只是写作者自己往往不愿意承认的商业化写作而已。

这也是为什么我对很多所谓专业的散文杂志和报刊上发表的东西经常不以为然的一大原因。写作和作者,应该是媒体围绕的第一位的存在,而不是倒过来让写作和作者围绕着媒体打转,如果写作的最高目的是让媒体采用自己的文章,就犯了根本上的逻辑错误,出不来好东西。这样的写作要么是没有情感的,要么是虚情假意,缺失了散文写作的灵魂支撑。

看了一位作者的几篇散文,都是哀哀切切的个人情感的幽怨和悲情,阴郁凄冷、了无生气不说,连带着让人觉着世界很窄小,心脏很压抑。

散文一般都是作者真实的个人状态的表现,前提当然是确为真情实感的散文,而非照猫画虎、人云亦云的模仿之作。但有真情实感的散文也未必是好散文,因为真情实感的所赖以产生的思想高度和审美品质是不一样的。

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那些看上去完全是小说,读完了却给人长篇散文感觉的作品,大致上表达的也是“负面”情绪,但是其中熔铸了大量不负面的乃至深邃的思考,在思考过程中产生的智慧和诗意,正是读者愿意读下去,而且能从负面之中读出不负面的情致来的原因。

换句话说,散文对于个人情感的处理是显示作者层次的一个重要标准。一味沉溺,不能自拔,写出来的东西往往是自己觉着情深,在读者看来却是不无狭窄。文章能不能体现出美感来是决定性,所谓美感并非不能写不美的事情、负面的情绪,而是在几乎所有题材上都能写出人生高度与韵致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还不是语言文字的能力,而是知人论世的能力,是哲学观和生命观的是不是深刻高远的问题。正是在这一点上,很多深陷个人情绪的作者,不能自拔,也不能自我提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