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39. 《道德经的现实意义》——执掌天下,无为而治(第五十七章)

 舞酒绿林 2023-10-13 发布于英国


【原文分析】:

本章先提出“以正治国,无为而治”的观点,再说明这种观点的缘由,然后说实行这种观点的方法。

【现实意义】: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治理天下条条框框的禁忌太多,使得民众束手束脚,民众就会越来越贫困。这句话也可以反过来说,民众为什么越来越贫穷?是因为统治者条条框框太多,束缚了人民的手脚。当代中国也走过一段这样的弯路。想当年,“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做法确实匪夷所思。农民多种一蔸瓜,多养几只鸡都不行。出早工、干晚工,时间都花在生产队里,但是农村经济仍然上不去,农民始终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改革以后,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得到极大地提高,当年就解决了吃饭问题。忌讳,现代意思是对风俗习惯或个人因素等方面的顾忌或顾虑,在这里是禁戒、禁止之意。弥,更加的意思。“弥贫”就是更加贫困。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民间锐利的武器越多,国家就越容易滋生昏乱。为什么?利器,一般是指锋利的武器,或者精良的工具。广而言之,也可以指兵权、威力或喻杰出的才能。“民多利器”那就是民风强悍,民间强大或地方强大。民间强则国家弱,国弱就不能有效管理,民众就会经常滋事骚乱。美国枪支泛滥,经常发生枪击事件就是例证。滋,滋生或更加之意。昏,昏暗或惑乱之意。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人们技能智巧越多,就越容易投机取巧,社会风气败坏,稀奇古怪的东西就滋生起来。伎,技巧,才能,也通“技”。如:技艺,本领。

人多技能、巧手艺、高本领是好事,对个人和社会都有利,是值得大力提倡的事。老子为什么反对呢?其实,老子反对的“伎巧”是不走正道的投机取巧。如:偷窃技能、迷魂蛊药、电信诈骗等等都是高水平的害人方法。这种伎巧不控制、不制止、不打击就会衍生出各种各样的奇物异事危害社会。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法律条令制定得越多越细越严厉,到处彰显公布,像偷盗蟊贼违法乱纪的人反而会越多。第十九章说:“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为什么“法令滋彰”反而得到相反的结果?这是因为,法令越多、越严、越宣传,民众越受约束、越贫穷、越反感,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苛政猛于虎,民不聊生就容易造成官逼民反。秦末,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就是例子。从另一面来看,到处是通告、通辑、悬赏,张贴各种法律条文以及禁令就说明违法乱纪人员多,要防范、捉拿、打击、治理。

原文“法令滋彰”有分歧。王弼本和傅奕本是“法令滋彰”;竹简本、帛书本及河上公本是“法物滋章”。到底“法令滋彰”还是“法物滋章”?

河上公章句:“法物,好物也。珍好之物滋生彰著,则农事废,饥寒并至,故盗贼多有也。”他把“物”当成了“物品”是讲不通的。物,在这里是典章制度。

《左传·哀公元年》有:“复禹之绩,祀夏配天,不失旧物。”旧物,特指典章文物或典章制度。

《新唐书·卷九六·杜如晦传》有:“方为相时,天下新定,台阁制度,宪物容典,率二人讨裁。”“宪物容典”也即典章制度或法律体系。

所以,法令”与“法物”是一个意思,但“法令”更适合现代人理解。

人民越来越贫困,国家不断发生混乱,盗贼也越来越多,怎么办?要解决上述问题就要向圣人学习。

附:

【原文】: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新译】:

治理国家要用正道,用兵打仗则要出奇制胜,执掌天下要懂得无为而治。我为什么知道应该如此呢?理由如下:

天下禁忌太多,而民众就越贫困;民间有威力的武器越多,国家越容易陷于混乱;人们技能智巧越多,稀奇古怪的东西就越容易产生;法律条令越严厉,违法乱纪的盗贼反而越多。

  所以,圣人说:“我无为而治,人民便能自然而然地生活;我喜欢清静,人民也能自然而然地遵守规矩;我不发号施令,人民照样能富裕起来;我不放纵个人欲望,人民能自然保持质朴的本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