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诗词日历 |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三》

 唐诗宋词古诗词 2023-10-14 发布于江苏

译文、赏析 / 严勇、音频 / 张佳

译文

骏驰的战马,像狂风般地奔跑,在清脆的马鞭声中,英雄少年霍去病飞快地奔出了渭桥。
他手拿弯弓,辞别京都的明月,火速开赴边疆,奉命前去击破前来侵扰的匈奴。
敌人的队伍,瞬间被瓦解,边境的危机,顿时被解除;敌军的营寨,已空无一人,战争的气氛消失了。
功成名就之后,画像被挂上麒麟阁的,只有霍去病一人。

注释

鸣鞭:马鞭挥动时发出声响。
渭桥:在长安西北渭水上。
天骄:指匈奴。
海雾:沙漠上的雾气,指战争的气氛。
麟阁:即麒麟阁。
霍嫖姚:即霍去病。

赏析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边塞诗。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首领是说,骏驰的战马,像狂风般地奔跑,在清脆的马鞭声中,英雄少年霍去病飞快地奔出了渭桥。这是写“少年英姿”。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插羽”,古代军书插羽毛以示迅急。颔联是说,他手拿弯弓,辞别京都的明月,火速开赴边疆,奉命前去击破前来侵扰的匈奴。这是写“奔赴边疆”。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颈联是说,敌人的队伍,瞬间被瓦解,边境的危机,顿时被解除;敌军的营寨,已空无一人,战争的气氛消失了。这是写“一战封神”。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尾联是说,功成名就之后,画像被挂上麒麟阁的,只有霍去病一人。这是写“名垂万古”。
李白之所以会写出这首诗,主要原因有三点:一则与其理想有关。李白在《与韩荆州书》中说:“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李白三十岁之前,一直以学剑为主业,李白曾到山东拜左金吾大将军裴旻为师,“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且最后学有所成,虽然不像他说的,“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但肯定也差不了太多。毕竟一门剑术,苦学十五年,也很不容易了。十年磨一剑,学成文武艺,当然不只是为了防身,而是想“货与帝王家”。李白作为富商之子没有考进士的资格,就试图通过从军报国,边关建功,来实现功成名就,最后在“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而且李白自诩飞将军李广的后裔,“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攻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且不说真实性,这份雄心壮志,已然跃然纸上。
二则,与其浪漫主义气质有关。战场,非常残酷,并非如李白所写这般浪漫。攻城略地,仿佛探囊取物。英雄一出手,敌人皆胆寒。事实上,是“一将功成万骨枯”是“古来征战几人回”,但浪漫的李白怎么会被现实所羁绊呢?在想象的诗意世界中,千军之中取敌首级,克敌制胜,就是这般易如反掌。李白恃才傲物,狂放不羁,在边塞诗中亦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所以,李白的边塞诗,看上去更洒脱、更浪漫、更痛快,与侠士精神一脉相承。
三则,与当时“边塞诗”流行有关。“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大批杰出的边塞诗的出现,使得李白也跃跃欲试,终究写下了极具浪漫气息的《塞下曲》(六首),在边塞诗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这首诗中,李白找到了自己心中的英雄,他就是勇冠三军、一战封侯的霍去病。辛弃疾的名字,也是仰慕霍去病而得。18岁的霍去病,带领800骑兵,直捣黄龙,把大单于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都给抓了起来,一战归来,即被汉武帝封为“冠军侯”。22岁时,汉武帝调动10万骑兵、50万步兵进行漠北大战,此战霍去病带领5万骑兵封狼居胥,饮马瀚海,直接干到了历代武将的天花板。仅仅干成这两件大事,年少成名的霍去病,就足以令无数追梦少年心驰神往。
李白、辛弃疾等文人,都将“封狼居胥”作为毕生的追求,看作是一个人成功的天花板。而在现实世界中,李白才屡屡碰壁,好不容易被招进宫中,却只被当做御用文人用来点缀生平而已。失意的李白,在现实中找不到出路,只能在诗中寻找。他通过描写霍去病,少年英姿,一战成名,将他自己的理想投射其中。直到暮年,李白这个理想都没有丢掉,他入永王李麟的幕府,短暂实现了其从军报国的理想,却到头来不过是一场梦。“但用东山谢安石, 为君谈笑静胡沙”,李白自比谢安,欲要“静胡沙”,然而现实还是打脸了。这就是李白,一辈子不服输,一辈子怀揣理想的李白。也只有李白,才能写出如此浪漫、豪情的边塞诗。
遇见是缘,点亮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