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军南方游击区战史(51)大别山红旗不倒(五)巍巍金刚台

 兰州家长 2023-10-14 发布于甘肃

金刚台, 位于鄂豫皖三省边陲, 金寨县的西北部, 是一座高入云端, 巍峨险峻, 满是奇峰怪石的石磨形大山。 在金刚台 上, 6 月炎天要穿棉袄, 十冬腊月更是寒冷异常。 它不仅是 “ 采茶、 割 漆、 挖草药, 一天出三宝 ” 的宝山, 在革命战争年代 , 还是一面砍不断、 拖不垮的革命大旗。 1934年秋, 红二十五军长征后, 在这人迹罕至, 野兽群居的大山上留下的革命火种, 面对饥饿、 寒 冷、 流血牺牲的严重威胁, 坚持斗争, 留下了 “ 金刚台红旗不倒 ” 的传奇。

1935年初夏, 赤城县委机关工作人员和部分红军伤病员由县委书记张泽礼带领, 从熊家河根据地转移到金刚台。 熊家河 到金刚台只有 90 里路, 这支队伍却走了好几个昼夜, 因为上山的羊肠小道都被敌人封锁了, 大家只得披荆斩棘, 攀藤爬岩上了金刚台。 上山第二天, 张泽礼就给大家作了报告。 他讲了坚持金刚台 斗争的重要意义和艰苦任务, 讲了开展游击战的许多办法。 最后他说: “ 要坚持金刚台当然是有困难的。 不说山下敌人围剿搜查, 就是饥饿寒冷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大难题。 但我们是钢铁般的红军战士, 是难不倒拖不垮的, 只要我们坚决跟党走, 设法和山下的红军家属取得联系, 团结周围受苦受难的阶级一道奋斗, 我们 就能在这里树起一根旗杆, 使革命的红旗在金刚台上高高飘扬。 ” 县委书记的报告鼓舞了大家的信心。 当天, 金刚台上就建立了党组织, 在县委统一领导下进行分工, 80 多人分别组成第一、 第二两个便衣队, 化装成药农、 樵夫, 在金刚台周围联系群众, 侦察敌情, 打民团, 除恶霸, 筹粮饷, 搞武器, 配合红二十八军和山下游击队作战。妇儒老弱也组成了一 个坚强的集体 —— 金刚台上妇女排, 负责搞后勤, 办起了小医院 和被服厂。

金刚台一带人烟稀少, 又加敌人封锁严密, 山上与群众的联系就变得十分困难, 吃的穿的住的都成了问题。 山下敌人发出狂 叫: “ 砍尽山上树, 斩断红军根。 ” 三天两头前来搜山。 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否坚持下去, 对这支革命队伍是个严峻的考验。 开始, 山下的便衣队打土豪供给山上一些粮食, 周围红军家属和革命群众也想方设法送粮上山。 有时粮食接不上, 就摘些野果, 挖点野菜, 勉强对付过去。 没有鞋子, 就用葛藤、 茅草编织草鞋, 没有被子 就割把茅 草盖在身上。 山上 80 多个大小山洞, 是大伙最好的住房。 到了冬季, 山上的野菜、 野果吃光了。 敌人搞并村移民, 实行焦土政策, 山上烧山, 山下烧房, 到处是残垣断壁, 满目疮痍。 周围的群众有的被杀了, 未杀的被赶到老远的畈上大村里, 受到敌人的严密监视。 敌人妄图采取这些法西斯暴行来困死山上的革命者。 在山上, 队伍和群众暂时隔绝了, 行动也更加困难, 坚持金刚台斗争开始进入最艰苦的时期。 县委号召大家群策群力, 出主意, 想办法。 大家认为, 在目 前暂时和群众隔绝的情况下, 吃的, 穿的, 药品, 武器 …… 一切 都只有靠自己的机智勇敢从敌人手里去搞。 一场争生活, 度难关的夺粮斗争就这样开始了, 其中负责筹集粮食的冯脒脪同志起了重要作用。 老冯是个胆大心细, 智勇双全, 办事麻利的人。 他看到同志们忍饥受饿, 常常急得睡不着觉。 想到县委交给自己的任务, 他决定冒险下山去摸一摸情况。 于是, 他化装成国民党军队连长模样, 趁着黑夜下山, 悄悄摸到联保主任家门口, 适逢联保主任和 几个保长在谈话。 冯脒计上心来, 大模大样地破门而入, 没等联保主任开口, 他就冲联保主任说 : “ 昨天叫你们办的事, 办好了 吗? ” 联保主任连忙弯腰打躬地说: “ 啊! 是连长, 什么事?请吩 咐。 ” 老冯不耐烦地将催粮事数说一遍, 并厉声斥道: “ 你胆敢违抗军令! ” 旁边几个保长慌忙求情说: “ 请连长息怒, 我们正在商议派人到高城那边运粮的事, 你请坐, 搞饭吃。 ” 老冯说: “ 运粮要紧, 你们都下去给我抓人, 明天中午粮食要运到。 ” 说罢, 他叫一个保长做向导, 朝国民党驻军营房走去, 快到营房了 , 他对这 个保长说: “ 行了, 你回去抓夫运粮, 明天粮食先送给我们营, 就 在这里交, 不然小心你的脑袋。 ” 保长唯唯点头离去 。 冯脒转身飞步上山, 同志们连夜作好劫粮准备, 在敌人运粮必经的挥旗山下埋伏以待。 第二天, 果然有数百人的运粮队, 从商城方向而来, 前后都有敌军押送。 红军游击队一开枪, 敌人措手不及, 慌忙四 处溃逃, 大批麦面和副食品就成了红军的战利品。 熬过了寒冬, 到了春夏天, 山上一片青绿, 野菜野果也长出 来了, 有了吃的, 有了更好的隐蔽场所, 金刚台上的游击队也就 更 加活跃了。 开始, 敌人以为封住了山下的几处通道, 就可以困死红军游击队。 后来看到不见效, 就经常搜山。 敌人来搜一遍, 游击队就在 山上转一遍。 敌人山路不熟, 胆小怕死, 又有险岩陡壁阻隔, 上 山后必然要分股活动, 这股过去了, 那股又来了, 游击队就利用自己山熟路熟爬山快的长处和敌人兜圈子, 避强就弱, 声东击西, 调动敌人满山跑, 一有机会就揍它一下。 还把自制地雷、 手榴弹埋在敌人必经的路口处, 杀伤敌人。 有时遇到敌人多, 躲避不及, 大家就钻山洞。 有一次, 一个战士的子弹打光了, 遭到敌人 追击, 他转身钻进山洞, 藏在洞口边的石缝里。 敌人追至洞口不敢进洞, 其中一个伸头向洞里探望, 这个战士顺手摸一根栎树棒 打得这个 冒失鬼脑浆涂地, 并得到一支枪。 他立即向外开枪射击, 洞外的 敌人以为洞里人多火力猛, 就逃开了。 敌人经常几万人上山搜查, 看得见游击队, 就是打不着, 气 得大骂 “ 游山鬼 ” 。 久而久之, 敌人被金刚台上的战士搞泄了气, 开始时的那股疯狂劲也渐渐地消下去了。

在白色恐怖下,金刚台上妇女排这个战斗集体,在排长袁翠明,县委委员史玉清的带领下,也与敌人展开了巧妙的较量。

1935年秋,妇女排在东河上面大山沟里活动,遭到敌人的团团包围,密集的子弹把这群妇孺老弱全部压到山沟里。

夜幕降临,大家都在想办法突围出去。有位同志灵机一动,说道:“办法有啦,你们看,敌人的枪声这么密,为什么伤不着我们? 这是因为山上树林稠密,子弹都打到树上去了。要是我们都顺着 地皮往上爬,动作轻些,姿势低点,敌人不也打不着我们吗?”

使用这个方法,队伍居然全部爬出了这路敌人的包围圈,但 很快又陷入新的包围。这时天已大亮,敌人看到妇女排没有武器, 就以为好欺负。一个当官的“哈哈哈”一阵狂笑后,得意洋洋地 叫道:“弟兄们,不要打枪,要抓活的。谁抓住这些娘们,就给谁做老婆;要大洋赏大洋,要官升官。”

当兵的听到当官的命令,都不打枪了,漫山遍野追来。这样, 倒给了这些妇女突围的希望。别看他们都是女流之辈,爬山穿林, 敌人却赶不上,累得在后面干哼哼。

同志们牢记着共同立下的誓言:“团结一致,坚持到底,打伤了不叫,打死了拉倒,宁可牺牲自己也不出卖同志和组织,直到最后一个人。”她们在丛林中巧妙地和敌人兜圈子,从这座山爬到那座山。最后突围出来的30多个人,除了一嘴牙齿是完整无缺外, 衣服、皮肤、头发全被树枝挂烂了。

到1936年冬天,金刚台下了一场罕见的大雪。鹅毛似的雪片一个劲地落了几天几夜。金刚台变成个大雪堆子。冰冻如铁,几把粗的大树被大雪连压带冻一折两截,到处听得见“咯嚓、咯 嚓”的响声。那时,妇女排住在跑马场一带几个大山洞里。她们常常一个星期吃不上一点儿东西。实在饿极了,就从雪地里挖些草根嚼嚼。

恰在这时,曾少甫的妻子张敏又生了一个女孩。到第六天早上,大伙正准备看望张敏,却看见那个幼小的生命静静地死在母 亲的怀里。大家从张敏的表情上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了——孩子是 母亲给捂死的!

大家非常难过,排长袁翠明虽知张敏内心的痛苦,也忍不住要责备她:“大嫂,你在干什么!我们大人再吃苦,总不能对不起孩子呀!”

张敏悲泣地说:“孩子是从我身上掉下来的,我怎忍心?可是……眼下这情景……大家都活不了啊……”

是啊!眼下的情景是大雪封山,敌人声言要冻死、饿死、困 死这支革命队伍。山上一粒儿粮食也没有,大人都饿得起不了身, 哪有孩子的活路呢?

张敏又说:“就是熬过了今冬,往后怎么办呢?孩子一哭叫, 还不要给大家带来灾难?”

坚持金刚台的三年,是艰辛战斗的三年。三年中,金刚台上的革命者们几乎每天都要和敌人打交道,每天都要跑山路;他们 没有穿过棉衣,没睡过整夜觉;他们打赤脚,穿草鞋;吃野菜,咽稻糠,但是,革命的意志从未消沉。经过三年艰苦环境的锻炼,同志们的革命胆略更壮,无产阶级觉悟更高了。一些同志光荣地加入了党的组织,一批批伤病员恢复了健康重返前线,一批批精壮战士补充到主力部队。金刚台满山上的足迹和弹痕,记载着每一 个革命者生命的辉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