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乙金华宗旨》阐幽问答(七)

 心理咨询诊所 2023-10-14 发布于山东

《太乙金华宗旨》约成书于三百年前,由清代康熙年间潘易庵等七人所著。《太乙金华宗旨》阐幽问答,是全真教弟子们对太乙金华宗旨提出的疑问和吕祖的回答,原本收录在《道藏辑要续编》中,共计九十八问。

《太乙金华宗旨》阐幽问答(七)

(51)问:“外功?”答曰:“内功观照,外功抱一话头或公案一则,内外兼修,自有灵润周身,睟面盎背之时。汝只观某不用外功,而身体自壮,即其榜样也。”

译注:问:“外功的情况?”

吕祖回答说:“内功止观返照”,外功念些修行言词,(吕祖不主张练外功)按照此法还得坚持练功,也能润泽达肌肤,而有睟于面,盎于背之时(孟子说:睟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言其真炁运行全身)。”吕祖又对弟子说:“你们只要看一看我,没用外功,只练内功,而身体自壮,这就是你们应学习的榜样。”

(52)问:“性同情异?”答曰:“情亦无异,乃习而不察。流转至今,污染而不可解,究非性之过。性无言说,何究之有,有言说,亦不外性。汝不闻乎?水有清浊,其湿同也。水清是湿,水浊独非湿乎。是清浊异,而湿性不异。汝只从一处参,久则豁然贯彻矣。勉之!”

译注:问:“是性同情异吗?”

吕祖回答说:“情也不异,是习惯了而没察觉。性光流转,受污染太甚!但这并不是性之过,性无言说,何过之有。你没有听说过吗?水有清有浊,但都是湿的。水清是湿,水浊也是湿。只有清浊之分,而湿性没有不同。你只要从一处去悟,久而久之,就会豁然贯通了。”

(53)问:“除了精气神方是先天?”答曰:“错了。只知清净无为之道,未识阴阳自然之理。阴阳不孤立,天地离了万物是个甚么,亦不成其为天矣。天有万物,万物能障天丝毫否?试观眼前之景,森罗并列,何尝碍得晴虚,有万物正显得晴虚耳。大道真实,如是如是。”

译注:问:“只有精气神才是先天吗?”

吕祖回答说:“错了。你只知清净无为之道,而不知阴阳自然之理,阴阳是不孤立的。天地若是离开万物那将成为什么样子?恐怕就不成为天地了。天有万物,万物能遮蔽天吗?是不能的。试观眼前之景,包罗万象,但不妨碍你“心空',这就是“色即是空'之意。正因为有万物,才显出“心空”。大道的真实,就是这个样子。”

(54)问:“参禅?”答曰:“参禅须要起疑情,疑则悟,不疑不悟。疑情最难发得起,古哲于善知识前,勤侍服役多年,于一言半句谈话,即得大解脱者不少。宗门原好,但须善参。不善参者,则入宗门,流弊俯视一切,谓与诸佛颜颃,其实毫无半点。汝须善参,汝等知释之用功最上一乘,一纵而登云天,跛履而行千里,此汝心之妄,非释之真径也。释立言从高处引起,是欲人知其极,不欲人陷于影响无着之地。慈悲方寸,接引群生。汝以为入手功夫,可以旦夕到岸,无操存涵养,克治琢磨,恐庸俗辈到老不知自悟,圣贤鄙之。”

译注:问:“怎样参禅?”

吕祖回答说:“参禅须要起疑心,能疑则能悟理,不能疑就不能悟得真理。古代修道者在求得大智慧前,常服侍贤人、高僧多年,在他们的一言半句谈话中,得到大解脱者不少。宗派尽管好,但须能参悟,不善悟者,一入宗派,净看些流弊,就不能得着真理圣道。你们知道佛家最上乘功,一纵登云天,就到“极乐世界”,这是你们的妄念,不是佛之真径。释迦佛立言从高境界出发,是以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不使他们堕落。还有你们以为入手功夫很易,旦夕就可到彼岸,那就错了。'不受磨不成佛',不经过琢磨、洒养和修炼,是不能登上智慧彼岸的。要醒悟,不能堕入俗流!”

(55)问:“虚极静笃,难能奈何?”答曰:“虚极静笃,非一时可能,知静不静,不知静亦不静,浑水耳。汝但虚得一分,便得一分轻松快活,此渐法也。顿根有几?总是习染沉疴方有修行之名。今而后从心田认实,幻化不真,何者是实,从此蹰去,一旦踏破天关,脚头翻转,方有些个路数。”又问:“幻化不真,须绝尽方好?”答曰:“幻化不绝尽。幻化为用,众草是药材,蜜和为丸,是草还丹。无草不能成药,无药不能治病,何可去之!小人宜化不宜绝,绝则祸生,其理亦如之。”又问:“何为脚头翻转?”答曰:“化之谓也。自见冰消瓦解时,儒教中怡然理顺,涣然冰释,亦差不多。不过各有力量之大小,功夫之浅深,见地之迟急,天资之敏钝。禅宗说大事未明,如丧考妣。何以大事已明,仍如丧考妣耶!”

译注:问:“虚极静笃,很难做到,怎样做好呢?”

吕祖回答说:“虚极静笃功夫,不是一时能做到的。想静不静,不想静也静不下来。总之,是浑水不清。但你只要宁静一分,便得一分的轻松快活,这就是渐法。顿悟(顿法)的人较少。污染太甚,身患重病,方知修行。今后从心田要认实。认实,就是要心空、心静,从心空、心静下功夫,才能找着玄关,取坎填离,还精补脑,即走上菩提路了。”

又问:“幻化不真,须绝尽方好吗?”

吕祖回答说:“幻化不能绝尽。幻化为用,如一切草都是药材,蜜和为丸,制成丹药,这是草还丹。无草不能成药,无药不能治病,何可去之!对小人亦如是,宜感化他,不宜绝情,绝则祸生。此点应注意!”

又问:“甚么是脚头翻转?”

吕祖回答说:“就是融化,化解之谓也。儒家见冰消瓦解时,就说怡然理顺,涣然冰化了。不过力量之大小,功夫之深浅,天资之敏钝有不同罢了。禅宗说:“大事未明,如丧考妣。”为什么大事已明,还“如丧考妣”呢!”

(56)又曰:“大道不在静居,静居一室,反增心火之炎。要行、住、坐、卧,总是功夫。方得坐在千峰顶上,不离十字街头。我恁么说诸人还会也吗?”

译注:吕祖阐述说:“大道不在静居,不必独居一室。静居一室,反增加心火之炎。行、住、坐、卧都是功夫,在行、住、坐、卧中,也要回光运转,真炁运行。就是绵绵不绝之意。这才能众妙归根,返虚合道。”

(57)问:“智慧不足,难以证道?”答曰:“何不足之有?若论本体,本无不足,天然具足,何增何减。若论功夫次第,则有不足,不足者何?朝污夕染,将一个清水闹得浑浆,澄之不清,摇之愈浊,此修行之说所由起也。修者修其行,行修而性亦修矣。”又问:“必得大圆镜智,方是证道?”答曰:“虚名耳。无边为大,慧通为圆,光明普照为镜,无私心为智。非真如圆镜一面,不过如圆镜之义耳。勿执着!”又问:“识与智有何分别?”答曰:“识即是智。在凡夫谓之识,在仙佛谓之智,净与不净之分耳。”

译注:问:“智慧不足,难以证道吗?”

吕祖回答说:“有什么不足?若论本体(性)人人具足,无增无减。若论功夫则有不足,所谓不足,是朝污夕染,本是一池清水,弄得混浊不堪,澄之不清,搅之愈浊。因此,才有修行之说。修者修其品行,品行修而性也修了。”

又问:“必得大圆镜智,才是证道吗?”

吕祖回答说:“这是追求虚名。何谓大圆镜智?无边无际为大,智慧通达为圆,光明普照为镜,无私心为智。并非真是一面圆镜,只不过取其意像圆镜那样圆满罢了。这一点,不能执著。”

又问:“识与智有何分别?”

吕祖回答说:“识即是智。在凡夫叫作识,在仙佛叫作智。其区别点,只是净与不净。识是自私不洁,智是无私纯洁。如是而已,岂有他哉!”

(58)问:“优游涵养?”答曰:“优游涵养化之谓也。小有小化,大有大化,化之则神。惟化始可以语神。”

译注:问:“优游涵养之意?”

吕祖回答说:“优游涵养就是熔化、化合之意。小有小化,大有大化,如炼精化杰,炼杰化神······涵养本原,化之则神。惟化才可以说元神归位。”

(59)问:“先后天分别?”答曰:“后天不离先天,先天即是后天,同一天也。云蔽其中,世人见云则不见天。吾见云乃天也。故云不为碍。”

译注:问:“先天、后天的区别?”

吕祖回答说:“后天不离先天,先天即是后天,这个天是相同的。好像云遮蔽天,世人只见云没看见天,我看见的云就是天。所以云不足以阻碍天。”

(60)问:“如幻薰修?”答曰:“如幻薰修,轻易亦不能证,得效即是功。知否?”问:“何为真种?”答曰:“心空,不说真种子,却即是真种子。如来藏,包括无限生发。”

译注:问:“是如幻薰修吗?”

吕祖回答说:“如幻薰修,不是轻易就能得到验证,但见效就是有功了(如病愈身强),这个道理知道吗?”

又问:“甚么是真种?”

吕祖回答说:“说“心空'不说真种子,但“心空”确实是真种子(乾坤相交结丹)。只有心空,才能乾坤相交。因此说心空即是真种子。“如来藏'是包括无限生机的。”

《太乙金华宗旨》阐幽问答(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