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素材 • 时鲜 • 事件】看不懂还凑热闹,有意义吗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3-10-14 发布于甘肃

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挪威作家约恩·福瑟。
图片
福瑟此前并不是所谓“热门作家”,就连瑞典文学院也知道这一点,他们在诺贝尔文学奖的官方页面上放了一个调查——你有没有读过福瑟的作品?结果,至少有九成人投给了“没有”。
诺奖委员会的颁奖词是:“表彰他的创新戏剧和散文,为无法言说的事物发声”,“无法言说”几个字,说明普通读者并不是他的目标读者。
国内只出版过他的两部作品,但从未加印和再版,当然也是因为“太冷门了”。
但获奖之后,马上“身价大涨”,其中一部作品甚至登上热搜榜第三。在某旧书买卖平台上,标价被“炒”到离谱,最高的一本定价达数千元。
有人对他受到追捧不以为然,认为这是“附庸风雅”,是“三分钟热度”,是标准的“凑热闹”。

媒体观点

光明日报

“凑热闹”也是一件好事,证明人们对于文学仍然充满热情,对于未知的领域仍然兴趣盎然,对于拥抱世界文化的愿望从未改变。
文学阅读的意义,不能和“学习知识”完全画上等号,对于普通人而言,它是眼界的开阔,是思维的启迪,是人生的感悟。每个人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介入文本,收获属于自己的启示,从这个角度来说,文学阅读所追求的从来不是一个“标准答案”。
哪怕真只有“三分钟热度”,也没什么,当我们打开一位作家的作品时,就已经和其建立起了紧密的联系。就好像求学时读鲁迅,读曹雪芹,读海明威,也许当年的我们也只是处于“懵懂”状态,但只要这份联系还在,只要还能重拾这份“缘分”,就不难发现,我们对人生、对生活、对世界的理解已经变得更深刻了。
这正是诺贝尔文学奖的意义所在——我们的学识、视野终究是有限的,专业奖项不仅是对作家水平的肯定,也是为公众打开的一扇大门。从门外往里看,我们就从自己的“小世界”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媒体观点

澎湃新闻

“凑热闹”是有意义的。对于大众来说,这更像一种提醒,让人们在纷繁日常里,也别忘了“文学始终在场”,获得一次难得也短暂的摆脱庸常的机会,与最前沿的文字实验对话。
每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能迅速成为热点话题,成为一个全民的“冥想时刻”——在这一刻,人们难得地接近纯文学,在一种近乎玄想的文本语境里,去思索一些平时根本未曾过脑的话题。德国剧作家布莱希特曾说,“思考是人类最大的乐趣之一”,这时人们就可以久违地获得这种奢侈的乐趣。
诺贝尔文学奖的价值,也许更像是文学一年一度的纪念日,用一种非同寻常的热度,让文学以耀眼夺目的姿态,进入我们的生活。

● 语文报社 好物优选 


图片

来源:光明日报、澎湃新闻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