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区区“一碗粥”,竟有大用处

 经方人生 2023-10-14 发布于四川

胡希恕经方医学

粳米在《本经》无记载,至汉代方用粳米见于以上10方证,可知经方发展至汉代创建了以粥剂治病的宝贵经验。用粳米治病,更突出说明经方治病的特点,即重视安中养胃、扶正祛邪,不论是急性病、慢性病,即使是急性传染病皆必用,例如桂枝汤方证服桂枝汤时必啜稀粥,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桂枝汤等方证必加用米煎。

古人以八纲理论,从症状反应总结用药经验,从方证应用过程中取得经验,认识到粳米的医疗作用有其突出特点,即养胃以安中养正、益气生津、顾护胃气、缓急止痛等。出现谵语、烦热等症,为阳明里热耗伤津液,方中加粳米,一方面安中养正、益胃生津,另一方面防知母、石膏之苦寒伤胃。又如附子粳米汤、桃花汤等方证,出现呕吐、下利,大量亡失津液,身体虚弱、胃气不振,呈太阴病危重证,方中加入粳米,即可益胃补虚,又缓急止痛,助附子、干姜温中祛寒止痛。再如麦门冬汤、竹叶石膏汤等方证,出现咽喉不利、气逆欲吐,呈上热下寒的太阴阳明合病,以粳米配人参、甘草、麦冬健胃生津。

对于粳米性味,古今认识不太一致,《名医别录》谓:“味苦,平。”《千金方·食治》谓:“味辛苦,平。”而后世本草认为味甘,平。《本草经疏》曰:“粳米即人所常食米,为五谷之长,人相赖以为命者也。其味甘而淡,其性平而无毒,虽专主脾胃,而五脏生气,血脉精髓,因之以充溢,周身筋骨肌肉皮肤,因之而强健。”《本草蒙荃》认为:“粳米,伤寒方中,亦多加入,各有取义,未尝一拘。少阴证,桃花汤每加,取甘以补正气也;竹叶石膏汤频用,取甘以益不足焉,白虎汤人手太阴,亦同甘草用者,取甘以缓之,使不速于下尔。”

粳米之用体现了《伤寒论》辨证论治中,无处不贯穿顾护胃气这一要义。正如胡老常说:“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此治热用寒,而不为寒伤,妙就妙在甘草和粳米,尤其是粳米煮熟成米汤,起黏滑作用,能在胃里挂一层胶黏质使胃不受伤。”生石膏退热机理至今未明,有人研究认为,“粳米与石膏同煎有着重大作用,使石膏在肠胃易于吸收,而起清热作用”,这一观点,有参考价值。

秉承《伤寒论》之思想,历代医家及养生家均相当重视粳米养胃之功效。孙思邈在《千金方·食治》中强调说,米能养胃气、长肌肉;《食鉴本草》也认为,粳米有补脾胃、养五脏、壮气力的良好功效。《粥记》云:“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随息居饮食谱》则十分推崇米汤的补养功效,认为浓稠的米汤,可以代替人参汤用以治疗虚证。

药物功用述要:粳米,味甘,平。安中补胃、益气生津、甘温除热强壮药。主治热病口干咽燥、泻痢、呕吐、诸虚百损等。施用大凉药时合用之防泻利。此虽常食之物,参以药投,其力甚巨。

每用18~90克。用法及用量:入汤剂或作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