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醉吟庐】重走浙东唐诗之路系列律诗三十首

 西漠清风图书馆 2023-10-15 发布于新疆


浙东唐诗之路

      唐朝曾经有四百多位诗人,先后从钱塘江出发,经绍兴,自镜湖向南经曹娥江、剡溪,溯流而上,经新昌的石城、沃洲、天姥,最后抵达天台山。一路载酒扬帆,写下了一千五百多首脍炙人口的唐诗。

      浙东唐诗之路,是晋唐以来文人墨客往来频繁、对唐诗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一条山水人文旅游线。新昌,是浙东唐诗之路的精华地段,素有“一座天姥山,半部全唐诗”之称。唐诗之路上现存着哪些历史遗迹,又有哪些历史故事?
      唐诗之路,呈现的是唐代的浙江文化史,也是一部唐代文人浙江交游史。循着唐代李白、齐己、李绅等诗人的足迹,宋清及以后像范仲淹、张浚等诗人均到此寻访,吟诵了大量的诗篇。
      据考证,唐代诗人多从钱塘江出发,经古都绍兴,向南过曹娥江,溯源而上,入剡溪,走新昌的沃洲、天姥,过天台山石梁飞瀑,由此也可见浙东山水及其文化积淀的魅力,它也成为文人墨客寻幽访古、山水朝圣之地,而留存至今的大量典故、诗篇和古迹,则是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而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浙东唐诗之路不仅是一条唐代诗人留下的山水人文之路,也是一座融合儒学、佛道、诗歌、书法、茶道、陶艺、民俗、方言、传说等内容的文化宝库。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有学者提出了建设浙东唐诗之路的概念。浙江省政府先后成立了唐诗之路研究办公室,唐诗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并投入千亿资金去建设。现在浙东唐诗之路成为继“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之后的又一条中华文化古道。
       浙东唐诗之路上的景点有:
曹娥江、剡溪、若耶溪、镜湖、曹娥庙、云门寺、大佛寺、国清寺、东山、会稽山、大禹陵、龙门寺、四明山、天姥山、天台山、石梁飞瀑、天台山大瀑布、兰亭.......



一、浙东唐诗之路系列之曹娥江

孝女寻爹故事传,彼苍衡鉴自昭然。

那堪聚散波中跃,岂许尊亲江底眠。

千载游魂归不得,一身硬气壮何虔。

男儿未必能如此,碧水悠悠湍复旋。

       曹娥江,中国东海独流入海河流钱塘江的最大支流,因东汉少女曹娥入江救父而得名。嵊州附近又称剡溪,上虞境又称上虞江,百官附近古称舜江,下游段古称东小江。是汇入钱塘江的最末一条重要支流



二、浙东唐诗之路系列之过剡溪

轻云叠叠抱灵山,泛泛青波映月闲。

两岸千峰烟莽渺,一溪九曲水回环。

始从西转遥天外,却向东流落照间。

此去路程知几许,渔夫含笑到眉弯。

      剡溪为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境内主要河流,由南来的澄潭江和西来的长乐江会流而成,流经奉化。洪水来时,两江汇合之后,中间夹有一条细长的银色带状水流,把雌雄两水隔开,南面浑浊而浪涌,北面清亮而波平,形成一江两流、中嵌银带的壮丽奇景。



三、浙东唐诗之路系列之若耶溪

若耶山下若耶溪,百里东来到会稽。

水上泛舟谁赠箭,棹边沈钓月垂堤。

淩波一叶翠涛舞,隔岸孤鸥灵籁嘶。

记否当时乘兴子,梦中旧识讶离暌。

       若耶溪,今名平水江,是绍兴市区境内一条著名的溪流。若耶溪源头在若耶山,山下有一深潭,据说就是郦道元《水经注》中的“樵岘麻潭”。相传若耶溪有七十二支流,自平水而北,会三十六溪之水,流经龙舌,汇于禹陵,然后又分为两股,一支西折经稽山桥注入镜湖,一脉继续北向出三江闸入海,全长百里。富有诗情画意的若耶溪,使历代的文人雅士流连忘返。南北朝时期诗人王籍著名诗篇《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静一动间生动刻画若耶溪岸幽静风景。



四、浙东唐诗之路系列之镜湖

十里平波如镜同,湖山奇丽水流东。

清风偶递游人语,膏泽长承太守功。

隔岸遥看三渡客,停桡笑对一渔翁。

浮光炯炯最堪羡,此处晴飔自郁葱。

       镜湖,一般指鉴湖。因被王羲之描绘“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故也称镜湖。在浙江省绍兴城西南,为浙江名湖之一,俗话说“鉴湖八百里”,可想当年鉴湖之宽阔。鉴湖以水为神,因水而名。在唐朝鉴湖称为“镜湖”,这里草木葱茏,充满诗意,一派原始的田园风光。绍兴人的骄傲、绍兴酒的清醇、绍兴城的水灵......都与这鉴湖紧密相连。




五、浙东唐诗之路系列之谒曹娥庙
来觅遗踪谒孝娥,残碑枯柏草深蓑。
堕时自昔堪惊浪,投处至今漩作涡。
多少男儿神气促,玲珑才子面颜酡。
流传莫使绝烟火,勿教灵湖无棹过。

       曹娥庙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曹娥街道孝女庙村,始建于东汉元嘉元年(151年),早年又叫灵孝庙、孝女庙,是为彰扬东汉上虞孝女曹娥而建的一处纪念性建筑。曹娥庙坐西朝东,背依凤凰山,面向曹娥江,占地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3840米,主要建筑分布在三条轴线上。整体建筑规模恢宏、布局严谨,以雕刻、楹联、壁画、书法(古碑)“四绝”饮誉海内外,被世人称作“江南第一庙”。2013年3月曹娥庙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六、浙东唐诗之路系列之云门寺
云门寂寂月中天,古寺行临意悄然。
树底鸣蛩声冥漠,檐头羁雁影缠绵。
遂抛阊阖尘埃事,一伫若耶溪水边。
已是山川知替改,宜将诗句向春烟。

       云门寺,位于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平水镇平江村,始建于东晋义熙三年(公元407),是我国历史最久的寺庙之一,也是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节点。云门寺,其实是个总称,包括云门主寺及多个副寺,后来主寺日渐衰落各副寺就别立为寺了,如显圣寺、雍熙寺、寿圣寺等。在当时的这几个主要别立的寺院在加上云门寺本身被当地称为“一山四寺”、“一主四副”或云“一本而四名”。但在当地信众的观念中通常把这些寺院视其为云门一寺。云门寺在历史上之规模是非常之宏大。云门寺鼎盛时期曾热闹非凡,陆游在《云门寿圣院记》中写到:“云门寺自晋唐以来名天下。父老言昔盛时,缭山并溪,楼塔重覆、依岩跨壑(hè),金碧飞踊,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观者累日乃遍,往往迷不得出。虽寺中人或旬月不得觌也。”从此可以看出当年之盛况。



七、浙东唐诗之路系列之大佛寺

几因兵燹几逢危,仙髻岩头谁逸遗。
越国敦煌名最出,唐僧玄俨泽长垂。
萦香石佛依微气,循迹巉崖了悟时。
无量桥边斜照里,千年不变是身姿。

       大佛寺,位于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城南明街道,始建于东晋。全寺以石窟造像为特色,佛像规模宏大,历史悠久,立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的石弥勒佛,通高16.3米,两膝相距10.6米 。是中国南方仅存的早期石窟造像,被誉为“越国敦煌”。南朝文艺理论家刘勰赞曰:“不世之宝,无等之业”。新昌大佛寺也是佛教般若学研究中心,十八高僧十八名士缘聚新昌,唐代曾先后有400多位诗人在这里游历赋诗。



八、浙东唐诗之路系列之国清寺
绿阴瘦影殿前横,老树隋梅著盛名。
澹澹池边鱼乐出,关关檐上鸟声呈。
时人至论期民富,智者良箴信国清。
寺壁苍苔成过往,夕阳斜处不胜情。

       国清寺位于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城关镇,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初名天台寺,后取“寺若成,国即清”,改名为国清寺。隋代高僧“智者大师”(智顗) 在国清寺创立天台宗,为中国佛教宗派天台宗的发源地, 影响远及国内外。鉴真东渡时曾朝拜国清寺。日本留学僧最澄至天台山取经,从道邃学法,回国后在日本比睿山兴建延历寺,创立日本天台宗,后尊浙江天台山国清寺为祖庭。浙江天台国清寺与济南灵岩寺、南京栖霞寺、当阳玉泉寺并称中国寺院四绝。2006年,国清寺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九、浙东唐诗之路系列之过东山

芳草春深风物殊,上虞江畔觅篷庐。
山前遥望王充墓,槎际相思逸少书。
七尺长身谁卧隐,一灯瘦影亦安舒。
临流漫赏剡中胜,客里清吟兴有馀。

       东山,又名谢安山。据《上虞县志》记载,东晋名士谢安41岁前长期隐居此山。成语《东山高卧》说的就是谢安,意思是隐居不仕,生活安闲。出自《晋书·谢安传》。据《晋书·谢安传》记载,西晋南迁后谢氏家族郁郁不得志,年轻的谢安隐居到浙江会稽的东山。东晋升平四年(360) ,谢安离开东山从政,成为著名政治家,成语“东山再起”即出于此。唐宋诗人李白、贺知章、刘长卿、方平、苏东坡、陆游等,都曾盘桓其间,留下了不少著名的诗篇。东山有一巨石悬伸江中,江边有谢安钓鱼台及谢安墓,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浙东唐诗之路系列之会稷山

骥行千里慕名来,南镇茅山积翠开。

泉石良游多眺览,烟岚绝美胜蓬莱。

知谁骋望遗佳句,在古留题尽雅才。

休说此身疲惫出,清光已是满金罍。

       会稽山,原称茅山、亩山,位于绍兴市区东南部,位列中华九大名山之首、五大镇山之一,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上古时代的治水英雄大禹娶妻、封禅的地方。晋朝顾恺之说会稽山水是“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葱笼其上,若云兴霞蔚”。会稽山的旖旎风光,也吸引过来历代的文人骚客在此留下佳作诗篇,千古传诵,由此也成为了中国山水诗的发源地之一。



十一、浙东唐诗之路系列之四明山

梦里悠悠羡四明,访来休数几千程。

溪头绿树荫芳草,烟外丹崖布响晴。

东野翁闻孤鹤唳,青莲士踏早霞行。

至今犹记卧云处,听得古人箫一声。

注:孟郊字东野,诗有《送萧炼师入四明山》。李白号青莲居士,在四明山著有《早望海霞边》。施肩吾《同诸隐者夜登四明山》诗中有“何处玉箫吹一声”句。

       四明山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四明山镇,横跨宁波的余姚、海曙、奉化,连接绍兴的嵊州、上虞,这五个县市区。有龙虎山的气势壮观,兔耳岭的怪石灵秀,有着第二庐山之称,林深茂密,青山碧水,各种鸟兽出没其间,生态环境十分优越。千百年来,众多文人墨客慕名游胜,兴情所至,吟山咏水,题诗寄情。唐代大诗人李白、刘长卿、皮日休等曾为此地的山景美色纵情吟唱。



十二、浙东唐诗之路系列之游登天台山

唐诗之路未湮沈,终得登临惬素心。

远眺烟岚生感慨,俯窥岁月任浮沉。

来从偶见暮云合,行此但知芳草深。

一脉天台山与水,千寻华顶古犹今。

华顶:指华顶峰,为浙江天台山主峰 

       天台山,位于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和合街1号,地处宁波、绍兴、金华、台州四市的交界地带,西南连仙霞岭,东北遥接舟山群岛,为曹娥江与甬江的分水岭,多悬岩、峭壁、瀑布。天台山的主峰华顶山位于天台县东北,称拜经台,是天台县东北济公故里一天台山最高峰,海拔1098米,相传智者大师曾在此面朝西天竺,拜读《楞严经》,故名。



十三、浙东唐诗之路系列之登天姥山
此来莫负浙东行,天姥山巅风露清。
远客跻攀添屐齿,高峰临眺趁游程。
相逢酌过坡仙和,留别吟传太白名。
多少遗踪搜不尽,诗囊装满一江情。

       天姥山,又称天姥、天姆山、天姥岑、天姥峰、天姥岭等,属天台山脉分支。位于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儒岙镇10千米,主峰为拨云尖,海拔818米。天姥山该山得名与其形状有关,状如女子,古人把它附会成天上的仙人,因此被称为“天姥”,即“王母”,传说中的西王母。天姥山是中国古代文人向往的文化名山,诗人寻访天姥山并留下《梦游天姥吟留别》《壮游》等作品。志载:"派自括苍至关岭界层峦叠嶂,苍然天表,千姿万壮,为一邑主山"。由拨云尖、细尖、大尖等群山组成,属道教第16和60福地。有司马悔桥、天姥古道、穿岩十九峰、天姥寺等名胜古迹。



十四、浙东唐诗之路系列之谒大禹陵

蜉蝣世界水瀴溟,幸有前王治不停。

蓬屋三经千古最,龙门一凿九州宁。

方瞻禹迹寻题刻,近睹碑廊憩燕亭。

谒罢陵威回白首,吾侪衔勇续新铭。

瀴溟,水绝远貌。

       大禹陵,古称禹穴,是大禹的葬地。它背靠会稽山,前临禹池,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东南稽山门外会稽山麓,距绍兴城区3公里。大禹是上古时代一位治水英雄,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开国之君,被后人尊为“立国之祖”。明太祖洪武年间,大禹陵即被钦定为全国该祭的36座王陵之一。

       禹的忘我的精神,成为中国人民优秀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在中国许多地方,都留下了关于禹的遗址。河南开封有“禹王台”,传说他曾在治水时住过这里,禹县有“禹王锁蛟井”,相传禹曾在此降服兴风作浪的蛟龙。浙江绍兴有“禹庙”和“大禹陵”,传说他晚年在此大会诸侯,死在这里。此外,山西省的河津县还有“禹门口”、夏县有“禹王城”等,相传禹曾在这些地方凿山治水等等。这些遗址,都说明了人们对这位上古时期治水英雄的怀念和尊敬。



十五、浙东唐诗之路系列之龙华寺
驱车奋楫越重关,万里东行识圣颜。
月照丹墀红掩映,风敲黛瓦响潺湲。
云霞影落鉴湖水,钟磬声传会稷山。
谁晓千年朝谒处,皇家寺院命多艰。

       在浙江绍兴有一座古刹,古时却是香火不输灵隐寺,并且还是皇家级的寺庙,这便是龙华寺。国内冠有龙华寺的古刹不计其数,在浙江绍兴便有两座,一座位于会稽山山下,另一座在广宁桥直街。
       会稽山山下的这座龙华寺,规模宏大,丝毫不弱于布达拉宫之辉煌的寺庙。而这座龙华,也是国内单体最大的皇家风格寺院。这座龙华寺,最早在东晋时期便开始建造,那时全国礼佛,颇有尊佛姿态。不过最早,龙华寺并不是皇家寺院,仅仅是容纳四方僧人的寺庙罢了。直到唐朝年间,朝廷大礼,再加之绍兴出了高僧,于是龙华寺获得敕封,被尊为皇家寺院。可惜历史沉浮,战争也随之而来,龙华寺在动乱当中几次废除又几次复活,即便复建也没有当年的风范。好在僧人不逃,就得在此守候,等待时机。终于在就近十几年前,由绍兴各级牵头,重建成功这座曾经是皇家寺院的辉煌寺庙。



十六、浙东唐诗之路系列之崇仁古镇听越剧有句
承蒙眷顾任趋陪,万里徐行逐酒来。
长善溪弹留客曲,聚贤楼奉泛金杯。
悠扬一段音尝急,传继千年气不颓。
听罢南声真欲醉,月升树杪忘思回。

       崇仁古镇在浙江省嵊州之西,距离嵊州市区西北约11公里,原名杏花村,背倚五龙山,长善溪穿镇而过。追溯崇仁的历史,我们至少可以回望到1700多年前。位于古镇西北的“方井”是嵊州境内发现年代最久远的古井,井旁有一石碑刻有“赤乌二年(239年)”字样,可见早在三国时期,这里已经有先民居住。

       崇仁古镇的历史底蕴非常的深厚,千百年来,不仅传承着“耕读传家”的家族文化,还孕育和发展了越剧、围棋等特色文化,为嵊州成为“越剧之乡”增添了浓重的一笔。越剧是我国第二大剧种 ,有第二国剧之称,在古镇玉山公祠中,有一个古戏台,工艺精湛,堪称古戏台中的佳作,就连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都曾在登台演出。       崇仁,是一座美丽幽静的江南古镇。它保留着庞大的古建筑群,虽然历经千年但风貌依旧。古建筑连片成群,具有宋朝遗风、明清特色。群内庙宇、祠堂、古戏台、民居、牌坊、药铺、店房、桥梁、池塘、水井一应俱全。以玉山公祠为中心,保存完整的老台门就有100余座,台门之间用跨街楼钩连,既珠联璧合,又独立成章,体现了先人“分户合族、聚只一家”的遗风。



十七、浙东唐诗之路系列之石梁飞瀑
恰似惊雷动石梁,高崖溅瀑水烟苍。
悬空彩练云岩秀,喷雪飞珠雾壑凉。
绝域堪奇鸣佩玉,深山谁在弄笙簧。
愧吾唯有朽才句,怎咏人间好地方。

       石梁飞瀑位于浙江省天台县城北22公里的天台山中,是浙东“唐诗之路”的精华所在,在崇山翠谷之中,一石横跨天际,瀑布喷涌而下,“昼夜起风雷”,令历代文人骚客为之倾倒,留下无数壮美诗篇,被誉为“天下第一奇观”。
       石梁飞瀑并不比其它瀑布壮观,但它却有自己的独特之出:首先它有一条二丈左右的巨大石梁,横跨在两崖之间,那微微拱起的梁面,像一条匍伏的巨蟒。金溪和大兴坑两条溪水,左右而来,汇合于此。溪涧岩石坎坷不平,水流随之层层折跌而下,每一次折跌,激起一阵雪白的水花,接着又往下折跌。这样经过4次折跌后,溪流终于在阵阵白浪之中流到了石梁附近,聚集成一个巨大的雪浪团,向石梁冲激过来。一部分被打回,而大多数则从梁底穿过,坠入几十丈深的幽谷之中,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石梁瀑布附近还有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所题“第一奇观”四字石刻、清末维新派领袖康有为的“石梁飞瀑”题刻,石梁腹部有郡守刘璈题的“前度又来”等。
       石梁飞瀑的美景在于浪花万朵,似堆雪撒珠,终年不绝,故有“冰雪三千尺,风雷十二时”之说法。从中方广寺沿山径可达下方广寺。此时再回望石梁飞瀑,景色又有变化了。
       石梁飞瀑的另外一个独特之处,是有浙东的画山秀水和附近城乡繁华的衬托。天台山本身美景颇多,又是佛教胜地,所以,石梁飞瀑亦因此而更闻名遐迩。“昼夜起风雷 ”,石梁飞瀑令历代文人骚客为之倾倒,除被誉为“天下第一奇观”外,因留下无数壮美诗篇,这里也被认为是浙东“唐诗之路”的精华所在。



十八、浙东唐诗之路系列之天台山大瀑布
星河谁遣落千寻,直似长川猛虎吟。
一泻银花翻雪阵,欲收长啸作潮音。
山溪合谓从天下,水势齐驱入浪沈。
我自瀑前观不够,古人诗里畅清襟。

       天台山大瀑布景区位于天台境内的桐柏山西麓,主体大瀑布总落差 325 米,最大宽度90米,是个罕见的高落差亲水梯级瀑布群,堪称中华第一高瀑。瀑布依险峻的高峡飞泻而下,一级一潭,气势雄伟,流态千姿百态,远眺是完整的单体大瀑布,近观则是一个流态各异的九级瀑布群,呈现出千变万化的瀑布群美景。整个天台山大瀑布景区总面积11.31平方公里,包括大瀑布区块、九龙湖区块、桐柏宫区块、琼台仙谷区块,通过观景电梯、索桥、玻璃吊桥、金庭湖环湖绿道等串点成片,是一个融峡谷景观、瀑布景观、悬空栈道、时尚体验、仙道文化于一体的大型山岳型景区。



十九、浙东唐诗之路系列之访兰亭

先贤修禊集群英,曲水流觞诗思倾。
逸少浑添深浅墨,兴公自得两三觥。
韵章题咏奉浮世,文字留传付后生。
我欲乘槎游胜景,只缘因羡溢痴情。

      兰亭,位于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兰亭镇兰亭村,汉代驿亭所在,故名兰亭。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园林住所。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邀集谢安等41位文人贤士在兰亭修禊,写下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因而闻名传世。

      与禹陵、东湖并立为绍兴市郊三大著名风景点之一,近十几年中,因“兰亭书法节”的持续举办而声名更盛。是一个集文学、历史、文化、自然为一体的景区。这里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著名景点之一,吸引了数以百万计的游客。

      兰亭是中国古代文人骚客聚会的地方,在这里,王羲之写下了《兰亭集序》这篇著名的行书,内容讲述了文人雅士在此品茗、赋诗、游览夜景的生动场面。现在的兰亭景区中,有高大的铜雕和青砖绿瓦的建筑,再现了唐代的兰亭景象。游客可以参观兰亭博物馆,了解兰亭文化的历史与渊源,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和历史的沉淀。

      兰亭四周浅溪淙淙,幽静雅致。园内“鹅池”、“曲水流觞”、“兰亭碑”、“御碑亭”、“右军祠”、“兰亭书法博物馆”、“范蠡纪念馆”等建筑精巧古朴,是不可多得的园林杰作。



二十、浙东唐诗之路系列之谒徐渭墓

眼空千古更何能,诗画通灵众所称。

不谓忘机翻妙笔,因疑致祸幸良朋。

一眠自有王陵伴,四艺堪教儒子承。

叹是炎凉身已惯,孤芳自赏号青藤。

       徐渭(徐文长),(1521年--1593年),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人(今浙江绍兴)。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山阴布衣、田水月。明代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戏曲家。他才名早扬,却屡试不售,他做过幕僚,也进过牢狱。他在贫病交迫中离开这个令他屈辱辛酸一生的世界,甚至在他离开时,没有棺材,裹尸的竟是一把稻草。

       徐渭墓,据《嘉庆山阴县志》记载:“墓在城西南十五里里木栅山”。里木栅山即今柯桥区兰亭街道里木栅姜婆山。墓坐西南朝东北,平面呈方形,四周由四层条石叠砌而成,上用条石压口.墓顶呈圆形,覆以黄土及草皮。墓碑正面竖镌“明徐文长先生墓”七字,由现代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先生于1989年题写,行楷字体。明万历年间,著名文学家袁宏道曾为徐渭墓立碑一块,上刻“有明一代才人文长徐先生之墓”。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山阴知县万以敦,立《天池先生墓表》石碑,记述徐渭生平事迹及文学艺术成就。乾隆六十年(1795),金石学家阮元出任浙江提督学政后,曾派会稽籍诗人陈鸿熙(字丙南)兄弟寻访徐渭墓地,设立标志,岁岁致祭。清嘉庆年间,陈氏尚古主人(陈永年)在购得徐渭故居青藤书屋后,又遵阮元嘱托,打破不为外姓修墓的旧俗,对徐渭墓地的断碑残碣进行修复,并“清界址,培土木,春秋祭扫”。清道光十六年(1836),山阴举人陈樾出资重修徐渭墓地,在徐渭兄嫂儿墓前重立墓碑一块。1989年,昔绍兴县文物部门对徐渭及其家族墓地进行全面修复,并辟为墓园,对外开放。徐渭墓朴素、幽雅,四周点缀植种着四季竹、冬青树、桂花树、兰花等花木,正是徐渭清贫、脱俗的身世写照。



 二十一、浙东唐诗之路系列之游南岩山

南岩山上翠嵯峨,因羡晴岚造访多。

层叠远烟遮曲径,参差芳草满阳坡。

松间绿水泉声响,月下琼华露影挼。

到此尘襟试将濯,管它须发任皤皤。

      南岩山位于浙江绍兴市,是因地壳运动而形成的,一直是史学界公认的海迹神山。

      南岩山离县城西7公里处,庄子《逍遥游》中记:任公子以九牛为饵临东海钓鱼,三年不得;得而腊之,分食大众,使江浙一带三年不吃其它鱼。所说的钓鱼处就是现在的南岩。据考证,南岩在远古时期确为一海湾,现岩中有贝螺壳之物。      

      据历史地理学家考证研究,宁绍平原在远古时期经历了3次海侵,其中第三次被称作“卷转虫”的海进运动,大约从距今1.2万年开始,到距今6000年前达到高峰。当时宁绍平原汪洋一片,后来因为地壳运动,处于会稽山脉和四明山脉之间的海底隆起,就出现了南岩山这样的“海迹神山”。明成化《新昌县志》载“山岩陡险,皆砂石积成如筑墙状,以物触之,纷纷而落,时或有崩坠者,世传大禹治水,东注积成岩,是为海门”唐代李绅《龙宫寺碑》载“南岩海迹,高下犹存”宋代王十朋《会稽赋》"南岩嵯峨,海迹古兮。由此可见,南岩造化之地,神脉可循、诗路交错,由来可贵。又逢现代发展,地处新嵊融城中心、高铁新城门户,可谓兼具文史气数和未来价值,新昌难觅其二。



二十二、浙东唐诗之路系列之谒南岩寺
传闻东海钓神鱼,庄子篇中自不虚。
毕竟禅灯焉可息,何曾烟火稍相疏。
山岩石耸百寻际,云瀑湍流万尺馀。
晓得任公千载去,吟来碑碣倍欷歔。

      南岩山于东晋永和时始筑小寺、南朝宋元嘉中建寺殿于崖中。为新昌最大的寺院之一。清光绪重建,南岩山有洞,洞高30米、深24米,面积1400平方米。并有任公子钓台,化云洞、乳香洞、月光洞、玉女矶、滴水洞等众多洞穴景观,扑朔迷离,引人入胜,三面环山,一面穹野,山清水秀,茂林修竹,是假日休假的好去处。
      前人对南岩多有褒扬之词。唐诗人李绅《龙宫赋》曰:“南岩海迹,高下犹存”;宋王十朋《会稽赋》曰:“南岩嵯峨,海迹古兮。”县志载:“世传大禹治水,东注积沙成岩,岩下海门也。”既是由海湾上升而来,南岩于是便在岩壁砂中,依稀可辩有蟹壳贝片之类镶嵌其间,以物触之,纷纷而落。这特定的山岩地壳,因为千百年的风剥雨蚀,大洞小洞奇洞怪洞也成了自然的造化。
      南岩寺现为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批准的正式开放寺,在县城西5公里的西山村,旧志载:“山岩陡险,皆沙石积成,如筑墙壮,以物触之,纷纷而落,时或有崩堕者,世传大禹治水,东注积沙成岩。”“人掘其地,有螺蚌壳,云岩下乃海门也。”唐李绅《龙宫寺碑》载:“南岩海迹,高下犹存。”宋范仲淹诗:“伯禹水既治,一峰留此也。”宋王十朋〈会嵇赋〉:“南岩嵯峨,海迹古兮。”南岩山景区延绵十多里,胜迹有南岩寺、任公子古钓台、化云洞、大洞、铁佛寺、蝙蝠洞等。
      这里没有香火庄严、禅房幽深的气氛,没有游人如织、熙熙攘攘的景象,更没有达官贵人光临的显赫场面,寺院宁静得象一口青苔封衍的古潭,几位象清泉一样朴实而透明的看门老人告诉我们:南岩寺是最早的石窟古寺之一,距今已有1600多年,唐宋时有八百僧众,唐明皇闻其名,曾在此映水塑貌。据说,新昌是先有南岩寺后有大佛寺的。而今,僧人远去,遗迹尚存,只有那佛殿、僧房、碑刻不时地闪烁着曾经旺盛的香火。



二十三、浙东唐诗之路系列之谒贺秘监祠

月湖山水倍清奇,来谒仙宗贺监祠。
郭里宁惟高士隐,村边不识小童疑。
归乡垂钓称狂客,避世修身对玉卮。
逸老堂前凝望处,遥思会稷放生池。
贺知章晚年住在会稽,以周官湖为放生池。

       贺秘监祠,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月湖柳汀上,东为居士林、关帝庙,南为柳汀衔,西北两面为月湖环抱。是为纪念唐代大诗人贺知章,在南宋绍兴年间,由太守莫将主持修建。据文献记载,南宋绍兴十四年,郡守莫将在月湖上寻访到贺知章的读书故地,故建逸老堂。
       为何叫作逸老堂,名字的由来是因为一个小故事,说贺知章见到诗人李白时,称呼为“谪仙人”,而李白似乎也很喜欢这个宝号,跟许多人说,这个号是四明逸老贺知章开始叫的。贺知章见到李白时,已是很老了,而李白却正当年青。贺见了李白,读了李白的诗,就夸赞他是谪仙人,而且“解金甲换酒,与倾尽醉”、“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就如同伯乐见了千里马,一样喜欢写诗,一样喜欢喝酒,是知音,是忘年交。
       杜甫曾作过一首《饮中八仙歌》,把贺知章列为酒中八仙之首,起句就是:“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而李白是“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所以纪念堂修建成的时候,就以这个事典命名成为逸老堂。
       月湖的贺秘监祠在康熙之季已经败落,全祖望从京师回来,为之重新,并且打算在城南钓台再去修建一祠。他在碑文的最后写了几句诗:“斯人爽气世所尊,故宅荷花尚有存。十洲之水清且沦,'双鱼’酒熟香满樽。生为游仙死为神,越人争公亦已勤。萧然毛生尤谆谆,挦扯贤哲空纷纶,我参旧籍综旧闻。”并为祠堂撰了一副对联:“两命哪足荣?为卜含元殿上六驭匆匆,彼高尚心情,不若投簪竟去;重湖伊可乐,至今偃月堤前双鱼湛湛,纵凄凉江海,犹能骑马闲来。”
       据记载,在洪武年间,贺秘监祠里有一位唐静轩处士,手植双柏于庭。在全祖望的时代,已经是“黛色参天,为游人所爱玩,湖上之嘉胜也”。现存的贺秘监祠是同治四年的建筑,1995年又重新修了一次,祠内原有的历代碑刻,在五六十年代迁入天一阁明州碑廊,1995年重建的时候,刻了两块《重建逸老堂记》和《贺秘祠堂记》,及一些现代名有的书法,如冯骥才先生书的《回乡偶书》。



二十四、浙东唐诗之路系列之龙门古镇
双溪交汇到龙门,大美山川总姓孙。
傍水而居斯院落,穿林以入此江村。
石峰突兀隐犹见,屋脊连延势欲吞。
忆想东吴人已往,桃花树下叹销魂。

      龙门古镇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境内,地处秀丽的富春江南岸。东汉名士严子陵游览龙门山时称赞“此地山清水秀,胜似吕梁龙门”,龙门古镇因此得名。龙门古镇为三国东吴大帝孙权故里,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留存着浓郁的宗族氛围和独特的民俗风情,至今完好地保存着宏大的明清古建筑群,为国内所罕见,古建筑种类包括祠堂、厅堂、民宅、古塔、石桥、牌楼等。龙门古镇景区面积2平方公里,镇上有7000多人口,其中90%以上的居民姓孙,为孙权后裔的最大聚居地,如此聚集的家族是极为罕见的。古镇北依剡溪,龙门溪与剡溪呈丁字相交穿越古镇,周围峰峦四起,围出一带绿野田园。



二十五、浙东唐诗之路系列之访济公故居得句
水榭亭台翡翠茵,层林围簇赭溪滨。
鬅鬙蒲扇无遮日,褴褛袈裟未蔽身。
双屐行歌轻秩礼,一瓢取醉烂天真。
唯知只做助人事,和尚原曾不畏嗔。

济公故居位于台州市天台县永宁村,永宁村在古城北门外,济公家就住在赭溪畔。济公李氏家族人丁不很旺盛,但因历世仕宦,家境富裕,也称得上是天台的望族了。赭溪西岸的一大片田地(现都已建成一片民居了),就属于这个家族所有,至今人们还称作“李家垟”。发源于北山的赭溪是孩童时济公看水碓舂米、捕鱼游泳玩耍的好去处。石墙头边上有“陇西园”,古时这里是济公李氏的私家庄园。抗战时在此处还设立过“忠烈祠”。

济公李府祖居随着岁月冲刷,沧桑变迁,最后湮没沦圮。历代故乡民众敬仰济公,感戴其德泽,屡于遗址修建济公佛院、济公亭、石墙桥等纪念之所,冀望重光“活佛”圣迹,显彰济公圣德,也是顺理成章之事。今逢盛世,物阜民殷。天台县人民政府为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弘扬济公文化,让济公精神千秋永传,决定在石墙头复建济公故居,让云游四方的济公在故乡有一个真正的“老家”。修复后的济公故居,向世人展现了充满南宋时代气息、蕴含浙东地方建筑风格和仕宦人家宅第格局的一轴画卷。济公故居占地16亩,建筑面积6310平方米,景区由永宁村口双牌楼与观霞阁、济公李氏祖居和陇西园三大部分组成,宅第街坊与楼台亭阁水榭园林荟萃一体,内聚佛国之灵气,外撷仙山之精华。



二十六、浙东唐诗之路系列之古纤道

久闻纤道盛名传,今日登临意豁然。

浩瀚一江连日月,遥迢千里越山川。

追风摇入波涛夜,击水疾行唐宋船。

未许生途无胜事,弯腰弓背不停肩。

      古纤道卧伏的西兴运河,由晋代惠帝时期(290~306年)会稽内史贺循主持开凿。这条运河是从会稽郡城西郭向西,经过柯桥、钱清、萧山,再折北在固陵(西兴)与钱塘江汇合。运河两旁初多为泥塘,后经历代整治,才形成了后来大河泱泱的面貌。
      唐代中叶以后,绍兴的瓷器、丝绸、茶叶、黄酒成为大宗商品被大量运销外地,陆上交通运输已不能适应需要。纤道就是在急切需要发展水路运输的情况下,于唐元和十年(815年),由浙东观察使孟简主持,依岸筑起纤道,供行舟背纤,故名纤道,又叫纤塘、官塘、运道塘。位于浙江省浙东运河绍兴段,它自东而西穿越绍兴全境,绵延40余公里,是古人行舟背纤的通道。纤道桥是由石礅梁桥间以数十座拱桥、梁桥构成的水中长桥。
      古纤道初为泥塘,明弘治间改青石板铺砌,实岸处石板路面与岸坎浑然一体,遇水面则架筑桥梁,是古越劳动人民独创的一种桥路组合的道路,绵延近75千米。建成之后,舟运称便。
古纤道始建于唐元和十年(815年),为萧绍运河而建。《唐地理志》载:“元和十年,观察使孟简筑。”嘉庆《山阴县志》亦载:“官塘在县西十里,自西郭门起至萧山县共百里。旧名新堤,即运道塘。”古纤道又可分为实体纤道路和石墩纤道桥二种。石墩纤道桥又名“铁锁桥”,在阮社太平桥至湖塘板桥一带的运河上即有两段。1988年1月13日,古纤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十七、浙东唐诗之路系列之登严子陵钓台
身被羊裘一钓闲,子陵栖隐在江湾。
晚归与鹤引清啸,暇逸邀云擎白环。
高卧向吟沧海月,躬耕终老富春山。
今人亦试抛芳饵,徒惹虚名可赧颜?


       严子陵钓台是东汉古迹之一。位于浙江省桐庐县距城南15公里的富春山麓,是富春江上的主要风景区。在富春江镇西的富春山。因东汉严子陵隐居于此得名。严子陵,名光,字子陵,会稽余姚人,东汉初年隐士。少时曾与刘秀同游学。刘秀即位后,严子陵不愿出仕,遂更名隐居,“披羊裘钓泽中”。刘秀再三盛礼相邀,授谏议大夫,仍“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老死于家,年八十。严子陵钓台由东台、西台、严先生祠、石坊、碑园、钓鱼岛、富春江小三峡等景点组成。

       清文学家严懋功言:“自古名胜以钓台命名繁多:陕西宝鸡县渭河南岸之周吕尚钓台;山东濮州之庄周钓台;江苏淮安汉韩信钓台;福建闽县之东越王王馀善钓台;湖北武昌县江滨之吴孙权钓台……吕尚、韩信、任昉三钓台较为著称,然均不及桐庐富春山严子陵钓台。”严子陵钓台在全国10多处“钓台”古迹中名列第一位,闻名于世。乘船经过富春江上风光最美丽的一段--七里泷,可见富春山麓,沿江高阁连亘、粉墙黛瓦、飞檐翅角,一片古朴的建筑,这就是严子陵钓台。钓台共有两处,右边称为东台,左边称为西台,所以这风景点又有个名字叫“双台垂钓”,两台各高近70米,有蹬道可上。东台为严子陵垂钓处,西台为南宋谢翱哭祭文天祥处,还有严先生祠、客星亭、清风轩、静庐等景观。



二十八、浙东唐诗之路系列之梅城古镇

寻遍全城未见梅,閒云如惑几徘徊。

一江商舸秋声远,残堞女墙林岸隈。

往事兴怀融古色,遗踪触目胜琼瑰。

睦州料是真兹土,夕照斜时水漫洄。

       梅城曾名罗城。梅城之得名,乃古南城墙筑有梅花雉堞而来,故而又称梅花城,简称梅城,原是睦州(严州)府城的雅称,1938年,才作为建德县城的正式地名确定下来。关于梅花城的来历有种种说法,最流行的当推民国建德县志上的一段叙述:建德城即严州城,俗称梅花城,以临江一段雉堞半作梅花形故也。

       梅城的城墙最后一次重建于明初,为李文忠所建。至于雉堞为什么做成梅花形,一直没有一个一致的说法,据民国县志记载,这是因为宋代有三个皇帝在未登基前都曾经领过严州的地方官职务,严州被认为是潜龙所在地,其制故与南京北京同 ,所以这一带有“天下梅花两朵半”的俗谚。但是县志主编王韧认为,今之南北两京并无作梅花堞者,所以还是不能作为依据,而且雉堞的形式也不一定就是衡量政治级别的标准。著名学者戴不凡先生则力主,仿南北二京说,他在《梅城漫话》一文写道:跑过不少国内古代名城,留心观察过,雉堞成梅花形的,除南京、北京外,我所亲眼见的,的确只有建德这半座,缺正北及东北角。戴不凡还根据民间传说故事,认为梅花形雉堞是为明代皇帝的一个宠妃而建的,这个宠妃是严州人,她向皇帝要求建造梅花城,后来,她不幸短命死矣,所以只造了一半云云。

       另一种说法认为梅城是为了纪念汉代高士梅福而命名的。相传严子陵是梅福之婿,梅严两人都以节操高尚闻名于世,严州就是为了纪念严子陵在此隐居而得名的。元方道睿《思台文集》序:吾郡山水闻天下,以严名州,子陵高节故也。民间有严子陵造梅花城的传说。为了纪念梅严两人,所以严州城又名梅花城。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是因为建德特有的梅花“建德山梅”而得名。建德山梅生长在高山之上,冷坞之中,不畏寒湿,花开五瓣,花朵洁白而芬芳,盛开于春未夏初,这在梅花中是很独特的。

       梅城历史悠久,作为州府也有1200多年的历史,悠久的历史,秀丽的山川和丰富的文化遗存,更增添了梅城的魅力,也吸引了许多人试图解开梅花城的由来之谜。



二十九、浙东唐诗之路系列之塘栖古镇
塘栖古镇雨初晴,沽酒垆前锦旆青。
岸北闲云攀晓壁,天东勾月对疏星。
酣游方客人皆出,向晚良商户不扃。
通济桥头观胜景,白墙黑瓦见亭亭。

       塘栖镇位于临平区西北部,东连运河街道、临平街道,南、西南临崇贤街道,西接仁和街道,北与湖州市德清县雷甸镇、新安镇、禹越镇毗连,距余杭城区13千米。古镇,如一幅精美的水墨画,沉静而又深刻。塘栖古镇则是那幅画中的一抹瑰丽。它曾是江南十大古镇之首,如今虽然低调小众,但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充满着江南水乡的韵味。

       广济桥是塘栖古镇的标志性建筑。这座七孔石拱桥横跨在京杭大运河之上,是古运河上仅存的一座七孔石拱桥,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承。漫步在桥上,仿佛穿越了时光的长河,感受到了古镇的岁月沉淀。站在桥上,吹着微风,远眺着静谧的水面,仿佛进入了一幅水墨画中。

       水北街是古镇的美食街。这里荟萃了各种小吃的美食,一定要尝尝当地特色的糯叽叽的糕点,口感鲜美,回味无穷。漫步在街头巷尾,弥漫着诱人的香气,让人垂涎欲滴。不仅可以满足味蕾,还能感受到古镇的独特氛围,美食与文化的交融,让人陶醉其中。要想更深入地了解塘栖古镇和临平的发展与变迁,不妨前往临平方志馆。这里是历史的窗口,陈列着丰富的历史文物和珍贵的古籍资料,让你能够一窥古镇的演变历程。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时光的积淀,了解古镇的兴衰,让自己沉浸在历史的长河中。

       塘栖古镇的运河夜景。从黄昏到夜晚,运河两岸的夜景变幻莫测,从华灯初上到灯火通明,如诗如画。漫步在运河边,倒映在水中的灯光熠熠生辉,仿佛置身仙境。这里是拍照留念的好地方,也是流连忘返的美丽之地。塘栖古镇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游客,它是一幅水墨江南的画卷,历史与现代在这里交融,文化与美食在这里相得益彰。无论是欣赏广济桥的古韵,还是品味水北街的美食,又或者是了解历史的临平方志馆,都能让你留下难以忘怀的回忆。而夜晚的运河夜景,则会让你流连忘返,陶醉在这片美丽的水乡之中。



三十、浙东唐诗之路系列之过桐庐
苍崖千尺路纡萦,浮玉青山抱古城。
竞秀阁前芳草绿,女儿滩上桂宫清。
万年云壑多承宠,几处仙亭久著名。
今日有缘堪到访,掬来溪水濯尘缨。

       桐庐县,是浙江省杭州市辖县,位于浙江省西北部、杭州市中部低山丘陵区,分水江和富春江交汇之处,四面环山,中部为狭小河谷平原,其间丘陵错落。东临绍兴市诸暨市、金华市浦江县,南交建德市,西靠淳安县、临安区,北接富阳区。全县陆域面积1829.59平方千米。

       山的伟岸,石的气势,水的灵韵,林的秀色,构成了桐庐山水洞天色彩斑斓的景致与诗画般的意境。桐庐处于国家级风景旅游区“富春江—新安江”旅游线核心地段。上接黄山、千岛湖,下达杭州西湖。北连天目山,南依仙华山。


文字 | 醉吟庐

图片 |  网络

编辑 | 醉吟庐主人

微信号 | lpfcyzw123

编辑:痴吟醉翁

您点的每个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