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反者道之动,更高的智慧

 扫地僧一一 2023-10-15 发布于江苏

《道德经》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本章只有短短两句话,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什么意思呢?反,是道运动的基础,弱,是道运用的基础。天下万物都是从有中产生的,而有是从无中产生的。

字数虽少,却是《道德经》特别难理解,也难以实践的一章。

为什么难理解?前面《道德经》讲的都是道的规律是什么,人要遵循什么样的人德。我们遵循《道德经》所展示的规则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基本上无忧,就跟其他动物一样,生生不息。这样的话,人是顺应自然的。

然而,人与动物有不同的地方,人是万物之灵,人有思想,有智慧的大脑。人生活在地球上,虽然身处三维的世界,只做顺应自然之事,就像是二维平面人,就像动物一样,无法站在更高维度去看。反者道之动是什么?相当于需要我们站在世界之外看世界,站在“道”之外去看“道”,事实上已经是站在高维去看世界了。不仅如此,我们还要用反,去推动道运行,这就需要动用人的智慧了。

人的世界要么顺应自然规律,要么反。只不过,反,也是为了顺。否则是自取灭亡。

比如说,这世界上只有你一个人,或者无数人,但是相互隔绝,我们只需要跟其他所有动物一样,顺应自然即可。但是,人是社会人,只要有两个人在一起,就会涉及到合作、分工,如果跟动物一样,抢最直接,这是顺应自然。但是人不,有的人可以放弃短期利益,先给予别人一些东西,然后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两个人各取所需,这就是欲取反予。我们中国人可以大公无私,可以为了国家民族前仆后继牺牲小我,这对个人来说,是反人道的,却成就了国家整体的发展。

对于一个团队来说,一个团队做项目,项目没做好,团队长发火,认为手下不得力,团队成员沮丧,认为领导没带好头。每个人都顺应自然,把责任推给别人,人心就散了,团队也无法壮大。当团队长说这是我的责任,没带领好大家把项目搞好,下面的人才有可能各自承担起责任来。每个人都反求诸己,承担起责任,反而让这个团队更有凝聚力,更好地顺应自然规律。

所以说,人和其他动物根本性的不同,就是人道用反,用弱。用反,用弱,人们才能团结起来,小道汇聚成大道,众志成城做事情。

如果我们人类也是独居动物,顺应自然完全没有问题,当然人类也不会发展到今天这样的高度社会化。人类是社会化的人,因此,我们不仅期待自己好,我们更期待的是我们的家庭好,我们的团队好,我们的城市好,我的国家好。如果社会化的人纯粹只是顺应自然,让自己过得好的话,那就没有办法互相合作了。

所以,人类还有一种东西,叫做使命,或者是责任感。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中国人才讲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治,不太可能是让人完全的顺应自然,那就和一般动物没有什么区别了。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有所作为。这个作为就是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如果人没有这个概念的话,什么都不要做,也没必要谈什么无为。老子也不必写《道德经》。当一个团队都愿意担责任的时候,就是无为而治了。

同样的团队,如果都证明自己是好的,你会发现相互责怪,抱怨,而都证明自己是有责任的,你会发现,大家是团结的。

这就是道德经告诉我们要用反的原因。如果是个人,就用顺,如果是用于集体,那一定是要用反,这样道才能动起来,道动起来了,反也就顺了。

人们想反,反对,反抗,但是只会反,不懂规则,无法推动“道”运行起来,痛苦、纠结,所有负面的情绪会出现。反,也有自己的规则,因为反的最终目的仍然归于顺。古代有很多昏君、暴君,横征暴敛,贪得无厌,经常有农民造反,希望推翻旧情境,建立新情境。然而,如果不知道反的规则,也不知道造反之后顺的规则,失败是必然的。

要知道,反者道之动,“反”是谋略家用计的关键。成为谋略家恐怕比较困难,对于普通人来说,依然特别需要用反,活得不那么纠结、思维的灵活性、打开更大的局面、建设更强大的团队,一方面用顺,另一方面就在于用反。

我们知道动物顺其自然,活在当下,想不到过去,考虑不到未来。动物不会反思,不会反听,听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不会反向思维,不会反古知今,而人可以学会。

以上这些用反,具体怎么做呢?我们先来了解反的含义。

对于反,一般认为有两层含义,一是相反,事物的对立面,事物相反相成的作用,二是返,返回的返,归根曰静,静曰复命,或者是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这两层含义来源于阴阳和阴阳互动。

请看下面的太极图。

图片

前面讲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太极生两仪,两仪就是阴阳,阴阳互动产生变化。这是反者道之动的基础。

上图中,阴阳相生,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阳还终阴,阴极返阳。阴阳可以随时转换,阴阳此消彼长。这几句话不了解没有关系,先记下。

由“道”与阴阳、阴阳互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了解反,用反。

一、事物的阴阳两面

二、四时变化与物极必反

三、反听

四、反思

五、反古知今与反向思维

六、从动

以上从第一到第五项主要是“知”的部分,都是为第六条“行”的部分服务。了解反,知道怎么样用反,就可以把“道”推动起来。

我将在接下来的几篇文章中具体谈谈如何用反以及用弱。

《道德经》第四十章(一)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