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追风筝的人》——文学“无力”,却直击人心

 爱上一卷书 2023-10-15 发布于浙江

图源/网络

本文共3262字,阅读约需9分钟;
欢迎留言、收藏,文末看红包奖励。

#01

《追风筝的人》一书我在N年前,读到哈桑在巷子被强暴,阿米尔亲眼目睹这一切的发生,没有上前阻拦,匆匆翻了最后几张就停止了阅读,那一幕太过于震撼。
以至于我懂得了一直广为流传的“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几个字背后的沉重之处,文末阿米尔对着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说出这句话,包含着救赎的意味。
这已经很好了,但这本书,远不止如此。
下面让我为大家介绍一下这本书的背景、始末,以及我的一些感悟。
本书背景设定涉及到了战争时期的阿富汗,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始到911爆发,有时间上的跨度,对阿富汗历史不熟悉也没有关系,可以从主人公阿米尔的年龄作为时间线。
斗风筝是阿富汗的一种习俗,追到风筝象征着无上荣耀,阿米尔一出生母亲就离世了,他的父亲对他一直很严厉,他渴望通过风筝比赛的胜利来获取父亲的关注。
但是也是因为这一次的追风筝,作为阿米尔放风筝的助手,哈桑惨遭阿米尔对手阿塞夫的凌辱。
此后,阿米尔装作没有看到这件事情的发生。
他选择了跟仆人的儿子哈桑保持距离。
甚至为了抚平自己备受煎熬的内心,他以诬陷哈桑的方式,让哈桑和他父亲离开了家里。
知错就改就是好孩子。可是阿米尔犯了大错,没有任何弥补的机会。
伤害别人的人反而是毫无知觉,而内心善良的人也不一定完全为好人。
那个荒芜的巷口之后,阿米尔灵魂永无安宁。

#02
作者卡勒德·胡塞尼以“阿米尔”作为主人公,小说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写了阿米尔的故事,在阅读的过程当中无论阿米尔曾经对哈桑做出那些行径是多么无耻,但是作者从第1章的第一句话:
“我成为今天的我,是在1975年某个阴云密布的寒冷冬日,那年我十二岁。”就已经在为整个故事埋下基调。
阿米尔本就不是没有道德瑕疵的人,更不是一个完美的主人公,但阿米尔是一个有良知的人。
这份良知在于尽管他曾经一度软弱,犯下几乎难以补救的罪行,但是他不同于强暴哈桑的阿塞夫之流。
《追风筝的人》涉及到“救赎”、“战争”、“忏悔”、“逃亡”等元素,写尽了人类心灵最深处的友情、亲情。
看到第13章的时候,我哭了已经不止三次。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诚不欺我。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看到了友谊,这一次我看到了于无声处的亲情。
它不仅是在写阿米尔在曾经年少时对哈桑做出过分事情的忏悔以及救赎,它从侧面也写尽了一个父亲对孩子无尽的奉献与爱。
让我恍然,当一个父亲什么都给不了孩子的时候,他可能意味着离去。
这让我不忍心重新再看一遍。
如果这个世界上有什么不对等的爱,我相信是亲情。

#03
回到第1章,阿米尔和阿米尔父亲的好友拉辛汗让他去巴基斯坦探望他。
前面14章以阿米尔”视觉推进的故事慢慢告一段落。
到了第15章,阿米尔去到巴基斯坦探望拉辛汗,因此得知拉辛汗在阿米尔和父亲离开故乡逃亡美国之际一直守护着阿米尔在喀布尔的家里。
以拉辛汗的视觉描述亲身经历战争,以及在哈桑身上经历的种种事迹。
童年的玩伴已经娶妻生子,在各自分离的这些年,他结识了一个教师,教会了他读书写字。
哈桑一直没有忘记阿米尔,一直在询问拉辛汗,阿米尔不知道在美国有没有结婚生子,过得好不好,快乐吗?是不是还放风筝?
阿米尔拿到了哈桑亲手写下的信,时隔多年,哈桑依然视阿米尔为最好的朋友。
读到这一幕,我已经泪如雨下。
那种被一个人无条件信任的感觉让人灵魂一震。
然而命运弄人,拉辛汗说到阿米尔和他的妻子一前一后死于塔利班组织和塔利班党人的枪击中,而他们的儿子索拉博也因此被送去了恤孤院里。
战争给弱势群体带去的是什么呢?
在法庭上,杀害哈桑和他妻子的人,以正当防卫,宣布无罪。
年幼的孩子,失去所有的依靠,被送至恤孤院,被卖掉,然后成为取乐他人的玩偶。
战争带来的是无尽的杀戮、永远难以抹去的伤痛。

#04
拉辛汗希望阿米尔可以回到喀布尔,找回哈桑的孩子索拉博。
阿米尔的懦弱让他近乎本能地拒绝了。(他说愿意出钱请人去,可是拉辛汗表示在他身上从来没有钱的问题。)
阿米尔也因此从拉辛汗那里得知了一个被隐藏已久的秘密。
在他38岁这一年,父亲已经离世的多年之后,他知道了哈桑是他同父异母的弟弟。
他一开始得知这一切,悲愤交加,然而故事当中的人,包括哈桑,哈桑的父亲阿里,以及他自己的父亲,哈桑的母亲,所有的人都已经相继离世。
只剩下了阿米尔。
那个在童年时期被父亲所忽略,在逃往美国之后,与父亲相依为命,一直被父亲保护得很好的阿米尔。
一种尘埃落定的感觉,阿米尔突然觉得过去发生在父亲对待哈桑的态度上一切都合理了,为什么曾经他会认为父亲偏爱仆人的孩子哈桑,他在童年时期一直都在努力获取父亲的关注和爱,为什么父亲的目光里常常有哈桑。
阿米尔重返阿富汗喀布尔就已经踏上了赎罪之路,他从来都需要这样的一个渠道让自己的心得以安宁,阿米尔第一次战胜了自己身上与生俱来的懦弱。
当他通过种种渠道单枪匹马走入塔利班的某个组织去寻找哈桑的儿子,已经预知到自己身陷险境。
并且随时可能会被残忍凶狠的塔利班人杀害,即便如此,还是为了哈桑的儿子,不顾个人安危,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身上具备了从未有过的勇气。
然而戏剧化的一幕出现了,阿塞夫成了塔利班人,他掌握着哈桑儿子的生死存亡问题,而阿米尔只一心想带走他。
阿塞夫提出单打独斗,阿米尔平生第一次跟人有了拳脚之斗,最终他以体无完肤带着索拉博离开了那里。
在这个寻找哈桑儿子过程当中,最终他改变了最初的意图,决心将索拉博带回美国和妻子一起抚养。

#05
至于文学无力在什么地方,一言以蔽之:
它无法阻止一场战争的发生、它只是叙述故事情节、它只是用以展示一个人内心的罪恶与救赎。
它直击人心之处则在于:
战争可以让好人变坏、坏人依然在作恶;战争可以让大学教授沦落为乞丐、让普通人的性命如草芥。
财富可以让人离开备受战争的故乡、贫穷同样可以让人寸步难行;原来曾经犯下的错误,在一个有良知的人身上可以具备从未有过的勇气;亲情是一种无论显性还是隐性的爱意都磅礴的人类情感。
《追风筝的人》这是一个有良知的人写的一本极尽坦诚的书,或者在人生的行进过程当中,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过去的软弱,对于曾经从小一起长大,同吃一个母乳的兄弟的那种无限忏悔……
阿米尔得到的太多,虽然他从出生开始母亲就离世,但是他的父亲一直是以强大的形象陪伴在他的成长路上,他还有哈桑的友谊,那种不论你做了什么,始终可以对你无限宽容的友谊。
哪怕他也跟父亲一起来到了美国,也一度经历过生死存亡的问题,但是他依然是那个被父亲保护得太好的孩子。后来,他也遇到了情投意合的索拉雅,也在所有人的祝福之下收获了属于他的美满婚姻。
但是他始终备受自己良心的谴责。
没有任何人责怪你,但是你的内心备受煎熬和折磨,这种程度或许有些人也会有同样的遭遇,一种无法弥补的感受,常常让人一遍又一遍想起,却又始终无法再来一遍。

#06
文学或许就是一场浩大的自我救赎。
我至今仍然觉得文学里的故事,或许它甚至没有强烈的目的性,不是刻意地想让读者读完得到什么启迪。
如今我重新完整读完《追风筝的人》,我又一次深受震撼,为战争给普通人带去的伤痛,为人类的情感,不断的忏悔、自我怀疑,以及深切且沉重的爱意,难以言表。
为你,千千万万遍,从阿米尔的角度可以解读为:我对我曾经的软弱感到无尽的忏悔,我也因为自己曾经的所作所为日夜难寐。
当我再度踏上故乡喀布尔,看到饱受战争摧残的故乡,看到哈桑的儿子,我想这一次我知道怎么做是正确的,而我也必须这么做。
从哈桑的角度可以解读为:你是值得被无条件信任的,哪怕你曾经无意之间伤害过我,可我依然坚定不移地相信你,因为你本性善良,也因为我爱你。
那从哈桑儿子的角度,接受最残酷的事实——最爱的亲人已经离去,重新相信阿米尔,在美国开始过一种完全不同于过去的生活,有时候跟人重新建立起信任是一种新生,学着再一次相信和接纳别人。
我的心得体会:务必珍惜家人朋友,珍惜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作者简介:
小小沈同学,沈好好,95后成长型博主,一个专注于写作、喜爱分享诗歌的女生,混迹互联网,网速很慢,更相信沉淀的力量,愿我的文字能让你感受到温度,关注我,让我们共同进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