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高祖刘邦-泗水亭长

 职场华哥 2023-10-15 发布于广东

    《史书汉高祖传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

    史书明确的就是,刘邦在发迹之前,曾经担任过泗水亭亭长一职,他正是从这个基层岗位上起步,继而成为汉王,最终登基称帝的。

    刘邦这个亭长,怕是有很多人都不清楚,这到底是个什么“官”。何为亭长?亭长一职,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

    战国时始在邻接他国处设亭,置亭长,任防御之责。秦、汉时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出土于云梦的秦简上有“市南街亭”等语。《续汉书·百官志四》刘昭注引蔡质《汉仪》,谓洛阳二十四街,每街一亭,十二城门,每门一亭。

    战国时,各国为了防止他国百姓冒入本国领土,因此,就在两国交界处,设亭长一职,其作用主要为防御之用。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采用郡县制,将天下分为36郡,郡在上,县在下,郡和县属于地方上的行政单位。

    在县之下,还设有乡,当时并没有乡长这个说法,一个乡分别是由三老、啬夫和游徼共同来管理。

    乡是不是最小的行政单位呢?当然不是,在乡下面,还设有“亭”。按照史料中的记载,一个乡一般设有十个亭,并且,亭也不是最基础的行政单位,在亭之下,还设有“里”。从上面历史记载发现,秦朝在地方上的行政区域以及级别划分为:郡、县、乡、亭、里。

    郡所能管辖的范围,与我们现代的一个省差不多,按照这种方式区分,那么“亭”所对应的,就差不多是我们现代的一个村,至于里,基本是就是现代的一个居民小组或者是生产队。

    由此可以得出刘邦所担任的职务,泗水亭亭长,也可以称呼“泗水村村长”。

    泗水亭在哪里呢?秦朝时归属泗水郡(又名泗川郡,汉朝改为沛郡),这个泗水郡的管辖范围,大致包括如今的徐州、宿迁、丰县、沛县以及安徽北部、河南东南部的部分地区。

    泗水郡的郡治(相当于省会),秦朝时设在沛县,也就是刘邦的故乡,而刘邦所管辖的泗水亭,就处在沛县之中。

亭长的职权范围。

   《汉书·百官公卿表》则谓十里一亭(里,据近人研究,当指距离而言,非乡里组织之里)。亭有亭长,掌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多以服兵役已满期之人充任。此外设于城内或城厢的称“都亭”,设于城门的称“门亭”,均置亭长,其职掌与乡间亭长同。东汉后渐废。

    按照秦朝“十里一亭”的设置,一个亭长,会管十个“里长”,也就是说,相当于可以管十个现代的生产队。从这个职权范围来看,刘邦的职位也不算太低了。

    通过上述历史文件记载我们就可以看出,所谓亭长,就是秦朝时期的一个基层负责人,相当于我们现代比村长大,比乡长小的一个职务,算是当时的基层公务员之一。

    亭长与我们现代的村长不同的是,虽说其吃的是皇粮,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亭长不能称之为“官”,只能算做“吏”。

    为什么呢?因为在秦朝时,县长以下均没有品级,就是说,包括乡、亭、里这些基层机构的所有成员,都是无品级的。没有品级,自然就不能称之为“官”。

    一般来说,亭长的工作大概分为三大块,分别是负责治安工作、负责外来人员登记与管理,以及负责一些民事工作。

    正是亭长这个职能,刘邦在整个当地还是有一定地位和威望的,并且他也凭此认识村里很多人,比如樊哙、周勃等。

刘邦是如何当上亭长

    在很多人的概念中,刘邦在早年间是一个不事生产、到处蹭吃蹭喝的主儿,连他爹刘老太公都骂流氓

    像刘邦这种人,是如何当上亭长这个“村官”的呢?其实,刘邦之所以能当上亭长,完全是凭实力做到的,他也并非完全是刘太公所说的那种“不学无术”。

     刘邦很有文化,甚至比当时村里的大多数人都强。

    史记记载,刘邦的祖上乃是名门望族,其祖父就曾经担任过魏国的“丰公”,只不过后来因为战乱,到了刘邦父亲刘太公这一代,便家道中落了。

   由此说明,刘邦的家里,经济条件还算可以,正因为如此,刘邦在幼年时,接受了相对完整的教育也就是说他并不是个“文盲”。

   如果是文盲的话,怎么会写出《大风歌》这种流传千古的诗词?在史料中也有很多细节,佐证了刘邦有文化。

    刘邦的弟弟刘交,曾是荀子门徒浮丘伯的学生,并且,刘交还曾经给《诗经》作过传注,史称《元王诗》,成为了当时学习《诗经》的一个重要派别。刘交有如此才华,足以说明刘家是有能力供刘邦兄弟们接受教育的,故而,刘邦有文化也不稀奇了。

    刘邦在临终前,吕后问他让谁当丞相,刘邦说让周勃来,他在评价周勃时,就说了一句“周勃少文”。什么是“少文”?就是没有什么文化。

   周勃能当丞相,怎么可能没有文化,而刘邦之所以这么说他,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在刘邦眼里,周勃没有文化。也就是说刘邦的文化水平要高于周勃,因此他才会这么说。

    正是因为有文化,所以才有实力参加“公务员考试”。秦朝律法一向以严苛闻名,什么事情都得按照规矩来,基层官吏的选拔同样如此,都是必须经过考试筛选后才能上任的。

    刘邦是在参加秦朝的“亭长选拔考试”,成功通过后才任职的。在《史记》中也有记载,刘邦长大后,“试为吏”,最终成为泗水亭亭长。

    刘邦的这个泗水亭亭长,完全是凭借实力得来的,并不是现在有些人认为的他是靠着耍无赖等方式强行要来的。如果他真敢如此,至少在那个时候,秦法根本就不会容他。

    刘邦曾经在名士张耳的门下做过门客,要知道张耳可不是一般人,他与信陵君魏无忌是好友,如果刘邦是个文盲,张耳是不会将其纳为门客的。之所以很多人认为刘邦是个“小混混”,这也是史料带给我们的一种认知偏差,刘邦的偶像,是信陵君魏无忌,而魏无忌则是当时游侠精神的代表。

    刘邦信奉的是重情重义、敢于担当,为朋友两肋插刀的精神,喜欢的是四处结交江湖好友,而这种精神和行为,恰恰又与信奉秦法法制思想下,规规矩矩的人相违背。

    在当时世俗的眼光里,刘邦就是一个不守规矩的“小混混”不事农业生产工作。不管在别人眼中是什么样子,都没耽误刘邦通过正式的考试,成为秦朝的一个“基层公务员”。

亭长一职对刘邦的影响

    通过当亭长,刘邦结识了村里很多人,他最早期的团队,差不多都是同村的人组成的,比如樊哙、周勃等人。为什么这些人愿意追随刘邦,正是因为刘邦当过亭长,他们之间由此熟悉,并且通过一次又一次交往,发觉刘邦此人能交往,为人大方明事理,加上刘邦有威信,这才选择追随的。

    除了同村的几个人之外,刘邦跟县里的人也很熟悉。萧何,早期他曾担任过沛县的“主吏椽”,负责县里的文书工作曹参,沛县的“典狱长”还有夏侯婴,当时是县令属官。这几个人,后来都成为刘邦的创业团队关键人物

    刘邦之所以和他们熟悉,就是因为他这个亭长,在上传下达工作时,要跟县里的官吏对接的,而这种工作对接,给了刘邦熟悉并结交他们的机会。

    刘邦担任亭长,对他的影响之一,就是让他结交认识了不少人,有了不少追随者,从而让他组建了最早期的创业团队

    亭长对刘邦的另一个影响,就是锻炼了他的综合能力,同时帮助刘邦树立了威望。

    前讲过,亭长差不多就是一个基层官员,各种事务也较为繁杂,抓生产、调解关系负责治安等等。

    在古代更是如此,况且古代还不像现代人员的配备齐全,很多事情都需要亲自出马。就是在这种处理事务中,刘邦的能力得到了锻炼,让他对于基层的情况也更为了解,这为他日后登基称帝后执政,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亭长一职,为刘邦树立了威望。有一次刘邦奉命带着几百囚徒前往骊山时,由于误了时间,担心受到处罚,刘邦决定,将这些囚徒全部放走。

    这次“义释囚犯”的举动,让他丢了亭长之位,却赢来了声望,当时就有不少囚徒表示,愿意追随刘邦。

    后来在攻打沛县城时,萧何等不少人愿意拥立刘邦出任沛公?说白了,就是因为刘邦在他们的心中,不仅有威望,并且也能服众。

    亭长这个“村官”的经历,对刘邦的帮助和影响很大,不仅让他结识了当时的一些精英分子,也为他日后的事业奠定了基础,同时,还让他对基层的组织更为熟悉,这些都是他日后能体恤百姓疾苦的关键。

    刘邦凭借这个小小的基层职务笼络了一帮人才,日后才能在天下大乱、英雄辈出的秦朝末年脱颖而出,力挫群雄,四年鏖战,五载争锋,推翻暴秦,打败项羽,完成了一统天下的重大历史使命。

    “以史为鉴,可知兴衰!历史可以让我们明鉴,历史也可以让我们看清人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