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朝的官制(上)

 A松毛岭634高地 2023-10-15 发布于山东

​​明代官职,草创于太祖甲辰年,也就是大宋龙凤十年,建国后的洪武元年进行了全面建设,并经历了洪武三年、十三年、二十六年三次大规模改制,初步形成了明代特色封建社会官职系统。这套系统与秦朝初设汉朝完善的三公九卿内外廷制,以及肇始于南北定基于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大相径庭。我个人将其称之为封建社会第三套职官系统,这套系统基本由朱元璋一手制定,此后修修补补,沿用明清两朝。

简单来说,明代官制有五大系统:文武宦宗女。不同的角度,这套官制有不同的分类方式,但是终归可以归类到这五种。从后往前,一个赛一个的复杂,所以咱们从后往前慢慢说。

一、女官

女官是最简单的一个,皇后、皇妃、王后、王妃不算,公主之类的算宗室,这里说的女官,分两类,一是宫廷官,一是外命妇。

宫廷官,也就是六局一司:尚宫局、尚仪局、尚服局、尚食局、尚寝局、尚功局、宫正司。六局分领二十四司,再加上类似于女官纪检委的宫正司,合计二十五司,各有各的执掌。这套衙门早在洪武五年就成型了,在明朝一直沿用到崇祯自尽。南明有没有,不好说。

尚宫掌导引中宫,尚仪掌礼仪起居,尚食掌膳羞品斋,尚服掌供服用采,尚寝掌天子宴寝,尚功督女红程课,宫正掌纠察宫闱、戒令、谪罚之事。总而言之,这一套宫廷女官都是为皇帝以及后宫娘娘们服务的。

第二类是外命妇。

外命妇,也就是皇帝封赠的大臣的女眷,包括追封的三代女眷、封赠的妻子。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是有恩于皇帝,比如皇帝的奶妈之类的,也会荣获外命妇封号,但她们就不是因为丈夫而得到的,反而是她们给自己的丈夫挣来一份荫职。

明代外命妇的等级有九种,从高到低分别是某国夫人、某侯夫人、某伯夫人、一品夫人、夫人、淑人、恭人、宜人、安人、孺人,分别对应公侯伯以及一品到七品。最后这个孺人可能大家比较熟,归有光的《先妣事略》,第一句就是“先妣周孺人”;而在传统文化里,甚至是现在山东的一些地方(比如我老家),仍然有称呼老太太为“老安人”的例子。

诸位要知道,这个称号,不是女人自己得到的,而是通过自己的丈夫、儿子而获得的。简单来说,这些官职,属于“封妻荫子”的“封妻”。也就是说,你当了官,只要七品以上了,你的太祖母、祖母、母亲、妻子,都可以得到这个官职。

比如说,你当了正七品的知县,那么按朝廷的制度,你的妻子就应该得到一个孺人的封号,而你的母亲,则获得“太孺人”封号,你的祖母、太祖母,无论健在与否,都会封为“太孺人”——当然这有一个前提就是你的祖父、太祖父已经故去了——也就是“ 因其子孙封者加太字,夫在则否”。现在很多地方经常挖出明清的墓葬,这种孺人、安人的墓志铭很多被发现的。

还有一些“夫人”是赠号的夫人,最经典的就是客氏——奉圣夫人。这种夫人一般不是通过丈夫获得的,而是自己挣来的——比如给皇子当奶妈。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女土酋,一般都是土司地区的,容易被混淆。比如,某土司死了,他的儿子还小,而这个时候,明朝往往就会命令土司的媳妇来管理这家土司的事,也就是“掌司事”,有的直接就代袭了。比如大名鼎鼎的奢香,奢香是明代第二任贵州宣慰使,第一任是她是丈夫霭翠。霭翠死了之后,“妻奢香代袭”,而奢香之所以能接任贵州宣慰使的职务,原因就是他们两口子的儿子还小,所以洪武十四年奢香袭职六年之后的洪武二十年,霭翠的儿子Andy袭职,而奢香就退居二线了,又过了九年才死。但是这种并不属于女官。因为她们属于土司官,进而可以细分为文职土官和武职土官。

二、宗室

宗室,就是老朱家的人。朱元璋穷苦人家出身,即位之后对自己的儿子、女儿、侄子、侄女给予了优渥的待遇。尤其是老朱家的子孙,简直就是含着金钥匙出生,他们成为了明代一个巨大的国家级包袱,甚至可以称之为毒瘤。

皇子封亲王,亲王嫡长子立为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亲王诸子封为郡王。嫡长子为郡王世子,嫡长孙则授长孙;郡王诸子授镇国将军,孙辅国将军,曾孙奉国将军,四世孙镇国中尉,五世孙辅国中尉,六世及以下皆奉国中尉。皇姑曰大长公主,皇姊妹曰长公主,皇女曰公主,亲王女曰郡主,郡王女曰县主,孙女曰郡君,曾孙女曰县君,玄孙女曰乡君。凡尚大长公主、长公主、公主,并曰驸马都尉。其尚郡主、县主、郡君、县君、乡君者,并曰仪宾。

这些亲、郡诸王,镇、辅、奉国将军、中尉,大长、长、公主,郡、县主,县、乡君,驸马、仪宾,都是跟皇上沾亲带故的,他(她)们一生下来就有一份铁杆钱粮,按照朱元璋本来的构想,这些宗室是要负责练兵、边防以及其他职责,但是朱老四二次革命之后,宗室就基本丧失了任何作用,他们只能被圈养在高大的城墙里,非命不许出城,可能唯一的出城机会,就是自己死了之后被抬出城埋葬的那次。

而除了这些跟老朱家沾亲带故的人之外,还有一些部门是专门为这些宗室服务的,我们也可以把这些衙门归则于宗室官。这类衙门,中央有宗人府、南京宗人府,亲王府有王府护卫指挥使司、王府群牧司、王府仪卫司、王府长史司、审理所、典膳所、奉祠所、典宝所、纪善所、良医所、典仪所、工正所,郡王府有教授、典膳,镇国将军府有教授。这些基本上都是为宗室专门服务的,唯独宗人府例外。

宗人府本来是朱元璋在洪武三年设立的用来管理宗室的大宗正院,洪武二十二年改组为宗人府,第一届宗人府的领导班子堪称豪华:秦王朱樉为宗人令,晋王朱棡、燕王朱棣为左、右宗正,周王朱橚、楚王朱桢为左、右宗人。但是后来这个衙门的职责基本上被礼部吞并,再也没有了宗室出任宗人府的事。

除此之外还有两个很特殊的存在——王府护卫指挥使司、王府群牧司。前者,就是常说的亲王三护卫,实际上不仅是亲王,个别郡王其实也有——比如靖江王。后者,是一个很诡异的存在,常见的两个,一个是甘州群牧千户所,一个是宁夏群牧千户所。甘州群牧所在甘肃兰州,宁夏群牧所在宁夏同心县韦州镇,这俩理论上分别是为肃王、庆王养马的,然而后来隶属于陕西都司,成为了国家的卫所,并不对王府负责。

三、宦官

明代的宦官是个极为牛逼的存在,以至于几乎被钦定为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然而实际上宦官的体系很简单,要知道,朱元璋在设计明代官职的时候就意识到了元代以及前朝的一些宦官乱政的往事,所以对宦官系统有一个很大的改变。

这里得说一个我对于古代政治制度的认识:前朝的制度是后朝的重点参考对象。在这个前提下,你才能很好的理解明初的一些诡异政治规则。比如经常有人问为什么有七王之乱和八国之乱,朱元璋还要玩分封制?其实这个简直就是莫名其妙,西汉和西晋的事,到明朝已经是一千多年前的事,而在这一千多年里,宗室领兵,前有唐朝李道宗、李孝恭,后有辽代各种移剌,金朝各种能打的完颜宗某,前朝的蒙古更是开创出了宗王出镇的定制。理解了这一层,就不难理解朱元璋为何要用宗室练兵、封藩了。

说回明代的内官制度。

明代官制的本官系统里,文武衙门千姿百态,遍布朝野上下内外,而明代宦官衙门,却只有四司八局十二监,合称二十四衙门,而且宦官里品秩最大的也只是四品。这一点,朱元璋说过原因: 此曹止可供洒扫,给使令,非别有委任,毋令过多。一句话,你们就是个打杂的。

在这个原则下,明代的内官二十四衙门,和女官差不多,都不过是皇城之内打杂的下人,没有一个衙门被任命去主管军国政务。咱们分别看一下二十四衙门都是干嘛的:

司礼监,掌宫廷礼仪。凡正旦、冬至等节,命妇朝贺等礼,则掌其班位仪注,及纠察内官人员违犯礼法者。内官监,掌作坊及库房,营造宫室、陵墓,并铜锡妆奁、器用暨冰窨事。御用监,造办木器、玩器。司设监,掌卤簿、仪仗、帷幕诸事。御马监,掌御马及诸进贡并典牧所关收马骡之事。神宫监,掌太庙各庙洒扫、香灯等事。尚膳监,掌御膳及宫内食用并筵宴诸事。尚宝监,掌宝玺、敕符、将军印信。印绶监,掌古今通集库,并铁券、诰敕、贴黄、印信、勘合、符验、信符诸事。直殿监,掌各殿及廊庑扫除事。尚衣监,掌御用冠冕、袍服及屦舄、靴袜事。都知监, 掌各监行移、关知、勘合事。

惜薪司,掌所用薪炭之事。钟鼓司,掌管出朝钟鼓,及内乐、传奇、过锦、打稻诸杂戏。宝钞司,掌造粗细草纸。混堂司,掌沐浴之事。

兵仗局,掌制造军器。银作局,掌打造金银器饰。浣衣局,凡宫人年老及罢退废者,发此局居住。巾帽局,掌宫内使帽靴,驸马冠靴及藩王之国诸旗尉帽靴。针工局,掌造宫中衣服。内织染局,掌染造御用及宫内应用缎匹。酒醋面局,掌宫内食用酒醋、糖酱、面豆诸物。司苑局,掌蔬菜、瓜果。

这是二十四衙门本身的职责所在。可以说就是拿宦官当下等人看了,不仅如此,朱元璋更是废掉了中正大夫、中侍大夫、中卫大夫这种宦官专用的散官阶。

宦官里的“官”,有太监、少监、监丞、典簿、长随、奉御、佥书、管理、监工这些。也就是说,不是所有的太监都是“太监”,因为“太监”是官,正四品的官,你以为你切了就是太监了?那只能叫阉人……

可为什么明代宦官在后来会如此嚣张,以至于把生祠都修到了孝陵呢?

那就得说说明朝官职的另一个特点了——本官差遣化。

什么意思呢?后面我会展开了说,这里简单说一下这个概念,本官差遣化,就是给一个官员加一个本与此职责无关的官职,去管理一项本不属于此官职的职务。举个例子,明朝有尚宝司丞加监察御史衔去治河的。尚宝司丞管公章,监察御史管纪律,然而这位加了监察御史衔的尚宝司丞,则被任命去治河,“尚宝司丞”是他的本官,而治河,就是差遣了。明代有很多职务都是这么出现的,比如巡抚、总督这俩,明代其实并没有总督、巡抚这俩官职,这俩其实是一种差遣,也就是说,“巡抚、总督”是一种职务,他们本身的官职,则是那个结衔里的“都察院左佥都御史”。

我这几天在整理《鲁府招》,是一份嘉靖年间的卷宗,里边对于山东巡抚的称呼是这么记载的:

备咨:前来职同锦衣卫都指挥佥事袁天章……,会同巡抚山东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胡缵宗、……逐一从公审勘,虚心研究,会问得……

巡抚山东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胡缵宗,就是传说中的山东巡抚了,那么这位巡抚在这份卷宗里的称呼是什么呢?

该:……会同巡抚胡都御史……勘验人命等项。……查照奏词开款,就府添提人犯,每件取具供词解审行问。

胡都御史。

明代宦官算是这种本官差遣化的重灾区之一。这些本来设定为“供洒扫,给使令”的下人,在明成祖二次革命之后,被授予了很多差遣,比如出使外国(之前都是行人司的活),比如谕抚边疆(之前都是六科的活),比如领兵(之前都是五军都督府的活),比如监军巡视(之前都是都察院的活),诸如此类。而在宣德四年开设内书堂之后,朝廷让大学士过来教内宫的宦官每读书,读了书识了字,就能帮助皇上干更多的事,于是有了批红权……

在明代中后期的地方上,尤其是九边,督抚、镇守内官、总兵,是这个地区的三套马车,三方互相制约,大抵分别代表了文官、皇帝、武将三方面。在很多场合,这三方面的人都要署名,而此时就可以看出这三者的地位了。比如宣府清远楼的那块碑上,关于修缮官员的署名排列,是这么写的:

钦差镇守宣府等处内官监太监孙振

钦差巡抚宣府等处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杨谧

钦差镇朔将军镇守宣府等处总兵官右军都督府右都督马仪

谁在前谁在后,可不是瞎写的,就如同新闻联播里播放领导人出席会议的时候排名先后一样。

而这个碑刻的署名也很好的诠释了本官差遣化的概念。这仨人,按照本官来说,一个是内官监的太监,一个是都察院的左佥都御史,一个是右军都督府的右都督,这仨衙门都在北京,内官监在地安门西南角的米粮库小区,都察院在西单大悦城西边的京畿道小区,右军都督府在人民大会堂东门那个位置西侧。理论上来讲,这三位大佬应该在这儿办公,可为什么都跑张家口宣化区呢?那就是因为这署名前面的那个“钦差”二字了,皇上让去的,奉命而去,内官监的太监孙振,奉命去镇守宣府等处,都察院的左佥都御史杨谧,奉命去巡抚宣府等处,右军都督府的右都督马仪,奉命总领兵马去镇守宣府等处。

如此,宦官每突破了朱元璋设立的那个屏障,开始无孔不入,从内到外,从上到下,从文到武,从南京到北京,一位位挂着“钦差”的内官开始大量参与政务,最终形成了明代的阉人之祸。当然,这事也体现的出,宦官哪怕权力再大管的再多,他也就是个“钦差”,他的一切权力的来源,就是皇帝给予的这俩字,跋扈如刘瑾,嚣张如魏忠贤,权势滔天,可说白了他们就是个本官不过正四品的下人,他们的一切权力来源都是基于皇帝放心而授予的“钦差”的职务,一旦皇帝说,“你歇了吧”,他就没有了任何的继续掌权的法理,所以朱厚照一句话就可以拿掉刘瑾的一切,因为他只是个家奴。

那么,当某个太监飞扬跋扈权倾朝野,赶走了干事的朝廷官员而委任于醉心于权术的阉党,挤走了边关效力有功的官员而派去了屁也不懂的佞幸,不过窃位短短两年就让边关每年缺饷达到惊人的72.38%(237万两)和61.29%(201万两),而在他上位之前的五年,边关欠饷分别是36.58%、20.54%、9.76%、0.51%、8.38%,在他死后,这个数字又降到了20%,出于给他留个脸面我就不说他是谁了,就这么个不学无术祸国殃民的狗彘,居然有人腆着个逼脸说什么皇上圣明万岁、厂臣调度有方,即位诛杀厂臣的新君破坏了边关的大好形势,这还是人话么?这他娘的是家里没大人了吗?!

四、武官


接下来咱们说说武官。


明代的武官主要分布于五军都督府和五城兵马司。前后左右中五军都督府这五个部门下辖明代固设的辽东、山东、浙江、大宁、万全、山西、陕西、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江西、湖广、河南十六个都司,山西行、陕西行、四川行、湖广行、福建行五个行都司,中都、兴都两个留守司,中府在外直隶十七所二十六卫,后府在外直隶九所三十九卫,在京左府六卫、右府三卫、中府四卫二所、前府三卫、后府二十卫,右府在外宣城卫、前府在外九江卫,南京亲军一所十八卫,南京左府十卫、右府五卫、中府五卫一所、前府七卫、后府五卫。另有亲军上直二十六卫,非上直不属府武功、永清、彭城六卫,天寿山十二陵卫,太常寺辖牺牲、奠靖二所,以及羁縻奴儿干都司下辖二十四所三百八十四卫,关西八卫,朵甘、乌思藏二都指挥使司及下辖诸行都司、卫、所、宣慰司、万户府、招讨司、俄力思军民元帅府,以及被废除的交阯都司、北平都司、北平行都司等。


五军都督府是朱元璋于洪武十三年拆分大都督府而来的五个平级的军事最高部门,主要官吏就是左都督、右都督、都督同知、都督佥事,后来因为永乐迁都北京,所以出现了南京五府和北京五府之分,二者的设官是一样的。五府分辖全国各地都司卫所:


都司、行都司、留守司类似于军区性质,和布政司是平级。都司、行都司的官员主要有都指挥使、都指挥同知、都指挥佥事,经历司经历、都事,断事司断事、副断事、吏目,司狱司司狱。仓库、草场大使、副使。


都司、行都司、留守司下属是卫、所。卫的主要官员是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镇抚司镇抚,经历司经历、知事、吏目,仓大使、副使等,所的官员有千户、副千户、镇抚、吏目,下边的百户所有百户、试百户,再下边是总旗、小旗。


这里说一些关于卫所制度的知识,卫所制是明代的军事制度,但同时也是行政制度,或者说是行政区划。百户已经是正六品的武官,要知道,知县才是正七品。所以,理论上明代的百户所可以比县,千户所比州,卫比府,都司比布政司,但是武官比文官的级别高。关于明代的卫所,我曾经在奎章阁专栏说过上中下三期,感兴趣的可以去看一下。


这里再次念叨一次,明代的都司卫所这一军管系统,和藩司州县这一民管系统,是泾渭分明的两种行政体系,互相并不统属,布政司管不着境内的卫所,卫所也无权干涉辖区内的州县,非但如此,即便是同城的卫所和州府,他们都是泾渭分明隶属于两套系统。


前几天 @碳烤母猪蹄 问我陕西行都司归不归陕西布政司管,这个问题就非常有意思,因为这是个被混淆的概念,“陕西”在明代是个很大的区域,过去潼关往西,一直到嘉峪关,长城以南大巴山以北,都是“陕西”,但是这一区域有三个平级的行政区:陕西布政司、陕西都司、陕西行都司。三者是平级存在的,并没有上下统属关系。所以陕西行都司不归陕西布政司管,比新疆自治区和的独立性还高。


既然是独立的行政区划,那么属于这个系统的人,就是独立的户籍系统,也就是军籍。明代并不限制军籍的人员考科举之类的,反而是对军籍生员有一定的政策照顾,所以明代的军籍官吏非常多,朝廷高官里头的,金吾左卫的李东阳、庆阳卫的李梦阳、桂林中卫的吕调阳、锦衣卫的方从哲、南京旗手卫的焦闳、锦衣卫的史可法、贵州卫的马士英,等等等等。


为什么要说这个呢?因为要牵扯出隶属于都司卫所系统的土司。


土司大家都知道,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招讨司、土府、土州、土县、土巡检司、御夷府、御夷州、土卫、土所这些。但是要知道,明代没有单独土司这一套官职,土司实际上是分属于文官或者是武官,大抵那些土府、土州、土县的是属于文官系统的,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招讨司这些属于武官系统。这也是为什么明朝政府在表彰土司(比如永顺、保靖、石砫、酉阳)的时候,基本上都是给他们的加都指挥使的职务——因为他们属于武官。这里点名表扬一下保靖州宣慰司彭氏:


万历四十七年调保靖兵五千,命宣慰彭象乾亲统援辽。四十八年加象乾指挥使。象乾至涿州病,中夜兵逃散者三千余人,部臣以闻。帝严旨责统兵者,并敕监军道沿途招抚。明年,象乾病不能行,遣其子侄率亲兵出关,战于浑河,全军皆殁。天启二年进象乾都督佥事,赠彭象周、彭绲、彭天祐各都司佥书,以浑河之役一门殉战,义烈为诸土司冠云。


提起浑河之战往往注意力都在石砫马家,可实际上浑河之战是川湖土司联手打的,除了上边的保靖彭家,还有酉阳冉家:


四十七年,跃龙遣子天胤及文光等领兵赴辽阳,驻虎皮、黄山等处三载,解奉集之围。再援沈阳,以浑河失利,冉见龙战没,死者千余人。撤守辽阳,又以降敌纵火,冉文焕等战没,死者七百余人。


好啦废话少说,说这些武官系统的土司。


宣慰司是土司里级别最高的,宣慰使是从三品,往下还有宣慰同知、宣慰副使一人、宣慰佥事,经历司经历、都事;宣抚司次之,宣抚使是从四品,往下还有宣抚同知、宣抚副使、宣抚佥事,经历司经历、知事、照磨;然后是安抚司和招讨司,都是从五品,安抚司还有安抚同知、安抚副使、安抚佥事、吏目,招讨司还有副招讨、吏目;再往下就是正六品的长官司了,长官司有长官、副长官、吏目。


明代宣慰司湖广有永顺、保靖州两个;四川有播州一个,后来播州土司被废,石砫、酉阳两个升了宣慰司;贵州有贵州、思州两个,后来思州土司被废;川西的朵甘有董卜韩胡、长河西鱼通宁远宣慰司、朵甘思宣慰司三个;云南一开始有木邦、孟养、车里、缅甸、老挝、八百大甸、麓川这么七个,因为麓川后来被废,拆成了三个宣抚司,所以这七个就是传说中的三宣六慰,而除此之外,后来有添设了大古剌、底马撒、底勿剌、八百者乃、车里靖安五司,也就是云南十二司,有学者底马撒宣慰司位于印度阿萨姆地区……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特殊的宣慰存在——旧港宣慰司。


理论上来讲,旧港宣慰司就是个明朝的藩属,不能算领土,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最权威的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来说,既然云南的车里宣慰司能算,那八百大甸宣慰司就能算,八百能算,旧港就能算……所以到底算不算,无所谓,保不齐以后有用,到时候再说,先搁置争议。


看到这儿可能有人就要说了,怎么没有总兵啊?


总兵,理论上来说并不是“官”,原因和我前面在宦官那一段说的一样,总兵只是个差遣,每个总兵的实际职务,是那个某军都督府都督/都督同知/都督佥事;同样的,副总兵、参将、游击、守备,也是如此,只不过他们的本官往往只是某卫指挥使/同知/佥事。所以《明史》说了,“总兵官、副总兵、参将、游击将军、守备、把总,无品级,无定员”。


明代总兵并非定设,这个地方军事压力大,就可以添设一个,而这个地方平定之后,不需要了,这个总兵就会被废除。一开始,明朝只有云南、大同、湖广、两广、辽东、宣府、甘肃、宁夏、交阯、延绥这么十个总兵,他们都有一颗将军印,比如云南总兵的征南将军,宣府总兵的镇朔将军,宁夏总兵的征西将军,而后来设的那些,就没有了,当然,本总兵的“平贼将军”属于例外,可见先帝待我不薄。


宣德年间,裁撤交阯三司,交阯总兵就此废置,但是同时期又在北边添置了陕西、山西二总兵,可见此时北边的防御政策开始出现;嘉靖年间,两广总兵分成广东、广西,湖广总兵分出贵州,福建副总兵升总兵,又添设浙江总兵,可见这个时候南边似乎更乱,不过庚戌之后就开始了保定总兵、昌平总兵等,北边又闹了;万历年间又添设了临洮、山海、天津总兵,天启年间增设登莱总兵,崇祯年间添设了平贼总兵、柳沟总兵、德州总兵、临清总兵等等等等……但总兵一直都是一个差遣,而非职务。


不过明末倒是有人对总副参游进行了改组,准备跟五军都督府的职务进行挂钩,什么职务加什么衔,一一对应,不过还没弄明白他就死了,这事就寝了,反而是清朝入关之后觉得这个不错,总兵才成为了正式官职。这人叫杨嗣昌。


除了五军都督府以及各地都司卫所外,五城兵马司也是武职,兵马司有南京北京之分,五个衙门四个叫某城兵马司,唯独中城的叫中兵马司。兵马司一个很诡异的职责是给皇上、诸王提供媳妇。明代在北京、南京都设有五城兵马司,中都凤阳也一度设有中都五城兵马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