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大天王

 色达人秋阳多吉 2023-10-16 发布于四川

四大天王,梵文चतुर्महाराज,Caturmaharajakatikas,又称护世四天王、四镇,俗称四大金刚。是指居于欲界第一天的四位天王。在汉传佛教中把四大天王像分列在净土宗、禅宗等寺院的第一重殿两侧,又称为天王殿。

图片

北宋,四大天王彩绘木函,现收藏于苏州博物馆。

据佛教经典记载:须弥山腰有一山,名犍陀罗山,山有四峰,各住一王各护一天下,称为护世四天王,梵文लोकपाल,Lokapala,是六欲天的第一重。这一重天与大千世界的日、月等平面,日月星宿上又有日月星宿天,在其下有坚手天、持鬘天、常放逸天,是四天王眷属的居所。

图片
四大天王分别为,自元朝起,四大天王成为专守佛门的四大金刚,塑像就也随之发生变化:
图片
东方·持国天王,梵文Dhrtarastra,藏文ཡུལ་འཁོར་སྲུང,持国,意为慈悲为怀,保护众生,护持国土。住在须弥山银埵,白色身,穿甲胄,左手持刀。右手执矟拄地或手执弓矢。自元朝起,持国天王在汉传佛教中的形象是手持琵琶或阮琴,当中有两个意义:一、弦乐器松紧腰适中,太紧容易断,太松声音不响,表示行中道之法;二、帝释天的主乐神,表明他要用音乐来使众生皈依佛教。他负责守护东胜神洲,以乾闼婆、紧那罗、富单那、毗舍闍等为步众,是二十诸天中的第四天王。汉传佛教认为他手持琵琶代表风调雨顺的“调”。
图片
南方·增长天王,梵文Virudhaka,藏文འཕགས་སྐྱེས་པོ,增长,意为能传令众生,增长善根,护持佛法。住在须弥山琉璃埵,青色身,穿甲胄,手持戟或宝剑。自元朝起,增长天王在汉传佛教中的形象是手执宝剑,有两个意义:一、宝剑象征智慧,慧剑斩烦恼;二、保护佛法,不受侵犯。他负责守护南瞻部洲,以鸠盘荼、薜荔多等为眷属,是二十诸天中的第五天王。汉传佛教认为他手持剑的剑锋,代表风调雨顺的“风”。
图片
西方·广目天王,梵文Virupaksa,藏文སྤྱན་མི་བཟང,广目,意为能以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护持人民。住在须弥山水晶埵,红色身,穿甲胄,左手执矟,右手把赤索,或只有一手执宝剑。自清朝起,广目天王在汉传佛教形象中改为手缠一条龙或蛇,有两个意义:一、表示世界多变;二、龙神的首领。另一手上拿着宝珠,表示内心不变。负责守护西牛货洲,以龙王等为部众,是二十诸天中的第六天王。汉传佛教认为他手持的龙、蛇代表风调雨顺的“顺”。
图片
北方·多闻天王,梵文Vaisravana,藏文རྣམ་ཐོས་སྲས་,又称毗沙门、施财天,古印度的财神。多闻,意为颇精通佛法,以福、德闻名四方。住在须弥山黄金埵,绿色身,穿甲胄,右手托宝塔,左手持三叉戟。自明朝起,多闻天王改为手执宝伞,以示福德。在藏传佛教的形象是左手卧银鼠,右手持宝伞或宝幡,有两个意义:一、伞盖代表要保护自己的内心不受外面环境污染;二、用以遮蔽世间,避免邪神危害,以护持人民财富。负责守护北俱芦洲,兼守其它三洲。由于常守护道场,听闻佛法,或云赐福德,知闻四方。以夜叉、罗叉为眷属,是二十诸天中的第三天王,也是四大天王的首领,汉传佛教认为他手持的宝伞代表风调雨顺的“雨”。
图片
四天王信仰源自古印度,后来被佛教吸收,在传入中国后,逐渐汉化,其中就以毗沙门最汉化。因为毗沙门掌托舍利塔,俗称为“托塔天王”。
图片
唐代,四大天王石雕,现收藏于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
在唐宋时期,敕诸府州军建天王堂奉祀。
图片
金代,多闻天王彩绘木雕像。
在元朝时,建东南西北旗,绘毗沙门像在旗上,列在卤薄。
明代时期的《封神演义》、《西游记》等文学作品,都把“托塔天王”作为李靖,号称“托塔李天王”。

《封神榜》描述的四大天王,一般认知为“剑琴伞龙”,有“风调雨顺”之意。南方增长天王持剑,“锋”即谐音“风”,一说“舞剑生风”,代表“风”;东方持国天王持阮琴或琵琶,代表“调”;北方多闻天王执伞,代表“雨”;西方广目天王持龙或蛇,代表“顺”,组合起来便成了“风调雨顺”。四大天王中,北方多闻天王毗沙门为最尊。

在《封神榜》中四大天王是殷商军的将领,称为魔家四将:魔礼青(增长天王)、魔礼红(多闻天王)、魔礼海(持国天王)、魔礼寿 (广目天王)。法宝有:青云剑(另有一杆长枪或曰虎头枪)、混元伞(另有一把画戟)、碧玉琵琶(另有一根枪)、花狐貂(另有双鞭或曰双锏)。

图片
在中国有贴门神的习俗,四大天王常见于门神形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