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为君主,哪些官员办事不力,让君主无法安宁? (学辩证之:脏腑辩证. 脏腑兼病篇)

 简单医行 2023-10-16 发布于云南

传播中医,人人自医

中医里的五行理论,在五脏功能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心属火、肺属金、肝属木、脾属土、肾属水;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此为相生;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此为相克。

代入到五脏,相生的即为母子关系,可以互相协助;相克的则互相制约。当母亲病了,会累及子;当子病了,也会累及母;

当制约的一方过于强大,则会欺负被制约的一方(有点恃强凌弱的意思);

当被制约的一方过于强大,则会反过来欺负制约的一方(有点报仇雪恨的意思)。

这里面的恩恩怨怨很多,我们就不再一一列举。就看上面这几种病态情形,已经是相当热闹了。有了这个五行理论为依据,我们再来了解脏腑兼病的详细内容,就更加容易理解了。

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连接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脉等构成的有机整体。五脏之间有生克乘侮关系,脏腑之间有互为表里的关系。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同时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脏腑的证候,称为脏腑兼证。

本篇我们来了解一系列与心有关的兼证,看看是心影响了别人,还是别人影响了心。

心肾不交证

心肾不交证是指心肾水火既济失调,以心烦、失眠、耳鸣、腰膝酸软、梦遗与虚热或虚寒症状共见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多因久病虚劳,房室不节,肾阴耗伤,不能上奉于心,心火偏亢;或劳神太过,或情志忧郁,化火伤阴,心火内炽,不能下交于肾;或心火独亢,不能下温肾水,肾水独寒,皆可导致水火既济失调。

【临床表现】心烦,心悸,失眠,多梦,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梦遗,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便结尿黄,舌红少苔,脉细数;或阳痿,腰膝冷痛,脉沉细无力等。

肾阴亏损,不能上养心阴,心火偏亢,水不济火,扰动心神,心神不安,则见心烦,心悸,失眠,多梦;

肾阴亏虚,脑髓、耳窍失养,则头晕,耳鸣;

腰膝失养,则腰膝酸软;

虚火内炽,扰动精室,精关不固,则梦遗;

阴虚阳亢,虚热内生,津液亏耗,失其濡养,则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潮热盗汗;

便结尿黄,舌红,少苔,脉细数,则为阴虚火旺之征。

心火不能下温肾水,肾水独寒,则见阳痿,腰膝冷痛,脉沉细无力。

水火既济的意思,在于心火下移温暖肾水,肾水上济制约心火,达到心火不旺、肾水不寒的状态。而肾水如果不够,就无法制约心火,心火不下移,就无法温暖肾水。所以在心肾不交的状态下,存在三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心火过旺;一种是肾水不够;一种是肾水过寒。在上述的症状中,就存在这几种不同的结果所带来的不同症状。

本证治法为交通心肾,要以具体症状为依据,选取不同的治疗方案。如果是心火旺、肾水少,则使用黄连阿胶汤为主;如果是心火旺、肾水寒,则使用交泰丸为主。

在之前的【常见病】系列中,我曾经详细分析过“心肾不交型失眠”,也可以用来阅读参考。

从【心肾不交】到【水火既济】,中医里的睡眠与天地大道 (常见病:虚证型失眠)

心肾阳虚证

心肾阳虚证是指心与肾的阳气虚衰,温煦失职,以心悸怔忡、腰膝酸冷、肢体浮肿及阳虚症状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其浮肿明显者,可称为水气凌心证。多因心阳虚衰,久病及肾,阴寒内盛,水气内停;或肾阳亏虚,气化无权,水气凌心所致。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腰膝酸冷,肢体浮肿,小便不利,形寒肢冷,神疲乏力,精神萎靡或嗜睡,唇甲青紫,舌胖、淡暗或青紫,苔白滑,脉弱。

心肾阳虚,鼓动无力,故心悸怔忡;

阳虚则寒,形体失于温养,脏腑功能衰退,则腰膝酸软,形寒肢冷;

肾阳亏虚,蒸腾气化失司,三焦决渎不利,水湿内停,外溢肌肤,故肢体浮肿,小便不利;

阳气不振,推动无力,机能衰退,则神疲乏力,精神萎靡或嗜睡;

阳虚温运无力,血行不畅,故见唇甲青紫,舌淡暗或青紫;

苔白滑,脉弱,则为心肾阳虚,水湿内停之象。

心肾阳虚证的治法为:温阳化气,代表方剂为:真武汤

心肺气虚证

心肺气虚证是指心肺两脏气虚,功能减退,以心悸、胸闷、咳嗽、气喘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多因久病咳喘,耗伤肺气,累及于心,致心气不足;或心气不足,导致肺气虚衰;或禀赋不足,老年体虚,劳倦太过,耗伤心肺之气所致。

【临床表现】心悸胸闷,咳嗽,气喘,气短,动则尤甚,咳痰清稀,神疲乏力,声低懒言,自汗,面色淡白,舌淡苔白,甚者口唇青紫,脉弱或结、代。

心气亏虚,鼓动无力,气机不畅,故心悸胸闷;

肺气亏虚,肃降无权,肺气上逆,故咳嗽,气喘;

肺气虚,宗气不足,则气短,神疲乏力;

肺气虚,津液输布无力,水液停聚为痰,故咳痰清稀;

气虚,全身机能减弱,机体供养不足,劳则耗气,故声低懒言,自汗,且活动后诸症加重;

面色淡白、舌淡苔白、脉弱等,则为气虚常见之征。

心肺气虚证的治法为:补益心肺,代表方剂为:保元汤

心脾两虚证

心脾两虚证是指脾气亏虚,心血不足,以心悸怔忡、失眠多梦、食少、腹胀、便溏、慢性出血与气血两虚症状共见为主要表现的证。多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气血生化不足,心失血养;或久病失调,思虑过度,暗伤心脾;或慢性失血,气血亏耗,导致心脾气血两虚。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失眠多梦,食欲不振,腹胀便溏,面色萎黄,眩晕耳鸣,神疲乏力,或见各种慢性出血,血色淡,舌淡嫩,脉弱。

脾气亏损,气血生化不足,心失所养,心神不安,则心悸怔忡,失眠多梦;

气血亏虚,头面失养,故眩晕,面色萎黄;

脾气亏虚,运化失职,水谷不化,故食欲不振而食少,腹胀便溏;

脾气亏虚,摄血无力,血不归经,则见各种慢性出血,血色淡;

神疲乏力,舌质淡嫩,脉弱,均为气血亏虚之征。

心脾两虚证的治法为:补益心脾,代表方剂为:归脾汤

心肝血虚证

心肝血虚证是指血液亏少,心肝失养,以心悸、失眠多梦、眩晕、爪甲不荣、肢麻及血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多因思虑过度,暗耗心血,肝无所藏;久病亏损,失血过多及气血化源不足,心肝失养所致。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健忘,眩晕,视物模糊,雀盲,爪甲不荣,肢体麻木,甚则震颤、拘挛,面白无华,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甚则闭经,舌淡苔白,脉细。

心血亏虚,心神失养,神不守舍,则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健忘;

肝血亏虚,头目失养,则眩晕,视物模糊,雀盲;

肝血虚,爪甲、筋脉失于濡养,则爪甲不荣;

血虚生风,则肢体麻木,甚则震颤、拘挛;

心肝血虚,血海空虚,冲任失养,则月经量少色淡,甚则闭经;

面白无华、舌淡、脉细等,皆为血虚常见之征。

心肝血虚证的治法为:补血养肝,代表方剂为:四物汤


以上所有与心有关的兼证,几乎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心神而导致失眠,因此失眠的证型非常多,有单纯的心的实证、虚证,也有与心相关的兼证。在失眠这个问题上,大家一定要细细辩证,有时候,不一定要针对失眠而治疗,当你辩证清楚自己在气血阴阳、五脏六腑方面的虚实寒热之后,进行相应的调理,就可以在无形中解决失眠问题。

切记,失眠时要静下心来辩证,而不是乱调理,让自己更加焦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