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上,绥宁境内的梅山族群和飞山族群分布在哪里?两者有何渊源?

 关山听风 2023-10-16 发布于湖南

《绥宁“梅山”与“飞山”关系中的历史钩沉》连载之三

作者  杨焕礼

一、绥宁是梅山文化和飞山文化的交汇之地

3、梅山族群与飞山族群在绥宁的分布

根据湖南省社会科学研究员(有《湖南通史》(古代卷)、《湖南通鉴》、《湖南民族关系史》主编)、苗学专家伍新福的《五溪蛮考》和《长沙蛮考》两文中认为:

绥宁资水(支流蓼水河)流域为梅山蛮(古为长沙蛮,主要分布在今安化、新化及周边地区,梅山蛮前身是苗瑶先祖)为主居住区,绥宁沅水(支流巫水河)河流域为五溪蛮(飞山蛮)为主居住区。

宋代开梅山时,梅山蛮大量外迁,主要有两条线,一是经现在的永州、郴州到达岭南,称为南线;二是经武冈(现在的洞口境内)西北,进入绥宁等湘西南等湘西南地区,到达广西、贵州、云南等地,称为西南线。

这两条迁徙线路又以哪一条为主呢?现在很多梅山文化研究资料认为,南线是主要线路,也是梅山蛮人口迁徙线路,并有意忽略了西南线路,其主要的理由是现在南线人瑶族人口多,古俗保持完整。

事实上,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梅山蛮主要迁徙的路线以西南线为主,大部分迁徙的人口走的是西南线。

南线迁徙的梅山蛮,到了新的地方后,因处于孤立无援状态,基本上是夹着尾巴做人,很少引起当地的社会动荡,因此,其人口规模和古俗保持相对完整。而迁徙到湘西南的梅山蛮,与当地少数民族,特别是人口众同源同宗的苗族等融合后,从宋代开梅山之后开始,当地少数民族起义不断。

比如,从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开始,瑶人(正史记载为瑶人,地方志和族谱认为是苗人)杨再兴及其子正修、正拱率九十团峒起义,攻占临冈县城(今通道临口),出击武冈军,与洞庭杨幺起义南北呼应。

高宗绍兴十一年(1141) ,杨再兴部多次袭击绥宁县城在市,朝廷不得不将县城迁至阳武阳砦(今李熙苏家洲),达十四年之久。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起义被宋廷平定。

再如,清高宗乾隆五年(1740)瑶民栗贤宇率绥宁、城步、通道和广西义宁苗瑶起义。

据历史学者考证,太平天国从广西全州起义时,其主体人员大多是从梅山迁徙到广西的后裔。

从历史记载的资料来看,宋开梅山后,到清朝中末期,梅山蛮向西南迁徙后,湘桂黔边地区的少数民族起义多达上百次,而这些战争很大一部分都由瑶人领导,或由瑶人参与,有一些起义还渗透到梅山腹地新化及相邻的地区。

因此,朝廷对瑶人进行了无情杀戮、驱逐 、圈禁,致使瑶民或者向外脱离,或者就地隐瞒身份,“客依”汉民,或者傍依土著大姓,“异姓联宗”归依他族,改为他姓。

据《绥宁县志》记载,清康熙、雍正时期,仅在绥宁境内的黄桑、枫香(包括原枫香苗族乡、党坪苗族乡、竹舟江苗族乡一部分)、武阳西部三地,官府就划定了16个苗寨(生苗区)和25个瑶寨,不准苗瑶擅自离开等。

战争不仅使迁徙到湘西南及广西、贵州的梅山蛮后裔人口骤减,也让一些梅山古俗丢失。

明朝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1566年)居住在绥宁大竹坪(今金屋塘镇新华村境)汉族与大竹坪以东灯芯的瑶族在交界处崖壁上镌刻“汉瑶分界”四个字,现在仍然保存完整,说明瑶民在绥宁与多名族杂居在一起。

绥宁原黄桑坪苗族乡地域,明朝初期,苗瑶人丁达三万人左右,经过多次起义后,人口只剩数千人,成立黄桑坪苗族乡时,全乡人口只有五千多人。

民国二十二年(1933),湖南省政府授意绥宁县府强行取消瑶族名称,强迫瑶民剪发易服,化为汉民。

解放后第一次人口统计时,绥宁全境瑶族人口只有八十一人(上世纪八十年代,根据苗瑶民众的强烈要求,恢复了部分瑶族人身份,但大部分瑶族恢复的民族身份登记为苗族或侗族)。

黄桑坪苗族乡境内遗存了大量荒田和苗瑶村寨遗址,随着历史的推移,长出了参天大树,变成了原始次森林,并列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但是,梅山蛮那种天然不服朝廷管理的性格因子,走到哪里就带到哪里,哪里就出现社会动荡,这一点在封建社会时期没有改变。

也就是因为这个历史原因,梅山蛮与五溪蛮因为同根同源,民族特征相同或相近,绥宁东部和东北部“黄金走廊”留下了诸多梅山和飞山的痕迹。下一节将着重介绍。

(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