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叙议结合,感悟作品——学写文学短评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3-10-16 发布于甘肃

✦  +

+

杨敏敏 何传跃

【理论阐释】
图片

所谓文学短评,就是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从自己的感受出发,用简要的文字,以叙议结合的方式写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分析和评价。它主要是通过分析作品的内容与形式,领悟创作、鉴赏的规律,以提高自身的文学审美能力。

✦  +

+

一、深入文本,感悟作品

写作文学评论的前提是读懂作品。无论是诗词还是小说、散文,我们都要借已有的阅读经验,深入亲近文本,揣摩品味重点字词、语句的含义,梳理作品的层次和写作思路,以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内涵、情感倾向、价值态度等。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跌宕起伏的情绪流转、深沉复杂的人生之思,杜甫《登高》中蕴含的身世之悲和忧国之情,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寄寓的愁情和哀思。先读懂作品,再深入体会阅读过程中对自己触动最大、感受最深刻的方面,为下一步的短评写作做好准备。

图片

✦  +

+

二、选好角度,“小”处切入

文学短评的写作我们一般可以从这样几个角度构思,譬如情感主旨、人物形象、艺术手法、构思技巧、语言特色等。评析作品的情感主旨可以从对作者情感、态度、立场的分析中,表达自己对此产生的共鸣或者启示。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可从性格特征入手,也可从人物的典型意义入手。作品的艺术手法是多种多样的,鉴赏评价的时候可以从表达方式或表现手法的某一点切入进行深入分析。作品的构思技巧可以从写作思路、线索、层次、选材布局等方面切入。鉴赏评价作品的语言可以考虑语言的特点、风格及修辞手法等。以上角度多样,但在文学评论写作的初步阶段切不可面面俱到,要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选择感触最深、能够把握的角度展开评论,即善于聚焦,从“小”处切入。

图片

✦  +

+

三、叙议结合,独抒己见

所谓“叙”,是指对作品内容的复述、介绍或引用,“议”则包含分析和评论两方面。分析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进行揭示的过程,评论则是通过分析得到的结论,也就是文学评论的中心观点。叙议有机融合,才能将自己对作品的见解表达得有理有据,令人信服。譬如,关于《雨巷》的艺术特征,姜飞是这样分析的:“《雨巷》首尾完全相同,这种结构使《雨巷》从而也使'雨巷’呈现出某种封闭性;在一定位置出现的ang韵以其特殊的音响和节奏在《雨巷》这个大的封闭圈里制造了一个又一个小回旋;诗中重叠不断、复沓不绝,给人以徘徊不前的感受,并使语速减缓,制造了低徊的氛围。”评论者从《雨巷》特定的艺术呈现形式出发,精准而又简明地抓住了《雨巷》的封闭性和复沓性,既结合具体的样例,又辅以读者的感受,叙议结合,成功地揭示了《雨巷》独特的艺术手法。 

图片





学生佳作

悲戚一场红楼梦

◇丁业睿

图片
图片

《红楼梦》,一部常读常新的大书,每次阅读都会对黛玉悲戚不已。

(开篇呼应题目,明确评述对象和看法。)

图片

一曲《唐多令》,让人潸然泪下。漫天柳絮纷纷扬扬,在黛玉看来犹如漂泊无依的薄命红颜。曾游百花洲的西施,曾居燕子楼的关盼盼,都是薄命女子,黛玉信手引来,实则有意自喻。“嫁与东风春不管”,表面说柳絮任凭东风摆布,实则暗含着黛玉自己在命运面前的无能为力。黛玉从飘游无定的柳絮,联想到孤苦无依的身世,预感到自己“薄命”的结局。这首“缠绵悲戚”的《唐多令》,寄托着黛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无限哀愁,更是她预感爱情理想行将破灭而发自内心的悲惨呼声。难怪李纨等人看了都点头感叹:“太作悲了。”

(扣合黛玉咏柳絮的《唐多令》,诗词内容与相关评述相结合,剖析黛玉人物之“悲戚”,有述有评,观点明确。)

图片

“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知。”《葬花吟》如泣如诉,声声悲音,无一字不是发自肺腑,无一字不是血泪凝成,把林黛玉对身世的遭遇和感叹表现得入木三分。在黛玉眼中,自己身世可怜,就算在大观园中有贾母的疼爱,但还是觉得自己是寄人篱下,就像花儿一样,有一天凋谢落地,从世间悄悄消逝,也不会引起别人的注意。《葬花吟》名为咏花,实则写人,是黛玉自作的“诗谶”,也正应了后来黛玉去世时,大家都忙于宝玉的婚事而无暇顾及于她。黛玉如同被狂风骤雨摧折的花朵,在凄惨寂寞的情境中离开了人世。

(选取黛玉凄楚感人的《葬花吟》,结合人物在贾府的感受和身世、结局,揭示人物的命运悲剧,述得简明,评得深刻。)

图片

曹雪芹为何要把林黛玉写得这般伤感、凄惨?曹氏不仅为“钟鸣鼎食之家”,同时还是“诗书管缨之族”。少年的曹雪芹过着“绵衣纨袴”“饫甘餍肥”的富贵生活,然在他十二岁时,因政治斗争被抄家,从此急剧败落。后来举家北返,过着贫困的生活。从锦衣玉食的显贵,到“举家食粥”的贫民,曹雪芹尝尽了人情冷暖,更深刻感受了世态炎凉。他坚持创作《红楼梦》,他要借文学之酒浇心中“块垒”,而其笔下的黛玉自然是他人生之痛、命运之悲的观照,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他把黛玉写得这般伤感、凄惨了。

(立足作者的家境变化进一层剖析,明确其笔下人物的命运,正是作者内心感喟的折射,追本溯源,严谨有理。)

图片

花落己葬,己去谁葬,道不尽心中绵绵悲苦;十年辛苦,字字是血,说不完心中凄凄苍凉。再美好的儿女情长,总有缘尽人散的时候,如同一场梦;再煊赫的王谢贵族,总有分崩离析的时候,如同一场梦。悲欢之事,盛衰之理,悲戚一场红楼梦,留给后人太多思量!

(结尾发出“悲欢之事,盛衰之理”的感叹,归结全文,收束有力。)

 点评

图片

受中华文化的影响这篇有关文学名著《红楼梦》的文学短评,围绕“悲戚一场”展开全文,感怀于黛玉的人生命运,结合小说中黛玉的两首诗词和曹雪芹的人生经历,剖析了“悲戚”处境的成因,体现出选材和构思的匠心,以及对作品的深刻感悟与理解。本文叙述与评议有机融合,尤其追本溯源的评述方式,突显了说理的深刻性,体现出行文的严谨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