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有错误,也就没有未来。”

 解语渊 2023-10-16 发布于福建

“如果你以自己单薄的经历为人生下一个定论,认定世界就是这样,你就这样生活,那就太可惜了。”
没有错误不足以认识自己,更不足以发掘未来。
问题关键在于:当遭遇问题时,你是被驯化得更彻底了,还是更加坚定了内心的某种信念?
以前我有个观点是:一定要带着偏见去看世界,这当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通过偏见去抵达更广阔的世界,即打破偏见又重塑新的偏见,同时还能认识到自己的偏见。
如此一来,距离真相就近了。
用学术的话说就是:“否定之否定”。
偏见本身是存在很大缺陷的,但通过打破它的过程,每一次打破就意味着重组,继而,收获全新的自己。
这个全新的自己依旧还可以再打破,再“重生”。
这样的一生将会是无限宽广的一生。
一如从点到线,再到面,然后在面面俱到时,还依旧保持着存疑和坚定的信念,那么,它就不会停。
各种重组,敲碎了眼睛的界限,通过体感和智识去审视和创造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不过这条路异常艰难是可以想见的。
没有错误,也就没有未来。
正确是筛选的结果,但不是最终结果。
如果只以正确的累积串成一条线,这种生活本身就是假象,“你”的成分太少了。
不仅如此,世界也从来就不是线性的。
一旦缺乏了应对“错误”的训练,最大的隐患就埋下了。
因为总是“对的”很容易让一些东西“钻空子”。比如意外,又比如不好的情绪,甚至是接触到不同的人,然后,陷进去只是迟早的问题。
这就是没活明白的隐患,更是对认识不全本身的认识,没这个意识就得痛苦,人一痛苦就容易“身弱”。
身弱状态下还能起来的人,本身就不可能是庸常之人。
而缺乏相应的训练导致的庸常,要起来所需要的时间不会太短。
关键是,这还只是一次“打击”。多来几次,会不会不同呢?对于庸常的人来说,次数就是会影响判断和选择,就可能迟疑和受伤。
本质上是同一个“伤害”的不同程度的破坏而已。
每次都当成是累积的伤害,这个杀伤力是很强大的,甚至是极可怕的。
关键是,这伤害还是自己造成的,且还在给它养分。
是的,它的养分就是身弱的原因所在。
它在一次又一次不断地吸取你的精、气、神,每次都把你榨干。
如此一来,未来距离你就太遥远了,自顾不暇。
所以,关键在于如何从中跳脱出去!
即要能意识到这是同一种“伤害”,然后要想办法去解决或避免老在这里头受伤,要去多熟悉和了解它。
未知的东西之所以可怕就在于它始终处于未知状态。
得打破它,生命才能流动起来、丰盈起来,自己的脚步也才能变得轻盈,故而有更多的能量和力量去创造自己的未来。
一旦这么做,那么,势必就要强调几个关键点:
其一,就是在错误的情况下,也就是遇到问题时,得下笨功夫,得慢下来,切不可在错误中再去犯错,这是会放大影响力的。这是训练的关键所在;
其二,得知道不是单纯为了正确而来,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事儿去认识自己的限度,自己的成长和做人本身才是一辈子的陪伴;
其三,抽丝剥茧,按图索骥,通过这些事去看到事情背后的真相,即与之相关联的一切,如此一来去不断完善自己对世界的认知,这样舞台才会更加广阔,给你的自由空间也就更大得多;
其四,当然是得回到信念、初心、信仰上去下定力,这也是“固本培元”的训练,这玩意儿关键时刻能救命。因为它是人的根本支撑,缺了这玩意儿,所有的对错判断全是“耍聪明”的行径。
归根结底,这就像小说的骨架,提纲,没了这玩意儿,就不成小说。用做人的说法就是,缺了这玩意儿你也不知道你想成为怎样的人,那做人算什么呢?不成立。
这玩意儿就像当下的互联网信息,全都是碎片化信息,如果你本身是没有搭建完成自己的系统,那么,谈什么吸收,说什么知识,讲什么“智识”或智慧,它本身就是可笑的一件事儿。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很喜欢《加勒比海盗》中一句台词“当然要迷失方向,才能到达一个无人能找到的地方。”
我想,这也是电影的迷人之处所在。
因为迷失,所以走出去全是全新的世界。而还能勇敢地去迎接它们,这就很强大了。
但我们的文化中好像太早把这类东西给扼杀掉了,强调的大多都是聪明、正确、对、好的那一套“标准的生活”,又或是“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诸如此类的标准人生,这是件极其可怕的事儿。
把“自己”搞没了,把标准压在人头上了。
那么,可想而知,脑子里能装得进什么新的思想?又能想到什么新的事物?还能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吗?
(以上部分观点取自梁永安的《每个人都了不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