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天一味中草药 140:砂仁,厨房里的调料,好厨师离不开砂仁

 子君zijun123 2023-10-17 发布于河北

图片

砂仁,姜科豆蔻属植物阳春砂、海南砂、绿壳砂的果实。高1米多,生长在树荫下,叶子2列,没有叶柄,叶片狭长。花儿与白豆蔻相似,三五成团,花冠白色,中间带黄色及红色条纹。果实球形棕红色,表面有刺状凸起。砂仁原产东南亚,原名:Suksmaila,古称缩砂密。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

图片

砂仁,姜科豆蔻属植物阳春砂(Amomum villosum)的果实。夏、秋间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或低温干燥。

图片

砂仁是姜科植物,根茎圆柱形,横着生长,由于没有合适图片就不放了。砂仁的个头长得比较高,1.5米或更高。多生长在树荫下,或高热阴湿的环境中。

图片

砂仁的叶子也长2列,没有叶柄,叶片狭长,叶子和昨天的高良姜有些相似。

图片

砂仁与白豆蔻一样(回复135),都是豆蔻属的植物,豆蔻属植物与山姜属植物明显的区别在于开花的部位。豆蔻属植物的花茎从根茎中抽出,贴着地面开花,而山姜属则在茎枝头开花。砂仁是豆蔻属的,自然也不例外,花儿在茎叶的下边,挨着地面开放了。砂仁的花儿与白豆蔻倒很像,三五成团。

图片

小花儿的特写,花冠白色,中间带着一丝淡黄色及红色的条纹,十分雅致。

图片

花儿开放之后结出的果子是这样的,球形,表面像有刺一般,颜色棕红。

图片

这就是采下来的果实,连着当初的花茎。

图片

砂仁果实晒干之后就是这个样子了,剥掉果皮,里边的就是成团的砂仁的种子。入药用的砂仁是连着果皮的。砂仁其实在古代并不叫这个名字,而是叫做缩砂、缩砂密。

图片

砂仁出自阳春砂,阳春其实是一个地名,是广东省的一个县级市。砂仁主要生产于两广、云南等地。药典规定的砂仁基源,还有两种植物,一个是海南砂(Amomum longiligulare),估计与生长海南有关,书上说海南砂仁果皮上有明显的三条棱,没有找到图片,也没有找到植物图片;另外一种是绿壳砂(Amomum xanthioides),它的果实与阳春砂的棕红色不同,是绿色的,所以得名绿壳砂,遗憾的是,也没有找到相应图片,只找到了一个绘图,供大家参考吧。


砂仁的药用价值

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

砂仁的入药历史也追溯到唐朝,与白豆蔻同一时期,也是外来药,没准是从一条船上运到中国来的呢。不过,古人最开始却误解了砂仁的产地,称砂仁出波斯国,波斯是现在的伊朗,其实砂仁产自东南亚。极有可能是因为砂仁经由波斯国进贡给大唐,才有这种误解。

图片

砂仁出自东南亚,越南、泰国、印尼等地,古老的印度早就用到了砂仁,并称它为:Suksmaila,唐朝人按照发音把它直译成:缩砂密,这就是砂仁原本的名字。在古代本草中,砂仁一般叫做缩砂、缩砂密。由于砂仁主要用的是种仁,也叫做缩砂仁,后来干脆简称为砂仁,砂仁也变成了正名。

图片

砂仁传入中国,最开始就是当香料来用的,由于其气味芳香,具有化湿开胃的作用,古人多用它温暖肠胃、健胃消食,被称为“醒脾调胃要药”。补脾气的基本方是四君子汤,加入陈皮、半夏,名六君子,再加入木香、砂仁就叫做香砂六君子,可以治疗脾胃虚弱、不思饮食、食后胀满等。现在人们在香砂六君子的基础上做成了中成药:香砂养胃丸,是调补脾胃的一个好方子,小永很喜欢用。里边的砂指的就是砂仁。

图片

师翁李玉奇老先生也常常用到砂仁这味药,频率非常高,无论是胃痛、胃胀、恶心、呕吐、腹泻,砂仁必不可少,用砂仁总也离不开它的芳香之气,化湿之余,自然气机舒畅,又兼有温暖脾胃的作用,因此称它为醒脾调胃的要药,毫不为过。

图片

古人在论述砂仁功效时,称砂仁还入肾经,因气味芳辛而能润肾,常与黄柏、茯苓配伍。这方面体会太少,请您赐教。砂仁还有安胎的作用,治疗胎动不安,其安胎源于行气止呕,早期妊娠呕吐剧烈的,可以用些砂仁。不过现在复杂的医疗环境,很少有医生敢给孕妇开药了。

图片

由于砂仁芳香的气味特别容易挥发,常常连带果皮销售。药斗子里存放的砂仁肯定带着果皮的,熬药前一般打碎,露出里边的种仁来。入汤剂,也多主张轻煎后下。砂仁的果皮也单独入药,叫做砂仁壳,功效与砂仁相似,但药力明显弱了许多。


砂仁的应用方法

和砂仁相关的故事

《红楼梦》第六十三回:“贾敬死,尤氏理丧,尤老娘母女三人到宁府着家,贾蓉戏二姨。”这段戏份里,就描写了一场贾蓉调戏尤二姐的场景:“贾蓉又和二姨抢砂仁吃,尤二姐嚼了一嘴渣子,吐了他一脸。贾蓉用舌头都舔着吃了。”入药用的砂仁是晒干的,很硬,尤二姐吃的砂仁兴许是刚成熟的砂仁果实,砂仁当茶点来吃,估计也是图消食开胃的作用了。

图片

您听过刘宝瑞的《假行家》吗?还记得这段吗?

“掌柜的,我买附子。”

“啊,是啊,这是亲父子啊。亲爷儿俩。咱这货真价实。您领回去……”

那位也不敢领走,正在这儿磨烦着呢,这么工夫又进来一位,这位是天津人。买什么呀?砂仁儿。砂仁儿豆蔻,搁嘴里含着去呃味的。因为他是天津人呢,这个“砂”呢,他说“仨”。进门儿就说:

“掌柜的,来两毛钱砂仁儿。”

他们那儿正闹着呢,假行家一听,“哎,得得!甭闹了,人家来买仨人儿。大嫂,您也甭闹啦,咱们一块儿全卖啦!”

图片

好厨师离不开砂仁

话说砂仁现在很不便宜,两毛钱不一定能买一粒砂仁了。砂仁昂贵还是因为产量小,应用广。好的厨师做饭离不开砂仁,砂仁芳香,适用于炖、焖、烧、煨、卤、酱、腌等多种烹饪方法,各种菜肴都可以用砂仁来调味。据说“九转大肠”里的点睛之笔就在于里边的砂仁末。小永从淘宝偷了几张菜谱,贴在下边,您参考吧。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鉴别真假砂仁

由于砂仁价格昂贵,很多人用山姜属果实冒充砂仁。如果砂仁剥掉果皮,与豆蔻类的草药不太好鉴别,况且剥掉果皮的砂仁芳香气味已经不再浓郁,千万不要买剥掉果皮的砂仁。

图片

如果您搜索砂仁,常会看到图中的这种果实,自称为砂仁或川砂仁,表皮带棱。请注意,这既不是阳春砂仁,也不是绿壳砂仁,更不是海南砂仁。总之,它根本不是砂仁。

图片

如果看植物的形态,您就应该明白了,它根本不是豆蔻属的植物,花儿与果实长在茎枝上,肯定是山姜属的植物,估计是某种山姜的果实,近似草豆蔻的功效。


下边这段话是给学医人看的,明白的自然明白。

《本草拾遗》:味酸。主上气咳嗽,奔豚鬼疰,惊痫邪气。

《药性论》:君。出波斯国,味苦,辛。能主冷气腹痛,止休息气痢劳损,消化水谷,温暖脾胃,治冷滑下痢不禁。虚羸方曰,熬末,以羊子肝薄切,用末逐片糁瓦上焙干为末,入干姜末,饭为丸,日二服五十丸。又方:炮附子,末干姜,厚朴,陈橘皮等分为丸,日二服四十丸。

《日华子本草》:治一切气,霍乱转筋,心腹痛。

《药类法象》:气温,味辛。治脾胃气结漆散。主虚劳冷泻,心腹痛,下气,消食。

《本草纲目》:韩愗《医通》云:肾恶燥,以辛润之。缩砂仁之辛,以润肾燥。又云:缩砂属土,主醒脾调胃,引诸药归宿丹田。香而能窜,和合五脏冲和之气,如天地以土为冲和之气。故补肾药用同地黄丸蒸,取其达下之者也。又化骨,食草木药及方士炼三黄皆用之,不知其性何以能制此物也?补肺醒脾,养胃益肾,理元气,通滞气,散寒饮胀痞,噎膈呕吐,止女子崩中,除咽喉口齿浮热,化铜铁骨哽。

《药性解》:砂仁,味辛,性温,无毒,入脾、胃、肺、大小肠、膀胱、肾七经。主虚寒泻痢、宿食不消、腹痛心疼、咳嗽胀满、奔豚、霍乱转筋,祛冷逐痰,安胎止吐,下气化酒食。按:砂仁为行散之剂,故入脾胃诸经。性温而不伤于热,行气而不伤于克,太阴经要剂也,宜常用之。

《本草备要》:即缩砂密,宣,行气调中。辛温香窜。补肺益肾,和胃醒脾,快气调中,通行结滞。治腹痛痞胀,痞滞,有伤寒下早,里虚邪入而痞者,有食壅痰塞而痞者,有脾虚气弱而痞者,须分虚实治之,不宜专用利气药,恐变为臌胀。臌胀内胀而外有形,痞胀惟觉痞闷而已,皆太阴为病也。噎隔呕吐,上气咳嗽,赤白泻利,湿热积滞,客于大肠,砂仁亦入大、小肠经。霍乱转筋,奔豚崩带。祛痰逐冷,消食醒酒,止痛安胎,气行则痛止,气顺则胎安。散咽喉口齿浮热,化铜铁骨鲠。王好古曰:得檀香、豆蔻入肺;得人参、益智入脾;得黄柏、茯苓入肾;得赤石脂入大小肠。《医通》曰:辛能润肾燥,引诸药归宿丹田,地黄用之拌蒸,亦取其能达下也。《经疏》曰:肾虚气不归元,用为向导,殆胜桂、附热药为害。

《本草求真》:﹝批﹞温脾暖胃快滞。缩砂专入脾、胃,兼入肺、肾、大小肠、膀胱。辛温而涩,故书号为醒脾调胃要药。然亦兼入肺、肾、大小肠、膀胱,是以同檀香、白豆蔻则能入肺;同人参、益智则能入脾;同黄柏、茯苓则能入肾;同赤石脂则能入大、小肠。其言醒脾调胃,快气调中,则于腹痛痞胀有功。痛有喜按拒之别,若使痛喜手按,多属脾胃虚寒,治须用此,否则切禁。痞有因寒、因热、因暑、因湿、因痰、因气、因血、因食之别,亦须审其兼症兼脉以求,不可尽以砂仁为治也。入大肠则于赤白泻痢有效,入肺则于咳嗽上气克理。泻痢由于寒湿者宜用,热湿者勿用。至云止痛安胎,并咽喉口齿浮热能消,亦是中和气顺之意。胎挟寒滞者始宜,热属虚浮者方用。若因实热而云胎气不和,水衰而见咽喉口齿燥结者服之,岂能是乎。故虚实二字,不可不细辨而详察耳。

《得配本草》:得诃子、鳖甲、白芜荑良。吴茱萸、青皮为使,入肝;白豆蔻、檀香为使,入肺;人参、益智仁为使,入脾;黄柏、茯苓为使,入肾;赤白石脂为使,入大小肠。辛,温。入手足太阴、阳明、足少阴经气分。醒脾胃,通行结滞,引诸药,归宿丹田。消食安胎,除腥秽,祛寒痰,治呕吐泻痢,胀痞腹痛,霍乱转筋,奔豚骨哽。

《本草新编》:味辛、苦,气温,无毒。入脾、肺、膀胱、大小肠、止哕定吐,除霍乱,止恶心,安腹痛,温脾胃,治虚劳冷泻,消宿食,止休息痢,安胎颇良,但止可为佐使,以行滞气,所用不可过多。用之补虚丸绝佳,能辅诸补药,行气血于不榜。

或问砂仁消食之药,入之补虚之中,似乎不宜,何以绝佳?不知补药味重,非佐之消食之药,未免过于滋益,反恐难于开胃。入之砂仁,以苏其脾胃之气,则补药尤能消化,而生精生气,更易易也。

或问砂仁香能入脾,辛能润肾,虚气不归元,非用此为向导不济,殆胜桂、附热毒之害多矣。曰:此不知砂仁者也。砂仁止入脾,而不入肾,引补肾药入于脾中则可,谓诸补药,必借砂仁引其由脾以入肾则不可也。《神农本草》并未言其入肾,不过说主虚劳冷泻耳。夫冷泻有专属于脾者,何谓脾寒俱是肾寒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