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年孤独(节选)》教学设计

 阅读美丽星空 2023-10-17 发布于山东
教学提示
①这篇小说讲述了一座虚构的城镇“马孔多”里一个家族的百年历史,借此展现了拉丁美洲人民几个世纪的生活和奋斗历程。本课节选的这一部分,写的是马孔多历史的一个转折点—这个偏远、闭塞而又宁静的小村庄,随着商道的开通,开始卷入外部世界的纷纷扰扰。作者通过“失眠症”造成“失忆”这一如真似幻的情节,表现出了马孔多在文明洪流前受到的巨大冲击。
②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要注意思考故事情节的象征意味,并由此了解小说是如何透过日常生活的书写来展现宏大的历史的。阅读时,要注意体会“魔幻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带来的特殊的审美感受。同时,体会本文摇曳生姿的语言特点。
教学目标
1.了解马尔克斯生平及《百年孤独》,了解“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
2.分析本文的象征意味,以及如何体现“魔幻现实主义”的。
3.梳理选文部分的主要情节,概括人物形象。
4.分析“百年孤独”的内涵,探讨造成马孔多百年孤独的原因。
重难点
理解小说题目的含义,探讨造成马孔多百年孤独的原因。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1966年,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一出版,首印的8000册仅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一地半月内便抢购一空。随后一版再版,拉美凡能看书的人差不多都读过这部小说。小说很快被译成30多种文字,席卷欧美,轰动世界。
环节一:知人论世
1.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
加西亚·马尔克斯(1927——2014),哥伦比亚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主要生平经历
1927年
出生于哥伦比亚马格达莱纳海滨小镇阿拉卡塔卡。童年与外祖父母一起生活。
1936年
随父母迁居苏克雷。
1947年
考入波哥大国立大学。
1948年
因内战辍学,进入报界,从事新闻工作。五十年代开始出版文学作品。六十年代初移居墨西哥。
1967年
马尔克斯耗时18年写成的代表作《百年孤独》在阿根廷出版,引起了整个西班牙语文学界的注意,奠定了他在当代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1982年
马尔克斯由于在小说中“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把幻想与现实融为一体,勾画出一个丰富多彩的梦幻般的世界,反映了拉丁美洲大陆的生活和斗争”,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2014年
马尔克斯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因病去世,享年87岁。
2.了解《百年孤独》
视频介绍
百年孤独
类型
长篇小说,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制”。
特点
风格独特,既气势恢宏又奇幻诡丽。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
简介
很久以前,布恩迪亚为了逃避被他杀死的邻居的冤魂的纠缠,带上他的妻子乌尔苏拉,和朋友们一同来到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创建了马孔多小镇。整部小说以虚构的马孔多小镇为叙述背景,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命运,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
评价
智利诗人巴勃罗·聂鲁达:他(马尔克斯)是“继塞万提斯之后最伟大的语言大师”。 
《纽约时报》:《百年孤独》是“继《创世记》之后,首部值得全人类阅读的文学巨著。”
影响
30多年来,没有任何一部外国名著能超过《百年孤独》对中国作家的影响。余华、苏童、韩少功、贾平凹、扎西达娃、刘恒、马原等作家的小说中都有《百年孤独》的影子。
“我必须承认,在创建我的文学领地'高密东北乡’的过程中,加西亚·马尔克斯给了我重要启发。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从根本上颠覆了我们这一代作家。我在1984年第一次读到《百年孤独》,心情就像当年马尔克斯读到卡夫卡的《变形记》一样:原来小说可以这么写!那之后十几年,我一直在和马尔克斯'搏斗’”。             ——莫言
故事梗概
第一代
第一代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为了躲避在决斗中被他杀死的普鲁邓西奥的鬼魂的纠缠,带着妻子乌尔苏拉和他的朋友及家人,离开故土里奥阿查,经过将近两年的跋涉,在一个荒僻的河滩边建立了村庄——马孔多。晚年时他因精神失常被家人绑在一棵栗树下,几十年后在天降花雨中默默死去。
第二代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长子何塞·阿尔卡蒂奥不顾家人的反对与丽贝卡结婚,被赶出家门,最后在家中被枪杀;次子奥雷里亚诺上校,从小就有预见事物的本领,他一生发动过32次武装起义,遭遇过14次暗杀、73次埋伏和1次行刑队的枪决,终于厌倦内战,签订停战协定后开枪自杀未遂,回到马孔多,每天在孤寂的作坊里制作小金鱼,一直到死;女儿阿玛兰坦终身未嫁,一直织着那永远织不完的寿衣。
第三代
第三代阿尔卡蒂奥,成为马孔多从未有过的暴君,最后被保守派军队枪毙。
第四代
第四代,俏姑娘蕾梅黛丝抓着床单,乘着微风冉冉上升,永远消失在高邈的空间;阿尔卡蒂奥第二参与香蕉公司工人大罢工,遭到大屠杀,从满载工人尸体的火车车厢里逃脱后遇到暴雨,这场雨下了4年11个月2天,回来后他将自己关在房里,专心钻研吉卜赛人留下的羊皮卷,一直到死。
第五代
第五代何塞·阿尔卡蒂奥,从小被送往罗马神学院学习,回家后靠变卖家产为生,后来发现乌尔苏拉藏在地窖里的7000多个金币,从此过上放荡的生活,不久被抢劫金币的歹徒杀死。
第六代
第六代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与姨妈阿玛兰坦·乌尔苏拉生下一个长着猪尾巴的婴儿。
第七代
第七代继承人一出生就被一群蚂蚁吃掉了。最后,马孔多被飓风刮走,从世人记忆中消失。
3.拉丁美洲(Latin America
指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包括墨西哥、中美洲、西印度群岛和南美洲。在历史上,这一地区主要是拉丁语系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国的殖民地。后来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取代了本土语言,成为了当地居民普遍使用的正式语言,故称拉丁美洲。
4.创作背景
拉丁美洲内战时期
从1830年至19世纪末的70年间,哥伦比亚爆发过几十次内战,使数十万人丧生。小说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这方面的史实,并且通过书中主人公带有传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现出来。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等等都写得淋漓尽致。
   小说通过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命运,展示了拉丁美洲人民几个世纪以来的生活与奋斗历程,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探讨了拉美地区贫困落后的原因,这是一部用血泪写就的历史。
5.前情回顾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与表妹乌尔苏拉结婚后,带领一群年轻人离开家乡,长途跋涉来到一个偏远的地区,建立了小村庄马孔多。马孔多交通闭塞,只有一群吉卜赛人偶尔来访,带来磁铁、望远镜、冰块等新鲜事物,却被村里人看作魔法。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与吉卜赛老人梅尔基亚德斯结为好友,埋头钻研炼金术,却一无所获。他想寻找通过外部世界的道路,也以失败告终。反而是乌尔苏拉在寻找离家出走的大儿子何塞·阿尔卡蒂奥时,无意中发现了临近的城镇。马孔多自此与繁华世界建立了联系,天翻地覆的变化即将到来。
主要的人物关系图:
 

6. 了解“魔幻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
流派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是拉丁美洲特有的文学流派。
起源
20世纪50年代崛起于拉丁美洲
原则
变现实为幻想而不失其真。“魔幻”只是手法,反映“现实”才是目的。
体裁
以小说为主。
特点
弥漫着浓重而强烈的神奇气氛。
具有鲜明的反殖反帝反封建反独裁的进步倾向。
善于借鉴、吸收和运用外来文化,并且结合本民族的习俗加以提炼、发展和融会贯通。
补充:
《寻梦环游记》灵感来源于墨西哥传统节日“亡灵节”。在墨西哥人的眼中,死亡才是生命的最高意义,生与死互为补充才完成了一个生命周期,因此,每年的亡灵节,墨西哥人会祭奠亡灵,却绝无悲哀,甚至载歌载舞,通宵达旦,纪念与逝去亲人共同欢度这一年一度的团聚时刻。
墨西哥位于拉丁美洲,与拉丁美洲的其他国家有着共同的文化渊源。这部影片实则折射出了拉丁美洲人民的世界观。在拉丁美洲人眼中,他们所生活的世界,就是一个人鬼混杂、生死交融的奇幻世界。反映在文学上也是如此。
环节二: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作坊(zuō fang)   广袤(mào)      逾越(yú)      呱呱坠地(gū)
怪癖(pǐ)         跋涉(bá shè)   打量(liang)   发髻(jì)
狡黠(jiǎo xiá)   污秽(huì)      滑稽(jī)      玷污(diàn wū)
杜撰(zhuàn)      吮咂(shǔn zā)  小铁砧(zhēn)
2.解释词语。   
井然有序:指整整齐齐,次序分明,条理清楚。
蔚为壮观:形容事物美好繁多,形成盛大壮观的景象。
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
岁月蹉跎:把时光白白地耽误过去,指虚度光阴。
背井离乡:离开家乡到外地。
目瞪口呆: 形容因吃惊或害怕或激动而发愣、发傻的样子。
辗转反侧:形容心里有所思念或心事重重。
任务活动  整体把握理清结构
思考1:快速浏览课文,梳理脉络。
序幕(第1-2段)
介绍马孔多镇的变化及主要的人物。
开端(第3-6段)
丽贝卡到来。
发展(第7段)
交代丽贝卡的恶习,以及家里人帮助她改掉恶习的经过。
高潮(第8-12段)
“失眠症”袭来,布恩迪亚家族感染,并扩散向整个村子。
结局(第13-14段)
应对“失眠症”的措施,及影响。
思考2:对课文的情节进行梳理概括。
明确   马孔多小镇变得繁荣,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沉迷于建设小镇,吉卜赛人被拒之镇外。丽贝卡带着父母的骨殖投奔乌尔苏拉,乌尔苏拉想尽办法才让她暂时改掉喜欢吮手指、吃泥土和石灰墙皮的恶习。失眠症和失忆症肆虐小镇,人们从兴奋到痛苦。奥雷里亚诺通过贴标签来抵御失忆。
环节三:深度探究
任务活动一  把握情节,分析作用
思考1:文章开篇就说“马孔多变了样”,马孔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何作用?
明确 与外界的联系、交流让马孔多由原来的偏僻、冷落变得繁华、热闹起来。如:小镇有了手工作坊和店铺,还开通了一条永久商道;居民用金刚鹦鹉与阿拉伯人进行商品交换,对再次到来的吉卜赛人表示欢迎;小镇吸引来了落户的新居民;外来文明、新鲜事物中也出现了丑恶的东西,如吉卜赛人把原来的流动游艺会变成了大型赌场。
作用:马孔多的变化在于开通了与外界联系的商道,这使得外面的人能进来。这为后文丽贝卡的到来提供了条件。
思考2:马孔多的变化给布恩迪亚一家带来了什么影响?
明确  布恩迪亚暂时从幻想中解脱出来,忙于整治市镇,营造出一种井然有序的实干氛围;乌尔苏拉忙于大有前途的糖果小动物生意,一心扩展家业;奥雷里亚诺全天待在被遗弃的实验室里,完全凭自己的探索掌握了金银器工艺;阿尔卡蒂奥和阿玛兰妲跟在印第安女人后面,顽固地不肯说卡斯蒂利亚语,而只说瓜希拉土语。       
思考3:吉卜赛人在作品中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   吉卜赛人在小说中是作为外来科学与文明(尽管这种科学与文明还带有巫术的色彩)的使者而出现的。他们每一次带来的新鲜玩艺儿,如磁铁、望远镜、地图、航海仪器以及炼金实验室等,都深深地吸引着还处于原始、停滞的自然形态中的马孔多人,尤其令富于幻想和进取心的布恩迪亚着迷。布恩迪亚痴迷的不仅是这些物件,更是这些物件所代表的科学与文明。正是受了这些物件的影响,他才要率领马孔多的人们开辟一条通向外界文明的道路。
思考4:文中乌尔苏拉一家为治好丽贝卡吃土的怪癖作出了很多努力,你认为最后丽贝卡的怪癖治好了吗?
明确   观点一:治好了。乌尔苏拉在小锅里放入橘汁,兑上大黄让丽贝卡喝下,后来又用皮带抽打,最终丽贝卡显出康复的迹象,跟家人一起游戏,手头活计也干得出色,还能哼唱歌曲,这些都表明丽贝卡的怪癖治好了。
观点二:没有治好。丽贝卡吃土的怪癖实际是她内心孤独的反映,尽管在乌尔苏拉的努力下,她有了改变,但后来的失眠症再次证明,丽贝卡的内心依然是孤独的,尽管没有了吃土的怪癖,但又患上了失眠症。
任务活动二  分析手法,概括形象
思考1:分析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魔幻现实主义手法。
明确  如写外部文明对马孔多的侵入,是现实的,但又是魔幻化的,如奥雷里亚诺沉溺于金银艺实验,他能发表预言,又如丽贝卡的怪癖及失眠症和失忆症的蔓延等。既有现实的影子,也有魔幻虚构的成分。这些奇幻的因素与真实的描写交融在一起,使作品呈现出一个似真似幻、亦真亦幻的魔幻世界,营造了许多神秘气氛,增添了拉丁美洲独特的地域色彩。
思考2:小说有什么象征意义?
明确  布恩迪亚家族象征着整个拉丁美洲,这个家族的兴衰象征着拉丁美洲的兴衰。阿拉伯人沿商道进入马孔多,意味着文明对此地的冲击。失忆症象征着人们对历史的遗忘,贴在物品上的标签则象征着自欺欺人的历史教育。马孔多居民遗忘了事物,遗忘了生活,也遗忘了历史,变得麻木不仁。
思考3:从文中看,布恩迪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   布恩迪亚是一个富有创造力、进取心和冒险钻研精神的人。年轻时,他带领村民寻找新的家园,又以非凡的智慧和开拓的勇气,创建、管理马孔多,深受村民的尊重。
但布恩迪亚是一个现实派和浪漫派的结合体。在他身上,既有创造性的、切实际的一面,像所有实干家一样勤劳、智慧;也有耽于幻想、不切实际的一面,有许多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和不顾一切的执拗。
思考4:乌尔苏拉在家族中是什么样的角色?
明确  她是布恩迪亚家族的核心人物,也是整本书的核心灵魂。不管她的丈夫和儿子作出怎样的事,她都能保持清醒并维持这个家。她深爱着每个孩子,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母亲,给丽贝卡治疗怪癖,熬各种草药给大家治疗失眠症,都展现出她的无所不能。她是坚强的,勤劳的,她在丈夫沉迷于各种发明当中时撑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靠着卖糖果小动物的生意,她使整个家的生活逐渐明朗起来。她是一个勤俭能干、善良宽厚的拉丁美洲劳动妇女形象。她是马孔多的创建者之一,也是马孔多理性秩序的中流砥柱和维护者。乌尔苏拉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女性。
思考5:丽贝卡是一个怎样的人?如何理解丽贝卡吃土的情节?
明确   ①丽贝卡是一个不期而至的小女孩。她带着父母的骨殖来到布恩迪亚家里,孤僻、美丽的外表下包裹着充满欲望的内心。她带来过差点让整个村子覆灭的失眠症,她在内心充满渴望与孤独时疯狂地吃着土。她像乌尔苏拉一样倔强、坚强,能够把苦难化作生存下去的勇气。
②“土”就是丽贝卡孤独的代表,对吃土有所执念的丽贝卡,并不喜欢混着蚯蚓的湿土味道,但却戒不掉这种味道。当她内心感到孤独时,苦涩的土的味道是唯一能够排解她痛苦的良方。
任务活动三  分析特色,学以致用
思考1:本文的叙事有什么特色?
明确  叙事时间上将过去、现在、未来交织在一起,叙事者从在叙事时间上带有模糊性的“现在”出发,陈述“将来”可能会发生的事,而这发生的事又指向遥远的“过去”,这个循环往复的时间结构使人物的命运与时间交织在一起,人物不管采取怎样的行动反抗命运,在时间的流动下,该来的终将来临,命运轮回无法摆脱。这就使小说从开头就蒙上了无可逃脱的宿命色彩。
思考2:本文有哪些艺术特色?
明确  ①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本文中,作者对健忘症的描写具有象征意义,实质上包含了他对哥伦比亚以及拉丁美洲历史的反思和清醒的批评精神,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问题的看法。
②运用大量魔幻手法。本文运用了“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本文节选部分多处运用了魔幻手法。如:奥雷里亚诺的预言。奥雷里亚诺说:“有人要来了”“我不知道是谁”“但不管是谁,人已经在路上了”。果然,到了星期天,丽贝卡来了。再如:丽贝卡吃土。丽贝卡来到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家数天,什么也不肯吃,竟然没有被饿死,后来印第安人发现她只喜欢吃院子里的湿土和用指甲刮下的石灰墙皮。
③侧重在塑造人物,描写人物心灵,刻画人物群体中的不同个性以及他们的总体特征--孤独。作家以简练的笔法,直接刻画人物的多种意识层面和心理活动,甚至有意忽视外形的描写,舍弃那些对表现人物心理无关的细节。因此,那些人物,就其外形和经历来讲,往往是模糊不清的,而就其心理和性格特征来讲,却是极其鲜明而突出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百年孤独》是一部描写拉丁美洲人的心灵历史的小说。
想象手法的剖析与运用
作用
①想象为情感提供了载体和展现形式
②想象使作家处于物我同化的境界
③想象可以把抽象的哲理或感情变成具体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
④想象对审美对象的生命化
方法
①想象要大胆:“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
②想象要合理:想象与事物的特点密切相关。
③想象要美:给人以“美”的体验。
④想象要具体:具体描摹
⑤想象要有趣:引人入胜。
任务活动四  品读内涵,把握主题
思考1:得了失眠症的人们做出了哪些努力?有什么寓意呢?
明确   ①当乌尔苏拉发现了丽贝卡的失眠症后,她把丽贝卡和其他孩子隔离开来,防止传染;
②乌尔苏拉熬制了乌头汤让得了失眠症的人们服下,试图治疗失眠症;
③马孔多的人们把小铃铛送给镇外的来客使用,让这些健康人在镇上逗留期间禁止一切饮食,这项举措卓有成效;
④人们在物品上贴标签,努力挣脱这种健忘命运。
思考2:面对失眠症,马孔多的人心态是如何变化的?
明确  毫不在意→兴高采烈→警觉紧张→习以为常
思考3:课文最后对马孔多人患失眠症的描写,有何寓意?
明确  布恩迪亚一家患上了失眠症,并且这种失眠症传遍了全镇。显然,这段描述不是小说中的随意插曲,其间,包含着作者深刻的寓意,作者是要借助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告诫世人不要忘记民族的历史,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摆脱孤独必须靠自救。要摆脱民族落后状况,只有靠自救,靠本民族主动地吸收外来的文明,而不能大开国门以外族文明的入侵来达到改良的目的。所以,如何抵制外来“文明”的入侵,如何在正确吸收外来文明成果时而不丧失自我,靠自己的力量繁荣本民族的经济,摆脱孤独走向文明,是《百年孤独》给我们的又一启示。
思考4:乌尔苏拉“认定儿女们的怪癖与猪尾巴同样可怕”,结合你对全书有关章节的了解,谈一谈“猪尾巴”的来历及其象征意义。
明确 ①乌尔苏拉的一位姑妈嫁给了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一位叔父,生出的儿子就长有一条猪尾巴。布恩迪亚家的第六代是梅梅送回的私生子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他不知不觉地爱上了姨母阿玛兰妲·乌尔苏拉,后来阿玛兰妲·乌尔苏拉生下了一个男孩:“他是百年里诞生的布恩迪亚当中唯一由于爱情而受胎的婴儿。”然而,他身上竟长着一条猪尾巴。小说中交代,这是布恩迪亚家族因近亲结婚而带来的遗传病,产下的婴儿可能会长猪尾巴。
②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带尾巴的小孩总让我们想到返祖。返祖意味着倒退、落后、原始状态。马孔多人显然处于原始的生活状态,他们缺少必要的社会规范或者说他们还处于愚昧的生活状态中,又或者说他们不懂得什么是科学和发展的规律,不懂得什么是文明,不懂得社会的发展必须杜绝乱伦情结、近亲结婚。“猪尾巴”的描写反映了拉美人生活中愚昧的一面。这象征着拉丁美洲真实的一面。这样自恋、自我满足的民族,如此“混乱”的拉丁美洲,正是从“猪尾巴”这一形象中折射出来的,也就是从布恩迪亚家族怪胎中折射出来的——畸形的新老殖民主义者蹂躏下的拉丁美洲。从第一代猪尾儿的出现,他们意识到了恐慌,但他们没有总结原因,没有改进,没有进步,历史依然继续上演,直到布恩迪亚家族最后一代猪尾儿的出现,这如同是一个圆圈,又回到了第一代的状态,历史似乎是打了一个转,又回到原地,历史是没有进步的,是停滞不前的,人民依然如故。
思考5:本文是《百年孤独》的节选部分,你认为文中所写的"孤独"体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   ①马孔多是“孤独”的。它位置偏僻,难与外界沟通。这个充满魔幻的村子置身于现代科技文明之外,偶尔外面透进来的一道光,最终也被卷入小镇一代代注定破败的循环之中。
②马孔多的居民是"孤独"的。他们有挥之不去的自闭意识,他们只因何塞·阿尔卡蒂奥没有一道归来,就排挤以梅尔基亚德斯为代表的吉普赛人,而这些吉普赛人曾以悠远的智慧和神奇的发明对村子的发展壮大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马孔多的居民对失眠症缺少正确的认识,更没有意识到它的危害,把紧急情况视为常态而不去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
③布恩迪亚家族是“孤独”的。如布恩迪亚家族里一代又一代的人都反复使用那几个相同的名字:第一代的族长是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而其长子是何塞·阿尔卡蒂奥,何塞·阿尔卡蒂奥的儿子叫阿尔卡蒂奥。其家庭人员缺少沟通,没有感情,不通人道。
思考6:小说标题《百年孤独》有何深刻含义?
明确   ①“百年”指拉丁美洲人民被压迫、被剥削的苦难岁月是漫长的;“孤独”“指拉丁美洲长期愚昧、落后、保守、僵化。作者以“百年孤独”为题,意在引起读者思考造成马孔多——实际上是拉丁美洲的缩影——百年孤独的原因,以及打破这种状态的根本途径。
②造成“孤独” 的原因:哥伦比亚国内外反动独裁政权;外国侵略者的政治压迫与经济掠夺;拉丁美洲精神文化上的陋绝封闭固执和美洲人孤独阴暗的心理。
③通过马孔多的变迁和布恩蒂亚家庭的经历,揭露和批判了哥伦比亚国内外反动独裁政权的残暴和美国侵略者对拉美民族的政治压迫与经济掠夺,号召拉美人民团结起来反对专制独裁,反对帝国主义,反对愚昧、落后、野蛮,预示了拉美人民将告别愚昧、孤独,走向觉醒与文明。
总结
本文写的是马孔多历史的一个转折点—这个偏远、闭塞而又宁静的小村庄,随着商道的开通,开始卷入外部世界的纷纷扰扰。作者通过“失眠症”造成“失忆”这一如真似幻的情节,表现出了马孔多在文明洪流前受到的巨大冲击。其中表现出来的孤独感,是对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在现代文明世界的进程之外的愤懑和抗议,是作家在对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史,以及这块大陆上人民独特的生命力、生存状态、想象力进行独特的研究之后形成的倔强的自信。
任务活动五  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活动一:对比并思考
思考:比较本小说与卡夫卡的《变形记》在表现生活方面有怎样的关系?
明确   都运用了营造荒诞情节的方式描述故事。卡夫卡(奥地利)的《变形记》——现代派作品,以格里高尔变甲虫的故事反映了世态炎凉,用荒诞情节折射了现实的冷漠无情。《百年孤独》则是在现实描述中插入“魔幻”情节,有亦真亦幻的效果。马尔克斯称卡夫卡让他发现了“文学还存在着多种别的可能性”,可见他深受卡夫卡的影响。
马尔克斯、卡夫卡通过营造荒诞情节的方式,赋予了“孤独”不同的含义,但目的都是唤起人民觉醒,推动社会前进。这样的作品是进步的作品,这样的作家,是进步的作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