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意志坚定、风华绝代,结过三次婚的她,依旧被视作贞洁列女

 唐诗宋词古诗词 2023-10-17 发布于江苏
唐诗宋词古诗词唐诗宋词查询,古诗词分享!

她生活在古代最开放的时代,拥有着史上最有才华的爹爹。但她既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

在对女性相当不友好的封建年代,她完全凭兴趣爱好读书写字,心安理得地做一名才女,却不用受到人们的非议;她可以结三次婚,抛弃了儿子,却依旧入得了正史中的《列女传》。

这是女孩的幸运。

但她那个有才的爹爹,实则是一个“不安定分子”。女孩一岁时,父亲因弹劾宦官,被判迁徙之刑;女孩十二岁时,父亲再次被别人怀疑为“怨于囚放,诽谤朝廷”,因为担心获罪,父亲不等对方发难,就灰溜溜地流亡江南。

她十六岁时,父亲再也不会给家里带来麻烦了——因为父亲被杀头了。

她十八九岁时,自己的小命也险些保不住,由于遭遇战乱,女孩被士兵掳走,几乎被当成奴隶对待……

父亲的名字叫蔡邕,女孩甚至更加有名,她就是蔡文姬。

身为一个才女,蔡文姬写下很多有价值的文章诗赋,但正史中有云:“后汉董祀(蔡文姬第三任丈夫的名字)妻《蔡文姬集》一卷……亡”,迄今为止,她仅有两三首诗歌传世。


其中的一首诗歌,长达108句,被后人评价曰“无一字一句不悲,无一句一字不愤”,那是一首怎样的诗歌?写下这些文字的蔡文姬,又经历过怎样的悲剧人生?


1



父亲在世时,蔡文姬的命运便与蔡邕的休戚相关,无论是随父充军还是亡命江湖,她就像是蔡邕的一条小尾巴。

《后汉书》评价蔡文姬云:“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这显然与蔡邕的教育有关。

蔡邕本人就是个卓绝的音乐家。史书中说,当他在吴地避祸时,机缘巧合之下,看到当地百姓烧桐木做饭。蔡邕单纯去听火焰燃烧的声音,就已经能够判断出,那是最上等的木材,于是,向主人要来那根“木柴”,做成了古琴。

那把古琴的尾部果然留有烧焦的痕迹,时人于是命名其曰“焦尾琴”。——这即是中国“四大名琴”最后一把的来历。


说来可笑,蔡文姬音乐潜能的发掘,也可以用“机缘巧合”来形容。

蔡文姬六岁的时候,父亲蔡邕在家中鼓琴,一不小心弄断了琴弦,蔡文姬竟奶声奶气地说道:“第二弦断了。”

蔡邕初不以为然,认为不过是碰巧罢了,为了证明自己的判断,“邕故断一弦而问之”,文姬答曰:“第四弦。”

从此之后,蔡邕着重开展对女儿的教育。经过不断学习,蔡文姬于文学、音乐、书法,皆有很深的造诣。


大约公元192年前后,十六岁左右的蔡文姬,嫁给了河东人卫仲道。

卫仲道何许人也,其履历并不见于史书。但几乎人人都知道,汉武帝时期,有个叫“卫青”的大将军,从此之后,“河东卫氏”成了仕宦之家。


所以,卫仲道是谁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蔡文姬嫁进了一个名门望族。

当时的文人,专门写下一篇赋文,描写蔡文姬初嫁时的十六岁,那个春天是怎样的明媚。

在华年之二八,披邓林之矅鲜。
明六列之尚致,服女史之语言;
参过庭之明训,才朗悟而通云。
当三春之嘉月,时将归于所天;
曳丹罗之轻裳,戴金翠之华钿。
——三国时期·丁廙《蔡伯喈女赋》

“参过庭之明训”,意思是说,蔡文姬在闺阁接受到的,是父亲大人最明确的训诫;“时将归于所天”,指的是,她未来倚靠的那个男人,就好像是她的天。

彼时的蔡文姬,无疑是最幸福的。围绕在她身边的,是那个时代最优秀的男人,比如说最慈爱最渊博的父亲、最门当户对的夫君。

但正所谓盛极而衰,那篇赋文里,前笔还在描写婚姻之盛况空前、花朵之光彩夺目,却又在不经意间写道,忽然之间就变天了,转眼就到了肃杀哀伤的寒冬。

羡荣跟之所茂,哀寒霜之已繁。

当时的蔡文姬并不清楚,不久的将来,她将失去所有的幸福。


2



公元192年这一年,可谓喜事连连。

蔡家的小家庭里,刚刚举办完婚礼;大汉的大朝廷里,以王允(即《三国演义》中貂蝉的义父)为首的群臣,则刚刚诛杀掉逆贼董卓。

然后,轰轰烈烈的清算运动就开始了。

蔡邕并非董卓党羽,但由于本人受到过董卓的器重——蔡邕怎么可能决定董卓喜欢不喜欢谁,不管怎样,他竟然也被司徒王允问罪杀害。

父亲被“依法”处以极刑,一个小女子,又能做什么呢?譬如宋朝的李清照,主动央求公婆以拯救自己的父亲,但蔡文姬大概率不敢这么做。

其一,李清照的父亲顶多是“政见不和”,在王允眼中,蔡邕犯得却是不可饶恕的罪过,谁求情也没有用;其二,蔡文姬面临着更多的困境,她的夫君不幸病了,而且药石无效,不久后就变得奄奄一息。

蔡文姬新婚一年左右,她那短命的丈夫,便也撒手人寰离她而去了。

因为没有生养孩子,蔡文姬也便回到了娘家,可想而知,她必然天天以泪洗面。正史《后汉书》中如是写道:“夫亡无子,归宁于家。新平中,天下丧乱……”


新平年间,即公元195年之后,也就是说,蔡文姬在娘家满打满算住了两年,整个天下就开始乱了。

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衰。
天不仁兮降乱离,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
干戈日寻兮道路危,民卒流亡兮共哀悲。
烟尘蔽野兮胡虏盛,志意乖兮节义亏。
——汉·蔡文姬《胡笳十八拍》

其实,此时的蔡文姬,既不必太过悲伤,更不必忧国忧民。毕竟,不久之后,她又将体会到更大的悲伤。

天下丧乱的结果是,匈奴人长驱直入中原,然后,“文姬为胡骑所获”,她眨眼之间就变成了战俘。

有的学者并不同意是匈奴人掳走了蔡文姬,根据某些史料的记载,以及蔡文姬自己的《悲愤诗》:

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
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
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
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

她可能是被董卓的残部,也可能是被羌人(“来兵皆胡羌”)给虏走的,但不管是哪一种可能,都意味着蔡文姬的境况只能更惨。因为,她只可能是被倒了几手,才最终为匈奴左贤王所得。

流落至南匈奴,据说,蔡文姬后来成为了左贤王的王妃。她的这一结局,虽然不好,但也不至于太差,但我要说的是,极有可能,那只是后人美好的想象与祝福。

史书上说,“(蔡文姬)没于南匈奴左贤王。”——没,有可能是“没收”的意思,或者说是“没于左贤王部伍”的简称。

无论哪一种解释,都说明了,蔡文姬的身份可能非常低,说得难听点,近似于奴隶。

这种受压迫的时光,她一共经历了一十二载。


3



蔡文姬存世的诗文并不多,但她的那一首《悲愤诗》,堪称文学史上少有的长篇叙事史诗,总共108句,540字。

在这一首长诗中,言及胡地十二年的艰苦岁月,蔡文姬用区区两句诗概括之:

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

“少义理”的本意是风俗野蛮,实际上暗含着蔡文姬自己被蹂躏、受屈辱的种种境遇。

她居匈奴十二载,曹操以自己的“武功作为后盾”,以金璧作为赎金,要求匈奴方面交还蔡文姬。

彼时,蔡文姬已经有了两个儿子,有人说那是左贤王的王子。从逻辑上推理,这是不太可能的,以常理论之,假设蔡文姬身份高贵、生活优裕,儿子还是王公的子嗣,她大概率也未必肯回乡了。


公元207年,三十岁的蔡文姬,选择抛弃儿子,返回汉朝。

从此之后,世间多了一个叫“文姬归汉”的美丽故事,但这样的美丽的故事背后,是一个母亲淌血的心灵。

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
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
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
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

蔡文姬传世的诗篇,共计三首,两首《悲愤诗》,一首《胡笳十八拍》。在几首诗中,蔡文姬反复表达了,自己作为母亲的悲伤。

在《胡笳十八拍》中,她如此写道:

不谓残生兮却得旋归,抚抱胡儿兮注下沾衣。
汉使迎我兮四牡騑騑,胡儿号兮谁得知?
与我生死兮逢此时,
愁为子兮日无光辉,焉得羽翼兮将汝归。

曹操赎回蔡文姬的举动,大概是一场文化上的作秀。他似乎压根就没有考虑或者重视过,蔡文姬之后的生活。

既至家人尽,又复无中外。
城廓为山林,庭宇生荆艾。
白骨不知谁,纵横莫覆盖。
出门无人声,豺狼号且吠。

这几句诗的意思是说,蔡文姬到家后发现,家里人已经死尽,城郭变成了山林,出门看不见人的声息,只能听到豺狼虎豹的嚎叫……

她以后的生活,就可想而知了。《后汉书》中说,堂堂中郎的女儿蔡文姬,最后竟然落得蓬头垢面,缺少头巾履袜的地步。

可是,再怎么困难,也还是要生活的。她在《悲愤诗》的结尾部分写道:

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励。

蔡文姬的意思是说,我要将自己托付给新的丈夫,然后,竭尽全力地自己帮助自己。

不错,她又结婚了。蔡文姬的第三任丈夫,是与自己同乡的屯田都尉董祀。后来,两人又不幸地经历过一次生离死别,险些就不能携手到老了。

悲剧的人生仿佛写进了蔡文姬的DNA,回到开头的问题,她的《悲愤诗》是一首怎样的诗歌?答:那是她生命的记录。

在封建卫道士眼里,有过三次婚姻的蔡文姬是“不贞”的,但正史依旧将她列入《列女传》。

史官评价蔡文姬曰:

端操有踪,幽闲有容。
区明风烈,昭我管彤。

如史家之言,收录进这个女子,并不是人家蔡文姬的骄傲,是这个不屈的女子,光耀了史家的笔墨。

参考资料:

1,范晔编撰:《后汉书》
2,邵丛敏:《蔡文姬的悲剧人生及其文学表现》
3,丁夫:《有关蔡文姬平生的几个问题——兼谈曹操赎回蔡文姬的原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