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歌尽桃花扇底风

 山东刘福新 2023-10-17 发布于山东
《桃花扇》是清初戏剧作家孔尚任经十余年苦心创作,三易其稿写成的一部传奇剧本,被誉为明清传奇的压卷之作。全剧共四十四出,以复社名士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写出了南明王朝兴亡的历史。
之所以想写写《桃花扇》的故事,是因为无意间看到的一套明信片,是一套为纪念1990版《桃花扇》复排演出而设计的明信片,一共十八张,也是石小梅昆曲工作室出品的,依然是很萌很Q很可爱的造型。
1990版和2012复排版《桃花扇》都是由越剧女小生石小梅主演的,现在网上能找到的石版《桃花扇》一共分九幕,分别是访翠、却奁、圈套、辞院、寄扇、骂宴、后访、惊悟和余韵。
这套明信片就是根据石版的情节、人物绘制的,因为太Q了,所以有的人物我不能确定到底是剧本中的谁,于是就又把孔尚任的《桃花扇》看了一遍,结果发现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比如说第三张那个人物,我看完之后还是不知道是谁,没办法,只好把石版《桃花扇》的视频找出来看,昆曲我是听不懂啊,好在有字幕!
既然明信片是按石版绘制的,那我也就按石版的情节讲,有和原著不一样的地方再说原著是怎么写的。
歌尽桃花扇底风
这是本剧男一号复社名士侯方域,他在第一幕“访翠”中就出场了,看了这张明信片我才发现,原来明末四公子之一的侯公子也可以这么萌的啊!
时值阳春三月,清明时节,侯方域要到城东去踏青,顺便到旧院一访佳丽。
“望平康,凤城东、千门绿杨,把国忧暂忘,向歌场,总是酒浇愁肠”就是他刚一出场时唱的,他本是一个忧国忧民的公子,只是他忧国有心,报国远门,所以才把忧国忧民之心暂时放在一旁。
歌尽桃花扇底风
“隔春波,碧烟染窗;倚晴天,红杏窥墙。”这是侯公子眼中的秦淮水榭,春光明媚、春花烂漫,不知不觉就到了秦淮旧院了。在孔尚任的《桃花扇》中,和侯公子同游旧院的,是说书先生柳敬亭,历史上的柳敬亭,的确是个说书艺人,人称“柳评书”,甚至有人说他是评书业的祖师爷。而在石版的舞台演出中,柳敬亭这个人物并没有出现,引领侯公子游旧院的是李香君的老师苏昆生。
歌尽桃花扇底风
这就是让我困惑了好久的那张明信片,因为我不知道画面里的这个人物是谁,在孔尚任的《桃花扇》中,“访翠”一出出场人物较多,侯方域、柳敬亭、杨龙友、苏昆生都出现了,可是都不是啊!柳敬亭不用说了,石版的演出中根本就没有他,侯方域和苏昆生也不用说了,前边出现过,形象不符,杨龙友虽然是第一次出现,但是剧本中也没说过“叫我做啥”这句台词啊!直到看了石版《桃花扇》视频我才明白,这个人竟然是李家的“保儿”,一个男仆而已,唉,怪不得我看不出来是谁呢!
歌尽桃花扇底风
第二幕“却奁”,女一号李香君终于出现了,她一出场就对侯生一见倾心,在大家的撮合之下,二人成了亲,“枕上余香,帕上余香,销魂滋味,才从梦里尝”表现的就是二人新婚的喜悦之情。大家注意到那把扇子了吧,那就是侯公子在新婚之日送给香君的定情信物,这时候还不是“桃花扇”,而只是一把普普通通的“宫纱扇”。石版对这把扇子的处理符不符合原著还真不好说,因为关于这柄“宫扇”到底是团扇还是折扇这个问题,专家们还没争论出结果呢。
歌尽桃花扇底风
这张的李香君很美,很有新嫁娘的味道,但是既然香君都宣称“脱裙衫,穷不妨,布荆人,名自香”了,为什么不画一个荆钗布裙的李香君呢?至少应该象舞台演出中表现的那样,把外面这件红艳艳的斗蓬脱掉吧?
歌尽桃花扇底风
这张就是把斗蓬脱掉之后的了,虽然说“人靠衣装”,但脱去华服之后的李香君依然明艳动人!这就叫“天生丽质”,没办法呀!
“青溪尽是辛夷树,不及东风桃李花。”正是侯公子在送给香君的宫扇上题写的诗句,这时的这把扇子还不是“桃花扇”,而是一把“诗扇”。在孔尚任的《桃花扇》中,赠扇题诗这件事是前一天发生的,而“却奁”是第二天发生的。而在舞台演出中,赠扇题诗这件事却发生在“却奁”之后。
说到这儿,得啰嗦两句关于“却奁”的事儿了,“却”有拒绝的意思,而“奁”是女子梳妆用的镜匣,借指嫁妆,“却奁”就是拒绝嫁妆,李香君为什么要拒绝嫁妆呢?因为这嫁妆是阉党余孽阮大铖为了拉拢侯方域而送的,收了这嫁妆就等于答应替阮大铖开脱,拿人的手短啊,侯方域都有些动摇了,可李香君却不为所动,毅然决然地把钗环衣裙掷之于地,并劝侯方域不要“徇私废公”,香君的深明大义、嫉恶如仇让侯方域深感惭愧,于是退还了妆奁,拒绝了阮大铖的拉拢。
歌尽桃花扇底风
第三幕“圈套”,香君“却奁”之举得罪了阮大铖,于是他恼羞成怒,送了侯方域一个“圈套”,“不需他使枪,只需他握管”,表面上是邀侯方域下书退敌,实际上是想诬陷他与左良玉“私书往来”,图谋造反
歌尽桃花扇底风
第四幕“辞院”,阮大铖要派人捉拿侯方域,幸亏苏昆生通风报信,侯方域才得以逃脱,临别之时,二人难舍难分,“合欢酒浓,化为别离泪涌”,在孔尚任的《桃花扇》中,跑到李香君的媚香楼来通风报信的不是苏昆生,而是杨龙友。后面的情节都是一样的,为避祸,侯方域只好辞别香君,离开金陵,去投奔抗清名将史可法。
歌尽桃花扇底风
史可法把侯方域留在他身边做文书工作,一晃就是半年过去了,这时崇祯皇帝已自缢于煤山,马士英、阮大铖等人欲拥立福王,史可法采纳侯方域的建议坚决反对,但仍未能阻挡奸人们拥立福王的脚步,这真是“江山一时无主,小人趁机肆虐”呀!
歌尽桃花扇底风
第五幕“寄扇”,侯方域走后,香君立志守节,守楼明志,可阮大铖又逼她改嫁,香君誓死不从,以头撞地,血溅诗扇,危难之时,又是杨龙友想出“李代桃僵”之计,让她的“妈妈”李贞丽冒名代嫁,方才遂了香君守节之愿。
歌尽桃花扇底风
这出戏的名字叫“桃花扇”,可是这“桃花扇”是怎么来的呢?是就着扇面上的点点血迹画出来的,那又是谁画的呢?在孔尚任的《桃花扇》中,把扇面上的血痕点染成一枝折枝桃花,使那把定情诗扇变成“桃花扇”的,是杨龙友,而在石版的演出中,是李香君自己把它画成一柄“桃花扇”的,所以她才有“点染红幺,写就桃花照”一说。
歌尽桃花扇底风
香君觉得“桃花薄命,扇底飘零”就是她自己的写照,于是就求师傅苏昆生带着桃花扇帮自己去寻访侯方域,这把扇子虽小,但是香君觉得她的千愁万苦都在这个“桃花扇”上,小小的一把扇子“抵过锦字书多少”。
歌尽桃花扇底风
第六幕“骂宴”,李香君送走了师傅,继续在楼上等着她的侯郎,不久福王登基,阮大铖等人在赏心亭设宴,强招秦淮名妓唱曲助兴,李香君在酒席筵前借唱曲之机大骂奸佞小人,“吐不尽鹃血满胸”,这一骂实在是大快人心!
歌尽桃花扇底风
第七幕“后访”,侯方域路遇苏昆生,知道香君还在等他,急忙赶回南京,到了媚香楼,却见人去楼空,原来李香君已被选进宫去了。侯方域想到当年定情之日,就是桃花盛开的时节,如今他再到媚香楼,又是桃花盛开的时节,可是物是人非,“好花枝不照丽人眠”,于是触景伤情,忍不住对扇垂泪。
后来,阮大铖大肆迫害东林党人,侯方域也被捕入狱。
歌尽桃花扇底风
第八幕“惊悟”,清兵入关之后,一路南下包围了扬州城,史可法率三千将士死守扬州,因“力尽粮绝,外援不至”,扬州还是失守了。史可法本来还想到南京保驾,但听说福王已经出逃了,眼看“江山换主”,明朝的半壁江山终于不保,自己孤身一人,已经是无家可归、无国可投,顿觉“无可留恋”,于是选择了投江殉国。
歌尽桃花扇底风
扬州失陷后,清兵直逼南京,福王仓皇出逃,侯方域也越狱避难,来到江边,得知史可法刚刚沉江而去,又想到“长江一线,吴头楚尾路三千,尽归别姓”,想自己一介书生,挽狂澜无力,投新主无颜,顿觉“万事付空烟”,于是在江边祭拜、追忆一番之后,就抛下一切到栖霞山去了。
歌尽桃花扇底风
第九幕“余韵”,福王出逃之时,李香君也借机从宫中逃了出来,为寻访侯郎,和苏昆生一起也来到了栖霞山中。这天天色已晚,二人在一座道观外休息,苏昆生吹笛,李香君又唱起了《牡丹亭》里著名的唱段“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正唱着,忽然听得道观之中有人随声吟唱,香君听出那是侯郎的声音,于是上前叫门,苏昆生却说她是因思念过度出现幻觉,香君也觉得师傅说得有道理,她的侯郎是个有雄心、有抱负的青年才俊,壮志未酬,怎能归隐山林呢?她的侯郎一定在一个义旗云集、烽烟犹烈的地方奔忙着,所以哪怕千山万水天涯海角,她也一定要找到他!
歌尽桃花扇底风
而此时,道观之内,一身青灰道袍的侯方域在听到香君的心声之后,更觉得无颜再见香君之面,“无颜红袖对道袍”,所以只能“忍看诗扇绽红桃”了!等到香君二人走远之后,他才悄悄打开门,望向二人离去的方向,痛苦绝望之际,手一松,桃花扇就滑落到了地上。
孔尚任《桃花扇》的结局是这样的,侯、李二人在栖霞山的道场重逢,忍不住互诉衷肠,正在做法事的张道士怒了,撕碎桃花扇,喝断儿女情,他说“两个痴虫,你看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它不断吗?”在他的当头棒喝之下,二人只好把儿女情长放在一边,双双入道而去。
白骨青灰长艾萧,桃花扇底送南朝。不因重做兴亡梦,儿女浓情何处消”。这是一个悲剧的结局,其实,我一直都不明白,孔尚任为什么非要写这样一个结局,明明已经历尽劫难了,明明已经劫后重逢了,国是破了,家是亡了,可是人还活着呀,为什么两个真心相爱的人就不能在一起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