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之网开一面

 礼博士委员会 2023-10-18 发布于北京

按:《诗说中国》是首部以古诗及注论形式总结和致敬中华民族众多圣贤豪杰的著作,是为了能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用古诗概括、歌咏中华民族历代圣贤的生平事迹及其精神风貌,融文史哲于一体,显精气神于一言,唯愿广大青少年通过诵读后烙印于心,得圣贤精神滋养、贯通中华文脉、鼓舞华夏儿女大步前行,慎终追远以继往开来,与古今贤哲一道,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此诗由国画家孙持雄绘制《汤王纯仁网开一面革故鼎新》诗意图。本文选自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中国精神之礼义三百图》,由著名文化学者张红星教授注解。全书365篇内容将陆续发布,每幅图之命名均为相关成语。

癸巳岁咏汤王·七律

中华道统尽精神,传至成汤更绝伦。

自献孤身求雨露,网开一面见纯仁。

首倡革命除民贼,镌刻盘铭赞日新。

不朽功勋何以立,顺乎天亦应乎人。

韩天佳教授赏析:

廖彬宇先生作此诗于2013年,距离武汤革命约3600年。武汤革命指的是商朝开国国君商汤灭夏的战争。《易·革·彖辞》中有:“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的名言。这里所说的“汤”,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统治王朝的开基者——商汤天乙。他曾经领导商部族和其他诸侯反抗夏王朝最后一个统治者——桀的残暴统治的同盟部族,运用战争的武力手段,一举推翻垂死腐朽的夏王朝,建立起新的统治秩序。而“武”则是指周武王,他领导商王朝的诸侯国西周推翻了商纣王的统治,建立了新的王朝——西周。这两次王朝更迭合称为“汤武革命”。成汤通过“伐谋”、“伐交”、“伐兵”、“用间”,最终取得战争速胜。这对后世战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构建,都产生过深远影响。

首联“中华道统尽精神,传至成汤更绝伦。”道统通常用来指儒家传道的脉络和系统。孟子认为孔子的学说是上接尧、舜、禹、汤、周文王,并自认是继承孔子的正统。 儒家道统的脉络上接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到了孔子形成儒家学派,再传至子思、孟子。独存心法不见心传。这符合韩愈之说,我们现在的儒家思想遗失了心传。

“道统”一词是由朱熹首先提出的,他曾说过:“子贡虽未得道统,然其所知,似亦不在今人之后。”(《与陆子静之六》,《朱文公文集》卷三十六) “若只谓言忠信,行笃敬便可,则自汉唐以来,岂是无此等人,因其道统之传却不曾得?亦可见矣。”(《朱子语类》卷十九) “《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失其传而作也。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四书集注·中庸章句序》) 朱子虽然最早将“道”与“统”合在一起讲“道统”二字,但道统说的创始人却并非朱熹,而是千百年来众所公认的唐代的儒家学者韩愈。

一般认为,“道统”一词作为儒家学说思想系统传承的观点最早出自朱熹,但从内容上说,道统说的创立者应该首推韩愈。当然也有人认为道统说最早滥觞于孟子,更有论者认为道统思想肇端于《论语》。

真正既从“道”的内涵,又从“统”的线索两方面专门倡导儒家道统说的是韩愈。《原道》一文正是道统说的纲领性宣言。韩愈因不满于佛道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影响日益增大,遂致力于恢复和抬高儒家的正统地位,效仿佛教“法统”说,提出了儒家之道及其传承脉络。韩愈创立道统说,其直接目的是要通过抑制佛老在当时的社会地位,从而为儒家争立正统,而在绍述儒家道统的历史渊源时,则接续孔孟的说法,认为道统之传自尧舜即已有之。待到朱熹重提道统说,则开宗明义,进一步确定道统的历史“事实”:“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但是,正如韩愈所说,“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孟子死后,到韩愈承接这个道统,中间近千年没有传道、弘道者。也就是说,“道统”曾经近千年失传,在历史上消失。而照程颐、朱熹的说法,直至周子和二程续不传之绪,(自韩愈而后)又有二三百年时间道统处于失传状态中,即便韩愈也并非其传承者,因为朱子的道统说在对“道体”内涵的界定和统绪规模的认定上都有别于韩愈,故其目的不仅仅是要排斥佛老,更是要确立宋代新儒学在儒学历史中的重要地位。也就是说,道统失传越久,周、程、朱接续孟子的时间间隔越长,则越能凸显周、程濂洛之学的重要程度和历史地位。

唐代韩愈明确提出道统之说,《原道》认为“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韩愈又说:“孟轲师子思,子思之学,盖出曾子。自孔子没,群弟子莫不有书,独孟轲氏之传得其宗。”韩愈本人则以孟子继承者自居,并自谦说:“韩愈之贤不及孟子。孟子不能救之于未亡之前,而韩愈乃欲全之于已坏之后。”

千百年来,传承儒家此道者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这个传承系列类似于佛家所说的“法统”,儒者之“道”的传授谱系也就是朱子所说的“道统”。

自从韩愈提出道统说以来,历来解说道统者都未能超出韩愈道统说的框架,也就是从"道"与"统"两个方面来理解道统。前者是逻辑的,后者是历史的。甚至可以说,直到现代,人们对于道统的理解也并未超出韩愈的水平。

韩愈以及儒家学者所强调的道统,其哲学上的内涵究竟为何,或者说当儒者强调道统之时其用意如何,这些都尚有待于作出说明。朱熹则认为,儒家的道统是以周敦颐、二程(颢、颐)上承孟子的,而自己又继周、程为儒家正统。反道学家认为,道统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护身符,因而进行猛烈抨击。

对儒家道统说进行哲学的分析,可以把儒家的道统归结为三个方面:认同意识、正统意识、弘道意识。

儒家道统说自韩愈提出之后,在宋代得到了儒者的普遍认同。宋初孙复批判佛教、道教宣扬的生死祸福、因果报应等,赞成韩愈批判佛教、弘扬儒学的道统论:“吾之所为道者,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也;孟轲、荀卿、扬雄、王通、韩愈之道也。”(《孙明复先生小集·信道堂记》)在孙复这里,从尧到孔子为一阶段,自孟子以下为另一阶段。石介也说:“道始于伏羲,而成终于孔子。道已成终矣,不生圣人可也。故自孔子来二千余年矣,不生圣人。若孟轲氏、扬雄氏、王通氏、韩愈氏祖述孔子而师尊之,其智足以为贤。”(《徂徕石先生文集·尊韩》)石介之说源于孙复。他们觉得韩愈因孟子之后道统“不得其传”,遂认为此后一二千年大道完全中绝之说为不妥,于是把孟子由“圣人”降为“贤人”,与董、扬、王、韩等“卫道者”为同一序列,以填补孔孟以下道统传承的空白。之后二程出入佛老、返回六经,汲取佛老的思辨哲学,对道统作了新的诠释。二程把天理提到本体高度,把道统、经典、圣人联系一起进行论述,指出经典是载道之文,为学要以经为本、注疏为次。

他们还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升格为经典,并重视心性之学,倡导以心传心,超越汉唐儒学,直接孔孟源头。朱熹将“道”与“统”合为一,提出“道统”范畴,这就把儒家的道统观念与历史上的传道谱系结合在一起。他说:“子贡虽未得道统,然其所知,似亦不在今人之后。”“若谓只'言忠信,行笃敬’便可,则自汉唐以来,岂是无此等人,因甚道统之传却不曾得?亦可见矣。”(《朱子语类》卷十九)朱熹以《中庸》为例,认为子思因忧患道学失传而作《中庸》,这是为了让人们明白道统有深远的历史文化渊源,即它是上古圣王“继天立极”而来:“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其见于经,则'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尧之一言,至矣尽矣。”(《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序》)可见,朱熹道统论中的“道”是从《尚书·大禹谟》中摘出的十六个字,而这成为程朱道学一派所谓圣贤相传的“十六字箴言”。

就传道谱系而言,朱熹以伊洛诸公为道统正传。他在《中庸章句序》中继续说:“异端之说,日新月盛,以至于老、佛之徒出,则弥近理而大乱真矣。”直到二程兄弟出现,对儒家道统加以考订和论证,才真正传承了儒家千载不传之统绪。

其后,陆王与程朱形成分立,提出心学道统观。陆九渊明确表示自己继承孟子之学:“窃不自揆,区区之学,自谓孟子之后至是而始一明也。”“由孟子而来,千有五百余年之间,以儒名者甚众,而荀、杨、王、韩独著,专场盖代,天下归之,非止朋游党与之私也。……然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未见其如曾子之能信其皜皜;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未见其如子思之能达其浩浩;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未见其如孟子之长于知言,而有以承三圣也。”他以孟子心性之学为其道统之源,但并没有否定荀、杨、王、韩在道统传承中的地位。陆九渊还认为朱熹所尊奉的伊洛诸公尽管在学问、修行上有所成就,但还是不能与曾子、子思、孟子相提并论,不足以继任道统。王阳明虽然提出“颜子没而圣学亡”,构建起与理学“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的道统传承谱系不同的心学道统论,但他还以“十六字箴言”作为心学之源:“尧舜禹之相授受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此心学之源也。中也者,道心之谓也。道心精一之谓仁,所谓中也。”可以看出,传统儒家讨论道统是立足于四书五经等基本经典,以经学传统为学统,以经典义理的核心价值为道,以圣王(人)人格为依归的三位一体之道统。

本诗注者张红星教授多年来梳理文脉,顺通道统,而对史书忽略之隋唐多加留意。近年购得韦力《儒脉——中国儒家学派史》,乃大喜,又略加整合,加入佛道,再列中华道统如下:

一、儒学产生发展的年代1.儒家创始人孔子2.孔后儒分为八3.曾子学派:以孝为本4.思孟学派(1):子思论中庸5.思孟学派(2):孟子:性善论6.荀子:性恶论

二、儒学定于一尊的时代1.礼制的确定者:叔孙通2.经学的先声:陆贾3.从儒道之争到独尊儒术4.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5.古文经学的四次抗争6.汉末今文经学的反击7.郑玄注群经,会通今古文

三、魏晋玄学下的儒学1.三国时代的儒家与道家2.王学郑学之争3.易学的象数派与义理派4.南北朝经学异同5.南朝经学名家6.北朝经学名家

四、隋唐时期的儒家与佛家1.南北两派儒学的统一2.文中子与河汾学派3.以音释义,训义兼辩4.钦命诸儒共修《五经正义》5.刊刻《石经》平议《孝经》6.三贤《春秋》学派7.韩愈重立儒统8.李翱复性,开理学先9.晚唐五代儒学

五、宋代新儒学——理学1.范仲淹与宋初三先生2.荆公新学3.温公朔学4.元公濂学5.横渠关学6.苏氏蜀学7.尧夫数学8.二程洛学9.程门四先生10.道南学派11.湖湘学派12.金华学派13.永嘉学派14.永康学派

六、朱陆异同:理学与心学的顶峰1.晦庵闽学:朱熹,性即理2.象山心学:陆九渊,心即理3.勉斋学派:传承儒学道统4.沧州学派:播朱学于世间5.西山学派:使理与数灿然于天地间6.九峰学派:数尽万物之则,尽天下之理7.清江学派:与朱熹同撰《小学》8.北溪学派:心为太极9.木钟学派:朱子传《诗》《易》弟子,以理解经10.鹤山学派:通过实践明心致知11.潜庵学派:以朱子说解《诗经》12.巽斋学派13.深宁学派:汉宋并采,研经究史14.东发学派:四明之学宗朱氏者东发为最15.真氏西山学派:泛滥释老心学,归本朱子16.北山学派17.陆学在浙江的传播18.宝峰学派:私淑慈湖,以心理政

七、金元:儒学的衰落与衍圣公的确立1.赵秉文:金朝斯文主盟2.赵复:道统的北传3.鲁斋学派:传理学于元廷4.静修学派:刘因,圣贤我也;我圣贤也5.草庐学派:吴澄,内主敬尊德性,外格物而致知

八、明初的朱学与陆学1.曹端:月映万川,开明代理学之先2.河东学派:以关闽诸子为法绳,以古圣贤为归宿3.崇仁学派:南方朱学大宗,兼采陆学4.余干学派:以主忠信为先,以求放心为要5.江门学派:奠基明代心学,静中养出端倪6.甘泉学派:心与事应,天理自现7.三原学派

九、阳明心学及清初儒学1.悟道及悟理2.浙中学派3.江右学派4.泰州学派5.纠正王学之偏6.清以崇儒重道为国策7.心学的余波8.朱学的承继9.反击理学,倡导实学

十、汉代经学的复兴:古文与今文经学1.惠栋:创吴派尊汉儒2.吴派嫡传名家3.戴震:创皖派以考据达义理4.东原著名弟子5.常州学派:今文经学崛起6.以今文经学论政7.章黄学派:古文经学的反击

十一、晚清理学1.艮峰学派:以居敬穷理来日新其德2.湘乡学派:重礼,事功3.养知学派:质疑经典释读,提倡事功理财4.葵园学派:趋重考证,编校典籍

十二、现代新儒家学派1.马一浮:沟通中西,精研唯识2.梁漱溟:开创“新孔学”,分析三路向3.熊十力:体用不二,倡导大同4.冯友兰:以逻辑分析创建新理学5.贺麟:西哲观释儒,创建新心学6.牟宗三:良知坎陷说,倡三统并建7.唐君毅: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8.徐复观:儒家政治思想与民主自由人权9.钱穆:建新亚书院,观天人合一。而廖彬宇先生所创办的“四观书院”则兼容并包儒释道之道统。

颈联“自献孤身求雨露,网开一面见纯仁。”史载: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 汤乃以身祷于桑林曰:“余一人有罪,无及万方;万方有罪,在余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于是割断自己头发,以身为牺牲,准备将自己献祭,祈福于上帝。民乃甚说,雨乃大至。

上文是说:以前,汤攻灭夏朝,而能匡正天下,之后天大旱,五年内农作物都没有收成。 汤于是就亲自在桑林祈祷说:“我一个人有罪,不应该罪及百姓;百姓有罪,责任全在我一个人。不要因为我一个人的不好,使天帝鬼神伤害百姓的性命。”于是剪断自己的头发,以自身为牺牲,向上天祈福。人们都十分高兴,上天此时恰也下起了瓢泼大雨,滋润了旱情。

爱民心切的成汤用六件事来责备自己:“是不是我没有把政事办好?是不是我过分使用了百姓?是不是我的宫廷过于豪华了?是不是我听信了女人的枕头风?是不是官员中行贿受贿的风气太盛了,我没有管好?是不是好进谗言的小人得势了,我没有察觉?为什么这么长时间都不下雨,庄稼都要旱死了?”

结果,成汤的话刚刚说完,天上就下起了大雨。解除了天下大旱。这桑林,就在现在河南荥阳王村的桑园村,而且就在荥阳的汜水镇,现在还有汤王庙沟、祷雨庙等地名。这就改变了帝王历来自命不凡,以为自己一贯正确的传统,身为天子首次开始自我检讨,使得感天动地。

商汤以自己的头发指甲等作为身体的代表,当做牺牲敬献天地谢罪祈福,这是华夏民族悠久的民间习俗。曹操率兵行军踏损青苗,也曾“割发代首”自我惩罚。民间至今仍有“种生基”的做法。

种生基乃“葬生基”之讳称,源自江西之道派。此术源自古俗,客家人也有“葬生基”之俗语,活埋之意,如说:“好彩走得快,山泥塌下,就要'葬生基’。”

种生基原本是将人假意活埋,假死一次,以瞒骗执法之仙官,避开劫难。后来演变为“阴宅阳用”之术,预先殓葬自己的替身,以吸收龙穴地气,延寿增福,道理类似庶民为清官或恩人兴建“生祀”或立““生辰禄位”拜祭,将功德回向予恩公。

《史记·刺客列传》写豫让为主人智伯报仇,两次刺杀赵襄子不成,赵感其侠义,将他释放,豫让第三次行刺被执,罪无可赦,然而赵公也脱下衣袍,豫让击袍三剑,自刎而死。《包公案》中狸猫换太子,包公惩罚宋仁宗不孝,脱下皇帝龙袍杖打的演义,是为“打龙袍”。

《三国演义》第十七回,曹操明令三军不准踏踩青苗,违令者斩,岂料坐骑受惊,践入麦田,为明军纪,便把自己须发割去,以割发代斩首。这些在古代都不是诈术,而是古人相信发、爪、血及衣服等,都带有精魄,能代表自己。故此尸首不能寻得,也以衣冠冢代之。

生基别称寿墓或生坟,“基”是根本之意,引申为建筑物埋入地下之底部,如地基、奠基等词,生基之基,只是“墓基”之意。道教有“三魂七魄”之说,魂魄分散于天地及身内,生基之术,是将含有生人精魄的发、爪、血、衣等,书写生辰八字,纳于棺木,择日埋入龙穴,术士持咒作法,上祷天庭,下告龙神(山神)。

种生基吸收龙脉灵气,回报生人,增福延寿,道理犹如将祖先骨骸葬在龙穴以庇荫后人的阴宅风水。由于种生基享用非分之福,提前借贷,必须积德行善,偿还福报,否则便会晚福不保,死于非命,术士有如贷款担保人,也会折损福寿。除非术士深知主顾乃守信之人,否则不会施术,以免折福“倒贴”。术士为求自保,得财之后,也要将之散去。

商汤祈雨影响深远。如彝族每年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属龙日是楚雄彝族一年一度的传统祈雨节,彝语称为"门捏底"。季春三月是一年中天干少雨时节,彝族群众担心四月间小秧栽不下去,就以村落或家族为单位,相约成群,在毕摩的主持下,选择寨子附近最高的一座山,到山顶祭天求雨。彝族认为祭天求雨的山越高则离行雨的天龙越近,求雨就更加灵验。祭天求雨仪式是在村寨附近最高的山顶,选一棵大树作为“龙树”,在龙树下摆设祭坛,在祭坛上铺垫青松毛,摆上酒、茶、米、肉等祭品,点起清香,杀鸡宰羊,敬奉“天龙”。祭祀仪式开始,毕摩要在参祭人员中选出一个强壮的小伙子,让他抹成大黑脸装,扮"龙王爷"的模样。龙王爷腰间挎着一个盛满水的大葫芦攀上龙树,在毕摩念"求雨经"时向下泼洒"雨水"。其它参祭人员跪在祭坛前默念祈雨。毕摩手摇冲夭铃,身披法衣,头戴法帽,施展法事,边跳边念"求雨经"。念完一段经,龙王爷就向地面洒些"雨水"。问树上求雨人,雨下得如何?求雨众人答:"雨水太少,庄稼长不起来,请龙王爷多行点雨"。毕摩又念一段"求雨经"龙王爷又从树上多洒些"雨水",再问如何?求雨众人答:"雨下得太多,庄稼受涝,难有好收成"。毕摩最后再念一段"求雨经",龙王爷才均匀地洒下雨水。祈雨祭祀完毕,大家开始吃祭餐,吃完祭餐,众人就启程回家,在回家的路上,毕摩手持法器在前边引路,年轻小伙子们则临时扎一乘轿子,把黑脸"龙王"抬回家。一路上毕摩吟唱"鲁更恰",认为这样做了,就能把"真龙"接回家,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彝族古老的祈雨节,世代相传延续至今,表达了彝族人民企盼风调雨顺,五谷丰收的朴实心愿。

司马迁《史记·殷本纪》: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网。”原义是把商汤将捕鸟者所立的四面网放开三面,只留一面;比喻宽大仁厚,对犯错的人能从宽处置。

灭夏的商汤,子姓,名履,也叫成汤。商汤在一次外出游猎的时候,看见有个猎户在林子的四面八方都布置着网,不仅如此,猎户还跪在地上祈祷说:“上天保佑,希望天上飞的,地下跑的都落入我的网中,感谢了。”商汤听后,劝那个猎户说:“你这样会把野兽都打完的,以后怎么办呢。”接着让猎户撤掉三面网,只留一面,让他祈祷说:“不管是天上的飞的,还是地上跑的,想往左边飞,就往左飞,向往右边跑,就往右跑,不听话的,就往我的网里钻吧。”其他诸侯听说这件事,都被商汤的仁德之心打动。这时夏朝最后一位君主夏桀,残暴不仁,商汤振臂高呼,要去讨伐夏桀,其他诸侯纷纷响应他的号召,在商汤的带领下,夏王朝被推翻,商汤重新统一中原,建立商朝。本诗作者抓住商汤献身祈雨和网开一面的事迹,突出了他爱民如子、施及禽兽的美德。

腹联:“首倡革命除民贼,镌刻盘铭赞日新。”

上古帝王均自称受命于天,而商汤讨伐夏桀则是人以武力革除天命,简称革命。关于革命的本义,彬宇先生在《干支哲学》中称为“改变命运”,并说真正的大丈夫不仅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也要致力于改变人类的命运。让人类和社会变得越来越好。商汤就是一位带领人民起来共同改变命运的人物,是中华民族第一位开启了革命先河并取得革命胜利的第一位人物。其意义与价值便是勇于带领人民向天争命,敢于坚决向黑恶世界做抗争。

商族兴起于黄河故道下游的商丘。商部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公社时期。这个部落的始祖叫契。传说契的母亲简狄洗澡,忽然发现燕子下了个软壳蛋,吃了以后便怀孕生契。所以古代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传说。

夏朝自孔甲继位为夏王以后,“事淫乱”(司马迁《史记·夏本纪》),不理朝政,专事打猎玩乐,使得人民怨恨,诸侯反叛。由于国力衰弱,也无法控制各诸侯国势力的发展。

在夏朝的诸侯方国中,商国自上甲灭有易以后,势力逐渐发展壮大。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加,促使商族由氏族制过渡到奴隶制。为了向外发展势力,掠夺更多的奴隶和财物,到了主癸时,商国已是一个具有国王权力的大诸侯国了。

主癸死后,由他的儿子汤继位为商侯,仍建都商丘。商国从始祖契开始,到汤的时候已经将都城迁了八次。商汤继主癸作诸侯时,夏朝的统治者是桀,他骄侈淫逸、宠用嬖臣、暴虐无道,对民众及所属方国部落进行残酷的压榨奴役,引起普遍的憎恨与反对。夏朝的统治风雨飘摇,国势渐衰。商汤为了准备灭夏,在夏桀十五年,将商国的国都由商丘(今河南商丘睢阳区西南)迁至亳(今河南商丘虞城县谷熟镇西南)。

汤在亳这里营建新国都、积蓄粮草、招集人马、训练军队,为灭夏之战创造有利条件。本来商国曾被夏王朝授与“得专征伐”的大权(《史记·殷本纪》、裴駰《集解》),他要征伐谁可以不经夏王的批准而有权出兵。但是汤准备征伐的并不是一般的诸侯,而是统治全国的盟主夏王朝。

商汤时,商国地域不过七十里,他为了削弱夏王朝的势力,排除灭夏的障碍,争取更多的诸侯反夏,首先就从商国的邻国葛国开始,葛国是夏桀的耳目,紧邻商国的西部,是阻挡商汤西进攻夏的第一个障碍,商汤第一个就消灭了葛国。

葛国(今河南商丘宁陵县)是商国国都亳(今商丘谷熟镇西南)西边的一个方国。葛伯忠实于夏桀,是夏桀在东方诸侯国中的一个耳目。汤恐葛伯妨碍他灭夏,将他的活动报告给夏桀,就想争取葛伯不再为夏桀效力,助商灭夏。

葛国人民在葛伯这个昏君的统治下,生活非常痛苦,衣食都不能自足,当然更不能为商国人提供饭食。

汤派商国边境的人往葛国送去酒饭,还耕种给商国的人吃,送酒饭的人都是些老弱和孩子。葛伯就每次派人在葛地等候送酒饭的人来后,将酒饭抢走,还威胁说不给就要被杀死。

有一次,一个孩子去送酒肉,因反抗抢劫,竟被葛伯的人杀死。汤见葛伯是死心塌地与商国为敌,不能再用帮助他的办法来争取。就率兵到葛国去把葛伯杀了。因为葛伯不仁,葛国人民早就怨恨,见汤杀了葛伯,就表示愿意归顺商国。

汤灭葛的行动,在诸侯中不但没有人反对,还指责葛伯的不仁,被杀是咎由自取。有的方国的人民怨恨夏桀的暴虐,还盼望商汤前去征伐,愿意从夏王朝统治下解脱出来归顺商汤。还有一些方国就自愿归顺汤,汤对归顺的方国都分别授以玉珠制成的冕冠包括玉串和玉圭。显然是居于一个诸侯盟主的地位,行使国王的权力。商汤从伐葛国开始,逐步翦除掉了夏朝的羽翼。

商汤与有莘氏通婚后,运用贤臣伊尹和仲虺为左右相,以亳(今河南商丘市谷熟镇西南)为前进据点,积极治国,准备灭夏。

商汤首先在政治上采取了争取民众和与国的政策,开展了揭露夏桀暴政罪行的政治攻势,为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在军事战略上,他在贤臣伊尹、仲虺的有力辅佐下,巧妙谋划。

伊尹向汤出谋,由他亲自去夏王都斟鄩(今河南洛阳偃师)住一段时间,观察夏朝的情况。汤准备了方物(土特产)、贡品,派伊尹为使臣去夏王都朝贡。伊尹带着随从、驾着马车、驮着方物、贡品来到夏王都。伊尹在夏都斟鄩,取得夏王妃妺喜的宠信。

三年后的一天,妺喜对伊尹说,桀做了一个梦,梦见天上两日并出,相互搏击,一日胜,一日不胜。伊尹认为,这是灭夏的时机到了,迅速回到商国的都城亳(今河南商丘谷熟镇西南),告诉了商汤。

伊尹向汤献计说:“夏自禹建国以来,已经历四百多年,夏王是天下尊崇的共主。虽桀暴虐无道,民有怨恨,但在诸侯中仍有威信,故不能很快伐桀,只有等待时机再行动。”于是伊尹和仲虺商议后,向汤献了一策,就是不能急于出兵伐桀,还要蓄积更大的力量,继续削弱拥护夏王朝的势力,等待时机。汤接受了伊尹的主张,做了积极的准备。

时逢百年不遇的大旱,商王国赤地百里,但商汤决定发兵。夏桀举行盟会,有缗国未到,并且公开叛乱。夏桀决定先灭有缗,再灭商。与有缗的战争使夏桀尽失精锐之师。

自夏桀灭有缗氏以后,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更加激化。在夏王朝的诸侯、方国中,虽然叛离者不少,但拥护夏王朝的也还不少,忠实于夏桀的也不是没有。在东部地区就有三个属国是忠于夏桀的:一个是彭姓的韦(今河南滑县东),一个是己姓的顾(今山东鄄城东北),一个也是己姓的昆吾(今河南境内)。这三个夏属国的势力都不小,他们所处的地区又与商较近。汤灭葛以后,又征服了一些不归顺商的诸侯、方国,所谓“十一征而天下无敌”。但这三个方国执意以商为敌,他们监视着商汤的活动,还经常向夏桀报告。

汤和伊尹、仲虺决心除掉这三个夏桀的羽翼。夏桀二十二年,就在准备进征韦时,夏桀得知汤还在继续征伐诸侯,扩大商的势力,于是派使臣至商国召汤入朝,汤没有拒绝就带领随从来到夏王都。夏桀得知汤已来到,就下令将汤囚禁在夏台。

夏桀二十三年,伊尹和仲虺得知夏桀将汤囚禁起来以后,就搜集了许多珍宝、玩器和美女献给夏桀,请求释放汤。夏桀是一个贪财好色之徒,看见商送来的许多珍宝、玩器和美女,非常高兴,也就下令将汤释放回商。夏桀囚汤之事在诸侯、方国中引起了更大的恐慌,纷纷投奔商,愿助汤灭夏,同一天就有五百个诸侯到汤那里去任职。汤回商以后,被囚禁的痛苦经历使商汤更坚定了灭夏的决心。

商汤见叛夏归商的人愈来愈多,就和重臣伊尹、仲虺商议征伐韦国和顾国的事。经过一番谋划和准备之后,商汤和伊尹就率领了助商各方国的联合军队,先对夏的方国韦国展开进攻。商汤率大军压境,韦国连求援都来不及,很快就被商军灭亡。韦国被灭,顾国势单,汤接着又挥师东进,乘胜也将顾国灭了。韦、顾二国的土地、财产、人民尽归商所有。

夏桀下令罢兵不征伐商,可是一年之后,昆吾的夏伯自恃其能,率军向商进攻。伊尹见昆吾死心塌地效忠于夏桀,一心与商为敌,就请汤率军迎战昆吾。一战而大败昆吾军,再战而杀夏伯灭昆吾,并昆吾土地、使民入商。汤还采纳伊尹的建议,停止朝贡夏朝以试夏桀的实力。消息传到夏都,桀召九夷之师攻商,商汤见桀还能调动九夷族的兵力,知道夏的势力还很强大。

商汤知道时机不到,就马上向桀请罪,卑辞厚礼表示臣服,恢复进贡,去掉了桀心中的芥蒂,赢得了等待时机的时间。一年后,因桀反复无常,昆吾又是助桀为虐,与商为敌,九夷的首领们也看出夏桀不会长久,就不听调遣。九夷族忍受不了桀的残暴统治,纷纷叛离,使桀的力量大为减弱。

商汤也是个识才之君。仲虺本来是个奴隶主,从他先祖起就世代在夏王朝作官。伊尹是个奴隶,从他少年时代起就过着流浪生活,长大后当了厨子。他们都很有才干,看见夏桀的暴虐,残害人民,不关心生产,只知淫乐,引起了人民的咒骂,诸侯的叛离,深知夏王朝的灭亡已为时不远。他们想解救人民的痛苦,只有扶持一个有力的诸侯,推翻夏桀的统治才能办得到。他们看见商的势力在东方地区诸侯国中是最强大的一个,认为商汤是一个理想的诸侯,于是先后通过不同的途径来到了商汤身边。商汤果然任用了二人为左右相,委以灭夏的重任。

商汤有了仲虺和伊尹的辅佐,首先是治理好内部,鼓励商统治区的人民安心农耕,饲养牲畜。同时团结与商友善的诸侯、方国。在仲虺和伊尹的鼓动下,一些诸侯陆续叛夏而归顺商。

汤和伊尹、仲虺决心除掉这三个夏桀的羽翼。就在准备进征韦时,夏桀得知汤还在继续征伐诸侯,于是派使臣至商召汤入朝。下令将汤囚禁在夏台(也就是钧台,在今河南禹州,古书中说:“三王始有狱,夏曰夏台,段曰牖里,周曰囹圄)后得以释放。汤回商以后,经过一番谋划和准备之,汤和伊尹就率领了助商各方的联合军队,先对韦进攻。汤率大兵压境,韦连求援都来不及,很快就被商军灭亡。韦被灭,顾国势单,汤接着又挥师东进,乘胜也将顾国灭了。韦、顾二国的土地、财产、入民尽归商所有。

古书中把汤伐桀灭夏称做“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的本意是指皮革,兽皮去其毛而变更之意。“汤武革命”是说商汤变革夏王桀之命。“顺乎天”是商讲究天道规律,凡作一事都说是天道规律之必然,所以是顺天命。“应乎人“就是得人心、顺应民意的行动。

商汤革命是中国奴隶社会中一个奴隶主的总代表革去另一个奴隶主总代表的命,虽革除了夏桀的暴虐,但仍然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所以后世人们又称为“贵族革命”。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奴隶制王朝,也就是在汤革了夏桀之命后建立起来的,也就是商王朝。

汤经过二十年的征伐战争,最后灭了夏王朝,统一了自夏朝末年以来纷乱的中原,控制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其势力所及,远远超过了夏王朝,汤灭夏后奠定了商王朝疆域的基础。

夏桀的贤臣关龙逢多次进谏,桀甚为愤怒,将关龙逢处死。太史令终古把占卜的凶兆,哭泣着送给桀,桀不屑一顾。终古悲愤交加于是逃到商国,商汤大喜,将此事遍告诸侯,商汤就选择了这个有利时机,开始做灭夏的准备。

公元前1666年,商汤在景亳(今河南商丘市梁园区)誓师,宣告夏桀的罪行,商汤正式兴兵伐夏。汤和仲虺、伊尹率领由七十辆战车和五千步卒组成的军队西进伐夏桀。夏桀调集了夏王朝的军队,开出王都。夏商两军在鸣条之野相遇,展开了大会战。

会战开始之前,汤为了鼓动士气,召集了参加会战的商军和前来助商伐夏的诸侯、方国的军队,宣读了一篇伐夏的誓词,称为“汤誓”。商军经汤动员以后,士气大振,都表示愿意与夏军决一死战。两军交战的那一天,正赶上大雷雨的天气,商军不避雷雨,勇敢奋战,夏军败退不止。夏桀见兵败不可收拾,就带领五百残兵向东逃到了三㚇(今山东定陶北)。三㚇是夏王朝的一个方国,三㚇伯见夏桀兵败逃来,立即陈兵布阵以保夏桀,并扬言要与汤决一死战。汤和伊尹见夏桀投奔三㚇即摩师东进。商军和三㚇军在(成耳)(今山东汶上北)交战,结果商军打败三㚇军,杀了三㚇伯,汤将夏桀流放在南巢的亭山,商朝建立后的第三年,夏桀就忧愤病死在亭山。

汤和伊尹为了彻底消灭夏王朝的残余势力,又率军西进。因为韦、顾、昆吾和三㚇这样一些较有势力而又忠于夏的方国都被商汤所灭,商军在西进的路上就未遇到大的抵抗,很快就占领了夏都斟(寻耳)。夏朝的亲贵大臣们都表示愿意臣照于汤。汤和伊尹安抚了夏朝的臣民后,就在斟(寻耳)举行了祭天的仪式,向夏朝的臣民们表示他们是按上天的意志来诛伐有罪的桀,夏后氏的“历数”(帝王相继的世数)已终。这就正式地宣告了夏王朝的灭亡。汤先征伐韦、顾两国,然后灭昆吾和夏桀。

汤和伊尹在夏王都告祭天地以后就率军回到了亳(今河南商丘谷熟镇西南)。这时期商的声威已达于四方,各地的诸侯、方伯以及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的酋长们都纷纷携带方物、贡品到毫来朗贺,表示臣服于汤。数月之间,就有“三千诸侯”大会于亳(见《逸周书·殷祝》)。

汤经过二十年的征伐战争,灭了夏王朝,统一了自夏朝末年以来纷乱的中原,控制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其势力所及,远远超过了夏王朝。汤灭夏后奠定了商王朝疆域的基础。由于商汤以武力灭夏,打破国王永定的说法,从此中国历代王朝皆如此更迭,因而史称“商汤革命”。

汤对前来朝贺的诸侯皆以礼相待,汤自己也只居于诸侯之位,表示谦逊。“于是诸侯毕服,汤乃践天子位”(《史记·殷本纪》)。也就是在“三千诸侯”的拥护下,汤做了天子,告祭于天,宣告了商王朝的建立。

汤建立商朝后,对内减轻征敛,鼓励生产,安抚民心,从而扩展了统治区域,就连远居黄河上游,氐人、羌人部落都来纳贡归服。汤二十五年,商汤命伊尹作《大濩乐》。初巡狩,定献令。汤二十七年,商汤迁九鼎于商邑(今河南商丘)。汤二十九年,商汤百岁而崩。

末句:“不朽功勋何以立,顺乎天亦应乎人。”这一句堪称全诗的诗眼所在。讲明了所有人都应向成汤学习,善于学习规律、掌握规律和运用规律,掌握大势,然后顺势而为,这就是顺天应人。顺天应人出自《易·革》:“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事大矣哉!”大意讲的是,夏桀、商纣暴虐无度。商汤、周武顺乎天道,合于民心,放桀诛纣,革故鼎新,改变旧制。

曾仕强曾说:“中国人讲求天人合一,其实就是要顺天应人,顺乎天理而适应人情。”所谓顺天,就是按照天道的客观规律办事,应人就是要得到人民大众的拥护,就是正确的为人处事,这样才会有事业的成功和生活的幸福。

荀子《劝学》里有一句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与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讲的就是自己能力不够,但是懂得顺天应人,发现身边利用周边大势所产生的巨大力量和自身所处环境的特点,推动着我们去做事,使自己事半功倍,而取得成功。

诸葛亮文韬武略,为刘备建立蜀汉立下了不世奇功,是中国历史上流传千古的一代名相。但纵观其一生,诸葛亮倾尽才华,鞠躬尽瘁,把自己活活累死,也只是帮蜀汉维持了几十年光景。

就是因为当时的“时势”在曹魏而不在蜀汉。地理上,曹操雄踞北方,拥有最广阔的土地和最丰富的资源;人才上,拥有最多的人口和军队,最多的谋士和将领;从军事角度,它还占据有利地形,以北望南,攻守自如。

当时的汉室,气数已尽,所谓正统也不过是顶腐烂的帽子。恢复汉室,听起来很美,可行性几乎没有。而且蜀魏百姓均已厌战,长年战争难得一时平静,而诸葛亮却要连年北伐,也是逆天而行。

所以司马光说:“诸葛亮自负才能,逆天而行,自取败之也。”诸葛亮的朋友司马徽也说:“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

相比之下,司马懿家族就很聪明,他们不但顺势投靠曹魏,还玩了一招借壳生蛋。利用曹魏政权的强势,慢慢积攒自己的实力,最后取而代之,登上了皇帝宝座。而统一全国终结三国的混战,又顺应了老百姓厌恶战争、渴望和平的普遍愿望。

所以,顺天并不是宿命论,不是听天由命,而是要顺天道,懂借势,顺势而为,方能成事。有句俗语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知世故、明人伦是顺天应人的又一重要方面。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能知人,而且还能够与人进行友好的交往,与人为善,善处人际关系,不失原则的同时,又能与人保持友好和谐的关系。

应人则要求我们既要有责任感,义务感,知所当为,有所不为,根据自己在人伦秩序中的地位,来正确行动,既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又要“当仁不让”,勇于承担,敦伦尽份。

张红星教授的文友王朔,在沉寂数年之后推出长篇小说《起初·竹书》《起初·纪年》,取材自《竹书纪年》《穆天子传》,讲述了从五帝时代到西周共和年间为止的种种故事。

从尧舜禅让,到后羿代夏,从伊尹放太甲,到成康之治,从穆王西巡,到周召共和,王朔以无比丰富的想象力为极尽简省的古奥史书赋予了生命力。让后羿、伯靡、周公、穆王、李耳等众多只存在于典籍甚或神话之中的人物活色生香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尤其是王朔以《穆天子传》中“天子三月舍于旷原”八字为灵感创作的穆天子西巡部分,以一场横跨欧亚大陆的史诗式旅程,呈现了通达天地的豪迈视野以及千里同风的雄伟气魄。

“我以往的作品多少都在写自己,可算作'非虚构’;只有《起初》这部作品,才是我真正意义上的虚构小说。” ——王朔

竹书即西晋咸宁五年汲郡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墓葬出土春秋晋国史官及其继承国魏国史官所作编年体史书。想来当年应叫《乘》《晋书》《魏书》什么的,今从坟冢刨出来,即称《汲冢纪年》,又称《竹书纪年》。

《竹书纪年》是秦火之后除《左氏春秋》外唯一留存先秦编年通史。一般认为《左氏春秋》作者左丘明虽为鲁国史官但以姓氏名其著作应视为私家史书。而《竹书纪年》若无人反对我以为应视为官史。官史相较于私史因其占有资料更全面,权威性或称可信性亦应高于私史我以为。如《左氏春秋》后与《春秋经》合编,更名《春秋左传》,全书被拆开附于一条条《春秋》经文之后,内容亦有所涂改并窜入一些经学文句,变成解释《春秋》经传,要旨虽得深化,文学无损而史实则发生一些偏离。

《竹书纪年》亦因永嘉之乱及其后千年丧乱散佚至无存,到万历年间才又现世,旋又陷入伪书之争,今本古本打成热窑,可信度、史料价值受到一定贬损。到 2005 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古本竹书纪年辑证》并随书收录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 世人才得见较为妥当、完备的本子,伪书之说亦随之云散。

未见《竹书纪年》(以下简称竹书)时,曾听说竹书与《太史公书》(《史记》原名)、《左传》多有乖牾,乃称不驯。及见竹书,发现也没那么各执一词,说的还是同一件事,只是一家说结果,一家说过程,行文俭省,都没交代背景。如禅让,太史公记:“舜受终于文祖。”意即舜在文祖庙接受了尧的禅让。而竹书记: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看似发生了武装政变。

禅让这个事,说起来了不起,也不是什么新发明,在古往以血缘为纽带母系大家族崩解后,新组合父系社群男——男联盟谁也不是谁生的,我意思是没妈生的那么贴谱,你说我是你生的,未必!当发生世代交替必须——自然而然形成的内部协商机制,任贤唯能呗。黄帝就是那么起来的,没听说少典有过什么安排,是怹老人家凭能力受到兄弟们认可拥戴,这些兄弟日后即是诸侯。我称之为军事共主制或称军事共和。我华夏正统自夏以后实行家天下嫡长子继承,大家生疏了,觉得惊奇,非圣人不可为,其实这一古老统绪并未湮废,尤可在后发民族蒙古大汗选任制及后金八王议政得窥一斑。太史公是知道这个事的,在舜让禹那段落写下重要四字:诸侯归之。诸侯不归,让也让不成。

有竹书异本曾作:昔尧德衰,舜囚尧也。似乎给出一个舜囚尧理由。以太史公言: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辟位(也即退休)凡二十八年而崩。也就是说尧即便生而即位,到舜代理政务也已九十,之后又活了二十八年,一百奔二的人,谈何德衰,实为智衰、体衰,我理解的囚就是限制活动范围,是为他好,谁家有老人不这样啊?与政权交替无关,交了政权也要找个清净地方安顿养老。

又比如:周厉王三十七年国人暴动,厉王出奔彘地,王位空虚。太史公记: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竹书记:共伯和干(侵犯)王位。说的是同一件事,国人暴动,共国伯侯姬和率部入镐京平暴,与召周二公共同主持大局,史称共和元年,即公元前 841 年。该年很重要,是我国历史有确切纪年之开始——在九五夏商周断代工程启动前。此前种种夸说几百几千年,不可尽信。太史公少说了共伯和,竹书没提召周二公。史笔伐竹惟求简洁,挂万漏一,应当理解。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周昭王忽然谢世,太史公记:“南巡狩不返,卒于江上。”竹书记:“十六年伐楚荆,十九年丧六师于汉,南巡不反。”是我国数千年中唯一决死于疆场的天子。以万乘之身自轻于矢石,这是太史公为之讳也。

竹书记:大(太)康失邦。《左传》亦颇引后羿代夏,寒浞灭夏,少康复国旧事。太史公这里则以太康崩,弟中康立;中康崩,子帝相立;帝相崩,子帝少康立。一笔讳过。

又有殷帝世系出入。竹书记:“祖乙滕即位,是为中宗。”太史公记:“弟太戊立,殷复兴,故称中宗。”而甲骨文有“中宗祖乙”字,与竹书契合。

竹书难读,竹书古奥,多一字没有,可称速记体,看半天跟没看似的,为何?看不懂。《史记》是伟大的历史文学巨著,是叙事文学的开山斧。司马迁本人是不世出的文体大家、先驱。二者不可同日而语。但是,读史不读竹书,也不得治史学史的完整性。

从上文可知,人们以武力夺权,商汤虽然不是首倡首创,但其影响巨大、世所共知,仍不失为“革命”,仍不失为“顺乎天而应乎人”,并以其影响、意义与价值等综合因素而誉为中华民族“首倡革命”者,也是不无不可的。

张红星教授注:

中华道统: 指儒家传道的脉络和系统。由朱熹首先提出。认为孔子的学说是上接尧、舜、汤、周文王,并自命是继承孔子的正统;此说滥觞于孟子︰“由尧舜至于汤,由汤至于文王,由文王至于孔子,各五百有余岁”,以及韩愈《原道》。

孤身求雨: 商汤建国之后,曾经七年大旱,成汤决定亲自祈雨,在桑园村自己剪断头发,剪掉指甲,把自己当成献给上天的供品,在桑林边上祈祷。

网开一面: 此典故最早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殷本纪》。原义是商汤将捕鸟兽者所立的四面网放开三面,只留一面,让更多的鸟兽得以生存。

首倡革命: 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成汤正式兴兵讨伐夏桀。中国古代把改朝换代说成是天命的变革,所以称为“革命”。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武力进行改朝换代。

镌刻盘铭: 《大学》第三章:“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成汤刻在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做到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

—————————————————————

《诗说中国——中国精神之礼仪叁百图》为廖彬宇先生古体诗集,《礼记》云“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彬宇先生汇集历年吟咏往圣先贤及其事迹的古体诗365首,透过圣贤事迹来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发扬礼乐文明。该文献简单易记,大雅斯文,使圣贤精神能够让人口耳相传,深入人心。是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心血之作。既是歌颂古今贤哲,致敬圣贤,也是献礼新时代,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绵薄之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