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王羲之《十七帖》,对后世草书所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04

 微信用户u79i8u 2023-10-18 发布于河南

自唐代开始,《十七帖》便赞誉不断,唐代张彦远评《十七帖》乃王羲之草书 “烜赫著名帖也”,宋代黄伯思在《东观余论》中说道:“逸少《十七帖》,书中龙也”,并称“此帖垂宝非一世也”,皆一语点明了《十七帖》在草书艺术史上的地位。 明末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强调:“草以《十七帖》为宗”,可见他充分肯定《十七帖》 在草书学习中的典范作用。

《十七帖》在草书史上如此显赫的地位自然是从其艺术本体上来评判的,只是古人论书多重主观体验而少形式分析,认识并肯定了《十七帖》的艺术价值,却未曾具体分析其审美内涵来说明其价值的体现。后世将王羲之奉为“书圣”就在于他汲古创新,创立制度,形成楷、行、草新 妍的风格,统称“新体”,将书法之“韵致”表现地淋漓尽致,唐代蔡希综在《法书论》中讲到:“张伯英偏工于章草,代莫过之,……汉魏以来,章法弥盛,晋世右军(王羲之),特出不群,颖悟新道,乃除繁就省,创立制度,谓之新草,今传《十七帖》是也。”

王羲之是“新体”书法的先驱代表人物,而《十七帖》出自王羲之书法艺术登峰造极的晚年时期,艺术风格趋于成熟稳定,是王羲之草书艺术的 结晶,王玉池先生称其为“精品”,并认为是王羲之晚年“数量最大、成就最高、 内容最可靠,也是最早获得世人共识的一组刻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