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脾、肺、肾,大家都是中流砥柱,都有虚的时候 (学辩证之:脏腑辩证. 脏腑兼病篇)

 简单医行 2023-10-18 发布于云南

传播中医,人人自医

心为君主,主持大局;肝为将军,骁勇善战;五脏中的其他三脏,脾、肺、肾,谁又不是中流砥柱呢?他们各司其职,每日操劳,如果不善加保养,也终归会有亏虚的一天。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他们三位是怎么虚了?又怎么互相影响?

肝肾阴虚证

肝肾阴虚证是指肝肾两脏阴液亏虚,虚热内扰,以胸胁隐痛、腰膝酸软、两目干涩、眩晕、耳鸣、遗精及虚热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多因久病失调,或情志内伤,或房室不节,或温病日久等耗伤肝肾之阴,肝肾阴虚,阴不制阳,虚热内扰所致。

【临床表现】头晕目眩,胸胁隐痛,两目干涩,耳鸣健忘,腰膝酸软,失眠多梦,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或低热颧红,男子遗精,女子月经量少,舌红少苔,脉细数。

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阳偏亢,上扰清窍,故头晕目眩;

肝阴亏虚,肝络失滋,故胸胁隐痛;

肝肾阴虚,不能上达,目失濡养,则两目干涩;

肾精不足,不能濡养清窍,髓海失养,则耳鸣健忘;

肾阴不足,腰膝失养,故腰膝酸软;

虚火上扰,心神不安,故失眠多梦;

虚火扰动精室,精关不固,则见遗精;

阴精不足,血海不充,冲任失养,则女子月经量少;

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或低热颧红,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皆为阴虚失濡,虚热内炽之征。

肝肾阴虚证的治法为:滋阴降火,代表方剂为: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

脾肾阳虚证

脾肾阳虚证是指脾肾阳气亏虚,温化失职,虚寒内生,以久泻久痢、五更泄泻、浮肿、腰腹冷痛及虚寒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多因久病,耗伤脾肾之阳;或久泻久痢,脾阳损伤,不能充养肾阳;或水邪久踞,肾阳受损,不能温暖脾阳,终致脾阳、肾阳俱虚。

【临床表现】腰膝、下腹冷痛,久泻久痢,或五更泄泻,完谷不化,便质清冷,或全身浮肿,小便不利,形寒肢冷,面色㿠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肾阳亏虚,温煦失职,则腰膝、下腹冷痛;

脾阳虚弱,运化失常,故久泻不止;

黎明之前阳气未振,命门火衰,阴寒偏盛,故黎明前腹痛泄泻,完谷不化,便质清冷,而称为“五更泄”;

脾肾阳虚,不能温化水液,泛溢肌肤,故全身浮肿,小便不利;

阳虚不能温煦全身,则形寒肢冷;

阳虚水气上泛,故面色㿠白;

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皆为虚寒证常见之征。

脾肾阳虚证的治法为:健脾温肾,代表方剂为:附子理中汤、四神丸

脾肾阳虚证须与心肾阳虚证进行鉴别。两证均可见肾阳虚衰,水湿内停的表现,常见形寒肢冷、腰膝酸软、浮肿、小便不利、舌淡胖、苔白滑等症状。不同点在于:脾肾阳虚证兼脾阳亏虚,运化无权的表现,常见久泻久痢、便质清冷等症状;心肾阳虚证兼心阳虚衰,血行不畅的表现,常见心悸怔忡、唇甲紫暗等症状。

肺肾阴虚证

肺肾阴虚证是指肺肾阴液亏虚,虚热内扰,以干咳、少痰、腰酸、遗精及虚热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多因久病咳喘、痨虫、燥热等损伤肺阴,或久病、房劳耗伤肾阴,肾肺失于濡养所致。

【临床表现】咳嗽痰少,或痰中带血,或声音嘶哑,腰膝酸软,形体消瘦,口燥咽干,骨蒸潮热,盗汗,颧红,男子遗精,女子经少或崩漏,舌红少苔,脉细数。

肺阴亏虚,火热内生,清肃失职,则咳嗽痰少;

虚火伤络,则痰中带血;

虚火熏灼,咽喉失润,则声音嘶哑;

肾阴亏虚,腰膝失养,则腰膝酸软;

虚火扰动精室,则为遗精;

阴精不足,精不化血,冲任空虚,则月经量少;

若虚火内盛,迫血妄行,则女子崩漏;

肺肾阴虚,虚热内蒸,故口燥咽干,骨蒸潮热,颧红,盗汗,形体消瘦;

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皆为阴虚内热之征。

肺肾阴虚证的治法为:滋肾润肺,止咳化痰,代表方剂为:百合固金汤

脾肺气虚证

脾肺气虚证是指脾肺两脏气虚,以咳嗽、气喘、痰液清稀、食少、腹胀、便溏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多因久病咳喘,耗伤肺气,子病及母,运化失常;或饮食劳倦,脾胃受损,土不生金,累及于肺,宣降失司所致。

【临床表现】久咳不止,气短而喘,咳声低微,咳痰清稀,食欲不振,腹胀便溏,面白无华,神疲乏力,声低懒言,或见面浮肢肿,舌淡苔白滑,脉弱。

久病咳喘,肺气受损,呼吸功能减弱,宣降失职,故咳嗽,气短而喘;

脾气亏虚,运化失职,故食欲不振,腹胀便溏;

肺脾气虚,水津不布,聚湿成痰,故咳痰清稀;

气虚运血无力,肌肤失养,则面白无华;

气虚推动无力,机能活动减退,则神疲乏力,声低懒言;

脾虚水湿泛滥,则面浮肢肿;

舌淡苔白滑,脉弱,则为肺脾气虚之征。

脾肺气虚证的治法为:补土生金、补益肺脾,代表方剂为:六君子汤


脏腑兼证,到这篇就暂时结束了。而事实上,脏腑之间互相影响,产生的兼证远远不止这些,只不过这些比较常见而已。只要我们了解了每个脏腑的功能以及病理变化,那么,它们之间会产生哪些兼证,都可以随证治之,而不必一一列举。

学习脏腑辩证的意义,在于将病因辩证、气血津液辩证、八纲辨证,落实到实处,以确定具体的病位,便于针对性的治疗和调理。作为中医爱好者,我们的目标不是治病,而是养生、防病,为家人和朋友略尽绵薄之力。

整个辩证体系,我们已经讨论了大半,已经足够应对日常所用,结合中医的整体观,把人体放到阴阳五行中去,从更高的维度体会中医,理解疾病,方能圆满。

点击蓝字,看其他合集:

经典方及中成药的使用:经典方

简便方,治病又养生:简便方

外治法,不吃药也治病:外治法

用中医思维理解常见病:常见病

阅读好文,轻松学中医:读好文

学习手诊,了解先天与后天的健康走向:学手诊

学习舌诊,随时观察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状态:学舌诊

学辩证,调理有方向:学辩证

如果喜欢本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