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晋笔法与后代笔法区别在哪里?举个例子

 新用户13902590 2023-10-18 发布于河北

大家好,这篇文章我们聊聊魏晋笔法与后来时代区别。

十字交叉画个8,结字显得更挺拔。今天先把这个顺口溜聊聊。顺便解释一下。通过这个例子,说说魏晋风与以后时代笔法区别。进入正题。

魏晋笔法与后代笔法区别在哪里?举个例子

李世民的十字

十字交叉,简单来说就是两个笔画交界点。标准的位置想像十字一样。有的处于边缘,比如日字旁这样的咱们也归类于此。今天说的画8是起笔位置哈,也就是横竖交叉,当然橫撇交叉起笔也一样。

魏晋笔法与后代笔法区别在哪里?举个例子

红色行笔路线图绿色8

黄色交叉点,当我们在一个字里面遇到这种十字交叉的,用画圆的行笔路线,做出绿色8的势。会显得字更挺拔。藏露锋均可。竖的起笔大家基本都能做到画8,主要是橫画。

魏晋笔法与后代笔法区别在哪里?举个例子

王羲之曰字

王羲之的字有一股君子之风。外观挺拔俊朗。为何?

魏晋笔法与后代笔法区别在哪里?举个例子

苏轼的曰字

苏轼的字也美,骨架同样方,为何依旧没有王羲之的字显得硬朗?外在看是多了黄色位置一点弧形。弧形显得柔和,柔和自然会弱化硬朗感觉。内在原因是因为他的行走路线环节少了一点。大概6的形状。包括我们正常书写都是呈现6的状态。为何会如此?这里提出这个问题。欢迎在评论区发表您的理解。

再举个例子。

魏晋笔法与后代笔法区别在哪里?举个例子

兰亭序暮字

魏晋笔法与后代笔法区别在哪里?举个例子

王铎暮字

魏晋笔法与后代笔法区别在哪里?举个例子

赵孟頫暮字

王羲之王铎赵孟頫同写这个暮字。明显给人感觉不一样。王羲之依然君子之风画8,挺拔淡然。王铎写的也是按照画圆6路线。赵孟頫是画的6。

其实画6与画8区别并不是很大。就是多缠绕一圈罢了。王羲之处于确定行书写法阶段。他的写法更多的倾向于8这种画圆路线。王羲之也有画6的写法。

魏晋笔法与后代笔法区别在哪里?举个例子
魏晋笔法与后代笔法区别在哪里?举个例子

首最明显的王羲之6的写法。

道理上来说这两种画圆方法都是可以的。王羲之一般都是在字在边缘用8的走势,毕竟边缘处于确定字间架结构位置。显得骨架挺拔。在字内部比如首,下面用6的写法,快速简洁。

那为何魏晋之后许多大书家都用画6的方式实现这种十字交叉位置呢?看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过来了。横竖起笔处交界笔画,隶书里是画8的画圆方式走的。

魏晋笔法与后代笔法区别在哪里?举个例子

比如这个茂林修竹的茂,刚开始临摹时候不理解为何多此一举这么绕过去,明显与现在书写不同,显得多此一举,写着不方便。临摹时候刻意如此可以写的很像,大不了重新起笔这么来一下罢了。自己一写字又回到自我认知了。这就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原因,我们知道王羲之这么写,但是到了自己书写创作,自己的习惯会左右我们书写。

魏晋笔法与后代笔法区别在哪里?举个例子

岁字同理。

魏晋笔法与后代笔法区别在哪里?举个例子

九同理。

今人书法比不过古人,特别是魏晋。不是我们当代人不努力,也不是人体结构进化过程中发生了巨大改变。只不过隶书化楷行时候,行笔路线简化了。而我们的审美标准定格在魏晋唐,所以怎么练习都会觉得少点什么。王铎赵孟頫写的都差点味道何况我们呢?

所以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终究还是有点好处的。

那么,我们有没有画6有8的感觉?

答案依然是肯定的。把虚接部分去掉点,切笔写橫,外观上是一样的。相当于重新起笔的感觉。要么就是临摹篆隶书,打通五体,有了篆隶习惯之后再写王羲之你会有更多感悟。

人家带着篆隶书写习惯去写行书楷书,一上手画圆方式就是那样的,比如隶书横折。画圆时候时候是一个整圆。

魏晋笔法与后代笔法区别在哪里?举个例子

楷书入门书写呢?它是半圆。

魏晋笔法与后代笔法区别在哪里?举个例子

结字就是篆隶的倾向,那是骨子里的积累。比如我们后世人有的上去就楷书了,楷书后行书草书就接上去了。书写时候带着硬笔书写的惯性(硬笔日常书写一般转弯直来直去,很少在转弯地方调整笔锋,硬笔书法里美工笔切角除外)。上去一写就不是魏晋那个味儿。

或许这才是魏晋与后世最大区别吧。

魏晋笔法与后代笔法区别在哪里?举个例子
魏晋笔法与后代笔法区别在哪里?举个例子

红色行笔路线

好了今天就分享到这里。

祝大家日日精进。

(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