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荣金 |他修复的古代甲胄足可撑起一座博物馆

 掌染草2012 2023-10-19 发布于北京
图片
图片

长河铁甲入梦来

他最牵挂的还是他自己这么多年的梦想——那就是建一个古代甲胄博物馆。

图片

甘肃武威天祝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刚刚入选“2021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这项开始于2019年的考古发掘在出土了关键墓志和众多唐朝罕见文物的同时,还首次出土了一套完整的唐代铁甲胄(zhòu)。当大家辨认出眼前这锈迹斑斑的出土物可能是唐朝铁甲后,首先想到的就是八十六岁高龄的古代甲胄修复专家白荣金老先生。随后白荣金先生被甘肃省考古所请去一起整理修复这套1600年前的铁甲胄。

“我们对于唐代完整铁甲的认知多来自陶俑、壁画、雕塑中的艺术形象。这个墓葬没被盗扰,除了铁甲胄以外还出土了其它武备,真是可遇不可求。”现在谈及此事白先生依然难掩激动的心情。

与甲胄的故事

图片

女儿白云燕是白荣金先生的得力助手,2021年她陪同父亲三次前往兰州修复这套谈铠甲。

图片

甘肃武威天祝吐谷浑王族墓出土唐铠甲 

来源:甘肃省考古所

她告诉我们:“现在的甲胄修复和过去不可同日而语,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配有先进的检测和保护设备,可以边清理、边保护、边修复。这套铁甲和之前修复的西藏阿里古格故城遗址的胄、河北省临漳县邺南城出土的北朝的甲比较相似,而且铁甲的编缀连结保存非常完整。有麻绳、有丝带、有皮条,是纯手工编缀,纵连用丝带,包边用皮条缝制,工艺复杂讲究。丝带的色彩有紫色、蓝色、黄色等,和中原以红色、黑色为主的不同,显示了吐谷浑自己的审美。'甲光向日金鳞开’,这次的修复完成后,我们期待看到唐诗中描绘的甲胄,它也将填补中国古代甲胄实物的一个空白。”

图片

白荣金老先生与女儿白云燕在修复唐铠甲 

来源:甘肃省考古所

从1956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当时隶属于中国科学院)算起,白荣金先生从事文物修复已经66年了。

回忆起当年的求学经历和工作经历,老先生的记忆非常清晰,也许是太过忙于工作,难得有时间聊到从前,老先生打开了话匣子,聊得兴致勃勃。

图片

白荣金这个名字在考古界如雷贯耳,他和同事们修复过的文物也是大名鼎鼎,如阿尔巴尼亚的国宝羊皮书、满城汉墓中的金缕玉衣和长信宫灯、殷墟妇好墓中的嵌绿松石象牙杯……件件都是国宝级。

图片

与阿尔巴尼亚两位研究人员修复羊皮书

不过,他用情最深、用力最多的还是古代甲胄的修复。从周秦到明朝,从皮甲到铁甲、从人甲到马甲,白荣金修复的古代甲胄在时间的长廊中跨度达两千年。

VOL.1

化腐朽为神奇

1968年8月满城汉墓的发现一直被大家津津乐道。“一号墓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全长1.88米,用玉片2498片,金丝重1100克,夫人窦绾的金缕玉衣全长1.72米,用玉片2160片,金丝重700克。这是汉墓中第一次发现金缕玉衣,我们完整地修复了它。”不过,在身服金缕玉衣的刘胜的棺床下,还发现了卷成一团的铁甲。正是这堆黑乎乎、几乎难以辨识的东西,开启了白荣金的甲胄修复之路。

有关中国古代甲胄的研究,从一开始就缺乏实物资料。库藏兵甲在朝代更迭和战乱中毁坏殆尽,春秋战国“操吴戈兮被犀甲”只能在脑海中想象,即使是元明时期的传世甲胄实物也是凤毛麟角。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考古开始陆续出土古代甲胄实物。但古代的皮甲胄或铁甲胄在地下埋藏千百年后,都已严重腐蚀,有的还遭到盗墓者的搅扰,零乱不堪,几乎成为不可识别的朽皮烂铁。

《中国古代的甲胄》的作者考古学家杨泓回忆道,看到这堆铁甲时“真是又喜又痛,喜的是终于获得了西汉时的铁铠甲实物标本,痛苦的是它锈结得如此严重,看来神仙也奈何不得,想恢复原貌除非是奇迹出现。”

奇迹真的出现了,创造奇迹的人便是白荣金和他的同事们。

“当时满城汉墓其它的文物修复基本完成了,我们决定把这团锈蚀糟乱的铁甲拿回实验室整理修复。这件历经2000多年还能比较完整保存下来的西汉铁甲,能重见天日不容易,最好能了解它的结构,搞清楚是怎么一回事。虽然没有先例可循,也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但考古所的领导同意我们试一试。”

图片

河北省满城汉墓铁甲出土修复过程

这套铠甲由近3000片纯熟铁片连缀而成,白荣金从一个个自成单元的局部下手,用小刀、小铲、小锤、小竹签剔剥出一片片甲片。多数甲片尚有较多的铁心,可以用磁铁吸起,看到容易破碎的立即黏合,甲片逐一编号,同时1:1复制作纸质甲片。

后来发现可以一组一组地打开甲片。身甲揭露前先要进行必要的固定,为了转动整个铠甲时甲片不致散落,用石膏作了托。甲片上有不同数量的小孔,有绳索连缀的痕迹,根据残留痕迹一遍遍实验它的编织方法,看到了鱼鳞状的铁甲……这个过程想一想就知道有多繁琐,得需要多大的耐心。

“铁甲每打开一层,就意味着原状被改变,虽然绘图、照相和文字记录一样都不少,但一切都不可逆,因此每次动手前都要把接下来的步骤想清楚。真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经过繁琐的修复工作,西汉铁甲终于修复好送回到河北省博物馆。“根据在修复过程中形成的纸质模型,王振江建议复制一件西汉铁甲,于是我们找了一家金属加工厂,打制了2859个铁片,处理成铁黑色,用缝补帆布的苎麻线把铁片编织起来,最后把麻线染成红色,这样一件汉代的玄甲就诞生了。”

大家第一次看到了西汉鱼鳞铁铠甲的庐山真貌。此后,它的复原模型图和复原示意图被各种军事图书广泛引用。铁甲修复也作为单独的章节放在满城汉墓的考古报告中出版了。

走上考古、走上文物修复这条路,是必然中的偶然。白荣金先生说自己从小就喜欢观察各种手艺人,看焊洋铁壶的、修雨伞的、修扇子的都是怎么修修补补的。

1956年刚参加工作在庙底沟考古时,掌握了各种考古学方法,同时在刘增堃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学习陶器修复技术。

“破的东西怎么粘起来,缺的东西用什么补,表面怎么处理干净等等。当时我修好了一件很小的彩陶杯,修复后很漂亮,很有成就感。后来还与所内外同志合作,做过唐三彩烧制工艺、甲骨文字契刻、古代冶铜、青铜器铸造工艺的探索与实验,反正技多不压身。”

白荣金非常怀念夏鼐所长。“1957年冬,我从考古所图书室借阅了最新出版的《辉县发掘报告》和《长沙发掘报告》,其中有夏鼐所长根据辉县琉璃阁的发掘记录复原出的车、还有长沙西汉大墓中出土的木车和木船的复原图。通过对支离破碎的零散构件的分析研究,复原出古代车船,为交通史的研究提供重要资料,这种文物修复方式吸引了我们,让我们懂得,文物修复并不只是简单的修修补补,如果在考古发掘中能够心细如发洞察秋毫,遵守科学的程序,熟悉相关的文献,就有可能还原某些文物的古代面貌,为当代人了解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提供鲜活样本。”

这样的理念一直伴随着白荣金的文物修复生涯。

VOL.2

串起两千年的甲胄史

在铁甲之前,从夏商至秦代,多以皮甲为主,春秋战国时皮甲的制造技术日臻成熟,在战争中大规模使用,《左传》中用“弃甲”来指代战败。皮甲更容易糟朽,那我们在考古中会碰到出土的皮甲实物吗?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1978年,湖北随州擂鼓墩的曾侯乙墓震惊了天下,除了保存完整的编钟,墓室中还有大量兵器和皮甲胄,重叠堆放,宛若武库。当时中国科学院技术史的华觉明研究员负责研究和复制乐惊天下的曾侯乙编钟,白荣金则开始了皮甲胄的修复。

“零散的甲片漂浮着,装了几十竹筐。只有下层贴近椁底的两个部分保存状况较好、散乱程度较轻,用铝板抄底插入整块装箱封存”。经过夏鼐所长的协调,1979年春,两箱皮甲标本运到北京。”

“出土时的皮革甲片已腐朽无存,幸而皮胎外面的漆皮保存尚可。从许多甲片上所显示出的复杂形态、凸起的纹饰和凹下的压边等情况推断,当初制作甲片时使用过模具压制,甲片随环境中湿度和温度的变化,极易翘曲变形和干裂,于是又通过涂刷大漆来防腐蚀、防火、定型,同时又有加固和装饰的作用。”

皮胎外髹黑漆或深褐色漆,有的甲片先髹红漆再髹黑漆,至少要髹2-3层。用宽不足一厘米的丝带编联成甲,丝带用朱砂染色,正是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组甲三百,被练三千”。还有马胄和马甲,和素色的人甲相比,马甲不仅髹漆,还绘有精美的图案。

经过1979年上半年的工作,共清理出13 套较完整的人甲和2套不完整的马甲。白荣金根据其中最完整的标本对甲和胄进行了整体复原。这是中国第一次完整地复原古代皮甲冑。

图片

湖北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皮甲出土情况和修复复原照

复原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决定了出土古甲胄实物的价值。通过满城汉墓和曾侯乙墓这两次重要的工作,白荣金摸索出一套可以推广的古代甲胄修复方法,并写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研究文章。

之后,很多遗址都有甲胄遗存发现,白荣金也会第一时间出现在现场,认真分析不同的遗存,研究提取和修复方法。经他的指尖修复的甲胄名单可以排很长:吉林榆树老河深鲜卑墓出土铁甲胄、山东淄博西汉齐王墓出土铁甲胄、山东滕州前掌大商周贵族墓地商代皮铜混合胄、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出土铁铠甲、河南淅川下寺春秋楚墓出土皮甲胄、北京明定陵出土铁甲胄、陕西长安普渡村出土西周铜甲、河北临漳邺南城出土北朝铁甲胄、汉长安城武库遗址出土铁甲、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园出土石甲胄清理……

图片

广州南越王墓铁甲出土状况及复原后

秦始皇陵的兵马俑阵显示,当时横扫天下的秦军是身披各类铠甲的,从将军俑到御守俑,铠甲的样式都不一样。1998年秦始皇陵园发现了一处石铠甲坑,出土了80领石质铠甲和30顶石胄。秦始皇陵博物馆邀请白荣金一起整理复原了其中一套石甲胄,现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图片

秦始皇陵出土的石胄(左)和石铠甲(右)

“石铠甲由612片组成,石胄共有胄片72片,材料为青灰色岩溶性石灰石,质地细密,色泽均匀,四角钻孔,用青铜丝将其连缀起来。这些石甲胄的规格、形制、编缀方法都与实用甲胄一样,但那时打仗是不会穿戴这么沉重的甲胄的,应该是根据皮甲制作的陪葬物。” 

这批材料为研究秦代的甲胄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想一想在2000多年前,用原石来制甲,为了贴合人体腰部或者肩部的曲线,每一片石甲都有一定的弧度,这样一套铠甲放在现代至少也要花三个月才能完工,这也反映出秦当时的生产规模和管理制度。”白荣金至今仍然想依照这些兵马俑复原出一支威风凛凛的秦朝军队。

1956—1958年的定陵发掘出土随葬品中有一副非常难得珍贵的铁甲胄,这是历年考古发现中等级最高的铠甲标本。1984年前后,为配合定陵发掘报告的编写,白荣金和王振江等同事们对这副大明天子的甲胄进行了复原和复制。明代甲胄品类繁多,在同时期的石刻、木雕、泥塑和绘画等作品中有颇多反映,然而传世的明代甲胄标本并不多见,这件标本弥补了这一缺憾。

在白荣金的努力下,中国出土甲胄的修复已然成为中国考古学以及文物保护科学中一个具有特色的专门领域。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1994年和2000年曾两次请白荣金老师去北大开课讲授文物修复的理论与实践,“不仅仅是讲技术,还要讲文物修复的原理。我喜欢从如何制作开始讲,希望能讲清楚那些能工巧匠的构思。”

VOL.3

退而不休著书立作

1996年白荣金退休了,但甲胄整理复原工作并未有丝毫的停歇,甚至更忙了。随后筹划多时的中国古代甲胄研究会成立,标志着新的开端,女儿白云燕也是成员之一。父女两人第一次合作复原了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的铠甲。

图片

白荣金(右一)、白云燕(中)父女工作照

徐州狮子山楚王陵是1995年的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出土的铁甲胄是目前已知西汉诸侯王陵中随葬甲胄数量最多、种类(五十三种)最为丰富的。因王陵曾被盗掘,甲胄破坏严重,上万件铁甲残片杂乱地散布于墓室及甬道各处,与之前修复过的满城汉墓、广州南越王墓、山东淄博齐王墓随葬坑等铁甲的出土情况都不一样。

1997年,“狮子山楚王陵出土西汉铁甲的保护与复原研究”被确立为国家重点文物科研课题,在此后的三年多时间里,课题组在白荣金先生指导下,对楚王陵出土铁甲片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保护,于2001年完成了两顶铁胄和札甲、大鱼鳞甲、小鱼鳞甲、小刀鱼鳞甲四种甲的复原,重现了两千年前楚王铁甲的风采。

“相关的研究成果在考古学报上发表。为了更好地展示,我们在刘邦的老家沛县找了一家作坊,复制了两顶头盔四套甲,引起很大的轰动。”

传统工艺在中华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在现代化的今天却成为濒危的珍贵遗产,为此中国科学院统筹了包含众多门类的《中国传统工艺全集》的编辑出版工程。在华觉明的倡议下,“甲胄复原”被列为《中国传统工艺全集》的一册。

在白云燕的协助下,包含数十万文字及数百幅插图和图版的《甲胄复原》历时五年完成,几乎囊括了白荣金考古、文物修复和甲胄复原的所有案例。

杨泓先生为该书撰写了序言,中国军事科学院战略部钟少异先生作为合作者,专门撰写了关于中国甲胄史的导论。该书 2008年9月出版,成为中国古代甲胄复原的唯一专著,至今仍是中国古代军事和甲胄的研究者、爱好者进入这一领域的必读教科书。

VOL.4

最希望看到梦想的实现

2014年,白荣金先生以八旬高龄承接了湖北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出土的一批目前最早的皮甲的修复工作,“没想到这摊事做了七年,相当于打了一个漫长的消耗战”,黎明即起,忙碌至深夜,日复一日,其间的辛苦与乐趣真是难以用语言形容。

“现在年纪大了,耳朵有点背,需要带助听器。眼睛也不好使了,需要放大镜和手电筒。记忆力也衰减了,离不开字典、辞典和原始资料。”

湖北枣阳郭家庙曾侯墓地因填补了西周早期到春秋中晚期曾侯墓地之间序列的缺环,入选2015年的十大考古发现。

“由于早期被盗,皮甲出土时保存状况极差,全是胶泥状,一层一层又一层的,粘连在一起,有人甲、马甲、人马甲,全得靠人工耐心细致慢慢剥离。”

我们这样一个文物大国,搞文物修复的人确实太少,搞甲胄修复的就更少。2018年和2019年,由华觉明先生的策划,白荣金先生尝试组织了两期甲胄制作技艺研习班,以解决甲胄复原后继乏人的现状。研习班毕竟是暂时的,学员们最后又都回到了各自的单位。“甲胄人才的培养,还是要由发掘单位和文物修复团队一起,善始善终,像滚雪球一样,才能把队伍做大。”

《甲胄复原》出版后大受欢迎,十多年过去了,修订计划也提到了日程,父女俩得把近十年的研究成果都加进去。白云燕说,“书的修订补充是个大工程,但父亲最牵挂的还是他自己这么多年的梦想,那就是建一个古代甲胄博物馆。”

我国有丰富灿烂的甲胄文化。古代甲胄的大量考古发现及复原,又为构建中国甲胄史提供了实物资料。“我国需要这样一个专门的博物馆,反映古代甲胄发展的历史。”

在白荣金的梦想里,这个馆里有商代的铜胄、西周的铜甲、春秋战国的皮甲、两汉的铁甲等等,还有与之配套的战车、战马、武器……“仅有展示也是不够的,还要有一个作坊,既可以清理修复出土的甲胄,又可以复制加工甲胄,让大家亲自实践甲片是怎么铸造的,怎么编起来的。最好还要有个实验场,试试这些甲胄的防护功能,能不能经得起箭射刀砍。”

图片

白荣金老先生在修复甘肃出土唐铁甲  来源:甘肃省考古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