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文化报 |高昌:听叶

 小楼听雨诗刊 2023-10-21 发布于浙江

中国文化报 > 2023-10-18

10月15日 叶嘉莹先生亲自出席中华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并致辞

 

高 

百岁高龄的叶嘉莹先生穿着粉色衣裙,像一朵美丽的云朵飘然而至,又像一朵优雅的荷花嫣然盛开。

她从容地坐在轮椅上,娓娓道来,光彩照人,洋溢着一种特别美好的古典情韵。

本来已经收看了一段叶嘉莹先生事先录制的视频讲话。想先生已经是期颐之年,体弱多病,以为这次无缘和她会面了。忽然之间,听说叶先生从医院专程赶了过来。等看到她真的出现在面前的一瞬间,举座起立,满场掌声,我突然有一种热泪盈眶的感觉。

叶先生亲切地叙说着:“我是阴历的六月出生的,我的父母说阴历的六月是荷花的生日,所以我有一个小名,就是小荷,有时候还加一个'子’字——小荷子。荷花在我们中国有一种喻托的性质——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能够代表一种中国传统君子的美德。所以我平生对于荷花最有感情。”

她感叹:“我几十年都是漂泊在海外,但我一直怀念我的祖国,所以有一年,我在我家前面的树林里边散步,我看到黄昏的时候,那个树林中的飞鸟都归巢了,回到自己的鸟巢里边了。所以我当时在想,我已经这么老了,我在海外漂泊这么多年,也是我应该回家的时候了。”

叶先生回忆起自己1978年春天在温哥华创作的《向晚》,这两首诗是这样写的:

向晚幽林独自寻,枝头落日隐余金。

渐看飞鸟归巢尽,谁与安排去住心。

*

花飞早识春难驻,梦破从无迹可寻。

漫向天涯悲老大,余生何地惜余阴。

诗末,先生当时曾经自注“近日颇有归国之想,傍晚于林中散步成此二绝”。

而说到归国的缘分,她用充满诗意的语言回忆道:“那天晚上,散步的时候,我就想,我说'花飞早识春难驻’,晚春是花落的时节,这'花飞’我早知道,春是不能留下的。'梦破从无迹可寻’,一个人有梦,就是有自己的理想,如果你不实践的话,你的梦就是一个空的梦,梦破就无迹可寻。我当时远在温哥华,离开祖国多少年了,而且距离这样的遥远。我'漫向天涯悲老大’,突然在遥远的天涯,悲哀地感叹,叹我现在已经衰老了,我说'余生何地惜余阴’,那我剩余的生命,应该到哪个地方?我说我要回国来。”

叶嘉莹先生接着又回忆起自己的另外一首诗:“结缘卅载在南开,为有荷花唤我来。修到马蹄湖畔住,托身从此永无乖。”她说:“南开大学有一个马蹄湖,里边种的都是荷花。'为有荷花唤我来’,马蹄湖这一片荷花就呼唤着,叫我回到祖国。我在诗里说'修到马蹄湖畔住,托身从此永无乖’,我就托身南开,住在马蹄湖的旁边,永远也不分开了。”

叶先生充满感情地说道:“我是一生一世都以教书为工作、为事业的人,所以我的心目之中,只是要把古人的诗词里面,他们那些美好的理想、感情,传给年轻人。”她说:“我是教诗的。我认为诗歌里边,能够用它美丽的韵律、声音传达一种教化。所以我也曾在诗中写道'中华诗教播瀛寰,李杜高峰许共攀’。中华诗教要流播、要传达,要能够给下一代。我们的旧诗说到伟大的诗人,常说李白跟杜甫是两个最出名的诗人,常说到李白、杜甫那些伟大的成就。我们的年轻人,要共同地向着这样的高山去攀登。”

她说:“我虽然是老人,但是对我们的国家、对后来的年轻人,都抱有非常远大的理想。所以我就把我的希望,都寄托在我们年轻的学生、继承者的身上。我们的国家历史悠久,年代的传承非常久远,所以我们说是'旧邦’,可是我们古人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我们是一个古老而强大的国家,我们新生的气象、我们新兴起的事业都是非常辉煌、非常远大的。所以我在诗中说'喜见旧邦新气象,要挥彩笔写江山’。我们江山的美丽、我们江山的美好是书写不完的。我们大家要努力,一起使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江山更加美丽,希望我们的前途更加远大。”

她的助手担心叶先生太累,这时走过来,准备接先生回去休息。叶先生坚持拿过话筒,深情地说道:“很高兴今天看到很多年轻人来到这里。我们中国的诗歌的传统,诗歌对人的感动和教化的传统,一定会一直传承下去的!”最后,她挥一挥手,向众人致意:“谢谢大家,我今天很幸福。”

10月15日,中华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天津南开大学举行。我和来自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地的近200位学者以及众多南开学子共同聆听了叶先生的真情诉说和殷切叮咛,心中涌动着真挚的感动和仰慕之情。我默默献上一阕《寿星明》,表达心中一份特别的敬意:“嘉木关情,名园萃锦,清韵激扬。忆辅仁闻道,南开授业,枫邦解惑,台岛留香。尔雅其门,斯文而上,跨海弦歌动故乡。著裙士,秉丹忱之炬,朗润之光。   烟霞百叠沧桑,有一脉春风托海棠。算驼庵雨露,遥闻欬唾;莲池顾许,忝列门墙。饮水思源,传薪赓古,聊奉心杯祝寿觞。信明日,更添筹海屋,新赋华章。”词中的驼庵,是叶先生的老师顾随先生的号。词中的顾许,是指顾随先生的女儿顾之京、女婿许桂良,均为笔者大学时的授课老师。

研讨会结束之后,我和诗人周达一起,特意去寻访马蹄湖。小湖状似马蹄,湖面不大,湖岸蜿蜒,湖中遍植名荷。此时已届深秋,不复莲花盛开,只余满湖金叶,依稀忆念起“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古老诗句。迎面清风徐来,侧耳湖畔听叶,心中蓦然百感丛生。隐约有清远淡泊的袅袅沉香,在心头荡漾起来;似乎也有一粒粒沉实的莲子,带着一脉典雅的不俗气韵,沉埋在灵魂深处了……


高 昌 1967年生于河北辛集,祖籍河北晋州周家庄乡北捏盘。1985年毕业于河北无极师范学校,1989年毕业于河北大学作家班。惟一一位既入选诗刊社“青春诗会”(新诗)又入选《中华诗词》杂志“青春诗会”(旧体诗)的诗人。现任《中国文化报》理论部主任、《中华诗词》杂志主编、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委员等。著有《我爱写诗词》《高昌诗词选》《百年中国的感情气候》《公木先生》等。 

 编辑/章雪芳  核/小楼听雨  校对/冯 晓

点击回顾

小楼周刊(364):2023年第42期
每周试玉(358)|嘉宾【周向东 刘能英 刘鲁宁 何其三】
周文彰等联名推荐|《小楼听雨(2016-2020)》开售了
《小楼听雨》诗词平台|2023年(7-9)月目录
特辑|《小楼听雨》诗词平台七周年庆
特辑|《小楼听雨》诗词平台七周年庆(二)
新春特辑|叶嘉莹先生谈《论语》附视频(上)
王玉明院士在“叶嘉莹教授归国执教四十周年暨中华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叶嘉莹 || 初唐诗人——骆宾王
叶嘉莹│从杜甫诗看形象与情意之关系
叶嘉莹等 ‖ 点评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玉明《韫辉诗词百首》副篇
叶嘉莹先生唯一授权:电影《掬水月在手》
叶嘉莹先生等点评的《心如秋水水如天—韫辉诗词百首》
叶嘉莹的【2018新年故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