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浴火重生——对越自卫反击战对我国轻武器发展的影响

 cat1208 2023-10-19 发布于广东

1979年2月17日, 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 中越在丛林山地中展开了一场前后持续近10年的战争。从另一层面上说, 这场战争成为我军迈向现代化的开启。本文以轻武器为切入点, 来分析这场发生在西南边陲的战争对我军装备现代化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图片

战争促进轻武器装备换代

广义上的对越自卫反击战, 并不仅仅局限于1979年2月17日~3月16日中、越两国在边境地区爆发的局部战争, 其包括自此直至1989年长达近10年的边境武装冲突和对峙, 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

1979年的军事行动, 既是十年动乱结束后我国进行的首次大规模综合作战行动, 也是自1969年珍宝岛事件之后第一次对外作战。但在十年动乱期间, 政治正确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对军事素质的要求, 部队日常训练经常受到干扰, 武器装备的研制更是停滞不前, 整体战斗力受到很大影响, 因此在对越作战初期暴露出很多问题。

越南北部特殊的山岳丛林地形, 使得战斗主要在双方步兵分队之间展开, 但与久经战阵的越军相比, 我军在战术思想、应变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等方面显得落后, 加上战前准备和训练不足, 出现了一些不应有的损失, 特别是陈旧落后的轻武器装备, 严重制约了部队战斗力。

不过, 对于擅长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我军来说, 南疆战火的考验换来了经验教训, 使得我军对于轻武器发展的认识得以迅速转变, 同时缴获的大量国外轻武器, 也为国内兵工部门奋起直追提供了实物范本。

1979年的初期战斗结束后, 国内就开始着手总结论证, 陆续研制出一批新式轻武器, 并相继投入实战检验。到1984年开始的著名的“两山轮战”期间, 国产新式自动步枪、冲锋枪、狙击步枪相继登场, 在轻武器装备上打了一个彻底的翻身仗。

可以说, 对越自卫反击战既为国内轻武器发展提供了“原动力”, 也为各种新武器设计提供了“试验场”, 这场旷日持久的边境冲突直接奠定了1990年代以后国产枪械飞速发展的“十年黄金期”的基础, 最终促进并实现了全军常规轻武器的全面更新换代——

自动步枪

我国于1956年根据AK47突击步枪仿制定型了56式冲锋枪——这款本为自动步枪的武器定位为冲锋枪, 主要是当时国内对突击步枪这一新枪种认识不足, 研制成功后, 只是将其用来替换步兵班中原有的50式、54式冲锋枪, 因此以冲锋枪命名。56式冲锋枪在我军步兵班中一直都未将其作为主要枪械, 而以装备56式半自动步枪为主。

由于当时世界上各国单兵武器自动化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 考虑到56式半自动步枪的火力密度较低, 我国在1960年代曾经设想通过研制63式自动步枪来替换56式半自动步枪和56式冲锋枪, 以实现“步冲合一”, 但63式自动步枪细节设计上存在较多缺陷, 加上批量生产时已进入“文革”时期, 一再的简化生产无法保证产品质量, 最终导致63式自动步枪只在军队装备了一个较短时期后即撤装。而在越南战场上, 由于我军急需连发自动武器, 曾投入少部分63式自动步枪使用。因此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初期, 我军步兵班的主力装备仍是老旧的56式半自动步枪。

而作为对手的越军, 1979年的轻武器装备水平却处于世界先进行列。早在1970年代初, 越南正规军已基本换装了苏、中两国提供的AK47和国产56式冲锋枪、56式半自动步枪等枪械, 美军撤离越南时, 越南又接收了遗留的大量美式轻武器。1978年11月, 《苏越友好合作条约》签定后, 苏联又向越方大量提供苏、捷等华约国家生产的轻重武器。战争初期我军接触的越军, 除地方、公安部队和民兵仍有部分旧、杂式轻武器外, 正规军大量装备的是苏式的AK47、AKM突击步枪和我国援助的56式冲锋枪, 以及少量捷克生产的Vz58突击步枪等, 而且越军一向重视火力, 步兵班中不设步枪手, 只有自动枪手, 另外, 火箭筒手、轻机枪手都不设副射手和徒手的弹药手, 具有“人少枪多”的典型特点。以同样的一个9人制步兵班来说, 越军9个人装备6支突击步枪, 另有班用轻机枪、B41火箭筒、M79榴弹发射器各一具;我军9人步兵班中有4人是步枪手, 各装备一支56式半自动步枪, 2人是班用轻机枪正、副射手, 其中副射手徒手, 只有正、副班长及战斗小组组长3人使用56式冲锋枪。相形之下, 仅步枪火力, 我军就较越军弱了一大截, 更不用说越军还有M79榴弹发射器这类点面杀伤相结合的武器了。越军不仅装备了AKM突击步枪, 还有苏联提供的RPK班用轻机枪, 形成了完整的枪族, 提高了步兵班轻武器零部件以及供弹具的通用性, 后勤保障相对简化, 同时整个步兵班轻武器系统质量较轻, 提高了作战的机动性。而我军步兵班武器当时尚不能做到枪族化, 56式半自动步枪、56式冲锋枪和56式班用轻机枪虽然使用同一种枪弹, 但供弹具各不相同, 在实际作战中, 后勤保障的压力很大。

图片

1979年2月, 我军指战员欢庆初战胜利。图中可见除少量56式木托冲锋枪外, 56式半自动步枪仍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图片

“两山轮战”期 间 , 身 背56-1式折叠托冲锋枪的我军战士出征前在国旗上签名

针对战争初期暴露出的问题, 我军一方面增加56式冲锋枪的配发数量, 特别是大量装备1963年定型的根据AK47S仿制的56-1式折叠托冲锋枪, 将其配发范围由原来的空降兵、炮兵和装甲兵扩大到普通步兵分队, 另一方面抓紧对56式冲锋枪进行改进。考虑到56式冲锋枪的木托在丛林潮湿环境下易腐坏、携带不便, 而56-1式冲锋枪勤务性不好, 铁质的下折叠枪托易松动、导致射击密集度下降, 不便于拼刺, 且枪托未设附件仓, 不方便携带附件。到1980年设计定型了新型56-2式冲锋枪, 计划同时取代56式和56-1式冲锋枪。56-2式冲锋枪射击精度与56式冲锋枪接近, 采用侧折叠枪托, 枪托采用斜面卡笋定位, 不易松动, 据枪稳定, 折叠和打开枪托速度比56-1式更快, 并且方便拼刺, 枪托上设有附件仓, 方便携带附件。但56-2式冲锋枪相对56式没有本质的改进, 性能远不及随后定型的81式自动步枪, 因此实际生产装备数量不大, 后期主要用于外贸。

图片

1987年1月, 我军第139师某部在出击作战中使用的56-2式冲锋枪。与56-1式相比, 56-2式将枪托改为侧折叠式样, 枪托折叠和打开速度更快

81式自动步枪是全新自主设计的国产轻武器, 它是在吸取了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教训, 特别是参考了苏联的AKM枪族之后, 进行设计的新一代班用枪族 (包括81式自动步枪与轻机枪) 。其最显著的变化就是明确了突击步枪的定位, 不再称为冲锋枪, 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军战术思想的转变。该枪围绕提高点射和连发精度的目标, 同时汲取了AK系列可靠性的优长, 在整体性能上大大提高。其长机匣、长枪机导轨和适当加长的枪管设计, 加上活塞短行程导气式自动原理, 有效降低了枪机后坐能量以及枪机前后运动的翻转力矩, 这些措施, 使得该枪的射击精度较56式系列有很大提高。此外, 81式设计了气体调节器, 可调导气量, 以适应我国南北气候差异、东西地域环境不同的特点, 确保了武器适用的广泛性和可靠性。新增加的枪口榴弹发射装置可发射枪榴弹, 使步枪实现点、面结合的杀伤效果, 拓展了步枪的用途, 不过, 当时未能及时定型配套的枪榴弹并列装部队, 否则81式的整体效能还将进一步提高。

图片

我军缴获的越军装备的苏制AKM突击步枪及手榴弹、望远镜等装备

图片

81式自动步枪在1984年国庆阅兵式中首次正式亮相, 此后在对越自卫反击战前线少量装备使用

这些新颖的设计体现了国内轻武器设计理念的转变, 无疑, 对越自卫反击战对这一转变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81式枪族于1980年代中期在西南前线投入实战, 并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为该枪1990年代正式装备全军打下了基础, 也使老一代56式枪族真正退出现役序列, 成为历史。

冲锋枪

早在1950年代末期, 随着56式冲锋枪的装备, 发射手枪弹的各种老式冲锋枪就开始退出我军的装备序列。在对越自卫反击战初期, 我军使用的惟一一种冲锋枪是64式微声冲锋枪, 但作为一种发射专用枪弹、结构特殊的特种作战武器, 64式微声冲锋枪显然难以满足军用冲锋枪的各种使用要求。

在1970年代早期, 考虑到军方对发射手枪弹的传统冲锋枪的需求, 研制一种新式冲锋枪的任务已经提上有关部门工作日程。起初曾将这种新枪称为丛林冲锋枪, 计划用来在丛林等特殊环境中使用, 要求更加小巧轻便、火力更强。但由于种种原因, 研制进度并不理想, 尤其是受到文革影响, 研制工作时断时续。中越战争爆发后, 我军在越南战场上缴获了对方装备的波兰产WZ-63微型冲锋枪和法国MAT-49冲锋枪等新一代冲锋枪, 在此基础上, 一些厂家开始着手仿制研究, 比如根据WZ-63冲锋枪仿制定型了82式冲锋枪。同时, 研制单位仍在继续完善此前的丛林冲锋枪。经过大量试验后, 最终选定的是由国产丛林冲锋枪改进而来的采用导气式原理的79式微型冲锋枪。79式冲锋枪虽然并未直接采用WZ-63和MAT-49的设计, 但其性能和战术指标制定均参考了两者, 而且79式冲锋枪的样枪之一就曾采用了类似MAT-49的钢丝折叠枪托, 但因刚度和稳定性不足, 后改为现行的由钢板冲压的“П”形截面枪托。

图片

对越自卫反击作战后期, 我军侦察兵合影, 可见常用的部分轻武器, 包括56-2式冲锋枪、64式微声冲锋枪和79式微型冲锋枪

79式冲锋枪的最大特点是全枪质量轻, 仅1.9kg, 采用枪机回转闭锁方式, 射速高达2000发/分, 由20发直弹匣供弹。相对于采用自由枪机式自动原理的普通冲锋枪来说, 该枪的结构和加工均比较复杂, 同时连发精度较差, 弹匣容弹量又较小。在对越作战后期, 参加“两山轮战”的我军侦察兵开始装备和使用79式冲锋枪, 该枪在实际战斗中的表现差强人意, 因此部队并未大量装备。

图片

图片

为了满足军方对冲锋枪结构简单化的要求, 加上64式微声冲锋枪急需更新换代, 紧跟着又研制出结构简单的85式轻型冲锋枪和85式微声冲锋枪。85式冲锋枪采用自由枪机式原理, 开膛待击, 结构简单, 加工方便, 工艺要求低, 比79式更加符合军方要求。

班用轻机枪

对越自卫反击战初期, 我军步兵班使用的轻机枪是56式班用轻机枪。该枪为53式轻机枪的替代产品, 是根据苏联RPD班用轻机枪仿制而成, 供弹具为100发容弹量的可拆卸弹鼓, 内装4节 (每节25发弹) 不可散弹链。与53式轻机枪相比, 56式轻机枪虽然也大量使用机加工件, 生产成本较高, 但体积更小、更加轻便, 而且使用弹链供弹, 火力持续性较53式的弹盘更好。不过, 其枪管不能更换, 持续射击能力有限, 而且供弹具与56式冲锋枪、56式半自动步枪均不通用。最关键的问题是, 56式的弹链装弹时间长、步骤多, 在战斗中一旦枪弹打完, 除非预先准备好备用弹链, 否则很难迅速重新装弹射击。我国曾在1970年代打算研制一种更轻便、供弹具更简单的74式班用轻机枪, 但该枪持续射击一段时间后弹着点位置偏移较大, 并且存在可靠性问题, 最终未列装部队。因此在1979年开战之初, 甚至整个对越作战期间, 我军步兵班的主力轻机枪仍是56式班用轻机枪。

图片

使用SIX8 UCI射手“两山轮战”期间我军仍在大量使用56式班用轻机枪。图中该枪直接使用不可散弹链供弹, 其容易勾挂或缠绕而导致供弹故障

越军当时除装备RPD轻机枪外, 还有苏联援助的新式RPK班用轻机枪。RPK班用轻机枪是与AKM突击步枪作为同一枪族设计的, 两枪大部分零部件可以通用, 只是枪管加长加厚, 以满足轻机枪的持续射击要求, 同时增加了两脚架和可调表尺。RPK的供弹具包括45发弹匣和75发弹鼓, 尽管对于轻机枪来说, 其容弹量都不是很高, 但供弹具有快速更换能力, 且可以与AK系列步枪的供弹具通用, 因此在战场环境下的实际使用效果比RPD更好。由于具备这些优点, 在苏军中RPK很快取代了RPD轻机枪。

我国在对越作战中缴获了RPK轻机枪并对其进行充分研究, 于1980年代初期研制出了81式班用轻机枪, 与81式步枪共同组成81式枪族。该枪也使用加长的重枪管设计, 供弹具为75发快装弹鼓, 并且可以与81式自动步枪的30发弹匣通用。81式枪族的列装, 大大提高了我军步兵班轻武器的通用性, 整体性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如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之初, 一个步兵班的轻武器使用相同的枪弹, 但需要3种不同的供弹具 (56式半自动步枪的10发桥夹、56式冲锋枪的30发弹匣和56式班用轻机枪的25发弹链) 以及2种不同的弹药包装方式 (同为56式步枪弹, 但分带桥夹和不带桥夹两种包装) 的情况, 而81式枪族的诞生结束了这一现象。

通用机枪

通用机枪是我国较早自行研制的轻武器。早在1960年代, 我国就开始研制新一代通用机枪, 以替换53式、57式和58式等老式重机枪, 最终定型了67式通用机枪。67式通用机枪整体外观设计较好, 并且解决了凸缘式步枪弹一次进弹的问题 (机枪使用凸缘式枪弹, 通常需要两个步骤完成供弹, 即枪机后坐过程中将弹从弹链中抽出, 枪机复进时将弹推入弹膛) , 综合性能较老式机枪有很大提高。但与从越军手中缴获的苏联设计制造的PK和PKM通用机枪相比, 仍存在很大差距。如67式仍采用老式机枪的设计和加工方法, 大量使用金属切削件, 不仅加工耗时费料, 全枪质量也较大;此外, 由于枪管材料和内膛镀铬工艺不过关, 67式的枪管寿命很难达到要求, 即使是67式创新的一次进弹机构, 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可靠性问题。因此后来继续改进出了67-1式通用机枪。但由于十年动乱的干扰, 整个67式通用机枪的生产和改进过程都不很顺利, 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之初, 我军仍在大量使用57式等老式重机枪, 以这样的装备对抗已经使用新式通用机枪的越军, 自然无法占据优势。后来经过对缴获的PKM通用机枪进行测试, 认为该枪的综合性能明显超越国产67式通用机枪。PKM的优点是:大量使用冲压件;三脚架采用钢板冲压焊接而成的弹性枪架;枪管采用薄壁设计, 随枪携带备用枪管, 一旦射击过热可以快速更换;弹链改为25发的短链节, 既便于回收, 又利于冲锋时使用, 避免钩挂。这些设计大大超出了当时国产机枪的设计理念, 尤其是弹性枪架和薄壁枪管, 具有相当的先进性。在这种对比之下, 国内决定仿制PKM通用机枪, 定型后命名为80式通用机枪, 但其装备量极少。与此同时, 67式通用机枪的生产厂家也在汲取PKM技术优点的基础上推陈出新, 对全枪进行优化设计, 提高了枪械可靠性并降低了枪身质量, 定型了67-2式通用机枪。该枪的弹性三脚架吸收了PKM的设计特点, 全部改用钢板冲压焊接件, 大大减轻了脚架质量。另外, 67-2式通用机枪对枪管材料和壁厚都进行了优化设计, 既提高了枪械寿命, 又减轻了质量, 并且也改用回收方便、使用时不会钩挂的25发一节的短弹链。67-2式通用机枪后来全面列装部队, 避免了我国在通用机枪方面装备仿制产品的尴尬局面。但不可否认的是, 67-2式的确受到了PKM通用机枪的很大启发, 在研制过程中汲取的成功经验, 对日后多种大口径机枪的弹性枪架设计, 甚至是新一代88式小口径通用机枪的设计, 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图片

图片

大口径机枪

国产大口径机枪的自行研制始于1970年代, 第一种自行研制的大口径机枪是77式12.7mm高射机枪, 该枪于1980年代初开始装备部队, 此前装备较多的是54-1式12.7mm高射机枪, 是苏联12.7mm德什卡大口径机枪的仿制品, 只是略有改进。但当时我军大口径机枪装备的数量和使用频率, 都远远低于越军, 特别是越军擅长将其作为平射火力使用, 凭借12.7mm大口径机枪弹超远的有效射程及强大的动能, 在远距离上压制我方步兵的行动, 很多参战老兵对越军“高机打平射”的威慑效果都有深刻印象。后来尽管77式高射机枪研制成功, 全枪质量相对于老式的54-1式大幅减轻, 但仍旧很重, 这很大程度上归因于77式高射机枪仍旧使用由无缝钢管焊接的刚性三脚架, 仅三脚架本身就占据了全枪质量的相当比重。后来国内厂家通过研究, 将PKM通用机枪的弹性三脚架应用于77式的轻量化改进型号, 同时对生产工艺进行改进, 进而诞生了新一代的85式高射机枪, 全枪质量降低到约40kg, 使大口径机枪下放到营及营以下战斗单位成为可能。

图片

对越自卫反击战初期我军使用的54-1式高射机枪, 该枪是苏联12.7mm德什卡大口径机枪的仿制品, 全枪质量较大, 难以直接跟随步兵作战

因此, 我军对于大口径机枪的列装和减重要求, 是根据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获得的经验教训而提出的。

狙击步枪

尽管我军长期以来一直非常强调单兵的射击技术, 但对于狙击——包括狙击步枪和狙击战术运用的认识却始终是模糊和落后的, 从建国之初到1979年的30年间, 军队一直没有列装或设计过狙击步枪, 对于这种武器的特点和运用方法也知之甚少。因此, 在对越自卫反击战初期, 部队吃了越军狙击手很多苦头, 却没有合适的武器应对。在缴获到越军使用的苏联制造的德拉戈诺夫SVD狙击步枪后, 应部队指战员的要求, 国内兵工厂迅速对其进行测绘仿制, 因而诞生了第一种国产狙击步枪——79式狙击步枪, 后来又在其基础上改进出85式狙击步枪, 在后期的对越作战中大量使用, 并涌现出向小平等著名狙击手。

图片

早在越南战争后期, 越军就开始装备苏联提供的SVD狙击步枪

不过, 由于我国在仿制SVD时, 并不知道该枪其实发射专用的7N1狙击弹才能确保精度, 仿制的79/85式都发射53式普通步枪弹, 而且验收时仍参考56式半自动步枪, 以R50为指标验收, 而不是国外狙击步枪常用的R100为验收标准, 因此79/85式的射击精度要逊于苏制SVD。但79式狙击步枪的仿制终究结束了我军长期以来无专用狙击步枪的历史, 对狙击武器和战术运用积累了大量经验。另外, 79式采用SVD的短行程活塞机构和回转击锤发射机构, 在日后设计88式狙击步枪时也有一定的体现, 95式枪族所使用的白光瞄准镜也参考了SVD狙击步枪配用的POS-1瞄准镜的某些设计。通过仿制SVD获取的经验, 以及改革开放后与国外交流日益增多, 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多次组队参加国外军警狙击技能比赛, 使我国更加认识到高精度狙击武器系统的差距, 88式、CS/LR4等新型国产狙击步枪的相继定型列装, 正是这种不断学习、缩小差距的的体现。

火箭筒和榴弹发射器

越南北部地形山高林密、洞窟众多, 越军利用这一天然条件, 修筑了大量碉堡工事和明暗火力点, 成为我军前进道路上的主要障碍。由于道路崎岖, 我军又多轻装穿插运动, 无法直接利用轮式火炮消灭这些工事, 当时承担这一任务的主要是65式82mm无后坐力炮, 即“八二无”, 这种火炮尽管有效射程和精度较好, 但毕竟是营级火炮, 整个武器系统质量体积大, 一个炮班需要8个人, 占用编制较多。我军用来对付敌方工事的另一利器是69式40mm反坦克火箭筒, 即俗称的“新四〇火箭筒”, 不过不像越军那样直接列装到班, 建制上属于连属炮排, 每个步兵连只有6具, 战时临时加强到担任主攻的班、排, 每具火箭筒配正、副射手各一名, 携弹8枚。四〇火箭筒是当时我军步兵手中不可或缺的近战支援火力, 像二级战斗英雄兰方虎等曾创造过在6m的超近距离上用其消灭敌人暗堡的光辉战例。相对“八二无”, 四〇火箭筒要轻便灵活得多, 但也存在占用编制、武器系统质量偏大的问题。而当时越军的装备中, 还有更加先进的美国制造的M72单兵反坦克火箭筒。这种越南战争期间美军遗留的武器为一次性使用, 打完即弃, 小巧轻便, 可以临时下发步兵使用, 不占编制。国内科研机构在详细研究了缴获的这种单兵火箭筒之后, 研制出了更加适合我国国情的PF89单兵反坦克火箭筒, 并大量列装部队, 后来PF89的破甲战斗部设计又被成功移植到69式火箭筒配用的Ⅲ型破甲弹上, 大大提高了Ⅲ型破甲弹的破甲威力。

我军在对越自卫反击作战中还缴获了另一种此前没有接触过的美制武器, 那就是榴弹发射器, 具体包括M79单发榴弹发射器、M203枪挂榴弹发射器及其配用的M406 40mm高爆杀伤榴弹弹药。后者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单兵榴弹发射系统, 不仅轻巧方便、精度良好, 而且弹药种类多、适应面广, 填补了手榴弹和迫击炮之间的火力空白。就M79榴弹发射器本身来说, 其发射管由高强度铝合金制造, 当时国内尚未研制成功这种铝合金, 且铝合金硬质阳极氧化表面处理和热处理工艺也不过关。弹药方面的借鉴意义更大, 如M406榴弹采用铝合金药筒, 引信采用类似钟表机构的保险设计, 确保炮口安全距离, 弹体内部预制刻槽, 并采用高低压发射原理, 这些先进技术措施, 不仅使榴弹安全、轻便, 破片一致性好, 还解决了低压时火药不能稳定燃烧、高压时后坐力猛烈的问题。而当时我国尚不能大规模应用挤压法生产铝合金药筒, 对全保险机械触发引信、高低压发射原理的研究也刚刚起步。因此国内在经过多年消化吸收的基础上, 到1990年代才正式定型了91式35mm防暴榴弹发射器, 同时配套研制了采用高低压发射原理的35mm系列防暴弹药。无论是整体结构布局, 还是材料、表面处理和药筒结构等等, 91式防暴榴弹发射器及弹药的设计均受到M203枪挂榴弹发射器和M406榴弹的很大影响。不过, 冲压弹体预制刻槽技术倒是很快就应用在1980年定型的77-1式手榴弹上, 其弹体采用预制刻槽的钢板冲压而成, 破片一致性较之前的铸铁弹体有了很大提高。

图片

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我军使用的65式82mm无后坐力炮

图片

1984年4月在老山前线作战的部分战士的合影。图中可见79式微型冲锋枪以及缴获的美制M79榴弹发射器

图片

对越自卫反击战初期我军使用的69式40mm火箭筒, 其是拔除敌火力点的利器, 相对更加轻便, 方便伴随步兵行动

图片

在认真研究并吸收了缴获的M72单兵反坦克火箭筒的特点后, 我国研制成功了一次性使用的PF89单兵反坦克火箭筒

图片

越军至今仍在列装自行仿制的M79榴弹发射器

结语

10年对越自卫反击作战再次证明, 实战是检验武器的惟一标准。不仅很多新型轻武器技术直接或间接来自于这一时期的南疆战场, 同时经过实战检验的一批轻武器也较好地满足了当时我军武器换装的需求。借助这场战争, 国内科研部门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国外轻武器的发展状态、特点和优势, 并在引进和消化吸收的基础上, 大胆进行再创新, 使国产轻武器研制进入一个全新阶段。更重要的是, 以对越自卫反击战为起点, 我国开启了军队正规化、现代化建设, 并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武器装备的更新发展中。尽管这场战争已经结束20多年, 在此期间国产轻武器已经多次更新换代, 但在部分轻武器的设计指标上, 多少都还带有这场战争留下的印迹。(《轻兵器》2014,6,作者:三土、明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