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汪曾祺的二十世纪”学术研讨会在高邮召开

 嘟嘟7284 2023-10-19 发布于北京

微信图片_20231019111627.jpg

日前,“汪曾祺的二十世纪”主题研讨会在江苏高邮市汪曾祺纪念馆隆重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青年批评家委员会、高邮市委宣传部主办。汪曾祺先生的长子汪朗、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陈福民、香港浸会大学荣休教授黄子平,以及来自国内二十余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出版单位的四十余位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高邮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秋红、高邮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张胜,以及高邮市作协、文联等单位同志一并出席。

汪曾祺先生是高邮籍当代著名作家,他独具特色的一系列作品在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重要一笔。开幕式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张清华致信祝贺本次研讨会的顺利举办。“汪曾祺是现当代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参与者与见证人。他的文学格调与趣味正影响着越来越多的读者。高邮是汪曾祺的故乡,是一座人文底蕴深厚的古城。青年学者是新一代学术活力的体现,研讨会的举行展现了汪曾祺研究在当代的新成果。”

微信图片_20231019111641.jpg

在上午的专题研讨中,黄子平、王干、王风、朱延庆、邵燕君、刘大先、金理、杨红莉、禇云侠、张闻昕等先后发言。专家们一致认为,汪曾祺的作品对当代文学的发展、汉语文学的写作都有着极为重要的贡献,历久弥新,价值独特,其作品中蕴含的“人间送小温”的品质、对待生活的姿态与方式,由文而人,影响着万万千千的读者。

陈福民指出,汪曾祺身上有特别小众的尤其值得我们在当下文化氛围中提炼出来的闪光素质。汪曾祺是生长的传统,他的写作和他的文人品行体现了一种鲜明的中国性。很多当代作家的写作与其人生和个人品行是分离的,但汪曾祺的写作与他人生从不分离,他的生活与写作水乳交融。陈福民认为,汪曾祺的写作并不刻意强化他作为中国文化“最后的士大夫”这一格调气质,而更显示全息的中国文化的中国特色,这一点对写作者是种强烈的启发。

北京大学中文系王风教授认为,汪曾祺的《沙家浜》剧本与小说《受戒》,表面上看,差异很大,但从小说的感觉和构造来说,其实差别不大。汪曾祺曾写过一件事,有一邻居问他,你写的是小说还是散文,汪曾祺回答说你看着办。这故事要说明的是很重要的一个文学问题——小说散文化。但汪曾祺后来还是回到了笔记小说的写法上去,回到了传统当中。

“汪曾祺与高邮是最美的相遇。”汪曾祺成就了高邮,也是高邮的水土成就了汪曾祺。学者朱延庆在发言中,动情回忆了汪曾祺三次来家乡高邮的交游往事。“他和农民工在一起,他在苦难中寻找乐趣,在挫折中寻找人生感悟,这一点真正能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他永不抱怨别人,永不小看别人,敢创新,常感恩。汪的文品和人品,永远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宝库。”

微信图片_20231019111550.jpg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大先认为,文学会让一个地方在历史长河中缓释出它的长久影响力,如我们熟知的湖南凤凰与沈从文、黄永玉等人的联系,而汪曾祺对高邮的影响也将同样鲜明。

下午的专题研讨继续围绕着汪曾祺为文、为人的多个方面细致展开。青年批评家项静、张涛、赵雷、周荣、傅华、王晴飞、赵坤、邱田、王朴微先后发言,深入细致地探讨汪曾祺作品的文学价值、文化属性,对于汪曾祺为人称道的美食书写、平民意识、创作活力等方面都作了精彩深刻的阐发。

青年批评家是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新鲜力量,也是文学批评事业能够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本次研讨会也是青年批评家委员会主办的第一次会议。青年批评家委员会主任刘大先、副主任金理表示,随着当代文学批评事业的不断发展,一批青年批评家逐渐成长涌现,这次研讨会是青年批评家委员会集中组织、精准推进青年批评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举措。

作者:小滋

编辑:袁琭璐

责任编辑:朱自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