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齐王司马攸:所谓的贤明,不过是徒有虚名

 历史研究室 2023-10-19 发布于江苏

在九大统一王朝中,西晋的存在感总是最低的,甚至很多人都将其排除在讨论的范围内,除了西晋的统一时间太短之外,还有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等一些糟心的事情,纷乱程度比东汉末年还要剧烈,影响华夏历史三百年。

除了司马氏得国不正之外,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司马炎没有选好继承人,选了个不太聪明的儿子司马衷继位,大权旁落的情况下加上宗室力量过强,内讧是迟早的事情,因此很多人责怪司马炎误国,宁愿选个傻子皇帝也不愿让自己贤明的亲弟弟司马攸继承,这才导致西晋的覆灭。

司马攸的贤明言过其实

司马攸当时的评价有多高呢?张华评价他明德至亲,王浑评价他至亲盛德堪比周公,后世的司马光评价他清和平允,名闻过于炎,可以说就是最佳的继承人。

但司马攸果真如此吗?细细翻看司马攸的所作所为,他的贤明不过是徒有虚名罢了,真正目的不过是谋求更大的政治权力,说实话就西晋那样的政治生态,不管谁继位,八王之乱始终会爆发,并不是一个贤明的人就可以决定的。

先来看看司马攸的生平,司马攸是司马懿的孙子,也是司马昭的次子,当时掌握曹魏权力的司马师因为没有子嗣,时年五岁的司马攸被司马懿安排过继给司马师。

随着司马师的暴卒,司马昭接过司马氏的权力,开始加紧篡位的准备,晚年的司马昭面临一个巨大的问题,那就是到底立谁?司马师有奠定司马氏基业的功劳,理应将继承人位置还给司马师一脉,而且自己的儿子司马攸也成为司马师的继承人,看起来都差不多,更别说支持司马攸的人还不少。

司马师是西晋的奠基人之一

但在古代宗法制下,过继出去就是别人的儿子了,如果将继承人丢给司马攸,那么即便司马昭在血脉上属于他的父亲,但司马攸只能奉司马师为祖,是大宗,自己这一脉只能算小宗,因而司马昭非常犹豫。

这一点圆滑的贾充看的非常明白,虽然司马攸是自己的女婿,但他却铁了心支持司马炎,加上何曾等人的劝谏,最终司马昭定司马炎为继承人,司马攸第一次失去了继位的机会。

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篡魏建晋,封司马攸为齐王,从这里开始,司马攸开始谋求获取最大的权力。

封司马攸在齐地

受封齐王后,司马攸努力打造出一个贤王的人设,比如封国内有官员需要补充,他将安排官员的权力交给朝廷,自己不决断,而在封国遇到天灾后,他就在封国内减免赋税,从而获得极高的声望,仅此而已。

这一点其实和自己侄子成都王司马颖一样,司马颖正是八王之乱中的一位宗室,他是什么样的人呢?就是靠虚伪的手段获得名望,暗地里却迫切地觊觎着皇位。

因此他努力营造自己的贤王人设,收敛尸骨,赈济百姓,从而获得人望,但他做这些事,只是为了下次起兵的时候能够征发更多的人追随他,靠着一手虚伪的表现,司马颖获四海之誉,天下归心

至于司马攸也是如此,靠着一手作秀令百僚内外皆归心于齐王,而他们之所以做这些事情,倒不是他们多看重百姓,真正目的只是为了谋求更大的政治权力罢了。

司马衷

司马攸的作秀还不止一次,当初司马昭的去世的时候,司马攸“伤心”的不肯吃饭,就连母亲王元姬亲自劝他吃饭他都不吃,直到有亲信写信劝他要以天下为重,这才吃饭,事后司马攸还到处说要是没有亲信劝说,他就饿死了。

而在西晋建立后,司马攸和司马衷的继承人位置争夺异常激烈,就在这个时候,身为太子太傅的司马攸就“情真意切”的给太子司马衷写了一封劝谏书,洋洋洒洒写了一大堆,但傻子司马衷显然看不懂,最终这封信在司马炎等人手里传播,这也是司马攸的意思。

这封信到底写了什么呢?其实中心思想就是君主身边应该有贤明且忠诚的宗王辅佐,这样国家才能强盛,君主不应该怀疑手足至亲,明明白白告诉司马炎,自己会像周公旦与召公奭一样尽心辅佐太子,希望司马炎不要猜忌他

但司马攸是真心的吗?显然不是,当初司马炎病重的时候,朝廷内外都要求立司马攸为皇太弟,这个时候的司马攸却没有公开表态自己只想辅佐太子,反而默认这件事,说白了,司马攸其实也想自己继位,写信不过是个幌子,作秀罢了。

可惜司马炎居然没病死,竟然康复了,也知道自己病重期间,朝中大臣居然都想让司马攸继位,更要命的是司马攸居然没有做出回绝姿态,司马炎彻底看清司马攸的面目,决定驱逐司马攸的齐王势力。

驱逐司马攸的契机就是灭吴

先是夺了两边下注的贾充兵权,后极力敦促司马攸去封国就藩,但即便如此,司马炎对于这位亲弟弟还是给了极高的待遇,在就藩的时候加封司马攸为大司马、都督青州诸军事、侍中如故、假节,在诸位诸侯王里独一档。

当然司马炎也是考虑齐王一派势力过于强大,不得不安抚一下齐王一派,就连司马攸的党羽丁颐也劝他就藩,当然他们也不是真心就藩,是让司马攸学习齐桓公,先稳住再说。

但司马攸性急,并没有如此长远的谋划,依然强行留在京城这个权力中枢,公然违抗诏令,换做其他朝代,早就开始动手了,但司马炎却没有发作,双方陷入僵持的状态。

司马攸不肯就藩,显然还在觊觎皇太弟的位置,身边人也在不断谋划,其中掌管禁军的羊琇为了阻止司马炎让司马攸就藩,打算武力叛乱清君侧,但计划泄露被司马炎罢免了兵权。

羊琇是谁呢?他的堂姐羊徽瑜是司马攸的养母,如果司马攸上位,羊家的权势炙手可热,但如果司马衷上位,羊家可不如贾家了,但羊琇的能力实在太差,还没动手消息就泄露出去了,既然司马炎都知道了,司马攸肯定也知道,但他却没有表态,反而默许羊琇的行为。

西晋疆域

一旦羊琇清君侧成功,局势混乱的情况下,众望所归的司马攸肯定能上位,这也是司马攸的打算,到了这个时候,司马攸依旧做着皇帝梦,但司马炎等不了了,决定强行催促司马攸就藩,说实话,司马炎已经够厚道的了,不仅给司马攸的儿子封王,还赐予司马攸黄钺等物。

此时司马攸如果就藩,后面或许还有机会,但他却请求为太后守陵想以此留在洛阳,遭到司马炎的拒绝,这才愤愤不平的前往封国,最后竟然郁闷而死。

说实话司马攸贤明在哪里,我是没看出来,反而在就藩的过程中看到他性急,缺乏深谋远虑的性格特点,一心想要成为继承人却没有胆子自己行动,只想靠作秀获得皇位。

不仅如此,在史书里,还记载了不少关于司马攸的一些事,足以暴露出他的性格特点,就是司马攸的贤明徒有其表。

司马攸为人严苛,认为应多惩罚下属官吏,这看起来没什么,但他的严苛是对待别人,对待自己儿子又是一番面孔,自己长子司马蕤性格暴躁,喜欢喝酒打人,哪怕自己的弟弟司马冏也多加侮辱,但如此德行的儿子,司马攸却从未斥责,或许在他眼里,儿子这点事怎么能算事?

其次就是缺乏政治头脑,当初刘渊在洛阳当人质的时候,司马攸就劝司马炎杀了刘渊,虽然刘渊日后趁着八王之乱举兵,但在这个时候,人家可是对西晋忠心耿耿的,从曹操时代开始扣押匈奴宗室作为人质本质上是为了更好的控制匈奴。

如今司马攸却不分青红皂白直接杀了刘渊,不是逼得匈奴人举兵吗?如此头脑,如何处理朝廷大事?

要说司马攸有没有机会,说实话完全有的,前去封国好好苟住,等司马衷上位,满朝都是支持自己的,还怕没有上位的机会吗?司马衷这么个状态,三公必要有宗室辅政,司马攸以大司马出镇,回朝辅政名正言顺,周公辅成王,然后有时间巩固权力,当周公和皇帝全在一念之间。

司马攸苟到八王之乱,未必没有机会

可惜,他的眼光并没有这么长远,毫无政治头脑。

所以说司马攸继位就可以避免西晋的灭亡未免有点想当然了,西晋的问题不是一个两个贤明的人就可以解决的,而是根子出了问题,司马氏得国不正,只能靠笼络大臣维持大臣,纵容世家大族,同时又给了宗室极高的权力,滋长了野心家篡位。

哪怕司马攸继位,他的短命更是给有心人可乘之机,再看看司马攸的两位儿子,司马蕤性格暴躁就不说了,司马冏也是一个冷漠骄纵的人,史书记载司马冏有父风,他是如何表现的呢?

八王之乱中司马冏掌握朝政大权,不仅目无君上,还大兴土木,沉迷于酒色之中,且为人冷漠,有孕妇临产到他府前寻求帮助,却让官吏驱赶他们,更别说苛责老哥司马蕤。

在司马冏掌权后,老哥司马蕤请求司马冏给他开府,但司马冏不肯,于是司马蕤就打算谋反,事情败露后被司马冏废为平民,后被赐死,至于其他人则夷灭三族。

总的来说,司马攸并没有做出什么值得如此高的评价事情,之所以后世评价高,完全是因为史官的美化和李世民的偏颇造成的,唐初修《晋书》里那些溢美之词并不那么可靠,虽然史料来源于诸家旧晋书,但在选取内容的时候受到唐初政治意识的影响,明显带有引以为戒的意味。

李世民夺位之前的地位可以说和司马攸的地位颇为相似,更别说李世民亲自执笔《晋书武帝纪》,对于司马炎在太子废立问题上的失策持激烈的批评态度,尚贤不尚嫡,很难说不是李世民在自比,如此背景下,驳斥司马炎,褒扬司马攸就成为是《晋书》本来立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