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庆合川王大受

 点滴斋书房 2023-10-20 发布于河北

重庆合川王大受

光绪版《钜鹿县志》相关记载

重庆合川地处渝西北,是重庆规划建设中的国内大城市和重庆北部地区中心城区。合川历史悠久,古名垫江,曾为古巴国都邑,是巴文化发源地之一。理学家周敦颐、“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龙曾在合川为官,在合川还保存有钓鱼城,现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并已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合川涞滩古镇是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合川有灿烂的文化,每当来到合川,总想寻找出点文化的㾗迹。随着时间的变迁,来重庆的次数越来越多了,闲暇之余游学各处,走访了这里的山山水水,有时到书店翻阅一些当地的文化史料,去了解这里的文化和风土人情。有一次在旧书滩上,看到了一本民国版《合川县志》,随意翻了翻,却在字里行间找到了一个自己熟悉的人,这个人就是明代合川进士王大受。

壹、王大受初授巨鹿令

王大受,字可仲,又字凡生。明代重庆府合州人,即今重庆合川区人。根据道光版《重庆府志》《合川县志》《钜鹿县志》《邢台县志》的对比研究:王大受是万历二十八年(1600)举人,纠正了《合川县志》有关明代万历17年(1589)“乙丑科进士”之误“。

关于明代合川王大受以及家族的详细情况,目前尚没有查阅到更多的文献资料,其事迹多在河北邢台任职时发生的。

根据《邢台县志》记载:“万历四十四年,幸遇王公自钜鹿调邢。”记载中“王公“即为王大受。又据光绪版《钜鹿县志》所载王大受传记中有其事迹,读之让人浮想联翩,其文说:

“王大受,字可仲,合州人,进士任县令。存心恺悌,以作士养民为急务,时学宫颓圮,亟为修葺,训课诸生于其间。岁大旱,民将流徙,发进士榜金籴粟百石,复劝阖邑,殷富量力捐输,广为賑济,民赖以安。调邢台复捐廉数百金,购地一倾八十亩,作诸生膏火费,士林颂之。”

从以上文字可以知道,王大受进士及弟而出任钜鹿县令,此人待人平和,平易近人,很受百姓的喜欢。

钜鹿为明代顺德府所辖九县之一。钜鹿县为千年古县之一,自秦代时期设置钜鹿郡始,城市已经有2000多年的建城史,县名源于大陆泽,《太平寰宇记》说:“广阿泽一名大陆,一名钜鹿,一名大麓,一名沃川……,郑康成注云大陆泽在钜鹿北……,《尔雅》曰晋有大陆,《吕氏春秋》曰晋之大陆,赵之钜鹿是也,《十三州志》云赵有钜鹿,今其地即广阿泽也。”秦汉之际在此发生了有名的钜鹿之战,改变了中秦帝国的命运和国祚。后来由于黄河改道和漳水水患,城址屡迁,民国时期,在这里发现了完整的宋代巨鹿故城遗址,被誉为“东方的庞贝古城”。

巨鹿县“元明之间,兵革扰攘,民不聊生”,“永乐定鼎燕京,遂为畿辅重地,分县之时,厥地五六十里,不为褊小,乃在顺属仅列中县。“自永乐年至万历代二百年间,巨鹿县在万历九年,户口”审编户二千四百二十七,口三万二千八百七十,男一万九千二百四十,妇女一万三千三百三。“(光绪版《钜鹿县志》赋役)

王大受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出任巨鹿县知县,所县志官师篇记载,他上任后即提倡勤俭自强,“作士“引导各行各业以养民。万历四十三年(1615),”是年夏,畿南二十九邑七月不雨,千里赤地,民苦市水,百费百钱。“很多的百姓因旱灾逃到外地,王大受用自己的进士榜金购“籴粟百石,复劝阖邑”,又发榜使“殷富量力捐输,广为賑济,民赖以安。”即使这样,王大受一边在引导百姓抗旱,一边加强教育设施的建设,对”学宫“进行了修葺,在这个过程中,于学宫戟门前“得甘泉”,“越三日,“新泉北涯又得甘泉”。两口”甘泉“的发现使百姓”兴之“,”于是,童子盛以瓶,妇人淳以筲,富家贵族取以煮茗,三明寺僧取以供佛。关城内外之民,争与以饷甑爨而日计省钱三十緍。”此事,王大受撰写并立《钜鹿县儒学新得二甘泉记》以记。四十四年,王大受迁顺德府治邢台县任知县,临上任时“复捐廉数百金,购地一倾八十亩,作诸生膏火费。”

巨鹿县百姓对王大受的功绩十分感谢,列名宦立生祠纪念之。

贰、王大受与关家湾案

邢台地处太行东麓山前地带,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南北两大泉区,北面有以达活泉区,南面有百泉泉区。百泉泉区与七里河相汇流,下注于大陆泽,是邢台九县重要的农用水源,特别是邢台县、南和县、任县等县地,以百泉为水源,挖渠引流以灌溉农田。这样泉区周边经常以分水争讼。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王大受迁邢台县任知县,出任知县后就遇到了十分棘手的“关家湾案”。事情的原委,缘于旱灾导致邢台县东部的各村,以河“水出邢而邢民使水曾不当下县十分之一”为因,乡民之间等欲“旁开耳闸”,以救民众水旱之危,但因为涉及到分水的比例问题,与南和县、任县各村闹起了纠纷。

万历四十三年(1615)大旱,邢台县关家湾一带民众因“分水”再起纷争。邢台县东部十六村联合上告到县衙,由于事情长时间没有解决,使得民生冤气急增。以县东村民许思玉、王三乐等人为代表联合状告关家湾用水案,数千人上衙告状。

此事本来是一件较为容易解决的事情,但因为南和、任县两地有显宦,在外居官的人多,地方对此不敢轻易裁决,相互之间推诿,使之问题迟迟不能解决。此间,民众冤声载道,惊天动地,竟然有人投水而死,使得民怨激化。这件事惊动了上级的管理官员。到万历四十五年(1617)五月二十日,顺德知府对此事进行批示“仰侯道院详示”,此后,道台官员批示“仰侯两院详示”,到五月二十四日,后来,当时抚院有批示“仰道查详报。”其按院有处理的详细批示;“旱极矣!以邢水救邢地于势良急,于理亦顺,既经该府亲临查勘,更分明白,即建六尺耳闸可也”。

在此案的解决过程中,王大受,一个七品知县,不顾个人得失,敢于冒着违逆上司意见的风险,为百姓主持公道,特别是在那个封建社会,不唯上,以理抗争,实则可敬可佩。据《顺德府志》有对此事本末的记载说:“上台有阿狥意,大受屡以理抗,请巡方使亲勘。巡方使意欲同各上台,时听审者数千人窥向背,冤声动天地,竟有投水而死者。各台惊惧莫措,是案始定。”。从记载上看,当时现场各方冲突中实激烈,引发的事件而悲壮,前所未见。

为了促使问题的解决,上司省府还派来了“巡方使”,三级官员到场进行审理。此事栽决后,王大受亲躬实地进行考察,还邀请了上司官员前去勘察,促使修建关家湾闸方案的落地,这样才使问题得以彻底的解决。

在开凿关湾渠时,发现与黑龙潭、狗头泉等引流水渠交汇,主渠分流为十七条水渠,流经东汪村、大贤村等十余个村子,如果两渠交汇必再次引起矛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王大受以腾桥之法解决这一问题。

所谓的腾桥之法,就是用腾空架设渡槽的方法,实现沟、渠立交,使水渠各行其道,互不妨碍。据记载说:王大受“甃石为磴,驾水东行。十七渠行于上,而关湾流于下。”十七渠处西向东,而关湾渠自南向北,纵横交错,立体交叉,相互之间不受干扰。同时出示官告,十七渠用水的村庄每年要对腾桥进行维修,如果出现大修等问题,再由关湾渠、十七渠诸村共同商议联合修筑。

据《畿辅安澜志》记载:“关家湾闸,武家庄闸东南二里,明万历间知县王大受建。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知府金文淳重修”。另据金文淳《重修关湾河闸记略》记述,关湾河为邢台七里河的支流,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邢台知县王大受在关湾河北岸开凿河渠,引水北流,穿达活河,即今天的牛尾河,又北流稍折而西,经北小吕村,又东北流经大色村、辛兴铺等十余村,最终汇流入至任县大陆泽内。

关家湾案完整记载于志书之中,有关文献有万历四十六年,由袁嗣忠撰写立《关家湾开闸记》碑,清康熙二十二年,又立《重修关家湾易名申公闸碑记》,乾隆十六年再立《重开关家湾碑记》,乾隆年二十六年,顺德知府金文淳所撰《重浚关家河详定规则碑记》等。

叁、王大受与李椿茂

王大受在顺德府邢台县为知县期间,为当地的百姓做了很多的好事,在《畿辅通志》顺德府中记载说:“邢台县学,在县治东南,明洪武三年建,知府郭纴、王守诚,知县康恕、郝持、王大受相继增修。”

地方志书中保存有王大受《春暮放粟西山》诗:“发粟入西山,开仓倒万斛;豸村春草生,鸟道桃花馥。策马过溪湍,举头看麋鹿;行行落照间,野路归樵牧。”

据相关文献记载,王大受自进京考取进士,到邢台知县届满,已经是数年之久了。由于王大受的业绩突出,提拔为吏部文选司为主事,正六品官员。上任之前请假归乡,在经过陕西临洮时因病去世。

当时,邢台县人李椿茂,字大椿,又名李平田,与顺德府名士王履和(王福田)、傅元鼎(傅梅)、黄伯谦(黄元功)并称为顺德四才子。李椿茂于万历三十一年(1603),李椿茂考取顺德府邢台县秀才,又三年后,于万历三十四年参加庚子科试,以直隶第六名高中亚魁,考中举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出任磁州武安县令。《武安县志》记载说:李椿茂“居官有惠政,而建置尤多。捐俸设会田,振兴课艺,至今弗替。其著作皆有裨风教,人犹诵述不忘。”

万历四十年(1612),李椿茂调至陕西临洮府任临洮府同知。

王大受回乡途中死于驿馆,当时李椿茂看到王大受“囊无余资”,出资为他买了棺木并请民工送回渝城合川老家。归来人向李椿茂汇报王大受“家仅四壁而已”的情况,李椿茂将此事修书告诉邢台县乡里,百姓听后“遥致泣奠”,并在静安村刻立去思碑并修建祠堂。

《顺德府志》坛祠:“王公遗爱祠,在静安村,祀明知县王大受公,合川人。”

《畿辅通志》中有记:“王大受,合州人,字凡生,进士,万历间知邢台,岁大旱,南和任县与邢台争百泉水利,两邑有显宦,上官阿徇,大受力争,事始得平民歌曰:前有清冷,后有凡生,民之父母,邢之福星。迁去,邢人建祠于静安村。”为此有“前有清冷(朱诰),后有凡生”之说。

肆、王大受与合川王氏

合川王氏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家族,在合川有“王氏九家“之说,由此看来,合川王氏在当地是一个大的姓氏,所谓的”王氏九家“即为有西里白沙场王氏、来里兴隆场,万古场等处王氏、永里金沙镇皀角场王氏、永里黄家壩石壁墙王氏、东里麻柳坪龙潭漕王氏、来里尖山场古佛岩王氏、西里云门镇宝回山王氏、来里大河壩铜厂湾王氏、西城察院街双牌坊王氏、古氏王氏。这些王氏家族多来自于湖北黄州府麻城县、湖北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湖广地区、湖南永州府东安县等处。

王氏家族的迁徙与重庆的历史背景有着密切关系。大多学者研究认为:重庆是一个移民城市,自先秦至明清经历了多次的移民迁徙,宋代末年,在经历了钓鱼城之战后,城市人口锐减,为了解决人口问题,就有了“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说法。此时,自湖广一带的王氏随着移民迁到遂宁、安岳、大足、铜梁、合川一带。到了明代时,合川王氏家族已经形成了多个分支的大家族。从民国版《合川县志》士族一篇所记,“王氏九家,翰林二人,进士十四人,武进士一人,举人九人,武举人四人,恩拔岁贡二十一人。王大受源自一支古老的王氏家族,称之为“西城察院街双牌坊王氏、古氏王氏“,家族人才辈出,十四名进士均出于此宗。

从记载看,这支王氏自宋代祖辈,有王尤之、王重庆、王如慈等人在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榜中进士。明代进士正统有王壁、景泰有王玺、成化有王俊民、嘉靖有王嘉宾、王顺德,万历有王大受、王策等。

随着对历史文化挖掘,相信在不久将有更多的,与王大受及其家族相关的历史资料得以重视和展示。

光绪版《钜鹿县志》相关记载

道光版《邢台县志》书影

道光版《邢台县志》王大受诗

道光版《邢台县志》关于关家湾记载

道光版《邢台县志》关于关家湾记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