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疗缺爱前,希望你想一想

 依恋心理光之泉 2023-10-20 发布于安徽

“感谢老师的帮助,您很专业,也很温柔,能遇到您,是我们这些缺爱的孩子的荣幸。无以回报,我会好好听取您的建议。”这是今天收到的学员留言。


从事缺爱疗愈工作多年,最欣慰的是看到很多缺爱者在疗愈前后有了巨大的改变。可喜的是,确实越来越多人在得到有效的疗愈,他们的改变时常让我感到惊喜和感动。

在这里需要澄清的一点是,我并不认为每一个缺爱者都一定能疗愈成功。疗愈的一个必要前提是:自己发自内心得想成为一个健康有爱的人。我们知道黑暗始终在与光明对抗,黑暗的吸引力有时会让人并不真的想改变。

为了检视这点,请你闭上眼问问自己,如果自己变成健康有爱的人,自己是否会感到更满意?更幸福?

同时,我们还有一个《我是否适合参加系统疗愈》的测试题,帮助你更好评估自己是否做好了参加系统疗愈的准备,如果你想参加,这个测试也是必要的。(文末会提到这个测试的获取方式,不用着急)


接下来,在我介绍系统疗愈之前,我想先介绍一下系统疗愈与心理咨询的不同,因为很多人会想了解它们的区别。

心理咨询的前身是佛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属于一种病理学(Pathology),医师是以一种优越的身份以及专业的技巧,揭发小我否定与投射的伎俩,帮助病患找出隐藏的病征。在心理分析下,没有一个人是正常的。

你可听过这个笑话:一个人去心理诊疗所接受咨询时,如果他迟到了,咨询师会认为他有逃避的倾向 (Avoidance, Denial);如果他早到了,表示他可能有神经质的征兆 (Neurotic);如果他准时到达,咨询师会怀疑他有强迫症的倾向 (Compulsive,常被某种行为模式控制);如果他提早离开,显示他的抗拒 (Resistance),如果他赖着不走,表示他有依赖症 (Dependent);如果他爱上了咨询师,则是情绪转移 (Transference)。总之,只要你掉入这一领域,就是猪八戒照镜子,怎么照都不是正常人。

不少学员参加系统疗愈前,接受过或长或短的心理咨询,有的说效果不明显,有的说没什么感觉,有的说当时觉得不错,但是不久就又“回去”了。

心理咨询行业的发展过程有很多新的流派产生,有一些流派会比较克制自己的“病理学视角”,向来访者表达自己的理解和关注,但即使是这样的心理咨询,对于缺爱问题的帮助也有限,在我介绍系统疗愈的过程中,也许你会慢慢理解这一点。


现在是主题时间,我们来说系统疗愈是什么,在说之前,请允许我写举一个例子。

A同学和B同学这一天都迟到了,都被老师批评、罚站。

A同学非常苦闷,一整天都难过,害怕老是和同学讨厌自己,整天情绪低落,低垂着头,回家后责怪父母为什么催自己起床催两次就不再催了。

B同学觉得这是合理的惩罚,照常认真学习,跟同学谈笑风生与之前没什么两样,回家后跟父母说,明天自己决定要提前十分钟起床。

面对同样的场景事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这一点相信你也同意,你的反应可能不同于A,也不同于B,但是必然要么比较消极,要么比较积极。这里的A同学与B同学,也是消极者和积极者的代表而已。

我们关注A同学和B同学在一个小时之后、三个小时之后、回到家之后、一整天过去之后,会发现状态都不一样,但是这些区别从什么时间点开始产生的呢?

其实从他们刚被批评、罚站的时刻,区别就产生了。在被老师批评、罚站的瞬间,A同学产生了自我否定,对他人产生了恐惧;B同学没有产生自我否定,对他人也没有产生恐惧。A的心理能量匮乏,面对这样的挫折,能量不足以应对,产生了心理创伤;B的心理能量充足,面对这样的挫折,没觉得是创伤。

这个例子来自一个缺爱的学生,描述自己与班上另一位同学的经历。这例子也就是说,当受挫折的那一瞬间,缺爱者的心理状态和有爱者的心理状态就有了天壤之别。之后他们的不同表现,只是这个心理状态发生之后的延续。

类似的例子,比如恋爱表白被拒绝,上班被同事开玩笑,衣服穿错了走到大街上出丑,各类挫折事件,都会消耗我们的心理能量。一个内心缺爱的人,心理能量长期匮乏,面对挫折的能力很弱,需要不断加厚自己的防御铠甲,对于没有来得及提前防御的挫折,就很容易崩溃。而一个内心有爱的人,心理能量长期充足,面对挫折的能力很强,不需要刻意用防御机制面对,可以直接坦然面对挫折。

所以,我们看到缺爱者与有爱者的区别是什么?是心理能量是否充足,是遇到挫折的第一反应是否崩溃。

那么,为什么缺爱者与有爱者的心理能量差异很大呢?这是因为两者的心理系统不同。

缺爱者的心理系统,是由“我不值得被爱”、“根本没人爱我”、“我没能力爱别人”三大部分组成的。想得到爱的时候,告诉自己“我不值得被爱,他/她不可能爱我”,正得到爱的时候,告诉自己“我不值得被爱,他/她不是真的爱我”,失去爱的时候,告诉自己“我果然不值得被爱,所以他/她离开我了”,别人需要关爱的时候,告诉自己“我没能力爱别人,我关心不了他/她”。所以,缺爱者的内心,得不到现实的爱,所以内心没什么能量。

这里之所以说现实的爱,是因为缺爱者能量匮乏,他们会不断渴望得到爱,但是又得不到,所以会脑补、幻想不现实的爱,现实的失落,在幻想中补偿,逐渐的,对幻想里的那个人加码越来越多,就越来越不可能在现实中找到。但是这种幻想,又是支持自己希望的救命稻草,带着幻想能得到的爱,才让自己平时可以不崩溃。

有爱者的心理系统,则是由“我值得被爱”、“很多人爱我”、“我有能力爱别人”三大部分组成。想得到爱的时候,告诉自己“我值得被爱,他/她会爱我的”,正得到爱的时候,告诉自己“我值得被爱,他/她确实爱我”,失去爱的时候,告诉自己“我值得被爱,可惜他/她不适合我”,别人需要关爱的时候,告诉自己“我有能力爱别人,我希望他/她能感受到爱”。所以,有爱者的内心,有很多现实的爱,内心充满了爱的能量,这些能量让他们可以披荆斩棘,度过孤寂。所以,有爱者不需要把爱的需求诉诸幻想,这也是有爱者与缺爱者不容易产生思想共鸣的地方。

缺爱者吸引的是缺爱者,缺爱者被缺爱者的幻想吸引。有爱者并不认同这种幻想,所以有爱者与缺爱者缺乏精神上的共鸣。

缺爱者的幻想原型,是婴孩对完满父母的渴望,幻想中的对象往往是个现实中很难找到的无微不至的照顾者,可以给自己全然的无条件关爱,可以不用说就完全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武志红曾经写了一本书叫《巨婴国》来揭示了这一特点。对于这本书,很多人觉得写得太棒了,同时,也有很多人觉得在胡扯。很显然,缺爱者认同这本书,因为能找到自己和家人的影子;有爱者则不认同这本书,觉得写得跟自己完全不一样,就像是在污蔑和诽谤自己。这本书起名确实以偏概全了,如果改名为《那些巨婴》,可能发行就不受阻了。


所以,我们能看到,缺爱者与有爱者,因为心理系统的不同,一个无法获得现实的爱,一个能够获得现实的爱;一个靠幻想活着,一个不认同那些幻想。

看到这里,你想一下,如果才能快速把一个缺爱者变成一个有爱者呢?

我们不得不说,在这个过程中,最大的阻力,就是缺爱者的过度幻想,因为这些幻想是缺爱者的宝贝,虽然不现实,但是对缺爱者而言很重要。我们不应该去刺破它,否定它,很多艺术作品、文学作品也可能源于它。带着这种幻想,缺爱者也有可能在某些领域做出优秀的成绩。

我在这里想说的是,如果一个缺爱者,真的想成为一个有爱者,才是疗愈有效的前提。这句话在第一段就说过,现在再次重复。

弗洛伊德晚年在书中写道:“你的病人一定会对你隐瞒真相,你不必相信他会诚心的跟你的治疗配合,他会想尽办法阻挠治疗的进展,总归一句话,他根本不想痊愈。”

所以,当你选择参加系统疗愈之前,你需要想明白,你是否真的想改变,是否真的愿意慢慢的放下那些过度的幻想,逐步的走进现实,成为健康有爱的人?

系统疗愈有时会被当成幻想的一部分或者幻想的工具来看待,即缺爱者幻想参加之后就能快速找到男朋友/女朋友,就能马上让父母对自己的态度改变。但是,即便带着各种各样的幻想,只要你明确了自己的目标,是步入现实、健康有爱,这些都不是问题。因为幻想是补偿现实的,而现实中能获得的爱越来越多,幻想的作用越来越弱,也就越来越淡化了。

最后,系统疗愈究竟是什么?这个答案呼之欲出:系统疗愈就是让一个人拥有有爱者的心理系统的成长性疗愈。详细介绍请看《缺爱心理系统疗愈介绍》。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