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愤恨型缺爱者:内心强烈的愤恨从何而来

 依恋心理光之泉 2023-10-20 发布于安徽

缺爱者的精神内核一般都有个脆弱儿童,是缺乏爱的滋养导致的。

与此同时,有部分缺爱者的内心还有个愤怒儿童,具有很强的攻击性。

这个愤怒儿童是怎么产生的呢?

一般而言,是惩罚性的父母带来的。

可能造成愤怒儿童内核的惩罚方式可能多种多样,而且重点是:儿童从这种惩罚之中没有感受到爱意,而是感受到了父母的恨意。

比如,有的父母用没有道理的事情通打孩子,同时禁止孩子哭泣。

比如,有的父母不断得挖苦讽刺孩子,然后嘲笑孩子开不起玩笑。

……

这类情况下,儿童感受到了身边最亲近的人的带有浓烈恨意的攻击,内心的怒火熊熊燃烧,但是压抑于心,因为父母是养育者,除了伤害,也给了自己养育,所以这种恨意直接表达有一种类似理亏的感觉。同时,对带有恨意的父母表达出自己的愤怒,往往意味着遭受进一步的伤害。

一直压抑于内心的怒火,就像三国作品中群臣对董卓敢怒不敢言的愤恨,渴望找人抱团痛诉,渴望有人带头刺杀,又带着强烈的禁忌。

所以,这类缺爱者内心就有两个相伴相生的内核:脆弱儿童+愤怒儿童。

诛杀董卓——全坏

脆弱儿童遇到风吹草动就受伤了,受伤之后,愤怒儿童的熊熊怒火就激活了。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内心好像有一个负面翻译机,会自动把所有发生的事情全都用负面的方式解读一遍,把人事物解读为“全坏”的敌人。

所以,一言不合,愤怒儿童就可能爆发出非常强的攻击性。

与此同时,愤怒儿童也可以单独激活,因为自身带着恨意,所以“诛杀董卓”就是潜意识的一个能量很强的目标,当然不一定是字面意义的诛杀,更可能是符号层面的诛杀。

反董同盟——正义

反董实力联盟,越强越好,大家虽然各有特点,但是都为了一个共同的“诛杀董卓”目的,所以是个虽松散、但目标相近的同盟。

有了他人支持,“诛杀董卓”就有了正义性,变成了“诛杀董贼”,从个人私仇变成名正言顺。

“父母皆祸害”,就像是一个别开生面、声势浩大的“反董同盟”。

谁是董卓——投射

原本愤恨型缺爱者恨得“董卓”是自己的父母,但是弑杀父母是有非常强烈的禁忌的,哪怕是语言上的声讨,也是有很强禁忌感的。尽管少数人真的这么做了,但是绝大部分人是会极力避免的。

于是,愤怒儿童成为一个心理内核存在,与其他心理模式一样,可能经常会投射于其他人事物。

当别人指出了一个“董卓”,或者自己在与他人的冲突中占了理,就可能激活自己的愤怒儿童,把压抑的怒火投射出去。

如果能引用足够的正义性,这个投射的过程就显得更加安全,不至于让内在的脆弱儿童遭遇危险。

谁是刘备——渴望

三国豪杰们渴望仁主,渴望明君。

愤恨型缺爱者内心的脆弱儿童,同样渴望接近完美的温柔父母的爱接纳

由于自己的父母没有包容自己的不满,所以情感上往往停留在好坏二分的阶段,要么是“坏董卓”,要么是“好刘备”。

比较神奇的是,对愤恨型缺爱者而言,“好刘备”有可能是潜在的“坏董卓”,而“坏董卓”绝不会是潜在的“好刘备”。

也就是说,不只是好坏二分,而且好可能突然转变成坏,但坏却很难转变成好。

比如曾经对自己很好的人,有一天批评自己了,或者惹到自己了,让自己的脆弱儿童受伤了,愤怒儿童也就跟着激活了,于是这个人在自己心里,就马上重新负面解读了,对他的印象就从长期的“好刘备”变成了一直以来的“坏董卓”了,自己不仅要跟他划清界限,最好还要找机会在“反董联盟”中公开批斗他

成熟之道——非暴力沟通

对一个人投射了大量的美好幻想,视为“全好”,又是很容易失望的。在普通的社交关系中,对他人失望也是非常正常的情况,《非暴力沟通》其实说的重点就是,失望后的沟通交流不一定要带有完全的失望、和强烈的攻击性,这样的话,关系就有可能修复,得到一个既不全好、也不全坏,但是足够好、有包容性、有信任感的良好社交关系。

大部分人,可能跟你父母不一样,也跟你渴望的那个人不一样。绝大部分人既不是董卓,也不是刘备,而是一个可以良性交往的普通人。

建议愤恨型缺爱者试着相信这点,尝试感受一些矫正性的体验,摆脱重复,走向成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