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缺爱者的心理“宿命”:回避型受不了,迷恋型放不下,恐惧型逃不掉

 依恋心理光之泉 2023-10-20 发布于安徽
(图片来自网络,与正文无关)

找我疗愈的缺爱者不少,渐渐地发现,不同类型的缺爱者,有着各自类型的宿命,几乎都无法通过自身努力克服。

一、回避型受不了

受不了什么?亲密关系。
回避型缺爱者从内心排斥依恋关系,崇尚自由独立。但是每个人都有无法抹灭的依恋需求,所以有的回避型缺爱者完全不沾别人,有的回避型缺爱者沾别人,但是不沾感情。
别人是自己满足依恋需求的工具,“吃”饱了,就离开,回到自己的世界里去。下次“饿”了,再来吃。
有些极端的,还经常换着“吃”。满足性的欲望和依恋的需求,但是拒绝建立亲密关系。
有些回避型会结婚,把结婚生子的任务完成后,就躲到自己的世界里去了,让对象体验一下丧偶式婚姻。

有个朋友总抱怨,说她每次跟男朋友在一起的第一天感情很好,第二天感情还行,第三天男朋友就会变得很冷淡,当天或者第四天就会找理由离开。每次都如此,在一起超过三天,男朋友就好像非常受不了了。


二、迷恋型放不下

放不下什么?放不下忽视自己的人
迷恋型缺爱者来诉苦,十有八九都是抱怨对自己忽冷忽热,或者抱怨对方不会表达感情。

影视剧里经常有这种剧情:一位千金大小姐谁都看不上,好像把谁都玩弄在鼓掌之间,但是唯独对那个对自己爱答不理的男人非常感兴趣,特别想征服对方,各种吸引,结果对方越不理会自己,自己越感兴趣,然后自己就觉得对方不理会自己的样子好帅,然后就真的爱上了对方。


迷恋型缺爱者小时候,大抵上都有过被抛弃、被忽视的创伤经历,这种经历,让他们内心非常害怕关系的不稳定性,而且对他人的主动示好会非常警惕甚至讨厌,对那种不理会自己的人、明确表达对自己不喜欢的人,反而会很起劲,觉得这种人很安全。
迷恋型缺爱者渴望安全稳定的亲密关系,而且希望这种关系的安全稳定掌握在自己的手心里,所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对方喜欢自己的过程,是迷恋型缺爱者觉得很有意义的过程。
迷恋型缺爱者的逻辑似乎是:对方直接表达喜欢自己,十有八九是图自己好处的、骗自己的、一时冲动的、早晚会抛弃自己的、不可信的、低价值的。没表达喜欢自己的、或者忽视自己的,才是真诚的、高价值的、不用怀疑的。通过努力把这样的人吸引来,才是自己可以把控的、有价值的。

有个朋友总抱怨,说她每次跟男朋友在一起的第一天感情很好,第二天感情还行,第三天男朋友就会变得很冷淡,当天或者第四天就会找理由离开。每次都如此,在一起超过三天,男朋友就好像非常受不了了。

我问这个朋友,他每次这样,你都很焦躁,也说了好多次要分手,为什么一年多了,你还在跟他交往呢?他这样忽冷忽热、若即若离,满足了你的什么需求呢?


三、恐惧型逃不掉

恐惧型缺爱者,有个又爱又恨的亲密之人,可能是自己的母亲或恋人。
恐惧型缺爱者一方面倾诉着对对方无比强烈的愤恨,一方面又完全无法从这关系中走出来,好像他的整个精神世界,主要就是自己与对方的二人世界,现实世界的其他人事物只是背景。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对方无比纠缠地捆绑着他,既诱惑他、喂养他、鼓励他,又惩罚他、攻击他、虐待他,尤其是他想离开的时候,就闹得天翻地覆。
所以,恐惧型缺爱者往往陷入相爱相杀、相互绞杀的关系里,就像两个全能自恋的巨婴互相纠缠,都对对方强烈不满,又对对方无比依赖,必须从精神或肉体上消灭一个,另一个才能独立存活下来。
大部分恐惧型缺爱者自然还做不出那么极端的事情,但是内心可能有这样的想法。
少量恐惧型缺爱者真的去做了。有些选择自杀,比如很多跳楼的青少年。有些选择杀了对方,比如近几年报道的弑母、杀父,以及以前报道的杀恋人。
有些新闻中那些原本想杀了对方以后再自杀,一起殉情。但是真的杀了对方以后,就不那么想自杀了。

有人为了永远不再见到母亲,逃到了海外,不管亲友怎么劝也不回来,什么节假日也不回来,就是为了躲避母亲。但是在海外多年,感觉母亲在内心还是“阴魂不散”,时常骚扰着自己,而母亲也总是想尽各种办法,通过各种关系,似乎总能联系到她,并且暗示她“你不在,妈妈活不下去了”。



四、从“宿命”里走出来

如何走出来?疗愈缺爱心理。
“宿命”是外部的还是内部的?
很明显,早年是外部经验导致的,然后内化到内心,导致自己长大以后,能力强了,但还是在重复早年的缺爱模式。
要摆脱宿命,就要改变缺爱的模式。
我们没法回到小时候,也没法重新投胎,但是改变内心潜意识的方法并不是只有通过现实经历,有不少体验类心理技术可以帮助你构建。

缺爱心理系统疗愈,就是用元认知、元情绪技术在潜意识,运用自身潜在的心理资源(而非植入信息),模仿健康有爱的小孩一路成长的心路历程,构建健康有爱的心理结构。

内心的心理模式变了,“宿命”自然也就有望摆脱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