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缺爱容易导致抑郁?

 依恋心理光之泉 2023-10-20 发布于安徽

近期,有位19岁女生大一刚入校没多久,就被诊断出了抑郁症。对此,她解释为“失去目标感”“社交困难”“没有朋友”感觉自己是个没有价值的人”“做什么都没有意义”,她的辅导员认为与她高中时期学校采取衡水模式,学生没什么社交娱乐有关,她的亲属则说她从小就非胆小、内向、不叫人(不跟人打招呼)
抑郁症是情感障碍 (也称心境障碍 )的一种常见类型 ,主要症状是情绪持续低落,其情绪基调是消沉、灰暗的,对以往种种喜爱的事物缺乏兴趣,难以唤起积极情绪,对未来感到悲观甚至绝望。

2020年3月份,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检出率为7.4%,抑郁症成为当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大威胁。


不安全依恋(缺爱)与抑郁的
相关性研究

John Bowlby创立的依恋理论假定每个人都有情感依恋的需求,该理论阐述了个体依恋系统的运作规律。Bowlby认为依恋关系是以情感联结为核心的特殊社会关系,尤以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最为典型。[1]

Sroufe发现依恋关系是每个人学习调节自身情绪的前提。[2] 

Mary  Ainsworth等通过“陌生人情境”实验,根据儿童的依恋表现将儿童分为四类:安全型、迷恋型、冷漠型、恐惧型。后期实验证明儿童早期依恋类型具有稳定性,也就是说不安全依恋的儿童,在成年后也会持续表现出回避、抵抗、恐惧、紊乱倾向。[3-4]

Weinfield 1999年的研究发现,不安全依恋类型的儿童更多出喜怒无常、同伴关系差,并出现抑郁症状与攻击行为。

2013年,史战明等发现,不安全依恋是个体罹患抑郁症的一个危险要素。在其研究的对象中,不安全依恋对罹患抑郁症的影响作用是安全依恋类型的 3.9 倍,其中迷恋型为 5.6 倍,淡漠型为 2.3 倍,恐惧型的影响作用最大,为安全依恋类型的6.5 倍。[5]

Henk 在前瞻性研究报告中也提出了类似结论,并推断这是由于恐惧型依恋的抑郁症患者经历了更多与依恋相关的创伤,如丧失或被虐待。[6]


2020年,李新影研究组研究结果表明,母亲消极教养与遗传因素通过对杏仁核与腹侧前额叶脑环路的中介作用,增加了青少年抑郁的风险。研究提示,母亲消极教养及其相关压力等不良家庭环境,可能通过诱发应激激素如皮质醇等分泌,作用于杏仁核与前额叶环路并导致该环路发育异常,进而引发青少年抑郁等情绪问题的发生发展。[7]

2021年,李雪瑞研究发现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相比正常青少年神经质水平高,外向性、宜人性、开放性、责任心水平低,亲子依恋质量较差。[8]

不安全依恋(缺爱)与抑郁的
相关性调查

2019年,宋旭升通过434分有效问卷,从成人依恋的视角出发,探究其与大学生阈下抑郁之间存在的影响路径,发现依恋回避、依恋焦虑与大学生阈下抑郁均存在正相关关系。[9]

2020年,张东成等以1148名5至8年级的学生为被试,调查发现,不论男生还是女生,亲子依恋和度数中心度对抑郁都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10]

2020年,肖遥通过对547名初中生调查研究发现,母子依恋、父子依恋能够负向预测青少年抑郁。[11]

2021年,李佩以太原市某小学842名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小学生父母、同伴依恋与抑郁得分呈显著负相关。[12]

2021年,李亚文等以331名来华留学生为研究对象,发现依恋焦虑不仅可以直接预测抑郁障碍,还可以通过自尊间接预测抑郁障碍。[13]

总结

以上研究和调查说明,不安全依恋(缺爱)与抑郁症的产生和难以治愈有很大关系,如果能改善他们的家庭关系和同伴关系,或者给予社区、学校等方面的心灵关注,让他们在依恋关系层面得到更多的安全感,对他们的病情改善会有很大帮助。
安全稳定的疗愈关系、咨询关系,也会有益于抑郁症的康复。

PS.本文主要讨论对象为心因性抑郁症,非内源性抑郁症。

参考文献
[1]Bowlby J. (1969). Attachment and Loss. Vol. 1: Attachment. London: Hogarth Press (2nd ed.: New York: Viking Penguin,1984) (trad. it.: Attaccamento e perdita. Vol. 1: L'attaccamento alla madre. Torino: Boringhieri,1976 [I ed.],1989 [II ed.]). [2]Sroufe L.A. (1990). An organizational perspective on the self. In D. Cicchetti & M. Beeghly (Eds),The self in transition: Infancy to childhood (pp. 281-307).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3]Ainsworth M.D.S. & Wittig B.A. (1969). Attachment and exploratory behavior of one-year-olds in a strange situation. In B.M. Foss (Ed.),Determinants of infant behavior (pp. 113-136). London: Methuen. [4]Ainsworth M.D.S.,Blehar M.C.,Waters E. & Wall S. (1978). Patterns of attachment: A psychological study of the Strange Situation. Hillsdale,NJ: Erlbaum. [5]史战明,杨琴,薛莹,王倩,杨蕴萍. 抑郁症患者的成人依恋类型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04):616-619. [6]Berry K,Barrowclough C,Wearden A. A review of the role of adult attachment style in psychosis: Unexplored issue-sand qu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Clin Psychol Rev,2007,27(4): 458-475 [7]Nengzhi Jiang #, Jiahua Xu #, Xinying Li *, Yanyu Wang, Liping Zhuang, Shaozheng Qin *. (2020). Negative parenting affects adolescent internalizing symptoms through alterations in amygdala-prefrontal circuitry: A longitudinal twin study. Biological Psychiatry. [8]李雪瑞. 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人格、亲子依恋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关系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21.DOI:10.27674/d.cnki.gcyku.2021.000286. [9]宋旭升. 大学生成人依恋、自尊与阈下抑郁的关系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 [10]张东成,赵冬梅. 亲子依恋、同伴关系对抑郁的影响:检验一个间接效应模型[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出版者不详],2019:294-295. [11]肖遥. 亲子依恋与青少年抑郁的关系[D].西南财经大学,2020.DOI:10.27412/d.cnki.gxncu.2020.000615. [12]李佩. 小学生的父母、同伴依恋现状及其与自我意识和抑郁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21.DOI:10.27684/d.cnki.gxndx.2021.000756. [13]李亚文,顾思梦,曾智,王福顺.生态心理学视域下来华留学生抑郁障碍影响因素研究[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21,48(01):50-54.DOI:10.13479/j.cnki.jip.2021.01.01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