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广迎 ‖ 中国玉文化探微

 御云斋艺术馆 2023-10-20 发布于北京

图11 御云斋藏品 和田玉摆件

    “懂得古玉就懂得中国人,懂得中国文化!因为玉的文化就是中国七千年的文化,玉的故事就是中国十亿人的故事!”(徐正伦《细说古玉》)

    汉许慎《说文解字》曰:“玉,石之美,有五德。”《五经通义》曰:“温润而泽,有似于智;锐而不害,有似于仁。抑而不挠,有似于义;有瑕于内,必见于外,有似于信;垂之如坠,有似于礼。”是曰智仁义信礼者,玉之五德也。故此,具有坚韧的质地、晶莹的色泽、绚丽的色彩、致密而透明的纹理组织和舒扬致远的声音此五种特点的美石,都被认为是玉。

    玉,有软玉和硬玉之分。我国新疆昆仑山北麓所产和田玉属于软玉,古时称“昆仑玉”或“昆山玉”。而缅甸北部密支那勐拱地区所产玉石为硬玉(严格来讲翡翠不等于软玉),中国俗名翡翠,或名翠器。硬度均低于水晶,尤低于宝石。

    中国人自古喜欢两种玉:和田玉和翡翠,这都是古代西方人所不喜欢的,西方人更喜欢的是黄金和宝石,也许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吧。直至此次2008奥运会上颁发金镶玉的奖牌,外国人才了解了中国的玉文化。

    我国所产玉石主要有辽宁岫岩玉、河南独山玉等,但都赶不上新疆的和田玉。岫岩玉呈湖绿色,质地较为纯净,但有一种轻浮感,档次不高;独山玉色泽鲜艳,质地细腻,光泽好,硬度高,然几无精品。唯新疆和田所产之玉,质地更加细密,色泽更加温润,硬度更强,似乎承载着天地之灵气,日月之光辉,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瑰宝。

    新疆和田产美玉,渊源有自。据传,昆仑山为道家所认定的地球十二条龙脉的总关窍所在,顺脉而去,日本、美洲、澳洲、非洲……每路均产玉材,只是质量不如总关窍所在地的和田玉罢了。所以,一般说到玉,狭义上均指和田玉,别无替代。

    考古发现证明,中国用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晚期,最迟也要到距今五六千年的东北红山文化和山东大汶口文化时期。历代采玉、琢玉不乏其事,春秋战国和氏璧的故事以及秦始皇传国玉玺的传说,历来为人们所流传。到了清代,清政府不仅专派官员督办采玉事宜,而且更加重视玉石巨制的创作,《大禹治水图》玉山、《会昌九老图》玉山,均为闻名于世的代表。

    玉乃我中华文明之硕果,千载流艳,为君子所仰,于今爱者尤甚。所谓“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玉藻》),“黄金有价玉无价”,玉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已经成为一个人完美品格的象征。

    儒家提倡“君子比德于玉”。《礼记》曰:“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智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是曰仁智义礼乐忠信者,玉之七德也。玉佩光洁温润,可谓之“仁”;不易折断,且折断后不会割伤肌肤,可谓之“义”;佩挂起来整齐有序,可谓之“礼”;击其声音清越优美,可谓之“乐”;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可谓之“忠”;人人皆珍之爱之,可谓之“道”。如此等等,这些美德,都是作为君子必备的条件,故此佩玉以洁身明志,亦是必然。

    至于将玉比作仙药,言服用则可长寿轻身等等,则近乎荒诞不经了。但是道家却认为服食玉器可以长生、成仙,《抱朴子·内篇》曰:“玉亦仙药,但难得耳,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也。”又曰:“服玄真者,其命不极;玄真者,玉之别名耳;令人身轻举,不但地仙而已。服一二百斤,乃可知耳,……服一年以上,入水不沾,入火不灼,刃之不伤,百毒不犯也,……赤松子以玄虫血渍玉为水服之,故能乘烟上下也。若服之玉屑者,宜水饵之,俱令人不死。”

    民国年间赵汝珍曰:古代视玉之重,几无物可与争衡;用玉之广,亦无物可以比拟。居则以玉为消遣之品,行则以玉为表富之征。友朋相聚必以所得之玉相示,集会谈话必以玉为论题。乃至有居家无玉,宛如非士夫之宅第;服饰无玉,直同非完整之衣履;身上无玉,似不便于友朋相会。若无玉之知识,直不能插入朋友集会谈话之中。玉之重要如此,故社会人士无不竭力以求者。(《古玩指南全编》)

    中国有句古语“乱世藏金,盛世藏玉”,如今,玉器收藏正有方兴未艾之势。

    所以,中国的玉,是一种文化。在玉器行业说到“玉”时,当从中国文化学的角度来理解。

2009.02

(√本文原载于《艺术主流》2012年2月总第19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