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治已病治未病

 草药君 2023-10-20 发布于贵州

中医“治未病”思想源远流长,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内容为“未病先防、欲病救萌、已病防变、瘥后防复”,涵盖了健康、亚健康、疾病三种不同生命状态下的全过程。

“上医”一词最早见于《国语·晋语八》:“文子曰:'医及国家乎?’对曰:'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

《黄帝内经》:夫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以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强调要预防疾病,未雨绸缪。

孙思邈在此基础上提出:“上工治未病之病,中工治欲病之病,下工治已病之病”,意指高明的医生往往能够在疾病未发之时及早干预,从而防止病发。在中医看来,在没有发病的时候,提前发现端倪,做好预防措施,就能够让人不生病,从而避免陷入“渴而穿井,斗而铸锥”的困境。这是“治未病”的重要性。

《丹溪心法》论不治已病治未病全文:

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尝谓备土以防水也,苟不以闭塞其涓涓之流,则滔天之势不能遏;备水以防火也,若不以扑灭其荧荧之光,则燎原之焰不能止。其水火既盛,尚不能止遏,况病之已成,岂能治欤?故宜夜卧早起于发陈之春,早起夜卧于蕃秀之夏,以之缓形无怒而遂其志,以之食凉食寒而养其阳,圣人春夏治未病者如此。与鸡俱兴于容平之秋,必待日光于闭藏之冬,以之敛神匿志而私其意,以之食温食热而养其阴,圣人秋冬治未病者如此。或曰∶见肝之病,先实其脾脏之虚,则木邪不能传;见右颊之赤,先泻其肺经之热,则金邪不能盛,此乃治未病之法。今以顺四时,调养神志,而为治未病者,是何意邪?盖保身长全者,所以为圣人之道;治病十全者,所以为上工术。不治已病治未病之说,着于《四气调神大论》,厥有旨哉!昔黄帝与天师难疑答问之书,未尝不以摄养为先,始论乎天真,次论乎调神。既以法于阴阳,而继之以调于四气;既曰食饮有节,而又继之以起居有常。谆谆然以养生为急务者,意欲治未然之病,无使至于已病难图也。厥后秦缓达乎此,见晋侯病在膏肓,语之曰不可为也;扁鹊明乎此,视齐侯病在骨髓,断之曰不可救也。噫!惜齐晋之侯不知治未病之理。

治未病的医生治疗未发的疾病,是预防疾病的人。  

  “治未病”涵盖三个意思:

一个是未病先防,

一个是既病防变,

一个是愈后防复。

未病先防,治在未病之先

人们在没有患病的时候,要积极预防疾病的发生。未病先防提倡养生之道,生活要有规律,同时要营养充足,保持良好的心态,保证不发病或虽病也不重。

既病防变,治在发病之初

人们在患病以后,一方面治疗,另一方面积极采取措施预防疾病加重。疾病的转变是由表入里,由轻变重,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因此,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必须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转变途径,真正地了解病症,通过提前给予干预,达到防治疾病转变。

愈后防复

在病愈或病情稳定之后,要注意预防复发,时刻掌握健康的“主动权”。一般病人初愈后,大多虚弱,需要补充身体缺少的维生素,让身体营养平衡,通过身体的自愈力,促使脏腑组织功能尽快恢复正常,达到邪尽病愈,病不复发的目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