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孩子对教室气氛的感知优化教学 | 读《教育的情调》⑪

 盐渎苏迅 2023-10-21 发布于江苏

范梅南、李树英《教育的情调》

1. 上课的风格就是我们对学科掌握程度的表现形式。

2. 一位好老师并不是碰巧去教数学或诗歌而已,他本身就体现着数学或诗歌。好老师和他们所教授的知识已融为一体。

3. 气氛存在于人类生存的所有方面:物体(一幅有品位的画,一张舒适的椅子),地点(一片宁静的风景,一个美丽的海滩),事件(一场欢乐的毕业典礼,一次庄严的演讲),时间(一个愉快的收获季节,一个欣慰的结局时刻)。更恰当地说,对于每一个具体的对象而言,气氛都是人们自己对周围环境的感受。

4. 认识气氛这一现象的意义在教育学上非常有益

5. 从教育学的角度说,我们应该让孩子们以一种积极的、正面的方式去体验学校这一时空性、有形的实体给自己的感受。

6. 学校和家庭一样特殊:这是一个给孩子提供时间和空间,从而帮助其在走上社会前探索世界的地方。一方面,学校是一块保护孩子的领地,是他们对现实社会还没有充分准备时的避风港。另一方面,学校也是培养孩子从独有一片天地的家庭走上社会的一个特殊场所。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是联系家庭和大千世界的一座桥梁。

7. 当我们走进教室的时候,我们很希望体验到那种亲切、安全的气氛,同时也希望体验到那种去探索社会和神奇客观力量的诱惑力。

8. 气氛是我们体验生活空间的方式。气氛是老师将自己呈现给孩子们的一种方式,也是孩子们将自己呈现给老师的一种方式。

| 读书随笔——
北京十一学校一分校艺术教师籍小婷老师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学科教室,她在这间教室里为学生讲授动画课、漫画课和插画课。
学科教室建立之初,刚成为教师的小婷老师,充满自由理想主义,将教室分为电脑区和自由创意区两个区,并在电脑区集中授课,在自由创作区引导学生自由创作。但她很快意识到这种乌托邦式的教室布局过于松散,降低了学生学习的专注力,并不能达到她教室设计的目的。
于是,她将电脑区布置成环形结构,将自由创作区变为大手绘桌。因为环境更加透明,同学间有了相互监督,学生专注力有了明显提升;物品管理有了专人负责,课后不再需要老师长时间的整理。但学生课堂上问题较多,不断招呼老师,让她自己成了课堂里忙乱的中心。
怎么办?老师把“目标简单专注”“内容短期易掌握”“回报透明且稳定”“自主选择性强”等游戏设计优点吸收进课堂教学,把课堂本身改造成游戏,逐步建立了良好的教室生态。但有学生提出意见,希望老师待学生有了问题以后再针对性地讲解,而不是固定时间讲解。
籍老师想到的办法是为学生写一本教程,但学生并不怎么翻阅她写好的教程。于是,她又分别编写了动画课和漫画课任务手册,提供几十个不断递进的任务供学生选择,让学生有持续前进的方向与动力。随着学生自学能力的不断增强,她也得以从不断重复地讲授中解脱出来,开始更加专注于设置一些提升审美或者是创造性的任务,并将课程的定位从知识传授逐渐转化为个性化辅导和深层引领,逐步实现了教室分区的各自功能。
“能否激发学生深层且持续的动力,帮助学生真正找到创作的价值?籍老师在不断地叩问自己中觉得,需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更广阔的天地中寻找更真实的需求。于是,她带领学生承接了一些校外的创意任务,学生作品不断得到高层级展示,在不同任务中获奖。有了这些活动,教室不再有边界,仅是他们出发的原点和创作的场所,而整个世界都可以成为他们探索的空间。
这是一个关于教室“气氛营造”的很好案例。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已和学科教室、课程以及学生融成了一体。孩子们以自己的课堂表现把自己呈现给老师;教师则敏锐地把握住了学生对学科教室、学科课程的感受,以学生问题的改进为研究对象不断优化教室布置、课程结构、资源运用和教学形式,创造适合学生成长的最佳气氛,实现了师生的双向奔赴与共同成长。
从教育学角度看,籍老师在上述乌托邦学院、工作室模式、网游任务模式、游戏化自主学习和项目式无边界5个不同阶段的学科教室教学样态的探索中,构建了学生、老师、课程和活动相互作用的教室生态系统让孩子们以一种积极的、正面的方式去体验学校这一时空性、有形的实体给自己的感受,并成功地让学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自由地生长出属于自己的姿态和能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