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坚持学习,就会有顿悟——《教育的情调》读书笔记

 艺之芳华 2023-08-30 发布于湖南

(今年暑假跟着“遇见花开”读书会读了四本书了,真好。每天阅读一章,摘抄一些深有感触的句子,记录一点自己的思考。第四本书了,希望第五本书开始,自己的阅读感想能更多,要密切联系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8.16《教育的情调》李艺芳,08-16
教育的敏感性和机智是一种特殊的才能,它与我们为人处世有关。它是一种既来自心灵也来自头脑的知识。

我们需要有针对性地观察、聆听具体情境中的某个具体的孩子或某群具体的孩子,和他或他们进行互动,给与他或他们反馈,进而培育和保持教育的敏感性和机智。有了丰厚的思想基础,我们和孩子们相处的机敏性和机智才会不断地提高。

我认为教育的机敏性和机智来源于教师的经验累积,有可能是专业阅读时的思考,也有可能是实践后的反思,以及自我的复盘。

8.17《教育的情调》李艺芳,08-17
有些教育者相信他们自己的教育是完美的。他们可能会试图把一套自认为正确的信念和价值观强加给孩子。不可避免地,这样的“教育”变成了一种压迫与操纵的教育学——一种成年人对孩子的独裁统治。

自己就是这种以为自己是完美教育的化身,殊不知最基本的一些事情都没有做好。常规班务管理,基本应试内容,积极乐观的心态。以后再多些正面的念头,真正地和孩子平等对话。

8.18《教育的情调》李艺芳,08-18

“树叶为什么会变颜色?”回答这个问题有许多的方式:“它是大自然运作的一种方式说明树需要休息了。”“在冬天到来之前,秋叶使世界变得美丽了,”“你看在变了颜色的落叶中散步,闻着落叶的味道,是多闷美好的事啊!”

书上强调面对孩子们的提问,成年人应当尽可能地帮助他们保持活跃的思维,而不是很快给他们一个简单的答案。

家中俩娃,每天面对她们的提问,自己总是及时回答,自己不懂的也立即百度。殊不知这种方式是不恰当的,她们的提问可以让她们自己去思考、发现。

8.19《教育的情调》李艺芳,08-19

老师对孩子的成长有一种理解,在这种理解中,约束和保留、亲近和疏远同时存在。

一方面,他或她必须小心地观察和照料孩子,此时就需要全身心的投入。

另一方面,老师必须观察孩子所有领域的局限性和可能性,此时就需要有所保留和保持距离。

这就回到了教师定位应该准确,注意把握好和孩子成长的一个度。

8.20《教育的情调》李艺芳,08-20

为了培养教育的敏感性和机智,我们需要反思一下“纪律”的意义。纪律不仅仅是教室里衡量秩序的标准,它也是我们自身行为取向的标准。或者应该这么说,纪律是讨论对某人来说什么是重要的、他的努力方向和人生原则的方式。

“纪律”的原意是跟随、学习和教导。

我们老师每天都会谈到“纪律”这个词,但好像仅仅是教室里、操场上衡量秩序的标准,还没有把它当做是我们自身行为取向的标准。这也许就是我们的学生对于遵守“纪律”而言,更多的是碍于班主任的权威。尤其是校内和校外两种截然相反表现的孩子。

8.21《教育的情调》李艺芳,08-21

孩子没有秘密的时候,父母很开心。孩子有了秘密,父母和老师也不必担心。一方面,我们需要认识到,孩子开始有了秘密,就开始成长,走向独立。有了秘密意味着有了独立的意识。能保守秘密其实是独立和成熟的标志之一。

能保守秘密,而且又能够与自己最亲的人分享秘密,这更是成长和成熟的一个表现。

(一)

妈妈:“你有秘密吗?”

格格:“有。”

妈妈:“你能告诉我,你的秘密是什么吗?”

格格:“……”

(二)

妈妈:“你有秘密吗?”

洁洁:“有。”

妈妈:“你能告诉我,你的秘密是什么吗?”

洁洁:“……”

原来,我俩娃都还没长大。

8.22《教育的情调》李艺芳,08-22

一位真正的语文老师不仅仅热爱阅读、写作,甚至在课间休息的时候也会在手臂下夹着一本诗集,而且会情不自禁地用诗歌去表现世界——通过文字的魔力来思考人类的种种经历。好老师和他们所教授的知识已融为一体。

要做真正的语文老师还有一段距离。加油!

8.23《教育的情调》李艺芳,08-23

气氛存在于人类生存的所有方面:物体(一幅有品味的画,一张舒适的椅子),地点(一片宁静的风景,一个美丽的海滩),事件(一场欢乐的毕业典礼,一次庄严的演讲),时间(一个愉快的收获季节,一个欣慰的结局时刻)。更恰当地说,对于每一个具体的对象而言,气氛都是人们自己对周围环境的感受。

气氛是我们体验生活空间的方式。气氛是老师将自己呈现孩子们的一种方式,也是孩子们将自己呈现的一种方式。

那“气氛”是不是我们平常说的“情景教育”“仪式感教育”呢?比如临近开学,准备一个简单趣味开学仪式是不是就是一次“气氛”的体验呢?

8.24《教育的情调》李艺芳,08-24
我们必须当着孩子的面公开反省自己,经常问自己:“我们应该怎样活着?”这样,孩子们习惯了这种方式之后,也就能自由地问他们自己这样的问题。

做一个负责人的成年人,就是始终对人应该怎样活着这个问题保持开放。“这是不是我最喜欢的生活方式?”这样,我们的生活就一直是孩子的榜样。

不管我们是否喜欢,生活都会告诉我们:“人就应该这么活着。”

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做好自己想做的事。一辈子不长,就得让自己没有遗憾。

8.25《教育的情调》李艺芳,08-25

与常言正好相反,宽恕并不一定代表着忘记。宽恕有它自身的教育意义:通过爱和理解恢复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恢复老师与学生的关系。

孩子犯错,父母可能隔三差五还在念叨。父母做错了,孩子一哄就好。老师和学生也是如此,孩子的宽恕之心远超成人。所以,我们必须为真正的教育努力奋斗,不辜负孩子给予我们的信任,不滥用他们的原谅和宽恕。

8.26《教育的情调》李艺芳,08-26

每一堂课都是有生命的。学生不是容器,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了。课堂里的老师和学生由于共同的学习和生活会在课堂里面形成一种氛围和气氛。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想到了师生的对话。课堂的生命,在于师生共同求知。

8.27《教育的情调》李艺芳,08-27

优秀的老师会关注课堂里学生的生活体验,对课堂里的教学活动有一种特有的敏感,并能捕捉到每一个细微的心绪变化,以随时调适自己的情绪、讲授和互动的节奏。

上课教师要有百分之九十的精力关注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只能用百分之十的精力关注自己的教学思路。以前我刚好相反,把自己的注意力过多放在教学设计上,尤其是刚毕业的时候。如今有这个意识,但做的不够好,要继续加油!

8.28《教育的情调》李艺芳,08-28

我们需要不断提醒自己,家育是一种与人相处的学问,一种成年人与孩子相处的学问,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智慧和敏感性比教育的技术性更加重要。

而教育的智慧和敏感性从实践中思考来,从阅读中理解来。

8.29《教育的情调》李艺芳,08-29
课堂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情景,教学可能发生在任何时刻。这就要求老师具有特殊的素质:一种融入身体的敏感性、一种临场行动的教育机智与智慧。

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文献往往特别注重新的课程学理论、教学策略和教育技术的获取及培训,而忽略了某种教育敏感性和智慧的培育及养成。

这是不是和《教学勇气》的中心逻辑点是相通的?
“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我认同与自我完善。”
好像又有点区别,但又说不清。

8.30《教育的情调》李艺芳,08-30

教育的智慧需要一种反思的能力,需要我们关注教育生活的体验,不断去质疑自己的立场,时常想一想:这样的生活体验是什么呢?教育的智慧可以被唤醒,却不可以被技术性地培训。读了这个小故事后,下一次遇到了类似的情形你会怎么做,这一点我无从知晓的。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下一次遇到了类似的情况,你至少会想一想:我该怎么做对这个孩子在这个情境中才是最适切的呢?

不断地思考才是硬道理。

8.31《教育的情调》李艺芳,08-31

教育现象学是一门探讨成年人与孩子如何相处的学问

什么是教育现象学?

1.关注课堂的显性情况,更关注其隐性方面

2.关注课堂内的情况,更关注课堂之外学生的生活世界

3.关注教之“学”,更关注教之“育”

4.关注教师工作的技术层面,更关注教师的实践智慧,即教师的教育机智

5.关注现象学哲学的理论,更关注现象学方法在教育中的实践

教育现象学做什么?

1.彰显教育中的人文关怀

2.恢复和增强对生活的敏感性

3.让成年人生成一种特有的教育机智

教育现象学如何做?

1.按照教育现象学的方式从事教育

①保持对生活的好奇和开放

②形成反思力

2.按照教育现象学的方法从事教育研究

①对生活现象保持关注

②对话式的访谈

③描述性的写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