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您推荐范梅南教授的《教学机智》

 豫北闲人原创馆 2020-08-27

为您推荐范梅南教授的《教学机智》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加拿大教育家范梅南教授的《教学机智》,很早以前就听说过,但我一直排斥阅读。从题目上看,这是一本讲课堂教学机智的书,可能在内容上比较狭窄,涉及的话题可能单一。去年,冯继有部长为每一位教研员选购了《教学机智》这本书,直到最近,我才将其读完。读完之后,才明白这不仅仅是讲教学过程中的机智问题,而是讲教育学的原理问题,于是便有一种强烈推荐同行好友阅读的欲望。

阅读第一章《迈向智慧教育学》,我便深深迷恋上了作者的案例式的论述以及精彩的观点。名言警句式的金句,隐含着丰富的教育智慧,隐含着作者对儿童、对教育的独特思考。作者说:“何谓儿童?看待儿童就是看待可能性,一个正在成长过程中的人。”具体说来,成长、成人和成为受教育的人,实际上就是将人的偶发性转化为责任感和义务感——你得选择你的生活。这就意味着教育学的使命,就是从教育的意义上投入儿童的工作,赋予孩子们权力,使他们积极塑造和改变自己生活中的各种偶然性。确实如此,孩子都是处于具体的教育情境中,教育机会隐藏在各种各样的偶然性的事件中。作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作为父母,要对这些教育机会保持足够的敏感。因此,教育学不仅仅要向哲学深入迈进,同时也要转向孩子的体验世界,“体验可以开启我们的理解力,恢复一种具体化的认知感”。

这其实也是范梅南倡导“教育现象学”的原因所在。在李树英先生的《教育现象学:一门新型的教育学——访教育现象学国际大师马克斯·范梅南教授》一文中,范梅南教授指出:“教育学实际上就是一门成人(包括教师、父母和其他与儿童成长相关的人)与儿童如何相处的学问。它更多地是一门实践驱动的学科。只是现在,我们的教育家们把它太过于理论化、科学化、技术化了,常常忘记了关注学生本身,关注他们的生活体验。”关注孩子的生活体验,必然要采用案例分析式的写作模式与思路,这也是《教学机智》一书特别耐读的原因之一。

正是在这种观念的指引下,范梅南对“教育学”的概念进行了深度剖析。第二章开宗明义便说:“教育学就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诗意的语言下,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教育学的意蕴所在。作者认为教育学的影响是情境性的、实践性的、规范性的、相关性的和自我反思性的,这几个性质其实也揭示了“教育”的独有内涵。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影响,但这种影响并非客观事物例如知识在主体之间的传递,而是一种“意向性活动”,范梅南称之为“教育学意向”。也就是说,在儿童接受外界与他人的多重影响中,只有教育学的影响是对孩子的良好生存和真正的成长的关心。作者动情地写道:“教育学不能从抽象的理论论文或分析系统中去寻找,而应该在生活的世界中去寻找,在母亲第一次凝视和拥抱新生儿时,在父亲静静地制止孩子盲目横过大街时,在老师向学生眨眼睛对学生的工作表示赞赏时。”教育本身就隐含着正面的价值,即加强儿童的积极意向和品质,这是教育意向的本质所在。在父母与孩子相处的诸多瞬间与细节中,并非所有的细节都包含“教育学意向”,“非教育”和“反教育”的现象,在亲子沟通中比比皆是。

范梅南教授指出:“当孩子在呼喊我们的时候,他们是在召唤我们。”并且说:“做父母意味着生活中有了召唤——教育的召唤”,教育的召唤就是那种让我们聆听孩子需求的召唤。读到这些内容时,我猛然发现,这不仅仅是一种关于课堂教学的著作,还是一本家庭教育的著作,更是一本回归教育本意的探究性著作。孩子向父母发出了教育的召唤,而作为父母,要学会听懂孩子的召唤。当孩子大哭大闹时,这不仅仅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同时也是一种召唤的形式。可惜的是,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理解孩子的召唤,而是认为孩子在无理取闹,便采取故意不理睬的方式,婧婧等待孩子平静下来。这虽然也是一种教育的意向,但如果对孩子的类似于此的所有召唤都置之不理的话,亲子沟通便会出现问题。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范梅南教授形象地将其比喻为“引路”和“牵手”,说白了,就是要给儿童指引方向,关心并保护儿童,这其实也是教育学最原始的意蕴。作者反复强调,教育儿童既不是一个简单的经验性的观察以及描述儿童做什么和能(不做)做什么的归纳过程,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按照总的规范和原则来确定和规定儿童应当学习什么的演绎过程。因此,教育学不可能是绝对客观的,教育总是要涉及价值方面的判断。正是在这个基础上,范梅南教授提出了本书的关键词“教育时机”,我倒是觉得将本书命名为《教育时机》可能更为准确。这种教育的时机既不能技术性地来自方法或阅读理论,也不可能哲学性地从教育或抚养儿童的更广泛的视角推断出来。换言之,教育的时机只能隐藏在一个个具体的情境中,教育行动所需的知识应该是针对具体的情境而且指向我们所关心的具体孩子。

正因为教育是情境性的、体验性的,那么教育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异常重要,例如家庭教育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学校教育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这种情感性质的关系决定着教育的效果甚至成败。知识固然重要,但知识是容易遗忘的。范梅南教授说:“我们从一位伟大的老师那儿所‘获得’的与其说是一个具体的知识体系或一组技巧,还不如说是这些体现和代表了知识的老师的行为方式——他或她的生活热情、严于律己、献身精神、人格力量、强烈的责任感,等等。”事实也是如此,当我们回望过去的教育生活时,具体的知识与技巧早已内化为我们的生活与工作的能力,而那种情感上的关联与纽带,将会是影响自己一生的精神财富。那么对于父母或教师来说,教育学的理解,其实就是感知和聆听孩子的能力,而依据不同的情形,感知和聆听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总之,本书不仅适合专业的教育工作者阅读,同时也适合父母阅读。读完此书,对教育的理解便会与此前不同,对孩子与学生的观察,视角也会随之而变换。强烈推荐专业或非专业的教育工作者都来阅读此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