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斟细语】新解“真假有无”对联

 红楼心语 2023-10-21 发布于山西


编者按:

都说是一入红楼梦难醒,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对于《红楼梦》,太多的人读起来就再也放不下。一读再读之后,就会在心中产生千百种情愫,互相冲击,澎湃不止,对宝钗的敬,对黛玉的怜,对湘云的爱,对探春的赞,对凤姐的惧,对贾母的亲……还有对大观园的憧憬,那种欲罢不能、欲说还休的感觉,实在无以排遣的时候,你可以来这里——“红楼心语”!

“红楼心语·浅斟细语”栏目是每一位红迷朋友的家园,在这里你可以愉快地开启属于你自己的梦想航班,尽情地抒发你对《红楼梦》的喜爱之情。

“红楼心语·浅斟细语”

热诚欢迎你的加入


新解“真假有无”对联

作者:火烧彤云

太虚幻境门前有一副对联,在己卯本、梦稿本上写的是:假作真时真作假,无为有处有为无;在其他的抄本上写的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两种字样反映了曹雪芹创作思路的变化,究竟曹雪芹最终选择了哪一种?这已无法判断,因为《红楼梦》本身就是没有完成最终定稿的作品,因此我们有必要细品两副对联的异同,看看哪一副更符合作品的主旨。

这副对联上下联各有短短的七个字,但已构成了两个条件复句。“假作真时真作(亦)假”是:当假作真时,真作(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是:在无为有处,有为(还)无。“假作真”是“真作(亦)假”的前提条件,“无为有”是“有为(还)无”的前提条件。

我们把“时”和“处”这两个表示条件关系的词拿掉,对复句进一步拆解,就能发现,“假作真”、“真作(亦)假”、“无为有”、“有为(还)无”是四个主谓宾结构的句子。假、真、有、无这四个词不仅是两对反义词,而且在句中互为主宾。

“假”的本意是虚伪的、伪造的。“真”与“假”相对,本意是非虚伪的、非伪造的。“有”的本意是存在的,与“无”相对。“无”是“有”的反义词,本意是不存在的。

在对联里,假与无构成一对近义词,即虚假的与不存在的;真与有构成另一对近义词,即真实的与存在的,具体指的是什么呢?这就要结合具体的小说情节来分析了。

这副对联是太虚幻境的门前对联,写在幻境前的大石牌坊上。太虚幻境这个名称里的虚、幻二词显然与假、无近义。太虚幻境是警幻仙子的仙宫,是仙界。仙界被冠以虚、幻、假、无的定义的话,那么什么才是“真”、“有”之处呢?显然就是人间、尘世。在小说里,这并不是说仙界是虚幻的、不存在的,而是把仙界与人间用假、无、真、有的反义词来进行区别。对于凡人来说,仙界就是不存在的世界,自己生活的人间才是实实在在的处所。这是小说的一个基本设定。

既然太虚幻境对于凡人来说是个虚无缥缈的世界,为什么对联里又要题其是“假作真”、“无为有”呢?我们还得进入太虚幻境一探究竟。这副对联和太虚幻境第一次出现是在第一回甄士隐的梦中,作者没让甄士隐进入幻境,好在第二次让贾宝玉进去了。那是在第五回贾宝玉的梦中。随着贾宝玉的足迹,太虚幻境的职能也显露了出来,这里贮存着“普天之下所有的女子过去未来的簿册”。警幻仙子让贾宝玉翻阅了部分“彼家上中下三等女子之终身册籍”,并让他听了与正册女子命运相匹配的《红楼梦》全套正曲。

贾宝玉所读到的册籍和所听到的曲文是全书的基本故事内容。这些内容可不是虚、幻、假、无的,而是已经发生、或者正在发生、或者将来会发生的事件,是“真”和“有”的。“假作真”、“无为有”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那就是提醒贾宝玉和读者:你们在虚无缥缈的太虚幻境里看到、听到的这些内容不能当作、视为虚假、空无的事件,而要当作、视为真实存在、一定会有的事件。

其实何止是太虚幻境里的这些册籍和曲文?就连整个太虚幻境也是如此。在《大观园试才题对额》那一回的故事里,贾宝玉跟着众人走到正殿的牌坊时,渐渐地就觉得“倒像那里曾见过的一般,却一时想不起那年月日的事了”,其实那就是他曾梦游过的太虚幻境景象。

所以,从太虚幻境本身到其间所贮存的世间女子命运册籍都是作者借以反映尘世实事的工具。更透彻一点地说,“假作真”、“无为有”指的是作者用浪漫主义手法来进行现实主义创作。这一点可不仅仅是通过这副对联来体现的,在全书开篇,作者就直抒了此意。

此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第一回)

接下来,作者讲述了自己为什么要写《石头记》,并再次阐述了自己的创作手法:

“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故曰“贾雨村”云云。

此回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第一回)

“假语村言”、“真事隐去”与“假作真”、“无为有”遥相呼应。作者说得很清楚,“真事隐去”就是不以记实性的手法来书写自己的人生经历,“假语村言”则是指以虚构的手法将真实的人生经历创作成小说《石头记》(即《红楼梦》)。作者提醒读者:在阅读《石头记》的时候,不要以为这里面的内容统统纯属虚构,这其中的大部分内容是现实的反映。

这样的创作手法并非曹雪芹独创,有的人比他用得更明显、更犀利。《聊斋志异》铸雪斋抄本的抄手张希杰在为其写的跋里有这么两句:山精水怪,不妨以假为真;牛鬼蛇神,未必将无作有。张希杰明确指出,蒲松龄以山精水怪、牛鬼蛇神为人物载体的手法就是“以假为真、将无作有”。《聊斋志异》通过山精水怪、牛鬼蛇神的故事反映了官场、科场、商场、刑狱、婚恋、战乱等各个现实社会领域里的真美善、假丑恶,获得了三百多年来数亿读者的赞颂。太虚幻境前那副对联里的“假作真、无为有”与张希杰点明的“假为真、无作有”异曲同工。这么一比较,就更容易理解“假作真、无为有”的意思了。

因此,“假作真时真作假,无为有处有为无”的意思是:当你把虚无缥缈的太虚幻境之类的仙界的一些事物作为尘世间实有发生的事物时,尘世间实有发生的一些事物则也可以作为仙界的事物。上下联的意思非常贴近,真是一副佳对!

我们再看“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先把“亦”和“还”的意思弄清楚。“亦”是也是的意思。“还”字复杂一点,是多音多义字,一个读音是hái,用作副词,表示现象持续、程度增加、居然如此;另一个读音是huán,用作动词,意思是恢复到原有状态、报复别人的言行。

还字的两个读音都是常用的,怎么判断呢?我们可以从语法上用排除法判断。前文已述,“有还无”是一个主谓宾结构的分句。“有”是主语,“还”是谓语,“无”是宾语,而副词是不能单独作谓语的,因此“还”字在此联的读音不可能是hái,而是huán。

关于副词不能单独作谓语,笔者再举几例,以加深大家对此语法的理解。我们来看几个句子。

小王很喜欢旅游。

碧桃花挺艳丽。

天要黑了,你还去舅舅家吗?

我们把这三个句子里的副词“很”、“挺”、“还”所修饰的词“喜欢”、“艳丽”、“去”去掉,这些句子就变成了这个样子:

小王很旅游。

碧桃花挺。

天要黑了,你还舅舅家吗?

毫无疑问,这些句子就变成了不明所以的病句。“小王很旅游”到底是小王很喜欢旅游还是很讨厌旅游,或者是很想去旅游?碧桃花挺啥?挺美还是挺香,或者是挺红?“天要黑了,你还舅舅家吗?”到底是问对方还去舅舅家吗?还是问对方还离开舅舅家吗?或者是问对方还在舅舅家吗?

所以,副词不能单独作谓语。“无为有处有还无”里的“还”是主语“有”的谓语,读音为huán。

“还”字读huán的时候也是多义字,其中一种用法表示报复,比如,打不还手,还以颜色。“无为有处有还无”的“还”显然不是表示报复,因为“有还无”的前提是“无为有”,“无”都能够“为有”,就说明这里的“无”跟“有”不是一种冲突和冒犯的关系。“还”字的另一种意思是指恢复原状,归还、复还都是此意,“无为有处有还无”里的“还”就是这个意思。

因此,“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意思是:当你把虚无缥缈的太虚幻境之类的仙界的一些事物作为尘世间实有发生的事物时,尘世间真实发生的一些事物那也是仙界的事物,或者,它将还复为仙界的事物。仅就该联得出两个不同的结论来对比“假作真时真作假,无为有处有为无”,就能得出“假作真时真作假,无为有处有为无”更合理的结论。不过,我们还是要进一步地分析两联的异同,让论证更扎实些。

我们先比较“真作假”与“真亦假”。二者的前提“假作真时”是相同的,区别只在结论上:“真作假”的意思是:尘世间真实发生的一些事物也可以视作仙界的事物;“真亦假”的意思是:尘世间真实发生的一些事物也是仙界的事物。

这两种意思看起来似乎差不多,但还是有差别的。“作”是指视作、看作,是比喻;“亦”是那就是直接等同。事实呢?仙界和尘世当然不可能直接等同。仙界的部分事物,如太虚幻境的建筑可以被人间的能工巧匠仿造,但它依然不是仙界。太虚幻境里所贮存的天下女子的命运册籍预言的是尘世里发生的事情,但不是直接发生在太虚幻境里。尘世就更不是仙界了。尘世的事物被仙界主宰,被仙人管理;尘世并不能主宰仙界,更不可能管理仙人。

说到小说的创作层面,也是如此。小说里反映的事件、人物虽然有原形,或者以真实的事件、人物为原型,但它依然不是史书。小说里的情节要经过加工,人物要经过塑造。所以,读者可以在小说里看到真实社会的投影,却不能把小说里的事件、人物直接去等同于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和人物,顶多是二者有高度的相似性,但也仅仅是相似。

再来看“有为无”和“有还无”。“无为有处”和“假作真时”意思是一样的,区别也在结论上,“有为无”的意思是:尘世间实有发生的一些事物可以看作仙界的事物;“有还无”的意思是:尘世间实有发生的一些事物将会回归到仙界的事物。

可能有的读者认为,“有还无”更合适,因为小说情节的结果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回归仙界,回归到他们的仙体——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不仅他们,还有晴雯袭人等一干下世的“风流孽鬼”也将魂归仙界,名登“情榜”。还有,第五回里,警幻仙子安排给贾宝玉听的《红楼梦》组曲的尾曲的最后一句就是“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第一回,两位仙人劝青埂峰下的那块灵石不要下世时也是说,去了之后那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这些内容都表达了“有还无”的意思。是这样吗?我们来看看。

贾宝玉等人是魂归了仙界,但他们不是简单地返回就完了,警幻仙子还给他们封了一个情榜。情榜类似于《封神演义》最后的封神榜。在《封神演义》里,参加了商周战争的将领、神仙都被封神,名登封神榜。在《红楼梦》里,贾宝玉等人也被封为“情仙”,名登情榜。这是根据他们每个人在人世间的言行、思想、经历来封的,比如,贾宝玉是“情不情”,林黛玉是“情情”等等。贾宝玉等人在人世间的经历不是“归空”、“还无”,而是他们被封为“情仙”的重要基础。这并不是从有到无,而是从一个“有”到另一个“有”的两个阶段。“有还无”是不成立的。

再来看看“食尽鸟投林”这首《红楼梦》尾曲的全部歌词:

[收尾·飞鸟各投林]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从歌词里可见,欠命的、有恩的等各种情况都各有报应,而且是符合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公道原则。虽然一切都完满地结束了,但并不等于曾经发生过的情债、命案就不存在了,食尽乌投林、大地落白只是曾经发生过的事情的结局,和“有还无”的概念根本不同。

最后说说两位仙人劝阻灵石下凡。灵石听他们说了红尘中的荣华富贵,动了凡心,于是请他们动用法术,让自己下世:

“如蒙发一点慈心,携带弟子得入红尘,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自当永佩洪恩,万劫不忘也。”二仙师听毕,齐憨笑道:“善哉,善哉!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磨’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

这两个仙人讲的倒是“有还无”的道理,可我们要注意他们讲的前提。前提是灵石本来就知道自己只是一块石头,不管他到凡间去多久,他都是要回来的,所以他也只要求去“受享几年”。两个仙人于是就顺着他的话告诉他,过好日子是很幸福,可你一旦过上了好日子再失去这种生活,那种痛苦比没过过好日子还要痛苦,还不如不过。这和那种告诉别人尘世间的事物到头来都会消失殆尽的“有还无”的论调明显不同。

同样,我们再从小说的创作层面来看看作者是不是要宣扬“有还无”的思想。儒释道思想之一就是通过展示人生的起伏跌宕、悲欢离合的痛苦来告诉人们要看破红尘、跳离尘世的七情六欲,这也是很多的古代学者和古典文学作品宣扬的主题,但这绝非《红楼梦》的主旨。《红楼梦》的创作主旨作者在第一回就说得很清楚:

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之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实愧则有余、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奈何之日也。当此,则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谈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我之罪固不能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

作者告诉大家,自己写《红楼梦》不是为了告诉大家自己如何由富转贫,从有到无,劝世人看破红尘,而是要记下这段故事,特别是闺阁中的优秀女子的故事,要将此展示给世人。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小说的情节层面,还是从创作层面,“假作真时真作假,无为有处有为无”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更合理,也更符合作者的创作主旨。


个人简介:

火烧彤云,湖南省长沙市人,建筑工程造价工程师,自幼喜欢《红楼梦》,爱思考,爱写作,追求美好高尚的精神世界。

欢 迎 来 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