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广迎 ‖ 习与悟——兼及读帖

 御云斋艺术馆 2023-10-21 发布于北京

学书一道,不下苦功是难以有所成就的,但一味下苦功夫亦未必能够成功。此中关键在于悟性,舍此无他途。余不信废寝忘食、日书百纸,即是书法家。且今人大多公务繁忙,基本没有大块闲暇时间用于习书。

但以上所论,亦非完全否定日常练笔之必要。否则调笔走墨尚未熟稔得法,又何能论及挥毫作书哉。是故,习与悟,二者均不可偏废。

吾谓习书一道,关键在于读帖,写当在其次。持古人法帖,朝夕观摩,烂熟于心,久而久之,自有会心之处,下笔自有高格。若一味书写,恐终难登堂入室也。

宋黄山谷有云:“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跋与张载熙书卷后》)明宋曹亦曰:“初作字,不必多费楮墨。取古拓善本细玩而熟观之,既复,背帖而索之。学而思,思而学,心中若有成局,然后举笔而追之······”(《书法约言》)在昔梁山舟答张芑堂书,谓学书有三要:天分第一,多见次之,多写又次之(见清杨守敬《学书迩言》)。正是此意。

苏东坡有云:“我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和子由论书》)苏轼的所谓“不学”,并不是说书法可以不学而成,而是强调了领略和通晓书法笔意的重要性。

提倡多读帖,以提升眼界。此正应了过去一句老话:抬头看路,尤重于低头拉车。

据说毛泽东主席是只读帖不临帖的(当然读帖也应该算作一种临帖方式),然而却创就当代无匹的大草书法。又据启元白先生说,当年齐白石老人也是主张无需临帖的。白石老人主张:字就那么写去,爱怎么写就怎么写。当然,元白先生也说了:白石老人在此之前,早已将自己所喜欢的字帖看得烂熟于胸了。

正所谓“善学者得鱼忘筌,不善学者刻舟求剑。”(清袁枚《随园诗话》)习书当以理性的思考与心灵的感悟相结合,随意所之,切不可一味苦学,而应要巧学、善学,此中尤以读帖至关重要。

1998.04

【补记】近读清黄图珌《看山阁闲笔》,其“文学”卷论及习书临帖、用笔、结字诸项,亦甚有心得。曰:

临帖在乎得其神理,不必刻于点画。不知者仅于一点一画之间用尽苦工,务求笔肖。至若究其神理,不知在于何所。乃是右军所谓徒费时日也。康熙年间,吾乡有一名士,好作楷书,与法帖宛然无二,但欠神理,时人称为刻板《黄庭经》,虽属讥讽,亦颇近似。(《临帖》)

用功不在勤摹,而在能悟。如观舞剑而得神,听江声而得法,皆其能悟者也。于是笔花墨沈,尽作骨力肉气,入于秾纤肥瘦之间,出于雄秀清明之外,其非神欤?自得书家三昧也。(《入圣》)

2013.0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