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倪海厦讲《黄帝内经》笔录第九十八篇

 感悟_johnson 2023-10-21 发布于福建

-------------------------------------------------------------

第八十篇 方盛衰论

第一节 气之运行

原文:雷公请问:气之多少,何者为逆,何者为从。

黄帝答曰:阳从左,阴从右,老从上,少从下。是以春夏归阳为生,归秋冬为死,反之则归秋冬为生,是以气多少,逆皆为厥。

565页,方盛衰论第八十。
这个方盛衰论呢,雷公就问,如何,我们身体的气在身体里面是如何运作的?什么是气逆?什么是顺气?这个气的运行,这些都是补前面,前面我们没有仔细谈的,后面就讲的。
黄帝说,阳从左,阴从右。阳气一律从身上的左边往右边走,阴气呢,是从右边往左边走,老年人阳气是从上往下走,少年人的阳气由下往上走。所以你看那个小孩子生出来以后,你在14岁以前你注意看那小朋友它都是胎吸,肚子在呼吸。过了14岁以上以后自然而然变成胸是呼吸,所以人年龄越大呼吸就越高,年龄越小呼气就越低,常人应该是胎吸。所以道教、佛教很多人打坐的时候用腹式呼吸,有没有?让肚子去呼吸,就是回到胎吸的阶段。可是人年龄大了,气越来越衰了,就往上跑。所以老年人呢气由上往下,少年人气由下往上。所以我们现在很多人年龄大了,我们叫打坐,希望气由下往上,不要由上往下,这是道理。
是以春夏归阳为生,秋冬归阴为死,如果你是反的,就是阳气的时候,一般来说春夏的时候,阳气会渐盛,阴气会渐少,所以你见到阳证的时候是好的现象,见到阴证的时候不好秋冬的时候阴气盛阳气比较衰,阴证在出现在秋冬的时候反而会为生。这个气的逆的多少,后来还讲到年龄大的人、年龄小的人,注意看这个很好玩。那,以后诸位辨症,看人辨症。

第二节 梦境判断何脏少气

原文:问曰:有余者厥耶?

答曰:一上不下,寒厥到膝,少者秋冬死,老者秋冬生。气上不下,头痛巅疾,求阳不得,求阴不审,五部隔无徵,若居旷野,若伏空室,绵绵乎属不满日。是以少气之厥,令人妄梦,其极至迷。三阳绝,三阴微,是为少气。

566页,当气有多余的时候,不足也会生病,多余的时候也会生病。这边就看到了,我常常前面跟诸位讲的,如果一上不下,就是阳气往上走,照理说阳气往上走会下来,阴气再上去下来,阴阳一直在更替。那一个阳冲在上面不下来,下面阴这时候会停在下面,就是阴阳会分格的现象,寒厥到膝,就是脚冷从趾头冷到膝盖,就是冷不上来了,膝盖那边阳关阴阳交汇的关口那边。所以你阳一上来下面就寒掉了,会冷到膝盖。常常病人就问你啊,我妈妈吃的药都很好,现在怎么奇怪就有一个现象,就是膝盖以下到脚趾头都是冰冷的,代表阳还在上面没有下来。
如果是年龄轻的人,这个气有余的时候秋冬死,因为少年人是由下往上这个是常人,现在气在上面了,由下往上,上去下不来了,秋冬老年人呢?因为他的气是由上往下走,所以秋天冬天老年人得到脚逆的时候,阳在上下面是寒气的时候,他反而不会有事
气上不下,我们人的阳气冲上去一定要下来,一直循环不已,永远不会停止。如果只上去不下来,造成上面阳会比较亢,这个时候头痛发癫,这都是不是很好的现象。
后面这一段很好玩,很有意思哈。
少气,当一个人气不足的时候,令人多梦开始随便乱梦了,甚至严重的话人会昏迷。所以只要一个人梦很多,老师我怎么常常在做梦,气不够,多梦,而且严重气虚的会昏迷过去了。
三阳绝,三阴微,这个是少气。如果是人呢,老师我怎么知道他气虚?到底是哪个气虚?从梦可以找到。

原文:是以肺气虚,则使人梦见白物,见人斩血藉藉,得其时,则梦见兵战。肾气虚,则使人梦见舟舩溺人,得其时,则梦伏水中,若有畏恐。肝气虚,则梦见菌香生草,得其时,则梦伏树下不敢起。心气虚,则梦救火阳物,得其时,则梦燔灼。脾气虚,则梦饮食不足,得其时,则梦筑垣盖屋。此皆五藏气虚,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合之五诊,调之阴阳,以在经脉。

肺气虚的人梦见白色的物品,东西都是白色的,那你看到什么外地全部是一片片雪,白色的。见到人斩血藉藉,因为肺是主金,主肃杀,拿刀在斩杀,看到血。如果是秋季的时候,正好你如果做梦梦到这些,正好又逢到秋天,那就是逢到征战,因为你天地之间的节气跟你的肺,你身体的肺气会相连在一起,金会主征战,金就是打仗。
那肾气呢如果虚掉,所以我们从一个人的梦里面也可以判断这个人哪个地方气虚掉了。我们有一些补肾虚的药什么。肾气虚的话使人常梦见舟船,常常船翻倒了淹死人。如果正好是平常你就梦到这个,平常还没什么,冬天你还是梦到船翻过来死人的话,就是得其时,那个时候你会梦到人会漂在水里面,若有畏恐,这个是常常胆小,常常会看到很多房子比较暗一点的他就比较紧张,这个症状,这种梦呢代表肾气虚。
如果是肝气虚,常常我们看到这些,菌香生草这些,如果是得到春天的时候,这个梦躲在树下面不敢跑出来。心气虚脾气虚都有这些症状。
那所谓不得时,比如脾是主长夏,梦到长夏的时候梦到会盖房子,如果不是长夏的话,是别的节气梦到的话,就梦吃东西吃不够,因为时节不符。这就是讲,一直在讲天地之间的四季,春夏秋冬四季,跟我们人身上的脏器对应的时候产生的现象,这个是五脏气虚。
脏气虚的时候,脏是阴脏,诸位只要讲到脏就是阴,腑就是阳,所以现在讲脏气虚,阳气一定会有余,阴气不足
所以我们在说这个人脏虚的时候,就是阳有余,阴气不足,我们来调它,我们在经脉上就可以调。因为可以调它的阴阳。后面的刺法论里面就有我们如何去调它的阴阳

第三节 诊之十度

原文: 诊有十度度人:脉度,藏度,肉度,筋度,俞度。阴阳气尽,人病自具。脉动无常,散阴颇阳,脉脱不具,诊无常行,诊必上下,度民君卿。受师不卒,使术不明,不察逆从,是为妄行,持雌失雄,弃阴附阳,不知并合,诊故不明,传之后世,反论自章。

568页这里讲到,诊断的方法有十种标准。度,就是来丈量人的方式。我们有脉度、脏度、肉度、筋度、俞度,因为你在五个度之后,你再分阴阳的话就是十度。
阴阳气尽,阴气阳气衰的时候,人从外面的症状可以看出来,从脉度上面来看的话,脉动无常。所以阴阳两个气通通消失,快要绝灭的时候,脉就不规则了。脉动无常,有时候大有时候小。
所以说像这种我们依照症,他这里不用写完了哈,所以诊断的方式,意思是什么?没有一定固定的诊断方式,你要因时因地制宜,原则上掌握到。
你比如说一个人的神,精神,那一个人精神不好、体力不够,没有力了,是不是阳就虚掉了阴是讲他的形,外形,如果说体形肚子肿起来了,脚肿起来,阴有问题嘛,这样子看。所以中医整个在讲阴阳。
所以后段568页,最后一段,也是不管是学什么、怎么学,阴阳一定要弄清楚。

原文:至阴虚,天气绝;至阳盛,地气不足。阴阳并交,至人之所行。阴阳交并者,阳气先至,阴气后至。是以圣人持诊之道,先后阴阳而持之,《奇恒之势》乃六十首,诊合微之事,追阴阳之变,章五中之情,其中之论,取虚实之要,定五度之事,知此乃足以诊。是以切阴不得阳,诊消亡,得阳不得阴,守学不湛,知左不知右,知右不知左,知上不知下,知先不知后,故治不久。知醜知善,知病知不病,知高知下,知坐知起,知行知止,用之有纪,诊道乃具,万世不殆。起所有余,知所不足。度事上下,脉事因格。是以形弱气虚,死;形气有余,脉气不足,死。脉气有余,形气不足,生。是以诊有大方,坐起有常,出入有行,以转神明,必清必净,上观下观,司八正邪,别五中部,按脉动静,循尺滑濇,寒温之意,视其大小,合之病能,逆从以得,复知病名,诊可十全,不失人情。故诊之,或视息视意,故不失条理,道甚明察,故能长久。不知此道,失经绝理,亡言妄期,此谓失道。

569页,这个讲的是天气绝,至阴虚;至阳盛,地气不足。阴阳并交,至人之所行。阴阳并交者,阳气先至,阴气后至。是以圣人持诊之道,先后阴阳而持之,这个讲了半天,最主要就是看阴阳。
如果我们以脉上面来说,现在是回头我们讲脉,寸脉为阳,尺脉为阴。常态阳,所以阳会比较高一点,阴会比较低一点。你反过来的话阴就盛阳就衰掉了。如果通通跑到外面上来的话,阳太盛了阴虚掉了。如果通通跑到里面阳虚掉了阴盛。简单讲就是这样子。所以脉的浮沉也可以分阴阳,脉的寸跟尺也可以分阴阳,病人的症状也在分阴阳,男女就是阴阳嘛。讲了半天还是阴阳,我们持诊之道都是讲阴阳。这一段后面569页,这个诸位看翻译就可以了,这个翻译都没有问题,书上有的我们就不再讲了。

图片

图片

图片

570页最后一行,它说形弱气虚死,形气有余,脉气不足则死;脉气有余,形气不足者则生。这里讲的呢,一个人如果是气弱气虚了,气虚就是阳气虚啊,加上形弱了,形是阴,我们看到气血两虚,阴阳都虚掉了,这是死症。如果一个人形气有余,脉气不足,看到都是正常人,身体都没有都是正常人,你摸他的脉的时候脉气不足,这也是死症。
我就碰过。这个人很好啊,可是你摸他的脉几乎摸不到,照理说他讲话声音很大,精神很旺盛,他的脉应该比较洪比较壮,当然还是缓,就是所谓一息四至,更有力才对,居然摸不到脉,摸了半天好不容易找了一丝一丝的脉在里面,然后再去看一下,现在是夏天,这很危险,因为脉气不足。
那脉气有余的话,形气不足,所以看,这两个来一比较的时候,我们知道脉气很重要。

图片

那脉的气怎么看呢?比如说你这个是脉,我们人的血脉呢,这中间是血,血脉,这中间都是血,我们指头摸上去的时候,怎么摸脉气呢?气在外面,这个气在脉外,所以你摸这个脉由这边推过去,或者是指头往那边推过来,当你推过去以后,就是看他的气,那个脉会把你手指头顶回来,气旺。有的推过去,脉就跟着过去了,就没有回来的力量,这个气就不够。在过去我们讲脉中间是血,血在脉中,气是在脉外,脉的外面是气,所以脉气很重要。
这边后面诊断的方向,诊查病人的方向,诸位好好看一下就可以了。
基本上所有诊断的方向一定要,中医讲脉症合,脉症要合。
所谓脉症合,我们只能说这个脉症合易治,很好治,非常快。比如说你现在摸到病人寸脉是浮的,浮是表,病人就是,我头痛项强,这个很好一剂就好了,一副药有时候两三个小时就好了。脉症,病人出现的手上的脉和症如果是不合,这就难治,比较难治,不是不治。你不要说,啊,死,你就不治他,不能的。我们预知死期也不要跟他讲死,一般这是粗工嘛。那如果你看到一个人的脉非常的强大壮大,这个人是常常在睡觉,是不是脉症不合?那反过来,有一个人脉很细微很小,这个人一天是24个小时他居然睡18个小时,是不是脉症是合的?一剂就好了。
后面都会有处方。张仲景非常厉害,他不但他了解,他方子都开好在那边,而且他方子非常的简单,几味药,所以是经典之方,我们叫经方嘛。有的人说是经书怎么样,我们经典之方,我认为经典之方比较好,形容它哈,我们称为经方。书上有很多,我们请大家看书就可以了。

第八十一篇 解精微论

原文:黄帝在明堂,雷公请曰:臣授业,传之行教以经论,从容形法,阴阳刺灸,汤药所滋,行治有贤不肖,未必能十全。若先言悲哀喜怒,燥湿寒暑,阴阳妇女,请问其所以然者,卑贱富贵,人之形体,所从群下,通使临事以适道术,谨闻命矣。请问有毚愚仆漏之问,不在经者,欲闻其状。

帝曰:大矣。

公请问:哭泣而泪不出者,若出而少涕,其故何也?

复问:不知水所从生,涕所出也。

帝曰:若问此者,无益于治也,工之所知,道之所生也。

573页,这一篇就是《黄帝内经》的最后一篇,后面我附上去的就是刺法篇。这个解精微篇呢,这个后面都是黄帝跟雷公,雷公就是常常被骂,问题也很奇怪。他先问这个诊查病患啦。我们从书上来看,我们怎么样子针灸啊阴阳啊汤药啊怎么样子,那如何去通盘考量一个,你的医疗的技术跟病人的环境周围发生的事情,如何通盘去考量它?这个问题很广,当然很广啊,我们前面讲了半天,那么多,对不对?他就把它缩小了,雷公就缩小了。
哭泣而泪不出者,若出而少涕,故何也?有一个人在哭没有眼泪,这根本就是假哭,哭,这个人居然没有眼泪,这绝对是猫哭耗子,绝对不安好心。哭泣而不出者,如果出还有鼻涕出来怎么回事?黄帝就说了,像你问这种问题,眼泪啊鼻涕啊这种根本无益于治,对真正治病上帮助不大,但是还是解释给他听。

第一节 水之精为志,火之精为神

原文:夫心者,五藏之专精也,目者,其窍也,华色者,其荣也,是以人有德也,则气和于目,有亡,忧知于色。是以悲哀则泣下,泣下水所由生。水宗者,积水也,积水者,至阴也,至阴者,肾之精也。宗精之水所以不出者,是精持之也。辅者裹之,故水不行也。夫水之精为志,火之精为神,水火相感,神志俱悲,是以目之水生也。故谚言曰:心悲名曰志悲,志与心精共凑于目也。是以俱悲则神气传于心,精上不传于志,而志独悲,故泣出也。泣涕者,脑也,脑者,阴也,髓者,骨之充也,故脑渗为涕。志者骨之主也,是以水流而涕从之者,其行类也。夫涕之与泣者,譬如人之兄弟,急则俱死,生则俱生,其志以神悲,是以涕泣俱出而横行也。夫人涕泣俱出而相从者,所属之类也。

第二段,575页第二段,黄帝说水之精为志,这个讲得真好,不晓得用什么文字来形容他,火的精是神
人的志和人的神不一样。火的精,这个火纯精的,精就是完全不含杂质的,这是人的神。水的精完全没有杂质的,这是人的志,所以我立志我要去当总统,我立志我要当什么,这是水的精。所以水如果纯精不含杂质的时候,人的志向会很大。火的精华,火里面没有杂质的时候,神。当杂质一进来的时候,神就不守,志就不起
如果水火相感,这个水火应该是常态呢,应该是火在下面水在上面,常态是这样子。所以这个水火才会合嘛。对不对?那肾脏在下面,心脏在上面,为什么会变成?照理说火在上面,水在下面,照理说是不交才对,对不对?火在上面烧,水在下面,实际上因为肺是肾之母,肺上面是水的末,这个水之本在(肾)这边,所以肺上面有很多的水,那么这个水会进入肺脏进入肾脏。那小肠里面很多火,大肠围绕着小肠这边,这个水也会回头到肺脏里面去。那小肠的火在下面,肾水在这边,小肠的火是来自心火,所以说真正我们人身上的是火在下面,水在上面,所以我们才会有汽化。汽化的时候我们嘴巴一吐气是热气出去,对不对?有没有人一吐是水喷出去?当然吃了十枣汤,那个水喷出去哦,痰水喷的时候,喷到墙上,我跟你讲,你们没看过,看过你就晓得,看他吃了十枣汤,站他正面,“我看你有没有吐?一吐就吐到你脸上。当医生还是要有点commen sense

图片

所以水火相感,如果说这两个互相感应,不是说互相冲突,神志俱悲,所以眼睛里面就会带水。当我们心神伤到了,伤心嘛,神就受伤。志向,情志又有悲哀,悲能够伤到人的志相。神志俱悲的时候,泪涕都会同时来。所以真正伤心地哭的时候,一哭的时候,眼泪鼻涕都会出来。所以你如果要知道哪一个是真的假的,你跑到殡仪馆去,一看这个就是买来的,有没有?我不晓得叫什么,反正他就是假的,他就是哭,哭得很伤心,那你听的声音他是在哭,你看他眼泪都没有,你专门买来这个替孝子,表示孝子很孝顺地哭,实际上这边在送葬,后面在打官司在争产,这种事情很多。这种哭都没有眼泪的。正常人哭会看到的。这一段讲的就是这样,神和志。我里面解释很多,诸位可以看解释。

原文:雷公曰:大矣。请问人哭泣而泪不出者,若出而少,涕不从之何也?

帝曰:夫泣不出者,哭不悲也。不泣者,神不慈也。神不慈则志不悲,阴阳相持,泣安能独来。夫志悲者惋,惋则冲阴,冲阴则志去目,志去则神不守精,精神去目,涕泣出也。且子独不诵不念夫经言乎,厥则目无所见。夫人厥则阳气并于上,阴气并于下。阳并于上,则火独光也;阴并于下则足寒,足寒则胀也。夫一水不胜五火,故目盲。是以冲风,泣下而不止。夫风之中目也,阳气内守于精,是火气燔目,故见风则泣下也。有以比之,夫火疾风生乃能雨,此之类也。

577页,倒数第二段,夫志悲者惋,惋则冲阴,惋就是身体会抖动,当你伤到很悲哀的时候,全身会颤动,会这样子。如果说冲阴则志去目,阴经会上去冲到头目去,志去则神不守精,精神去,涕泣出也。这是因为志离开了肾,神离开了心,这是因为受了,真的是很伤心很难过,神和志会离开来。
577页倒数第二行你看,中间我们书上有翻译的就请大家看书。
阴并于下则足寒,足寒则胀也。我一直在跟诸位讲,脚一定要热,但是脚热是在脚底板,脚面上要冷的,因为脚面上是阳,阴和阳并行的时候,互相相持互济的时候,所以阳经在脚背上面,但是有阴经来辅助它的时候,所以阳中会带阴,所以脚背上是阳经,但是你摸上去是冷的。脚底是阴经的地方,这个阳会来帮助它,所以脚底是热的,常态。
那如果脚底脚背都是热的也不对,脚底脚背通通是冷的,冷到冰,这都不行,这都是水停在下面,水会累积在下面,那也是因为阴病于下。知道这个人下焦阴寒比较盛。
那我们知道阴寒比较盛,我们开一点入阴的药开一点去寒的药就可以了,知道是水在下面,再开点排水的药,把它排出来
这一段,就是我们这一篇,最后一篇,《黄帝内经》讲的解精微论,就是讲的很细微的地方,这个你不知道也影响不了治病的,讲到眼睛和鼻涕。

第二节 倪师谈《黄帝内经》对经方的意义

我一生我受到影响最大的就是唐容川跟曹颖甫,我受这两个影响很大,其他的书都还没看完呢,前一阵子人家给我,看看,受到影响不大,真正的经方大师,你们去看他写的,真正写得好的,如果你把他们比较在一起的时候,唐容川。
唐容川呢是庚子赔款的时候,清朝就送一批人出去,留洋,找一批很聪明的人去。唐容川到了国外去以后,学了西医,回来发现中医是对的,他开始研究中医。一研究中医他从头到尾就是按照中医的正统的方式来做,就是研究《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下来,所以他就一开始,如果你懂,看《黄帝内经》,你怎么会辨出温病呢?《黄帝内经》从头到尾就在讲六经辨证,气血营卫提到一点,但是都是跟六经来的,对不对?怎么会辨症。
所以外面的温病,两个可能,第一个最可能的就是他根本没有看过《黄帝内经》,你如果看过《黄帝内经》,你不要讲看中医,你光看《黄帝内经》,看完你就是伤寒家,怎么会变成温病呢?所以第一个他没有看,第二个看不懂,讲了太阳少阳阳明,他跟张仲景六经辨症辨不起来。
所以我们中医分成两派,伤寒这一派是从古到今本来就是存在那边的,至于说为什么后来变成温病,那中间历代演变很多。我希望寒温之争在我们这代结束掉,不要再吵了,大家都用《伤寒》《金匮》。有了经方作基础,经方呢,虽然是经典之方,但是它难免会有不足的地方。人非圣贤我也会有不足,张仲景,每个人都会有不足,将来你们也会有不足。不足的时候,这个时候你的基本的精神有了,你一直在这个路子上,路子是对的,这个时候你参考很多旁边的杂家杂说,这个时候你不会中心的精神不会丧失掉。张仲景写的这两个方子中间少了一点,对不对?那个人就讲到把这个方子拿进来,你们要增加,或者是,哪个部分要增加一些。当然了,我增加一些进去,以后你们还会增加,但是不要增加太多,太多人家记不得,越少越好,我们简化,尽量少就好。所以你看张仲景的时候,他写的东西从头到尾看起来好像就是桂枝汤的加减,实际上他在调和阴阳,他的法则完全出自《黄帝内经》。

-------------------------------------------------------------

中医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就已基本形成,承载着先祖们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总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