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经笔记之阴阳概念条文集解3》

 野之老 2016-07-11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1.《黄帝内经太素》曰: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注曰:夫太极生两仪,即有两,阴阳二气。二气之起,必有两仪之形,是即託形生气,积气成形,故积清阳以为天形,积浊阴以为地形

编者按:注“太”字残缺;“託”字,亦缺末笔,均据文义补。

2.《类经-阴阳类-一》曰: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注曰:阴阳体象,大小不同,形气生成,不积不浓,故必积阳至大而为天,积阴至而为地。

3.《素问吴注-卷二》注:“复明阴阳为天地之道也。”

4.马莳《素问注证发微-卷一》注:试以天地以阴阳为本,而推及人身之有病者观之。故天位乎上,乃阳气之所积也;地位乎下,乃阴气之所积也。

5. 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卷二》曰: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注曰:积阳至高而为天。积阴至浓而为地。承上文而言。治病者。当法天地阴阳之理。

6.高世栻: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7.丹波元简说:此二句亦出自京房《易传》。

8.今解:“故”,谓下文所论皆上文阴阳变化之道。“积”,聚集的意思。阳气清轻,清轻者上升,故积阳为天;阴气重浊,重浊者下降,故积阴为地。有人根据地球的生成是从无生物到有生物、由低级到高级演化的认识,认为此句中的“阴阳”是指两种不同的物质,并论治了天地是不同物质聚集的结果。认为这是符合唯物辩证法观点的;反映了《内经》作者能吸收和运用当时自然科学中最先进的成果,且还具体应用到医学中来以指导医疗实践的客观事实。

 

阴静阳躁

1.《黄帝内经太素》曰: 阴静阳躁,注曰:阴气至静,阳气主躁。
2.《类经-阴阳类-一》曰:阴静阳躁,注曰:阴性柔,阳性刚也。

3.马莳《素问注证发微-卷一》注:地之阴主静而有常,天之阳主燥而不息。

4.张志聪《素问集注-卷二》曰:阴静阳躁注曰地之阴。主静而有常。天之阳。主动而不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