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同行中国考古博物馆(三 )文明初生,满天星斗

 与照耀同行 2023-10-21 发布于北京
6

 星光点点,文明先声

从约8000年前起,中国境内逐渐形成了中原、海岱、甘青、西辽河、长江中游和下游六大新石器文化区,或是以中原为花心的重瓣花朵式文化体系。

从5800年前起,各地区向复杂社会加速发展,一些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还发生了由庙底沟掀起的大规模文化整合,开辟了中华文明大一统的先声。






裴李岗文化裴李岗遗址

上世纪初安特生发现了仰韶文化,证明中国存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也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新石器文化。

新中国成立后,河南、陕西、甘肃陆续发现了前仰韶时代遗址,可能就是仰韶文化的本土来源,由此将中国的文化史推到10000年前。

展厅中的第一个遗址,就是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就发掘的裴李岗。

裴李岗遗址位于河南新郑城西北裴李岗村西,属裴李岗文化,距今约8200至7500年,有定居的小型村落,居址和墓地分开,发展了农业和艺术,有精致的陶器、石器

裴李岗文化三足陶壶、陶钵,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出土
裴李岗文化石器大量采用磨制技术,有锯齿石镰、鞋底形石铲、四足磨盘等,展现出发达的农业生活。

裴李岗文化填补了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历史空白,被认为是仰韶文化的渊源之一,对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具有突破性的重大意义。

裴李岗文化石磨盘、棒,河南郏县水泉遗址出土







大地湾文化白家遗址

白家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原油槐乡白家村东南,文化堆积以前仰韶时期为主,属白家--大地湾文化,距今约6000至5000年。

大地湾文化以甘肃天水大地湾遗址命名,发现了自前仰韶到仰韶文化晚期的连续遗存,使中国史前文明向前大大迈进。

大地湾文化陶碗、三足陶罐,陕西临潼白家遗址出土

白家遗址出土的圜底钵和红三足钵的口沿上普遍饰棕红色宽带纹,有的碗底饰彩,是我国北方地区目前所知最早的彩陶。

大地湾文化三足陶钵、圆足陶钵,陕西临潼白家遗址出土







仰韶文化北首岭遗址
北首岭遗址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区金陵河西岸,是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仰韶文化的重要遗址,属于仰韶文化早期,距今约7000至6000 年。

北首岭遗址与更早的白家遗址相比,面积增大到5万多平方米,村落中央建有广场。

制陶技术也得到发展,不仅能够制作各种较复杂器型,还能够描绘出丰富多彩的彩陶图案。

仰韶文化尖底彩陶罐,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出土

北首岭遗址出土了一件彩陶船形壶,收藏在国家博物馆,被列为禁止出境文物。考古所留了一件陶人面像,直观显示了7000年前黄河流域先民的面容。

仰韶文化陶人面像,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出土

这是一位男性的面部形象,脸部丰颐,鼻梁挺直,下颌微圆,顶部平,额前头发用绳纹表示,以黑彩绘出眉毛和胡须,眼睛及口部镂孔,双耳扁平,穿有小孔。

陶人像气度端庄,头发明显经过梳妆,胡须也精心打理,可能是一位部族首领的形象。

在新石器时代考古中,遗址和文化经常自觉不自觉地与传说中的部族和人物联系,那他是不是伏羲呢?







仰韶文化半坡遗址

半坡遗址是中国最有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知名度甚至超过了仰韶文化的命名地仰韶遗址。

考古博物馆里把半坡遗址的聚落模型倒放在屋顶上展示。

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半坡村,是仰韶文化早期的代表性遗址,分早晚两期,早期遗存最为典型,称为半坡类型,距今约6800至6300 年。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片,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

半坡人的聚落以壕沟相围,功能更加完备,由居住区、公共墓地、陶窑场等构成,过着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的氏族聚落生活。

半坡类型骨匕、骨簪,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

半坡类型分布在陕西、山西等地,彩陶上绘着人面、鱼、鹿、植物等象生性图案,传统的鱼纹逐渐抽化成几何图案。

半坡类型船形陶壶,陕西长武辗子坡遗址出土

彩陶钵、双耳陶罐,山西芮城东庄村遗址出土
小口尖底瓶是仰韶文化的代表器物,存在于仰韶文化从早到晚的各个时期。

过去将小口尖底瓶视为可根据重心变化自动扶正的汲水器,现在根据瓶内发现的酒类残余物,认为应属酿酒或存酒器,尖底便于插入土中。

半坡类型彩陶钵、小口尖底陶瓶,陕西华阴横阵遗址出土

6000多年前就能把大量粮食用于酿酒,既显示了农业文明发展和社会财富增加,也预示着社会分化的开始。

半坡类型小口尖底陶瓶,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







仰韶文化庙底沟遗址

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和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各地区异彩纷呈,各有特色。

在这一时期,发生了以庙底沟类型彩陶扩张和玉礼器传播等为显著标志的大范围、大规模文化整合运动。

庙底沟遗址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湖滨区一处名为庙底沟的深涧旁,属于仰韶文化中期代表性遗址,距今约6000至5500年。

遗址下层以发现大量花瓣纹和回旋勾连纹彩陶而著名,曲腹碗、曲腹盆、小口尖底瓶、小口平底瓶、罐和釜、灶等器物最具特色。

庙底沟类型彩陶罐、碗,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出土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或称庙底沟文化,以庙底沟遗址而命名,以豫陕晋三省接界地带为中心。

庙底沟彩陶上大量出现以花为原型的纹饰,被认为是后世“华”字的起源。

庙底沟类型彩陶盆,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出土

庙底沟类型文化呈现出强大活力,以特点鲜明的彩陶为标志,对周边广大地区形成了一次强力文化潮冲击,各地土著文化纷纷接受了以花为象征文化改变,文化面貌呈现更大范围的一致性。

庙底沟类型彩陶碗,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出土

这是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第一次大范围文化传播和认同,东至泰岱,西至湟水,北至河套,南至淮汉,辐射大半个中国。

这种文化上的趋同,为大一统中华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庙底沟类型壁虎纹陶片,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出土

庙底沟类型影响如此广远,被认为已超出了仰韶文化,也被称为庙底沟文化。
庙底沟类型或文化已经处于了文明萌芽,出土了在标示社会复杂化的装饰品。

这些类似螺母和齿轮的环状物,在1000多年后的陶寺还会看到,只是由陶换成了铜。

庙底沟类型陶环,陕西华阴南城子遗址出土






仰韶文化西坡遗址
西坡遗址位于河南省灵宝市阳平镇西坡村,是仰韶文化中期庙底沟类型核心地带的中心型聚落,距今约6000至5500 年。

西坡遗址与仰韶文化早期聚落显著不同,面积达40万平方米,布局结构聚落以壕沟环绕,接近中心地带是一组大中型房址,最大的一座房址面积516平方米,可能是举行礼仪活动的场所。

庙底沟类型陶釜灶,河南灵宝西坡遗址出土

中型房址面积为75至106 平方米,可能为贵族家庭居住。较大的墓葬随葬品多,小墓一般不见随葬品。

西坡遗址的居住和丧葬形态意味着社会分化和等级出现,代表了仰韶文化中最早的复杂社会。 

庙底沟类型陶簋形器,河南灵宝西坡遗址出土
黄河中下游一向被视为中华文明核心发源区,仰韶文化后期相当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但长期没有发现达到国家水平的新石器时代后期遗址。
近年在河南巩义发现了仰韶文化双槐树遗址,已具有明显文明特征,被称为河洛古国,中原地区的文明发展更清晰了。

庙底沟类型玉钺,河南灵宝西坡遗址出土







兴隆洼文化兴隆洼、兴隆沟遗址
东北的西辽河地区也是重要的史前文化区,发现了兴隆洼、查海、赵宝沟、红山等在年代和特征上有承袭关系的史前文化。
兴隆洼文化是中国北方地区的早期新石器文化,与黄河流域的老官台文化大地湾文化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属同时期文化,由兴隆洼遗址命名。

兴隆洼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兴隆洼镇,是兴隆洼文化典型聚落遗址,距今约8200至7200年。

兴隆洼文化筒形陶罐,内蒙古敖汉兴隆洼遗址出土
墓葬中出土了位于墓主人左右耳部的玉玦,应为耳部装饰标志

这些玉玦多为完美的正圆,有线切缺口,特别是成对的玉玦,无论是直径还是重量几乎分毫不差,加工技术已非常成熟和精确。

兴隆洼文化玉玦,内蒙古敖汉兴隆洼遗址出土

兴隆洼文化玉器玉料主要来源于辽宁鞍山的岫岩玉,是中国年代较早的磨光真玉器,使中国古代用玉的历史可追溯至距今8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中期,是探索中国玉文化起源最宝贵的实物资料。

兴隆洼文化玉玦,内蒙古敖汉兴隆洼遗址出土

兴隆沟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牤牛河上游,有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三个时段的遗存,出土有陶器、石器、玉器、骨器、蚌器、动物骨骼等遗物,显示出西辽河地区的文化连续发展。

兴隆洼文化石铲,内蒙古敖汉兴隆沟遗址出土






赵宝沟文化赵宝沟、小山遗址
赵宝沟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赵宝沟村,赵宝沟文化因而得名,距今约7200至6500年是继兴隆洼文化之后活跃在辽西大地的一支极具艺术创造力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

赵宝沟文化出现了大型的中心聚落和用于礼仪活动的纪念性公共建筑,出土的陶、石、骨、蚌器具有典型的地域和时代特征。
赵宝沟文化陶罐、石斧、石耜,内蒙古敖汉赵宝沟遗址出土

经过正式发掘的同类遗址还有敖汉小山遗址,2号房址内出土一件珍贵的刻划鸟兽图的陶尊形器。

赵宝沟文化陶尊形器,内蒙古敖汉小山遗址出土

器为磨光夹砂陶,高领直立,弧腹鼓肩,下接一凹底假圈足,腹部以网格纹填充空白处,等距刻划猪首、鹿首、鸟首的形象。

猪眼细长,长吻前突,獠牙竖立,鳞纹遍饰全身。鹿眼呈扁菱形,长角分叉、桃形耳。鸟圆眼,首上有冠,勾形长喙。

三个动物形象均为多种动物复合体,似与原始崇拜有关。

这件珍贵文物虽单独陈列,但放在墙边,只有一半向外,而且灯光晕暗,只有鸟首还算清楚,其他的看不清了。







红山文化蜘蛛山、西台遗址
红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辽河流域最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发达的礼玉文化对中原地区有深远影响,有观点认为已经形成国家,有的认为还处于前国家阶段。
可能考古所对上世纪80年代以来高潮迭起的红山文化考古参与不多,只展出了蜘蛛山遗址和西台遗址。

红山文化红陶钵、彩陶罐,内蒙古赤峰蜘蛛山遗址出土

蜘蛛山遗址位于内蒙古赤峰红山区英金河南岸坡岗上,属于红山文化,距今约6500至4800年,红顶碗式陶钵、鳞形纹彩陶罐是红山文化中期的典型器物。

西台遗址位于内蒙古敖汉旗牤牛河北侧坡岗上,发现了红山文化房址打破兴隆洼文化房址的地层关系。

红山文化红折腹彩陶罐,内蒙古敖汉西台遗址出土







北辛文化北辛遗址

以泰山为中心的海岱地区也是重要的史前文化区,各时期文化承接关系明确,文化发展脉落清晰,对中国史前考古具有特殊意义。

北辛遗址位于山东省滕州市东南,面积约5万平方米,距今约7300至6300年,是北辛文化的命名地。

北辛文化小口双耳陶罐,山东滕州北辛遗址出土

北辛遗址出土了石刀和镰、粟黍遗存、家养的猪和狗,呈现出基于性别的劳动分工,尚无明显的等级分化。

北辛文化是大汶口文化的源头,可以看到鼎的雏形,到后面将形成排山倒海的海岱鼎鬶文化,并最终成为中国青铜时代最重要的礼器。
北辛文化罐形陶鼎,山东滕州北辛遗址出土






大汶口文化王因、岗上遗址

大汶口文化主要在黄河下游,是少有的早中晚分期明确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可以清楚看到私有制出现过程,已处于文明前夜。

王因遗址位于山东省兖州市济宁高新区王因村南,距今约6300至5500年,是大汶口文化早期遗存。

王因遗址面积约6万平方米,是大汶口文化各遗址发掘中规模最大的一处。
大汶口文化釜形陶鼎、彩陶钵,山东兖州王因遗址出土

王因遗址明确了鲁中南地区大汶口文化早期文化面貌与葬俗,获得了北辛文化与大汶口文化早期层位证据,确立了两者的传承关系。

大汶口文化彩陶盆,山东兖州王因遗址出土

岗上遗址位于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陈岗村东部漷河两岸,主要为鲁南地区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000至4000年。

大汶口文化陶鬶、陶鼎,山东滕州岗上遗址出土

岗上遗址发现了大汶口文化大、中型高等级墓葬,对研究鲁南地区大汶口文化社会上层组织结构、葬俗及礼制起源提供了珍贵的材料。

大汶口文化陶觚形器,山东滕州岗上遗址出土






大汶口文化西夏侯遗址
西夏侯遗址位于山东省曲阜市西夏侯村西,为大汶口文化中晚期至龙山文化,距今约6300至4600年
西夏侯遗址的地层关系上明确了大汶口文化早于龙山文化,为确定大汶口文化源于北辛文化,并发展成为山东龙山文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西夏侯遗址墓葬出土了很多随葬明器,做工精美,用途明确,显示当时已产生社会分化,居统治地位的上层贵族可享受更丰富的物质生活。

大汶口文化薄胎黑陶杯,山东曲阜西夏侯遗址出土
西夏侯遗址出土了袋足陶鬶,呈橙红色,三足尖的间距大体相等,表面修磨光滑,整体工艺流畅完整,最初是通用的酒具,后来的演变具有了温酒功能。

随着中国各主要史前文化区普遍开始社会复杂化进程,中华文明的曙光终于闪耀东方。

大汶口文化陶豆、陶鬶,山东曲阜西夏侯遗址出土







大汶口文化尉迟寺遗址
尉迟寺遗址位于安徽省蒙城县许疃镇毕集村东,距今约4800至4500年,是江淮地区大汶口文化的代表。
文明起源展厅入口处的大口陶尊,就出自尉迟寺遗址。

大汶口文化大口陶尊,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出土

尉迟寺遗址是国内目前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聚落遗存,出现以家族为基本生活单元的排房建筑。

遗址出土了大量大口陶尊,当时可能用来储藏粮食或酿酒,是一种财富和地位的象征,其中有9件带有刻画符号。

从上到下是“日、月、山”形,可能是族徽或者图腾崇拜,也有认为是象形文字的雏形。

这种陶尊刻划符号,在山东陵阳河遗址、大朱家村遗址、前寨遗址都有发现,是属于大汶口文化的独特标志。

遗址中心有大型红烧土广场,是氏族成员聚会和祭祀的场所,出土了有立鸟形状的陶器,可能是与太阳崇拜相关的神器。

总之,尉迟寺出土的东西都很神秘,反映了更加复杂的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

大汶口文化立鸟异形陶器,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出土

尉迟寺遗址还发现龙山文化遗存,是大汶口文化的发展和延续。

这件正着放像水母、倒着放像路由器的七足镂孔陶器,推测与宗教相关。

以前七个锥状足向上摆放,现在倒过来了,认为是插在灰烬堆里冒烟使用。

龙山文化七足镂孔陶器,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出土







大溪文化关庙山遗址
长江中游地区地理气候条件优越,北邻中原东毗沿海,在新石器时代也创造了灿烂的人类文化。

关庙山遗址位于湖北省枝江市问安镇关庙山村,主要为大溪文化,距今约6400至5300年,也有屈家岭文化遗存,距今约5000至4300年。

关庙山遗址约3万平方米,长江流域同年代文化遗址中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最典型和最具代表性的遗址。

大溪文化筒形陶瓶,湖北枝江关庙山遗址出土

关庙山遗址出土遗物以陶器和石器为主,出现了大型陶盆和蛋壳胎彩陶,采用内黑外红的烧造工艺,表明关庙山陶器制造工艺的领先地位。

大溪文化扁腹彩陶罐,湖北枝江关庙山遗址出土







雕龙碑遗址
仰韶时代以来,各地区原始居民间的联系不断增强,特别在一些文化交汇地带,往往出现多种因素的文化融合现象。

雕龙碑遗址位于湖北省枣阳市鹿头镇武庄村,地处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交汇处,距今约6200至4700年。

雕龙碑遗址在文化面貌呈现出仰韶文化、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等多种文化因素。

筒形陶瓶,湖北枣阳雕龙碑遗址出土

仰韶文化早期流行以家庭为单位的单间房,雕龙碑遗址新出现了多间房,反映了是家族势力兴起的反映,还出现了我国最早的推拉门。

彩绘空心陶球,湖北枣阳雕龙碑遗址出土

7

 满天星斗,邦国时代
距今5300年前后,环太湖地区的良渚文化以“地域国家”形式进入文明社会,其他各地区也陆续进入文明阶段。
以城为标志的邦国时代开始了,文明四处开花被形容为满天星斗,也许就是文献上记载的一个个古国和族群。




、 

屈家岭文化城河遗址
屈家岭文化是长江中游最早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约为公元前3300至前2600年,被认为与文献记载的三苗相关。
城河遗址位于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后港镇城河村,有已发现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屈家岭文化时期墓地,距今5000至4300年。

城河遗址有面积约70万平方米的城,现仍可见5000 年前高达4.8米的城垣,城外大型环壕环绕,城内布局有人工水系、中心广场、大型院落式建筑、一般性居址、祭祀遗存、陶器生产区等。
屈家岭文化陶双腹豆,湖北沙洋城河遗址出土

发现多座大型高等级墓葬,随葬有玉钺、石钺、象牙器、漆器等重要器物,体现明显的社会分化,已达到相当的文明程度。

城河遗址是古国的都邑,但展出的都是残破陶器,好东西终于留在湖北了?

屈家岭文化陶罐,湖北沙洋城河遗址出土







龙山文化西朱峰、三里河遗址

以泰山为中心的海岱地区,经过大汶口文化从早期到晚期的文明化过程,进入了龙山文化。

龙山时代的海岱地区已经跨入初级文明社会,突出标志是出现了王陵级别的大墓和成组分布的城堡。

龙山文化陶鬶、黑陶罍,山东临朐西朱峰遗址出土

西朱封遗址位于山东省临朐县西朱封,距今4500至4000年,发现三座龙山文化大墓,出土了大量蛋壳黑陶礼器、玉钺、玉冠饰及镶嵌绿松石等重器。

龙山文化玉钺,山东临朐西朱峰遗址出土

西朱封遗址发现了迄今为止龙山文化墓葬中规模最大、随葬器物最丰富的王陵级墓葬,标志着龙山时代的海岱地区已经跨入初级文明社会。

龙山文化玉冠饰,山东临朐西朱峰遗址出土

大墓中同时出土的位于墓主人头问的玉笄、玉冠饰和玉钺、玉刀、绿松石串珠等,构成了西朱峰王族的礼制,也一直沿续到了二里头文化。

龙山文化玉笄、绿松石管饰,山东临朐西朱峰遗址出土
这些黑陶杯放到现在也能后现代主义的陶艺吧。

要是渗水不严重,装牛奶、喝啤酒不错。

龙山文化黑陶杯,山东临朐西朱峰遗址出土
三里河遗址位于山东省胶州市城南北三里河村,面积约5万平方米,距今4600至4000年,以龙山文化遗存为主,另有大汶口文化遗存。

三里河的龙山文化墓葬中,出土了精美的蛋壳黑陶杯和成组玉器。

蛋壳黑陶器是山东龙山文化的重要标志,直到近几十年才用渗炭法复原出了如墨般的黑陶,但薄如蛋壳的极致工艺却很难达到。

这时期也出现了复杂的礼仪和用器,现在无法知道这些被定名为高柄杯的器物是做什么用的,甚至连它们是托盘向上还是向下摆放都不确定。

龙山文化高柄蛋壳陶杯,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出土







马家窑文化傅家门、师赵村遗址

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黄河上游的甘青地区,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距今约5300到4000年,被认为由甘肃地区仰韶文化发展而来。

傅家门遗址位于甘肃省武山县傅家门村,面积约50 万平方米,文化层深厚,包含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型和齐家文化等遗存。

马家窑文化蛙纹彩陶钵,甘肃天水师赵村遗址出土

发现石岭下类型祭祀坑,出土一批有刻划和灼痕的卜骨、带刻划符号的陶器等。

马家窑文化卜骨,甘肃天水师赵村遗址出土

师赵村遗址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城区师赵村西北,面积20万平方米,有师赵村一期文化、仰韶、马家窑、齐家、辛店、寺洼文化等不同时期的遗存。

马家窑文化陶兽面,甘肃天水师赵村遗址出土

遗址主要文化遗存为马家窑文化,出土的完整陶器均是马家窑文化典型器,有人像彩陶罐、蛙纹彩陶钵等。

马家窑文化蛙纹彩陶钵,甘肃天水师赵村遗址出土
师赵村遗址也出土了齐家文化的墓葬,出土了祭祀六玉中的玉璜、玉璧和玉琮,取材于墨绿色透闪岩,算是最早的青海玉了。

齐家文化玉璜、玉璧,甘肃天水师赵村遗址出土







齐家文化喇家遗址
齐家文化分布在以为中心的黄河上游地区,距今约4200至3800年,跨越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青铜时代早期,发现有中国境内最早的青铜器。
齐家文化中最有名的就是以史前灾难现场著称的喇家遗址。

喇家遗址位于青海省民和县官亭镇喇家村,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大型聚落遗址,应为当时的一个城邦古国,却毁于一场地震和洪水。
国际权威刊物曾刊发论文,认为这次地震导致黄河被堵塞,形成大型堰塞湖,崩溃后造成了黄河中下游的大洪水,进而催化了夏王朝的诞生。

当然,这种观点也受到广泛质疑。

齐家文化单、双、三大耳罐,青海民和喇家遗址出土

无论有没有史前大洪水,喇家遗址出土了大量反映社会等级和礼仪制度的玉器,表明了家文化的文明进程。

可惜这个应该非常强大的黄河上游史前古国消失得无影无踪。

邦国时代,满天星斗,牛河梁、良渚、陶寺、石峁是最亮的四颗明星。

这四大古国中,牛河梁是辽宁考古所挖的,良渚是浙江干的,石峁是陕西弄的,只有陶寺由社科院考古所一直在做。

所以,在考古博物馆尽情欣赏尧都文明吧。

关注我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