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成功鲜为人知的两次战役,令清朝八旗军遭受百年战史最大惨败!

 狐狸晨曦 2023-10-22 发布于江西

2022年11月,一部新出炉的历史剧《天下长河》,又上演了令人啼笑皆非的一幕:

剧中的清军统帅施琅,一身满清官服、留着金钱鼠尾,在民族英雄郑成功的祠堂“延平郡王祠”前,

对那些身着华夏衣冠的南明官员士女,高喊「现如今华夏一统」「愿你们重回华夏」???

众所周知,满清是边疆胡族建立的王朝,“华夷大防”是头等忌讳。身为清朝的汉人将领,施琅怎会有这个胆子,当众触碰这等高压线?

真实史料史笔如山:

就是满清为了遏制郑成功的抗清义军,在接连三次厦门之战惨败后,搞出臭名昭著的“禁海令”,放弃万里海疆,自我锁国为内陆国,不惜残害沿海数百万汉人渔民,令他们家破人亡!

当郑成功去世后,又是满清朝廷勾结荷兰殖民者,组成了清荷联军,进攻南明郑氏,终于攻陷厦门,更许诺事成后将台湾割让!

——在郑成功的祠堂前,自称「华夏」?满清也配?施琅也配?!

满清八旗军事集团,从明朝万历年间,努尔哈赤起兵立国,到最终奠定清王朝超过130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疆土,前后经历了长达百年的战争。

而清朝八旗军战史中,令他们损失最惨重的劲敌,正是南明延平王、民族英雄郑成功

郑成功作为大明王朝的孤臣孽子,和晋王李定国一样,为抗清事业居功至伟,并为彼时守护华夏、力挽天倾的两根擎天之柱。

镇江之战,郑成功以步克骑,赢得了这场主力决战,一万五千清军被杀得只剩千人逃回,南京的驻防八旗伤亡惨重,八旗军将领被斩杀8人,包括一名二等男爵。

战后郑军一度直抵南京城下,令清廷闻风丧胆,坐卧不宁, 顺治帝福临几乎想要亲征应战。

郑成功发起的这场长江战役,这也是华夏英杰们抵抗满清征服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战役,令各地仁人志士为之兴高采烈、翘首以待。

厦门之战,郑成功以3万水军迎战号称20万的满清水陆大军,全歼满清福建水师,斩杀八旗军将领53人!数百八旗军被成建制俘虏,合计歼灭八旗军万余人,阵亡者包括五名一等、二等轻车都尉。(想想洪承畴,到死也只封了个“三等轻车都尉”)

其中清军主帅之一,就是被打得丢盔卸甲的施琅,如果不是顺治帝福临得了天花,早逝夭亡,满清中枢乱做一团,急于收买人心,单凭这场惨败,他就不免要去菜市口挨一刀。

次年,不甘失败的满清军卷土重来,再攻厦门,又被郑成功大败,斩杀八旗将领8人。

郑成功指挥的这两场大捷,和李定国的衡阳之战一样,也是持续数十年的明清战争中,歼灭八旗人数最多的几场战役, 歼灭八旗数都在千人甚至数千人之多,

和此前的天启、崇祯年间,明军砍几百个八旗人头,就算空前难得“大捷”,再不可同日而语。

根据《中国军事》通史,后金天命六年(1621年),满洲八旗有牛录231个,总丁口6.9万。此时,距离萨尔浒之战后两年,当时以满洲八旗为主。

到入关前的统计,满洲八旗310牛录,蒙古八旗120牛录,汉军八旗164牛录,按满洲、蒙古八旗每牛录300人,汉军每牛录200人计算,共有9.3万满洲八旗,3.54万蒙古八旗,3.28万汉军八旗,总人数合计16.12万。 

入关后,到顺治五年的另一份统计,因为持续几十年战争的损失,真满洲只剩5万、编入八旗的蒙古不足3万,剩下26万多,都是历次战争中陆续俘虏、征服、归顺的汉八旗男丁,满清称为“包衣”和“尼堪”。

据《清初编审八旗男丁满文档案选译》记载,顺治十四年(1657年),户部尚书车克奏报 ,该年八旗满洲男丁数是49695人,蒙古男丁数是26053人,汉军与抚西汉人男丁数是78782人,包衣汉人男丁数是237338人,总人数合计39.19万。  

也就是说,到了顺治末年,八旗总男丁不过区区三四十万。按其“三丁一军”的习惯,核心兵力不过10万余。

而且,八旗军进关后不到20年,拜天花病疫和持续内斗所赐,其开国战功赫赫的众多宗王名将,已经死了个精光,连“大宋名将制造机”完颜宗弼(金兀术)这水准的将领,都再找不出一个。其八旗精兵更从明末的“满万不可敌”、野战无敌手,腐朽到了人人畏战,只能跟在汉军绿营后面当督战队的地步。

也正因八旗兵战力已废,而且就剩那么几万真满洲壮丁,打死一千就少一千。打死两千就少两千人。——八旗兵根本死不起人!

如百年之后的雍正年间,因雍正帝胤禛遣将不当,战略失策,清军在与准噶尔的和通泊之战惨败,9000八旗精兵阵亡,北京旗营几乎家家戴孝,差点就连雍正帝的皇位也不稳了。

所以,厦门之战后的满清朝廷,不惜放弃万里海疆,搞出惨酷的“迁海令”,迁民数百万人,来遏止郑成功的发展。以一人一军敌亿兆之国,海外孤忠,不外如是。

据笔者好友统计,整个明清战争,包括李闯军、大西军的战果,一共斩杀满清八旗将领324人。

其中延平王郑成功,一人一军,二十年征战,一共斩杀满清八旗军将领81人。其中满洲八旗70人,蒙古八旗7人,汉军八旗4人),刚好占了25%之多,功冠天下!

战果仅次于郑成功的,便是南明晋王李定国。一共斩杀八旗军将领66人。(其中满洲八旗38人,蒙古八旗5人,汉军八旗18人).

与之对比的,是李自成麾下数十万闯军,一共斩杀八旗军将领17人(其中满洲八旗12人,蒙古八旗4人,汉军八旗1人

袁崇焕统率的举国之力打造的精锐:关宁铁骑,一共斩杀八旗军将领9人(均为满洲八旗

清军入关后,所有南明官军,总共只杀了八旗军将领6人……

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开拓台湾的功绩,中华儿女人尽皆知,

从当时看,他的目的更多是战略转移,开拓新的抗清基地,而遗惠至今,已足以奠定其万世不可移的历史地位;

从后世角度,可说郑成功是明清之际无数人杰英雄中,对中华民族贡献最大的历史人物,没有之一

然而,郑成功在当时后世,也因“私心自用”屡被非议,

作为南明史权威著作,顾诚先生的《南明史》中对此严厉批评,认为郑成功视本集团的利害高于抗清大业,一心只为割据自雄,才多次拖延失约,不肯出兵配合另一位抗清名将李定国,令反攻两广的大事不成,新会战败丧师失地,南明中兴从此无望。

岂不知郑成功不愿和李定国合兵而屡屡失约,与其是说他自己的私心,不如说更多是有明一代的严苛政治所致。虽然他当时名义上奉了永历皇帝为君上,

但郑氏是隆武皇帝最大拥立者这一事实无法改变,郑成功用以号令三军的“赐姓招讨大将军”,俗称“国姓爷”,皆是隆武皇帝所封。

而隆武帝本是唐王一脉,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庶子传下的远支藩王,甚至远连明成祖朱棣子孙都不是。论血统,远远不及万历帝亲孙桂王一脉的永历帝近,在绝大部分永历帝支持者看来形同篡逆。

隆武皇帝殉国后,其弟称绍武皇帝,还曾和永历皇帝兵戎相见,大战一场,被清军乘虚夺了广州,亦不屈殉国。

而此时有记载,郑成功还私下拥立了淮王朱常清为东武皇帝,只是当永历皇帝使者来招抚时,迫于当时形势才取消了。所以对永历帝政权,郑成功是有洗脱不了的“原罪”的。

从百年前“土木堡之变”后,于谦于少保等拥立明代宗朱祁钰的臣子,在七年后明英宗朱祁镇复辟的“夺门之变”中,惨遭杀害开始,就彻底证明了大明臣子于国家社稷功劳再大,若在“皇帝拥立”问题上站队错误,也是万劫不复。

是以从郑成功的角度,是绝不能将自己势力置于永历帝这方麾下的,就算他本人再忠心大明,郑氏众多的部将也绝不答应。

若永历帝真的反清成功,或至少实现稳定的南北对立,则郑氏必遭清算。只需一个御史上书发难,便必然群臣群起而攻之,令郑氏一门万劫不复。这是当时所有都心知肚明的事实,永历帝给郑成功许下再多保证,封再多空头官爵双方都不可能相互取信,绝不以任何人的意志和品德为转移。

这场病因,早从朱棣“靖难之变”和朱祁镇“夺门之变”就种下了。在皇统问题上站错了队,是什么悲惨下场,大明臣子都明白。

当靖难之变,竭尽忠心于一个朱姓皇帝,却会落到妻女家眷被野蛮蹂躏、世世代代打入贱民的境地时,大概就已经不会有多少人在兵败国危、大势既去时,还愿意对其中某位朱皇帝誓死竭忠了;

当夺门之变,于谦一个对大明王朝、对朱明皇室皆有再造社稷恩德的大功臣,仅仅因为皇帝对他的怨恨,以“「意欲」迎立外藩”罪就被杀害、家属流放戍边时,扪心自问,又还有多少人,愿意再对这样的皇室去效忠,步于少保后尘呢?

终于演变到明末,有士子提笔写下「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道出了他们的共同心声,无数个文武臣僚皆视君皇如陌路,坐视其自取灭亡,岂知却让清虏趁虚而入,导致衣冠沦丧、神州陆沉的历史大悲剧。

南明的几十年,为何始终在强敌当前依旧众心不齐,内讧不止,无数品行高尚的忠臣志士皆不可免,根子就在这里。

李定国毕竟是农民军出身,对这套冷酷帝国规则也未必能充分理解。所以才会一次次对郑成功的会师合兵,抱有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所以,这只是令人叹息、而无可奈何的大悲剧。

不论古今,什么时候都缺不了污蔑英雄、落井下石的宵小;

比如于谦遇害时,某地一个教谕小官上书,就说于谦罪当灭族,于谦荐举诸文武大臣都当一并诛杀。

好在当时明英宗朱祁镇与其一众大臣还有基本的智商,知道众怒难犯,连他自己的母后孙太后都因此叹气哀伤,无声抗议,此事遂部议不行。

将心比心,哪怕逆挽天澜重光华夏,哪怕像于谦于少保那样流芳千古,但自己和家族必遭清算,再由后一个皇帝来无济于事的平反,

郑成功当然不愿如此下场。所以他既要坚持反清,亦一定要坚持自己势力的独立地位,而不能将军权政权交诸南明皇帝,任其生杀予夺。

郑成功虽不是如岳武穆、于少保一般的圣人,但亦不必苛责于他为时代局限,不得不自保下的“私心”。

毕竟我们要评价的,正是这么一位有私心有缺憾,并不完美却更加真实,有抱负有担当,凛凛如生的英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