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经外科医生做脊柱】我下基层这5年

 zhengkai1003 2023-10-22 发布于贵州
图片

余勇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光阴似箭,时光如梭。自从2018年我到中山医院闵行分院(闵行区中心医院)担任学术主任,开展神经外科的脊柱脊髓工作,一晃已经5年。出去开会的时候,经常有神经外科同行问我开展脊柱脊髓工作的经验和体会。回忆这段时间,事易时移,充满艰辛,也充满了快乐。趁着很多人和事还没有淡忘,变得模糊,用以文字记之。

图片

闵行中心医院是伴随着时代而发展起来。上世纪90年代,我在上医读书的时候,闵行还是郊区,算是个偏远的地方,坐公交车顺着沪闵路晃晃悠悠,到莘庄感觉很远很远。那个时候,我们叫它莘庄医院。其实从地图上看,这个地方倒是上海的中心。伴随着上海的城市大开发、经济大发展,闵行地区的人口导入,日益人气旺盛,经济繁荣。现在,闵行已有200多万人口,就类似一个外地的中等城市。

图片

图1:中山医院闵行分院(闵行区中心医院)

闵行中心医院的神经外科底子很好。最早期的时候(上世纪90年代),和华山医院建立过联合病房,很多知名的主任、教授当年都在那里兼职工作过,现在仍然建有院士工作站。后来有段时间是瑞金医院的分院,把血管介入工作也搞起来了。由于经历过长时间的积累,不同文化的熏陶,不论是人员配置和是硬件设施,在上海的区中心医院中都是首屈一指的。科室主任徐福林主任早年毕业于湘雅,比我年长2岁,那个时候也是刚刚上任不久,新官上任三把火,很想把临床业务进一步发展壮大。于是,我们一拍即合。我经常讲,我们是在外科医生最好的职业年纪,战斗到一起。

脊柱脊髓工作怎么搞?是个难题。神经外科的亚专业很多,肿瘤、血管、功能等等,唯独这个亚专业很特殊,除了传统的脊髓肿瘤、脊髓血管病之外,在最常见的颈椎病、腰椎病等领域,和骨科、疼痛科、康复科都有交集,在美国、欧洲也是如此。但中国的国情特殊,弄的不好就有矛盾。为了解决好这些困难,我们商量下来,制定了1个总目标,2个操作原则:1个总目标就是:要建立一座城,而非只是打两枪。通俗的说就是用5-8年时间,使这个亚专业能在闵行医院落地生根,而不是仅仅靠我来收几个病人,做几台手术,蜻蜓点水似的。这样还是浮在空中,人走了,事也凉了。要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在未来有自己的病人人群和自己的专业人才队伍。在方法上怎么办?我们遵从2个原则:一是在病人来源上尊重历史,友好发展,和兄弟科室互学互帮,不搞矛盾,做有利于患者、有利于医院的事情。二是在科室内部加强年轻人培养,建立一支专业素养过硬的队伍,走一条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当然了,我今天讲这个事情,只是根据我们自身的经历来谈的,每个地区、每家医院又有各自不同的情况。所以,仅供大家参考。

新开的豆腐店,怎么让病人知晓我们、信任我们?这个很关键。为了不造成矛盾,我们尊重历史,不在医院内部抢收急诊创伤病人,我们也没有在门诊开设专病门诊(直到今天,我在总部和分院,都只有自己的专家门诊)。因为,我的理念是患者如果是自己走进了这家医院的门,就是医院的病人,到兄弟科室也很好。相反,我们要把工作做到社会上去,问社会这个大环境要病人,一定要给医院带来增量。我们把想法和思路汇报给任院长和方院长,得到了大力支持。于是,我和徐主任带领年轻医生,长期下基层,走进了闵行的各个社区卫生中心。上海这个地方比较特殊,像闵行这个地方,由于人口密集,每个社区卫生中心平均管辖接近20-30万人口。社区医院、家庭医生签约工作做的比较好。社区居民们,如果患有常见的腰腿痛、颈肩痛什么的,家庭医生都知道,而且,现在社区的康复、针灸、理疗有都很完善,很多患者平日就在社区做保守治疗。我们到社区培训专业医生,讲阶梯治疗,用通俗的语言来传递现代治疗的理念。我到现在还记得,由于社区卫生中心的时间、场地安排等原因,好多时候我们只能是中午培训。我和徐主任没有时间和机会吃中午饭,只能是拎着面包、矿泉水,边吃边讲。回想这些事,是很辛苦,却充满快乐。就像开创一家公司一样,没有前期的汗水,是不可能有开花结果的。

图片
图片

图2,图3:2018、2019年和徐福林主任一起带领团队到社区卫生中心培训基层医生

图片

图4:2020年,和社区共建医联体中心项目授牌

而且,在这个下基层创业的过程中,我有2个重要的感受,是以前我在中山医院这种头部医院体会不到的。一是临床医疗的人文属性上海是中国医疗资源和经济水平都很好的地方了。走进社区,依然有很多老年人,因为一些腰椎狭窄、颈椎病等现在看起来常见的疾病,即使到了坐着轮椅的程度,也没有接受手术的治疗。原因当然很多,其中,医疗信息的不对称、缺乏医生的耐心疏导、客观分析都是原因。医学不仅仅是冷冰冰的技术或者一串数字。有的时候,和患者面对面的交流非常重要,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往往都能给患者,尤其这些老年患者,以莫大的勇气,来和疾病做斗争,争取一个好的生活质量。我们在闵行分院治疗了很多社区推荐来的老年患者,我们耐心沟通关怀、随访,精心做手术,每个治疗选择都让患者充分参与,而不仅仅是被动接受。术后再回到社区医院继续康复锻炼。患者良好的反馈,也给社区医生们以信心,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这个真正的三级诊疗模式,得到了区卫健委的高度肯定和推广。到现在,在七宝、古美、梅陇等社区,仍然挂有我的工作室。而且年轻医生已经接上趟了。第二个是感受到社区医生的想法他们天然地对这类疾病的手术治疗是有一定戒备的。我们外科医生往往注重技术,例如,这排钉子打的好不好?侧弯纠正的美妙不美妙?可是,社区的术后病人是长期找他们随访和保守治疗的,他们看到很多的手术患者生活质量并没有很好。手术完美=生活质量好?所以,会促使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问题,有利于我们手术指征的把握和术式的选择,这里面有很多的思考。

图片

图5:2020年,医联体项目第一位医双向转诊病人获得良好反馈

年轻人的培养是城堡的基石。团队初创,科室有很多医生帮忙,沈刚嘉瑞主任的及时造影、毕主任的门诊咖啡、茅医生的股票经,都是暖暖的回忆。现在江医生、袁医生、罗医生是团队骨干。从基础理论学习到手术学习再到病人的关心维护,有板有眼。5年来,没有医疗事故,也极少有投诉纠纷,感谢信、锦旗倒是一箩筐。在一个项目启动和开创阶段取得这个局面是难得的。这完全是团队努力的结果,没有辜负医院和科室的希望。其中,江晔医生年轻,肯学,有冲劲。才30岁刚出头,经过5年的成长,从零开始,现在理论扎实,很多手术可以自己完成。就这几年,已经在脊柱微创领域发表SCI和中华牌论文近10篇,自己也拿了相关研究课题。多次参加中华医学会和中国医师协会的全国大会,演讲精彩,广受好评。2020年他还获得中国医师协会的手术视频竞赛的二等奖,为医院和科室争了光。由于能干也肯干,现在,他在医院担任了一些行政工作。我每次到外地开会,全国的同行一些老朋友都会夸奖,我也感到很有荣光。老师的最大快乐在于学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不远的将来,我们都要收摊退休,这是规律。只有把年轻人弄好,事业才能真正做好,事业也才能传递下去。

图片

图6:带领年轻医生进行腰椎内镜微创手术

图片

图7:2019年,江晔医师在国际大会上做专题发言

图片

图8:2020年,江晔医生在全国医师年会上荣获2等奖,为医院和科室争光

前几天手术的时候,和一个年轻医生聊天,问我:“余老师,你的车一年开多少公里?” “不大开,万把公里吧” “那你一半是开在来闵行的路上”。细想一下,确实如此。从枫林路到莘凌路15公里左右,一年大概是要4-5千公里,5年就是红军2万5千里长征路。我知道他背后是在帮我算经济账。实际上,这五年的工作,我感到自己从中的收获太多太多,远远是金钱不能衡量的。在这里,我完成了第一台经皮内镜颈2神经节切除术,这是个开创性的术式,最终以封面文章发表在Operative Neurosurgery(患者是位老太太,由神经内科的丁晶教授在闵行门诊时推荐给我的,感谢丁晶教授!),现在这个项目已经申请了课题,系统地进行探索和研究;在这里,我的第一台经皮穿刺脊髓电极治疗FBSS是在麻醉科方浩副院长的指导下完成的。发展到了今天,我们对外科电极、穿刺电极的植入方式都进行了创新(论文已经被Pain physician接收了),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这里,我完成了我的第一台腰椎UBE手术,从单通道内镜到双通道内镜,做了有益的尝试;在这里,我们长期开展内镜微创手术,对很多手术入路进行了探索和改良,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在整个学术界扩大了影响;在这里,我的第一个腰椎间盘突出微创手术的病人是监护室的年轻护士,现在已经怀孕生子,正常工作。5年了,每次见面的感激微笑,让我内心充满自豪和温暖;在这里,由于年轻医生的参与,我才能有时间和精力更往前一步,在教学上多做一些事。这几年,除了疫情原因,我们每年都举办全国性的微创实操培训班,既培养了很多医生,也交了很多良师益友。也正因为此,在这里做了一些工作,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吸引了很多外地的和市区的病人会来中山医院总部来找我,事实上间接推动了总部的工作,此所谓“家外开花家内香”。所以,要说有所得,我的收获是职业生命中一段丰富多彩的经历,是人生中职业价值目标的实现,这远不是金钱所能衡量的

图片

图9:2021年,我们原创的术式:经皮内镜颈2神经节切除术发表于Operative Neurosurgery(封面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