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诊脉心法大合集!(含三大套)

 玄易子920 2023-10-22 发布于广东

第一套:

脉象的把握,历代名医家各有所悟,古人云,在心了了  ,指下难明 。本人潜心研究多年,稍有所获,在这里写的,既是研究的慢慢总结,也是想抛砖引玉,大家交流自己心得。

第一讲:切脉当明部位所主左手:寸部浮取为小肠;沉取为心脏(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为太阳经,心为少阴经,浮取阳脉,沉取阴脉)关部浮取为胆;沉取为肝脏(肝与胆相表里,胆为少阳经,肝为厥阴经,浮取阳脉,沉取阴脉)尺部为肾阴(人身体左侧为阴,右侧为阳)右手:寸部浮取为大肠;沉取为肺脏(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为阳明经,肺为太阴经,浮取阳脉,沉取阴脉)关部浮取为胃;沉取为脾(脾与胃相表里,胃为阳明经,脾为太阴经,浮取阳脉,沉取阴脉)尺部为肾阳也主膀胱(人身体左侧为阴,右侧为阳,膀胱为太阳经)附:常规切诊按上述部位来定,有时候要从整体来把握。整体来看:


寸主上焦(包含头部、颈部、咽、甲状腺、喉、食道、心、肺、乳腺及上肢等);
关主中焦(包含胃、脾、肝、胆、胰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
尺主下焦(肾、膀胱、子宫及附件、生殖器、下肢)   

第二讲:切脉当明切之何物(此讲纯用白话,无法尽意,单用古文,无法阐明,最后弄得文白夹杂,望读者见谅)   

问:切脉切的不是桡动脉?   
       

答:此知其一,不知其二。如若只是认为所切之脉为桡动脉,则终身被脉象困扰(仅一根血管的一段,如何能判定全身疾病?),也会受西医的理论左右,对自己切脉之结果毫无信心。要明此理,得详而论之。


       
心主血脉,众所知也,血液的运行依靠心之鼓动,心乃血行之源动力,心之无力,血行自然缓慢;心力亢盛,血行自然顺畅,此理浅显而自然。
       
肺主气,也是众所知也,气的运行依靠肺之开阖,肺乃气行之源动力,肺虚开阖无力,气行自然缓慢,肺之开阖强盛,气行自然顺通,此理虽浅,而识之人不多也。
        
寸口为手太阴肺经循行之所(《灵枢·经脉》....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桡动脉也正好从此走行,两者相并而行,切脉取寸口,其实切的是肺经与桡动脉合并之处。
         

问:肺为气之源动力何以为凭?
          

答:《内经》:一呼一吸,四至为息。此以呼吸定心之动率。   “一呼气行三寸,一吸气行三寸,呼吸既定,脉气行去六寸。以一万三千五百息算之,共得八百一十丈。以脉数之十六丈二尺折算,应周行身五十度,此昼夜脉行之度数准则也;其始从中焦注手太阴,终于足厥阴,厥阴复还注手太阴。此乃肺主气,为气之源动力,明鉴也。
    

或问:寸口肺经脉何以决脏腑?
         

答曰:这好比西医听虚里而辨心脏之疾病。肺既为气之源动力,自然对周身脏腑之疾患有其感应(好比尔家之用电器短路或功率过大,而输电站有感应一般),取寸口原因有二:其一,肺经循此处而表浅便于可以感应;其二,与脉之相依,影响脉之形态。两者相和,则切脉者方可依据脉形态之变化而推求脏腑经气之变化。
   


第三讲:切脉需炼习基本功         

脉法炼习开始是练习手指的敏感度和医者的心静程度,手下无感,如切树皮;心中浮躁,难辨细微。余氏脉法练习分五步,达三步者,再研究脉经则非常容易。五步概括为:


       
第一步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贴在金属表明,做切脉状,细心体会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此为第一步,很容易体会到,此步重点是凝神静气的修炼。达到纯熟后,切脉容易入静,纵有百人在身边吵闹,都能入静切脉。


        
第二步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贴在柔软的皮革或海棉上,做切脉状,细心体会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此为第二步,有些难度,但如果修炼到位后,基本没有摸不到的脉象。


       
第三步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贴在羽毛上,做切脉状,细心体会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此为第三步,难度颇大,能修炼到此则习脉可入高手境地。


       
第四步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贴在水面上,做切脉状,细心体会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此为第四步,难度颇大,能修炼到此的人很少,关键是手指要保养好才有成功的可能,本人有时候可以达到,但只要干少许粗活,则感觉不到。


       
第五步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自然做切脉状,感受空气的波动,细心体会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此为第五步,难度很大,能修炼到此则可以以脉查遍一切疾病,甚者可以练成悬丝诊脉,此法又分三个境界:1、感受到脉搏的跳动与心跳齐为初级。2、感受到跳动是心跳的2倍左右为高级。3、感受到跳动是心跳的4倍左右算是通神了。个人体会修炼此步法得练气功,没练气功的也就不用试了。


         
祖训:
         
凡心浮气躁者,不可与之言脉巧
        
凡资质愚钝者,不可与之言脉深
        
凡眼见为实者,不可与之言脉理
        
凡不求甚解者,不可与之言脉奥
       


第四讲:脉象之首脉——郁脉       

郁脉:从意而论,乃不畅之意; 从形而论,乃脉形稍粗。
       
此脉单从一粗细而确定,故而临证容易取得,此粗细,乃相对而言,即左右寸关尺,六部相对偏粗的部位。
       
理论分析:人之所病,不外六淫七情,饮食劳倦,房室金虫所伤。不论伤在何经,伤在何脏,最终都会影响受损部位的经气运行,经气均会受到波动,此波动在寸口反应即有郁象。 有浮郁、沉郁;有郁滑、郁涩;有郁数、郁迟等分别; 有六脉皆见郁象;也有单部位出现郁象(具体细论在下一讲)。


        
主病:郁脉主要是确定病变的部位。
        
左寸出现郁脉   心脏出现问题  左侧头部出现问题
        
右寸出现郁脉   肺脏出现问题  右侧头部出现问题
        
左关出现郁脉       肝胆出现问题
        
右关出现郁脉       脾胃出现问题
        
左尺出现郁脉       左侧腰腿部出现问题
        
右尺出现郁脉       右侧腰腿部、子宫 或膀胱出现问题
        
临证时用左手切病人右手脉;右手切病人左手脉。


        
先总按,即同时切寸关尺三部脉象,找出郁脉,没有郁脉,则找出细脉(细脉脉形与郁脉相反,反应脏腑亏虚),很多时郁、细同见(各脏腑情况不一,有亏损的,也有邪气所客的)再分取,即对于总按发现有问题的部位,分别单独切诊,确定所患何疾病


        
郁脉乃粗意,与细正好匹
       
其意定部位,何经何脏立
       
总按为第一,求得粗与细
       
分取为第二,细辨属何疾
   


第五讲:切脉如捉贼

切脉是找出病变的部位,病变性质,好比寻找入室之盗贼。贼有外贼家贼之分;病有外感内伤之别。贼有翻墙撬门开窗等入门途径;病有自口经皮肤循经络之不同。贼有潜藏,病有伏邪。擒贼先擒其贼王,治病必求于根本。明白邪之特点,就如同知道贼之特性,切脉如捉贼,会者不难,难者不会,此间关键是要明白贼之特性,


伤寒杂病论卷第一平脉法:风令脉浮, 寒令脉急;暑则浮虚;湿则濡涩,燥短以促,火燥而数——此乃六淫贼邪之特点。外邪致病,各有特点,此乃外邪本身个性使然。邪气伤人,无论伤何经何脏,在寸口均有反应。风邪伤人,首先犯肺;

肺主皮毛,易伤风邪;肺经受风,六脉皆浮;经气源头,右寸独郁。寒邪伤人,首犯太阳,膀胱寒水,同气相召,经循背项,腰背颈僵;右尺郁紧,此乃明证。夏伤暑湿,湿困脾土;脾失健运,四肢酸楚;升降失常,大便稀溏;右关郁浮,时时见濡。秋燥伤肺,易伤肺阴;干咳痰少,肺阴亏耗;毛发脱落,皮肤干燥;

右寸短促,郁浮兼见。火邪从君,日夜难眠;日久伤阴,亏及血分;心受其累,头亦昏沉;左寸浮数,郁虚同现。六淫伤人,从外而入;单邪较少,数邪同侵;临证巡查,当明贼性;六部详看,仔细分明。大怒伤肝,胁肋相煎;气血逆乱,大厥可生;

肝郁克土,脾胃受损;详查左关,郁实弦见。久怒气结,胁痛连连;肝胆郁涩,久生癥结;散结疏肝,别忘养阴;左关如豆,癥结已成。过喜伤心,致气涣散;君心涣散,其脉自乱;脉缓无力,浮郁而散;恐能胜喜,临证不难。忧思气结,脾脏受困;清阳不升,头昏脑沉;四肢乏力,精神困顿;右关郁涩,大怒可胜。悲为肺志,其令气消;肺叶不主,开阖失司;面色苍白,冷汗流离;右寸虚浮,可用喜胜。惊恐为患,可使气怯;肾主二便,伤及失禁;夜卧恐惧,由肾及心;右尺郁散,左寸时现。七情内伤,自内而生;家有叛贼,内乱难惩;药之无功,相胜可平;脉法自然,魔由心生。待续     

第六讲:切脉如抚琴     

切脉如抚琴,张弛两相宜;过度紧张,切至毫发,信息干扰,难求其本;过于松弛,难以聚神,指下茫然.脉象难明。


     
切脉如抚琴,如言诗,悠悠然其意可捕,恍惚间病机已明。
     
有时将自己脉率调与病人同步,脉率虽未同,其气已同,于是病之所苦,自可感受。好比抚琴时已心已与音乐相通。


     
切脉之境界,非言语可以描绘,上述过于玄妙,临证可从基本学起。但一点必须切记:不可过于紧张;不可过于松懈!!


     取穴有宁失其穴,勿失其经;切脉有宁失其脉,勿失其势。切脉时,对脉相整体把握很重要,脉有上越之势,有下驱之势;有外脱之势,有内陷之势;由气郁中焦之势,也有气分两头之势等.


    
    如:胃食管返流病,在右侧寸口可以见到脉象有上越之势。此胃气上逆所致。胃气上逆,自然胃酸向上返流了。
    
再比如:高血压脑血管意外发作之前,可以切到左右寸口也有上越之势,此乃气血并走于上。
    
再比如:下焦寒湿或湿热过重,阳气不得升腾,脉象有下驱之势。
    
再比如:大气下陷的病人,心肺脉几乎不显,脉象有下陷之势。      

第七讲:切脉需明常规脉象        

古人云: 在心已了,指下难明!!其实不然,切脉要学也容易,上面几讲,对脉象有大体的了解了。但临证还是有困难。


       
初学者首先必须明白八纲脉。即浮、沉;迟、数;虚、实;滑、涩。此八脉为脉象基本纲领,必须要熟练的掌握。


       
浮沉是从脉位而论,是居于皮肤表层,还是居于里层,即临床诊断上说的轻取还是沉取,切脉时轻轻搭上即可得为浮;重按始得为沉。浮有两层意思,其一:为风邪伤人,浮为风的特性使然;其二:为脏腑精气外现的标志。浮而有力多为实证,浮而细、浮而空多为虚证,有时甚至是脱证。沉也有两层意思,其一:主里,指外邪进入人体的部位较深;其二:为脏腑精气被束缚,不得外展的标志。沉而有力多为实证;沉而无力为虚证,反应脏腑的精气处于匮乏状态。


      
迟数是从脉率来讨论,按呼吸来量,一息四至为正常,一息五至及以上为数脉;一息三至则为迟脉。数脉主热,脏腑功能处于亢进状态;迟脉主寒,脏腑功能处于抑制或衰退状态。
     
虚实是从脉象有无力道而论,有力为实,无力为虚。


     
滑涩是从脉象的流畅度来论的,流畅太过为滑;流畅不及为涩。滑脉反应体内阴份太过,血管充盈,经经气外束,出现滑利,可见痰饮、水湿、妊娠。涩为阴份不足,血管充盈不足,经气束缚后,血脉流行不畅,见于血虚、血瘀等。


     
上述八纲脉为诊脉基础,此八纲不明,难以临证。

 第二套:

练习脉诊诊脉心法

练习完了放风筝,太爷才拿出他珍藏的《诊脉心法》,,这是一本关于切脉的练习及一些脉学理论方面手抄本,书皮已发黄发暗,还得从右向左竖着看,而且大多是繁体字,对于一个不满8岁的我来说,的确难度很大。但我认得第一页上的几行字:凡心浮气躁者,不可与之言脉巧!凡资质愚钝者,不可与之言脉深!凡眼见为实者,不可与之言脉理!凡不求甚解者,不可与之言脉奥!我学得好吗?我有些心虚了。太爷说:年纪大了,说不准那天就走了,这本书你好好看,不认识的字我会教你的!


看着太爷很郑重的样子,我知道这本书的分量有多重了,太爷接着说,这本书是祖辈留下来的,保存下来不容易,他按照书上的练习过,可惜资质有限,加上还要务农,手上经常起老茧,所以脉法的修炼与老太爷差很多,看看我能否超过老太爷了。为了让我尽快开始学习,太爷将书中内容逐步翻译成简体字,我也就有机会学习了。

脉法修炼最关键是练习手指的敏感度,书中记载的脉法练习分五步,达三步者,再研究脉经则非常容易。五步概括为:。第一步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贴在金属表明,做切脉状,细心体会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此为第一步,很容易体会到,此步重点是凝神静气的修炼。达到纯熟后,切脉容易入静,纵有百人在身边吵闹,都能入静切脉。

第二步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贴在柔软的皮革或海棉上,做切脉状,细心体会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此为第二步,有些难度,但如果修炼到位后,基本没有摸不到的脉象。

第三步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贴在羽毛上,做切脉状,细心体会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此为第三步,难度颇大,能修炼到此则习脉可入高手境地。

第四步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贴在水面上,做切脉状,细心体会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此为第四步,难度颇大,能修炼到此的人很少,关键是手指要保养好才有成功的可能,本人有时候可以达到,但只要干少许粗活,则感觉不到。

第五步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自然做切脉状,感受空气的波动,细心体会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此为第五步,难度很大,能修炼到此则可以以脉查遍一切疾病,甚者可以练成悬丝诊脉,此法又分三个境界:

1、感受到脉搏的跳动与心跳齐为初级。

2、感受到跳动是心跳的2倍左右为高级。

3、感受到跳动是心跳的4倍左右算是通神了。

我在太爷的捉泥鳅和放风筝训练后,手指对一些振动时敏感了很多,但与书上记载的相差有多大,一时还不知道,太爷但来一碗水,让我将食指、中指、无名指贴在水面上,做切脉状,细心体会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然后迫不及待的问感觉到了没有,我一时很茫然,没有任何感觉啊,水又不动,里面又没东西,怎么会有感觉呢?

太爷先让我用手指切在桌面上,看看有没有感觉,我说也没有,桌子有没有懂怎么会有感觉,太爷一下想明白了,说你体会手指皮肤下的血管波动感,不是桌子的振动感。明白后我再切桌面,很清晰的波动感,我点了点头。太爷再让我切水面,也有明显的波动感,太爷听完我的描叙后,非常兴奋,太已经有很多年没有这种感觉了,想不到放风筝对我的脉法练习有如此大的帮助。随后太爷让我切空气,在空气中寻找手指尖的波动,非常微弱的感觉,但的确存在,我稍不留神感觉就消失了,只有静下来慢慢慢慢体会,才能感受到微弱的搏动,太爷说别急,能有现在的成绩已经非常不错了,以后手指要保养好,不可上了手指,割猪草的活以后别干了,你今后要靠手指来救人的……..

在随后的日子里,只要有病人看病,太爷总让我学着给病人切脉,切完后他在切,然后给我分析脉象及病人的病情。脉也分阴阳,就好比去年我们谈论的阴阳,从脉象确定人体脏腑的阴阳盛衰,就确定病情的本质问题,才能找到最佳的治疗方法。


切脉如同看书,看书有目录,脉象也有总纲,八纲脉必须要掌握!
那什么是八纲脉呢?
浮、沉;迟、数;虚、实;滑、涩!
浮、数、实、滑为阳;沉、迟、数、虚、涩为阴

浮沉是从脉位而论,是居于皮肤表层,还是居于里层,即临床诊断上说的轻取还是沉取,切脉时轻轻搭上即可得为浮;重按始得为沉。浮有两层意思,其一:为风邪伤人,浮为风的特性使然;其二:为脏腑精气外现的标志。浮而有力多为实证,浮而虚、浮而空多为虚证,有时甚至是脱证。沉也有两层意思,其一:主里,指外邪进入人体的部位较深,较里;其二:为脏腑精气被束缚,不得外展的标志。沉而有力多为实证,沉而虚为虚证,反应脏腑的精气处于匮乏状态。


迟数是从脉率来讨论,脉率快为数,按呼吸来算,一息四至为正常,一息五至及以上为数脉;一息三至则为迟脉。数脉主热,脏腑功能处于亢进状态;迟脉主寒,脏腑功能处于抑制或衰退状态。


虚实是从脉象有无力道而论,有力为实,无力为虚。
滑涩是从脉象的流畅度来论的,流畅太过为滑;流畅不及为涩。滑脉反应体内阴份太过,脉道充盈,经经气外束,出现滑利,可见痰饮、水湿、妊娠。涩为阴份不足,脉道充盈不足,经气束缚后,血脉流行不畅,见于血虚、血瘀等


这些东西当时听起来非常枯燥,太爷怕我灰心,在遇到病人时,结合患者的脉象来解释,很快我就明白了八纲脉,毕竟这是纲领性的东西,很容易掌握的。八岁的我开始给病人号脉了,但许多病人都是心存疑虑的。有此遇到个高个子的病人,寸关尺相距太远,我手指太短。无奈之下,只能干脆用中指先切寸脉,再切关脉,最后再切尺脉。看起来颇有几分滑稽。当着病人的面,太爷没有指责我。等病人走后,太爷告诫我说,做什么事情,首先要摆好姿势。中医上有总按的说法。一个手指只能取其脉,却不能取其势。而脉势对疾病的诊断是很重要的。听得我一头雾水。太爷接着说:“'脉势是指整体脉象的走势,是向上跃,还是向下沉,或者向内潜,对诊断疾病来说都是很重要的提示。比如许多中风的病人,发病前其脉都有上跃之势。左右手出现上跃之势,则应考虑气血并走于上,当出现这种情况就要采用潜阳的办法,培补下焦……”


太爷说了许多,有些我已经不记得。只记得太爷的中心意思是如果不是三指同时切脉,就难以把握脉势,就不能正确诊病。但我的手指太短,而且也不够灵活,怎么办呢?这个问题当时可愁坏了我和太爷。太爷思考了很久,最后决定让我学习吹笛子,将手指间距拉开,并锻炼手指头的灵活性。听说学习吹笛子,我可高兴坏了。听别人吹笛子很好听,可我却怎么也吹不响,即使吹响了,也是曲不成曲调不成调。每天放学后,没有病人的时候,太爷就开始手把手教我吹笛子。刚开始学吹的时候,手指分好了,笛孔也按上了,可一吹曲,手指又没法放回到笛孔上了。真是让人头痛。

练习了很久,我才学会了一首《社会主义好》。但是接下来,就顺利很多。慢慢地我的手指变得更灵活了。直到今天,我给一些高个子的病人切脉时,常常会想起当年太爷教我吹笛的情形。做事先做势,把势不对,永远难成正果,太爷的教诲总在我耳边回响,也时刻警醒着我。为医者,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应有标准,只有姿势摆正了,才有可能取得病人的信任,而一副吊尔郎当的样子,是没法让病人相信的。切脉当知部位之所主”------这是《诊脉心法》中的原话,而太爷也对这句话做了最详细的诠释。古人取寸口而测全身。在太爷所教授的脉法中,将寸口分为五部,左右共十部。

也就是说切脉就是了解这十个点所反映的信息,经过分析归纳后,得到一个整体信息,即人体的健康状况。现在回忆太爷所传授的五个点比教课书所讲多两个点,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个是寸部向上与大鱼际相交处,另一个则是尺部向下半寸左右,一上一下两点用于辅助寸关尺来帮助确定脉势。切脉当明切之何物” ------这是《诊脉心法》中的原话。三十年后的今天,我才明白书中讲的血脉、经络与脉象的关系。

许多人认为切脉切的是桡动脉。这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只是认为所切之脉为动脉,则终身被脉象困扰,也会受西方医学理论左右,对自己切脉之结果毫无信心(仅一根血管的一段,如何能判定全身疾病?)。

心主血脉,众所知也,血液的运行依靠心之鼓动,心乃血行之源动力,心之无力,血行自然缓慢;心力亢盛,血行自然顺畅,此理浅显而自然。肺主气,也是众所知也,气的运行依靠肺之开阖,肺乃气行之源动力,肺虚开阖无力,气行自然缓慢,肺之开阖强盛,气行自然顺通,此理虽浅,而识之人不多也。寸口为手太阴肺经循行之所(《灵枢?经脉》....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桡动脉也正好从此走行,两者相并而行,切脉取寸口,其实切的是肺经与桡动脉合并之处。

《内经》:一呼一吸,四至为息。此以呼吸定心之动率。一呼气行三寸,一吸气行三寸,呼吸既定,脉气行去六寸。以一万三千五百息算之,共得八百一十丈。以脉数之十六丈二尺折算,应周行身五十度,此昼夜脉行之度数准则也;其始从中焦注手太阴,终于足厥阴,厥阴复还注手太阴。寸口肺经脉何以决脏腑?这好比西医听虚里而辨心脏之疾病。肺即为气之源动力,自然对周身脏腑之疾患有其感应(好比尔家之用电器短路或功率过大,而输电站有感应一般),取寸口原因有二:其一,肺经循此处而表浅便于可以感应;其二,与脉之相依,影响脉之形态。两者相和,则切脉者方可依据脉形态之变化而推求脏腑经气之变化。这些道理太爷当时并没有给我讲清楚,毕竟他没有系统学习过中医理论,但他却一直认为脉象是血脉和经络相结合而产生的,时至今日,我临床多年,才明白太爷的理解是非常正确的。

脉象之首脉郁脉” ------这是《诊脉心法》中的原话。这也是我多年切脉的深切感受,没有找到郁脉,就不知道何脏受病。郁脉乃粗意,与细正好匹;其意定部位,何经何脏立;总按为第一,求的粗与细;分取为第二,细辨属何疾” ------这是《诊脉心法》中的原话。郁脉:从意而论,乃不畅之意; 从形而论,乃脉形稍粗。 此脉单从一粗细而确定,故而临证容易取得,此粗细,属对而言,即左右寸关尺,六部相对偏粗的部位。人之所以得病,不外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金虫所伤。不能伤在何经,伤在何脏,最终都会影响的经气的运行,经气均会受到波动,此波动在寸口反应即有郁象。

有浮郁、沉郁;有郁滑、郁涩;有郁数、郁迟之分。有六脉皆见郁象;也有单部位出现郁象。主病:郁脉主要是确定病变的部位。左寸出现郁脉------心脏出现问题  左侧头部出现问题;右寸出现郁脉------肺脏出现问题  右侧头部出现问题左关出现郁脉------肝胆出现问题右关出现郁脉------脾胃出现问题左尺出现郁脉------左侧腰腿部出现问题右尺出现郁脉------右侧腰腿部、子宫 或膀胱出现问题临证中左手切病人右手脉;右手切病人左手脉。求的郁与细,再辨属何疾。先总按,即同时切寸关尺三部脉象,找出郁脉,没有郁脉,则找出细脉(细脉脉形与郁脉相反,反应脏腑亏需),很多时郁、细同见(各脏腑情况不一,有亏损的,也有邪气所客的)再分取,即对于总按发现有问题的部位,分别单独切诊,确定所患何疾病。

切脉如抚琴” ------这是《诊脉心法》中的原话。这里面的意思只有切脉娴熟时才能体会到。我临床运用多年会理解为:切脉如抚琴,张弛两相宜;过度紧张,切至毫发,信息干扰,难求其本;过于松弛,难以聚神,指下茫然,切脉如抚琴,如言诗,悠悠然其意可捕,恍惚间病机已明。有时将自己脉率调与病人同步,脉率虽未同,其气已同,于是病之所苦,自可感受。好比抚琴时已心已与音乐相通。

宁失其脉,勿失其势” ------这是《诊脉心法》中的原话。取穴有宁失其穴,勿失其经;切脉有宁失其脉,勿失其势。切脉时,对脉相整体把握很重要,脉有上越之势,有下沉之势;有外脱之势,有内陷之势;由气郁中焦之势,也有气分两头之势等。每当太爷结合病人谈论《诊脉心法》中的话语时如痴如醉,让我感觉到在脉学的研究上他虽然没有超过前辈,但他对脉学的领悟可能已超过前辈,时至今日,我仍然没法体会到那种境界,也许是城市的喧闹让心无法平静下来,但每次梦中梦到太爷给我讲脉法,我总是深感惭愧,而太爷总是激励着我,给我不断前进的动力和勇气……


中医看病讲究四诊合参,切诊虽然重要,但并不能完全代替其他三诊,病人找太爷看病往往一句话都不说,就伸手让太爷切脉,其实在切诊的同时,望诊也随之进行,有些病一望就可以分辨,太爷用了近一年的时间训练我的切诊,在切诊中发现有些问题需要望诊进行补充,才能进一步确定阴阳寒热虚实,于是太爷开始叫我望诊。

第三套:

诊脉传心诀

诊家之要四般脉,浮沉迟数为之则。浮沉轻重指端详①,迟数息中分缓急②。浮而无力即为③,浮而有力便为脉沉而无力是④,微沉有力是为迟而有力脉居⑤,迟而无力⑥。数而有力为紧弦⑦,数而无力为芤脉⑧。浮迟即是表间虚,沉迟即是里冷极。浮数原来表热真,沉数原来里热炎。此言不出古人书,是我传心之秘识。

按:脉学讲的越繁琐,初学的人越难掌握。前人曾说:切脉之事,明于书未必明于心,明于心未必明于手,所谓胸中了了,指下难明本诀以浮、沉、迟、数四脉为纲,再从四脉的有力无力分出虚、实、洪、弱等十种脉象。这种以纲带目,从简到繁,先易后难的诊脉方法,使初学的人容易掌握。作者对诸脉脉象形容不够全面,间或有与历代脉学说法不尽符合处,但因作者已经申明此言不出古人书,是我传心之秘识,故未修改。读者可参阅其它脉学,结合实践,互相印证。

轻手按于皮肤之上即见者,谓之浮脉。重手按至肌肉之间始见者,谓之沉脉。

一呼一吸叫做一息。一息脉来三至谓之迟脉。一息脉来六至谓之数脉。(数:读朔,当快讲。)

虚脉,迟大而耎,按之不足,隐指豁豁然空。

极耎而沉细,按之乃得,举手无有者.谓之弱脉。

崔嘉彦《脉决》谓滑脉:迟而有力,滑而流利又谓:滑脉如珠,往来旋转

缓脉:一息四至,应指和缓.往来自匀。涩脉:细而迟,往来难。

紧脉:来往有力,左右弹人手,数如切绳。弦脉:端直以长如张弓弦。

《脉经》谓:芤脉浮大而耎,按之中央空两边实,如捻葱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