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丝守望

 zhb学习阅览室 2023-10-23 发布于上海

作者:蔡飞跃

泉州濒海,生养我的家乡却是远离泉州市区50公里、四季能听闻不同鸟音的小山村。但这不影响我对大海的亲近——外婆家是渔村,隶属南安石井镇,那里辽阔海洋浪激鱼飞,高远苍穹云舞鸥翔,令人倍感天体的无穷玄奥。海风、海滩、海浪、海鸟、海味是我人生最初的情感和认知。

当我定居凝聚千年古韵的泉州古城,人已成熟了。城东的那片海,星散着一处处历史遗存,从此明白,泉州的海是有内涵的海、有故事的海,不仅仅有具象的渔网和飘摇的帆樯,而且承载着多元文化的历史记忆。持续对海的观察与记录,我的生活益发丰富、立体而多彩。

这片土地是古老的,先秦时期闽越族人在这里活动。西晋永嘉年间,中原烽火连天,“衣冠南渡”的晋人千里迢迢入驻这块土地,带来先进文明。海岸线长,天然良港多,这是泉州的优势;而丘陵起伏、土地不肥沃,却成了农耕时代泉州的短板。在长期与海争锋中,泉州先民向海而生,涉内海探外海,慢慢地知海性,逐渐掌握远洋的本领。远在唐朝,泉州已是中国对外贸易最重要的通商口岸之一,安卧东郊(今丰泽区)灵山的圣墓可以引人稽古怀想。在遥远的初唐武德年间,先知穆罕默德的门徒“三贤”“四贤”从阿拉伯辗转至此地,兼容并包的社会风气,赋予他们更大的活动空间和传播外国文化的动力。他们卒后魂留灵山,人异其灵,坟地被尊称为圣墓。刻着云月图案和古兰经文的两具石棺,诉述异域结缘泉州历史的悠久。

翻阅地方史料,本土航海人林銮熠熠生辉,他于唐开元八年(720)在泉州南门外创建的石湖码头,亦称林銮渡,自开埠至14世纪,一直高踞对外贸易重要码头的地位。为了眺望远方,我爬到高处,林銮渡没有被千年风雨抹掉,依然天天亲吻着汹涌大海的浪涛,且成为世界遗产“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代表性古迹遗址。正是许多像林銮一样的土生土长先民对海洋的无畏探索和对航海科技进步的不懈推动,铸就泉州海洋商贸600多年的辉煌。

目光投向中国版图,两条丝绸之路分外醒目。西北的陆上丝绸之路从汉唐绵延至北宋,东南沿海的海上丝绸之路从唐宋绵延至元末。提起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因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起点城市而被人们津津乐道。这份荣耀,产生于历史的大背景下,中唐“安禄山之乱”梗阻了陆上丝绸之路的通行,海上丝绸之路渐入佳境,到了北宋初年,北方边境吃紧,自汉开始的陆上丝绸之路被迫中断。不过,当通往西域的商旅驼队销声匿迹之后,以泉州为主要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迅速起而代之,并持续兴盛至公元14世纪。

长年累月凝聚而成的包容、开放、拼搏的城市品格,才有了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22处遗产点,连缀着一段段风云变幻的航海史实。

北宋,泉州社会安定、民康物阜,是各国侨民向往的伊甸园,街头出现了“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盛况。宽厚的泉州人与他们友好相处,甚至与他们通婚,繁衍后代。如今,在灵山附近就生活着他们的后裔;还有不少阿拉伯后裔或改丁姓或改郭姓,聚居于泉州郊外的陈埭镇和百崎乡,为中国的百家姓文化,添加了意味深长的一笔。

海外货物运抵港口,陆地交通的后续作用举足轻重,宋朝泉州曾一度掀起建桥热,其中,以横架江河之上的100多座石桥,连接着中断的道路,世称“闽南桥梁甲天下”。横跨泉州洛阳江出海口的洛阳桥最富工艺、美学价值。这座由北宋名臣蔡襄倡建的石桥,嘉祐四年(1059)竣工后,很长时间成为泉州通往省城福州的坦途,加快了海上舶来物品的流通。1087年,专管对外贸易的福建市舶司在泉州设置,占尽天时地利的泉州如虎添翼。细数泉州古桥,洛阳桥与建于南宋绍兴年间的安平桥(即五里桥)影响最大,双双成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点。

高空蔚蓝的一天,到后渚去看海,一阵阵涛声宛如千军万马般呼啸而来,在离我咫尺的地方戛然而止,呜咽着又慢慢退下,蓦然想起北宋诗人谢履吟赞“造船之乡”泉州的诗句:“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不得不说,古代远洋船不论船身怎样巨大、牢固,全赖风力航行,泉州地方长官担心出现闪失,每年农历四、五月为船队“回舶”,十、十一月为“遣舶”举行两次祈风典礼,祝祷风顺波平、商舶频至。择好吉日后,泉州知州偕市舶司官员相约西郊九日山的通远王庙祭祀,有心的主祭者,会把祈风时间、地点和主要官员的名字刻在九日山的摩崖上。九日山因“无石不刻字”闻名,其中最珍贵的是反映海外交通的10方祈风石刻,镌刻着从北宋崇宁三年(1104)至南宋咸淳二年(1266)泉州官府祈求一帆风顺、满载而归的史实。这些石刻,是现在仅存的中国古代政府航海祭典的记录,也是世界仅存的为往来商舶祈求顺风平安的“海丝”活动的真凭实据。

南宋偏安浙江,中国政治经济中心南移。泉州以天时为帆,地利为桨,商船游弋于亚欧非甚至拉丁美洲的大洋。建炎二年(1128),市舶司收入占国库总收入的五分之一。在泉州、广州、明州(今宁波)的3个重要港口中,泉州凭借宽松的物资流通环境和坚实的航运基础,国际地位骤然上升。

六胜塔、万寿塔等古航标石塔静静守望海滨,它们见证过宋元泉州的“三湾十二港”,并以刺桐港之名驰誉四海。“十二港”拱卫海岸线,后渚港是其中之一,1974年这里的滩涂下曾出土一艘南宋商船,载重相当于700头骆驼运输量的总和。距后渚港五里的丰泽区法石是集群商业码头之一,这里的滩涂下还有古船等待发掘,印证了“海丝”的不易与艰险。

至真至美的物景,容易定格于清澈的心灵。形成于11世纪的美山码头与文兴码头,古韵悠然耐人寻味。这里曾经船来船往,甚多的外销瓷器由泉州南郊的磁灶窑厂烧制,甚多的外销铁器由安溪县青阳冶铁场锻造,它们无疑是古代泉州被誉为中国海船制造中心、纺织业中心和福建重要外销瓷、冶铁生产基地的注脚。

忽然想起一个人,便独自前往东郊的海边。这个人身份特殊,他就是推动刺桐港成为东方第一大港的人物——提举闽广市舶的蒲寿庚。蒲氏先祖是阿拉伯商人,南宋时徙居广州从事香料、船舶贸易,传至蒲寿庚的父亲蒲开宗这一代,举家移居泉州开拓市场。蒲寿庚诞生于泉州海边,成年后参与平定海寇以功入仕。尤为可贵的是,南宋偏安政府尚能委令这个阿拉伯人主政泉州市舶司,在他主导下,泉州城元初避免毁于战火,海外贸易在元代达到鼎盛,赢得马黎诺里、伊本·白图泰、马可·波罗等旅行家的造访和盛赞。多元文化在这里交融互鉴、和谐共生,泉州成为当时的国际化大都市。

波澜壮阔的大海,陶冶了远航者的坚韧。海上商贸的往来绵绵不断,更多的泉州先民义无反顾出洋打拼,他们既是中华文明的传播者,又是福建精神的探索者,不少人在异国他乡成家立业,繁衍终老。如今,不仅有750多万泉州籍华侨华人旅居120多个国家与地区,还有根在泉州的70多万港澳同胞和900多万台湾同胞,泉州故有“全国著名侨乡”“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之誉。

明清两朝,由于朝廷实施海禁等原因,泉州港这座曾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的世界大港逐渐沉寂,实在让人扼腕叹息。

清秋的一天,我又一次去江口码头,风从海上循着晋江呼呼吹来,随手可触的历史,依稀闪现着最初的繁荣。我突然感到,那些年代久远的对外交往史和我们原来是如此接近。

欣逢盛世,无论是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中国著名侨乡,还是当今“晋江经验”的发祥地,古老的泉州总是勇立潮头、走向大海,续写光荣与梦想。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许多国家共同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同时给中国开放发展开辟了新天地。泉州乘着被定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的东风,赓续“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着力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地域特点、泉州特色的道路,成为福建省乃至全国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多年来,经济活力的迸发,激发泉州与更多国家和地区共谋海洋未来的热情。2020年,泉州经济总量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连续22年位居福建首位。“海丝起点”“多元文化”“世遗泉州”“东亚文化之都”已成描绘泉州最为亮眼的符号。未来,泉州必将继续守望海丝、倾听大海、向海而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